身邊的典故
Ⅰ 40個典故,大約20字的典故 急急急
1、自相矛盾
有個人賣矛和盾。他說盾最牢固,又說矛最銳利。有個人問他用矛來戳盾會如何?他答不出來,古人稱其為自相矛盾。
2、樂不思蜀
三國時期,劉備占據蜀地,創立蜀國。他死後,兒子劉禪繼位,。劉禪昏庸無能,在那些有才乾的大臣死後,蜀國就被魏所滅。劉禪投降後,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個食俸祿無實權的「安樂公」稱呼,並將他遷居魏國京都許昌居住。在一次宴會上,司馬昭當著劉禪的面存心部署演出蜀地的歌舞。劉禪侍從人員想到滅亡的故國,都十分難過,劉禪卻對司馬昭說:「此間樂,不思蜀。」他一點兒也不想念蜀國。
3、 卧薪嘗膽
話說吳國與越國打仗,吳王夫差戰敗,其後他每天睡在乾柴上,每天吃苦膽,最終以弱勝強,打敗了越王勾踐,這就是有名的卧薪嘗膽
4、畫餅充飢
曹操在征討張綉時軍隊飢渴難耐,這時曹操登上高山觀望聲稱前邊有梅林,渡過軍隊嘩變的危機,後人稱這次事情為畫餅充飢
5、聞雞起舞
晉代的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以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祥,我偏不這樣想,我們乾脆之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怎麼?」劉琨欣然贊同。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中斷。工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完成了他報效國度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足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6、一言九鼎
戰國時,秦國的軍隊團團圍住了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國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求援。平原計劃領導20名門客前往完成這項任務,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個定不下來。這時,毛遂自告奮勇提出要去。
平原君到了楚國立刻與楚王談及「援趙」之事,談了半天也無果。這時,毛遂對楚王說:「咱們今日來請你派援兵,你一言不發,可你別忘了,楚國盡管兵多地大,卻連連吃敗仗,連國都也丟掉了,依我看,楚國比趙國更需求聯合起來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話說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刻允許發兵援趙。
平原君回到趙國後感嘆地說:「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於九鼎大呂。」
7、舌戰群儒
東漢末年,劉表過世,劉琮投降曹操,情勢對劉備與孫權極為不利。劉備派諸葛亮隨魯肅一起前去東吳去說服孫權聯合抗曹。諸葛亮在孫權的殿前先後把張昭,虞翻、步陟、陸績的投降主義駁得體無完膚,孫權終於贊同聯劉抗曹
8、鑿壁借光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家有燈燭,但光明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牆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家的光明,讓光明照在書上來讀。同鄉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的,是個有錢的人,家中有許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僱工,又不要報酬。主人以為很奇怪,問他為啥這樣,他說:「我但願能得到你家的書,通讀一遍。」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把書借給他讀。於是匡衡成了大學問家。
9、刻舟求劍
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也可稱為途經江的人),把佩戴的劍掉進了江里。他匆忙在船沿上刻上一個記號,說:"這兒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後,這個人順著船沿上刻的記號下水去找劍,但找了半天也沒有找到。船已經走(行駛)了很遠,而劍還在本來的地方。
10、葉公好龍
從前有個叫葉公的人十分喜好龍。在他的家裡,牆上畫著龍,柱子上雕著龍,穿的 蓋的上面都綉著龍。天上的真龍聽說葉公喜好龍,就來到葉公家訪問他,長長的尾 巴伸在堂上,把頭探進窗戶里觀望。葉公看到天上的真龍後,嚇得魂飛膽破,臉色 都變色了,匆忙躲起來。本來,葉公喜好的不是真龍,而是那些畫的、綉的、刻的假龍。
11、鄭人買履
鄭國有個人想去買雙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腳,然後把量好的尺碼於在座位上。他急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帶那尺碼。他已經拿到鞋子,卻說:「我忘記帶尺碼來了。」又轉回家去取。等到他趕回來,集市已散,他終於沒有買到鞋。
有人問他說:「你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試一試鞋子的大小呀?」他答復說:「我寧肯信任尺碼,也不信任自己的腳!」
12、自相抵觸
楚國有個既賣盾又賣矛的人。(他)歌頌他自己(的盾)說:「我這盾牌的牢固,沒有東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歌頌他的矛說:「我這矛的銳利,關於任何東西沒有不能被它刺穿的。」有人說:「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會怎麼?」這個賣東西的人不能夠回應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沒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大概同時存在的。
13、守株待兔
宋國有個農夫種著幾畝地,他的地頭上有一棵大樹。一天,他在地里幹活,突然看見一隻兔子箭平常地飛馳過來,撞在棵大樹上蹬蹬腿就死了。這個農夫跑過去把兔子撿起來,高興地說:「這真是一點勁沒費,白撿了個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頓了。」他拎著兔子一邊回家了,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幹活,只守著那棵大樹,等著兔子撞過來。結果,等了一天啥也沒等到。他卻不甘願,從此,每天坐在那棵大樹下等著兔子來撞死。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長得比莊稼都高了,連個兔子影也沒有再見到
14、懸梁刺骨
孫敬字文寶,十分喜愛學,早晚多不休息,等到傍晚困了的時,就用繩索把頭發系在樑上。後來成為當世大儒。
15、程門立雪
東漢時代,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當他還在童年求學的時,看到郭林宗,心想這是一位難得的好老師,便對人說:「教念經書的老師是很簡單請到的,但是要請到一位能教人成為老師的人,就不簡單找到了。」因此他就拜郭林宗為老師,而且派奴婢奉養老師。但是郭林宗體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親身煮粥給他吃。當魏昭端著煮好的粥進來的時,郭林宗便呵責他煮得不好,而魏昭就再煮一次。這樣一連三次,到了第四次,當魏昭再端粥來而又沒有不好的臉色時,郭林宗才笑著說:「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日終於看到你的真心啦!」於是大喜,將一生所學的都全部教給了魏昭,而魏昭也終成大器。
16、拔山舉鼎
項羽在少年時代不喜好讀書寫字,改學擊劍,也不肯好好學。叔父項梁很賭氣,項羽說:「學寫字只要能記記姓名就夠了。擊劍是對付個把人的,也不值得學,我要學習抵敵萬人的本領。」項梁於是教他兵書,他很高興,但也只求略知粗心,不肯認真鑽研。 聽說,項羽二十二三歲時,身體魁梧,體力健壯,能把幾百斤重的鼎舉起來。
17、杯弓蛇影
秦王苻堅兵敗後逃跑,在逃跑過程中覺得一草一木多是追兵,疑神疑鬼,最終中箭而逃。
18、按圖索驥
秦國有個叫孫陽的人,善於相馬。孫陽有個兒子,看了父親寫的《相馬經》,以為相馬很簡單,就拿著這本書四處找好馬。但是他只會照書本去找,最終一無所獲。
19、柳營試馬
西漢時期,由於諸侯權勢強大,中央政權不能有用把持諸侯,晁錯的削藩政策正式引發「七王之亂」,漢景帝命周亞夫發兵救梁。周亞夫柳營試馬,切斷叛軍後路,斷絕其糧草提供,使叛軍不戰自潰,周亞夫發兵乘勝追擊
20、病入膏肓
戰國時,晉國的國君晉景公得了一場重病。於是,決定去請秦國名醫秦緩。一天夜裡,晉景公做了一個夢。他夢見兩個人在說:「秦緩就是再厲害,只要我們分別住在膏的下面和肓的上面,他也會拿我們沒轍。」過了幾天,秦緩來到晉國,經過檢查之後,秦緩說:「大王已經病入膏肓,無葯可救了。果然,過了幾天,晉景公就去世了。
21、滄海桑田
桑田,農田。大海變成桑田,桑田變成大海。比喻世事變化很大。
從前仙人王遠和麻姑,他們相約到蔡經家去飲酒,王遠一行很快就到蔡經家,但沒見到麻姑的到來,就派使者去請。麻姑到來說她奉命去巡視蓬萊,已經三次見到東海變成桑田,現在海水又退了一半。王遠說那裡又要揚起塵土來了
22、不拘一格
拘:限制;格:規格,方式。不局限於一種規格或一個格局。
清朝思想家龔自珍面對腐敗的清政府,主張改革,提倡禁煙,得不到朝廷重用。48歲毅然辭官歸隱,在路過鎮江時看到當地人在祭拜天神,他作詩一首:「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23、了如指掌
了:明白;指掌:指著手掌。形容對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象把東西放在手掌里給人家看一樣。
古代帝王都要建始祖廟,在廟里按始祖的等級依次排列設置靈位,每逢有大的行動、節日,帝王們就進廟祭祖,稱為「啰」禮。很多人對啰禮不理解,向孔子請教。孔子認為魯國的宗廟違背了周禮,他避而不談,指著手掌說:「知道啰禮的人治國就了如指掌
24、長風破浪
比喻志向遠大,不怕困難,奮勇前進。
南朝宋國著名將領宗愨從小就有雄心壯志,喜歡舞槍弄劍,他的叔父宗炳問他的志向,他回答說:「願乘長風破萬里浪!」,後來他帶兵攻打林邑國,運用計謀取勝,被封為左衛將軍
25、拔苗助長
比喻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急於求成,反而壞事。
從前宋國一個農夫擔心自己田裡的禾苗長不高,就天天到田邊去看。三天過去了,禾苗沒見動靜。他想出一個辦法,就急忙奔到田裡,把禾苗一棵棵拔高一些。回去對兒子說禾苗長高了一大截,兒子跑到田裡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26、一葉障目
眼睛被一片樹葉擋住,指看不到事物的全貌。
有個書獃子從古書上讀到「蟬翳葉」的故事,信以為真,就四處尋找,把蟬躲藏處的樹葉全部摘下,拿回家遮臉作試驗,問妻子能不能看見他。妻子氣憤說看不見。他就拿這片樹葉去街上行竊,被抓後說:「我一葉障目,你們能看見嗎?」
27、千呼萬喚
形容再三催促。
白居易用詩歌為民請命,得罪了當時的權貴。因此被貶到江州做司馬。他來到潯陽江邊與即將離別的朋友送行,風吹著蘆葦傳來陣陣凄涼。他們上船喝起了酒來,江面上傳來一陣琵琶聲。他們驅船靠近,千呼萬喚才見到那位猶抱琵琶半遮面的佳人
28、杯水車薪
用一杯水去救一車著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決不了問題。
從前有一個樵夫在山上打柴,聽到救火聲就跑去救火。後來他的柴車也著了火,正好看到路邊有一個杯子,就拿杯子跑到河邊去裝水來救火,但火勢太大,一杯水根本就是無濟於事,一整車柴全部被燒毀
29、栩栩如生
栩栩:活潑生動的樣子。指藝術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樣。
莊子寫出了這樣一個故事:「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夢見自己變成一隻美麗麗的蝴蝶,比真的蝴蝶還美,活靈活現,在空中翩翩起舞。
30、三顧茅廬
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劉備和關羽、張飛親自到卧龍岡拜見諸葛亮,前兩次都沒見到,第三次終於見到諸葛亮,誠心請諸葛亮出山。
以一當十
當:相當。一個人抵擋十個人。形容軍隊英勇善戰。
公元506年,孫武率三萬精兵攻打楚國,消滅20多萬楚軍,創造一個以一當十的戰例
31.道聽途說
路上聽來的、路上傳播的話。泛指沒有根據的傳聞。
古時學者艾子的鄰居毛空是一個不務正業的人,經常把外邊聽到的事情加以誇大說給艾子聽。一次他說:「一隻鴨子一次下了100個蛋。」艾子不信,他又說天上掉下一塊二十丈長十丈寬的大肉,而且還信誓旦旦地說他親耳聽來的
32、不可救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於治理國事。後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裡。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後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葯!」
33、按圖索驥
按照畫像去尋求好馬。比喻墨守成規辦事;也比喻按照線索去尋求。
春秋時期相馬專家孫陽(伯樂)根據自己的相馬經驗寫了《相馬經》,他的兒子很想把相馬的絕技學到手,熟讀《相馬經》,根據經書上的標准選出的「千里馬」——一隻癩蛤蟆回家向其父報喜,伯樂看後哭笑不得
34、氣壯山河
形容氣概豪邁,使祖國山河因而更加壯麗。
北宋時期,趙鼎21歲中進士受到宰相吳敏的賞識,調到都城開封任職。金兵南下,宋欽宗驚慌失措,趙鼎主張抗金到底,可是宋欽宗不予理睬。北宋滅亡後,趙鼎仍然堅持抗金,秦檜迫害他,他只好寫下:身騎箕,尾歸天上,氣壯山河壯本朝
35、不自量力
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過高地估計自己的實力。
春秋時期,實力弱小的息國從鄭國發動戰爭,結果被打敗。原因是不正確分析敵我雙方的力量,分不清敵人與朋友,不團結鄰國,結果沒過多久息國被楚國消滅
36、雞犬不寧
形容騷擾得厲害,連雞狗都不得安寧。
柳宗元被貶到永州做司馬,他目睹了民間哀鴻遍野、民不聊生的悲慘局面,寫了一篇《捕蛇者說》。該散文描述一個捕蛇者寧願冒著生命危險捕蛇,也不願種地,因為貪官污吏們搞得當地雞犬不寧
37、力不從心
心裡想做,可是力量夠不上。
東漢時期,班超為平定匈奴作亂,70多歲還在西域作戰,他身體日漸衰弱,上書漢和帝要求回中原養老。他的妹妹班昭也上書奏請說班超老了,再有戰事就力不從心了,漢和帝看了二人的奏摺,不斷地點頭,於是下詔讓班超回京
38、自知之明
指了解自己的情況,對自己有正確的估計。
齊威王當上國王後整天只知道吃喝玩樂,喜歡聽別人彈琴。鄒忌攜琴前去拜見齊威王,就是光說不彈,並把不彈琴的道理與治國聯系起來,使齊威王明白治國的道理,齊威王任命鄒忌為相國。鄒忌以自身形象影響齊威王有自知之明
39、誨人不倦
教導人特別耐心,從不厭倦。
孔子帶領弟子們周遊列國,經歷新鄭之病,他們不得不在當地住了幾月,弟子樊遲問孔子怎樣干農活。孔子心裡不高興,一反誨人不倦的習慣,承認不如老農。樊遲只好向當地農民請教,終於種出了葫蘆、扁豆等。
40、疑鄰盜斧
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以為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於是處處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後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一時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後,他又碰見了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看他,怎麼也不像賊了。
疑鄰盜斧:不注重事實根據,對人、對事胡亂猜疑。
Ⅱ 帶典故的故事
(1)乞漿見女
唐代詩人崔護到京城參加進士考試,結果沒有考中。於是,他在城中借了間房子,刻苦攻讀,准備第二年再考。
到了清明時分,人們紛紛去郊外踏青。崔護也暫時忘了考試落榜的不快,興致勃勃地往城南遊覽。崔護一邊走,一邊欣賞沿途的美景。他遊玩了大半天,覺得口乾舌燥,看到附近花木叢中有一幢房子,就上前敲門,想討杯水喝。
可是等了很久,卻沒有人開門。崔護心中不免很失望,正想離開,只見一個年輕的姑娘打開了門,瞧了崔護一眼,問:「你是誰呀!干嗎敲我家的門?」
崔護拱手說:「我是來長安應試的舉子,名叫崔護。今天偶出踏青,口渴了,想討杯水喝。」 姑娘見崔護長得一表人材,舉止彬彬有禮,便利索地搬了張椅子,請崔護坐下休息,然後端來一杯清茶遞給崔護。
這戶人家的庭院中種著不少桃樹,桃花盛開,那姑娘倚在一棵桃樹下,羞怯地注視著崔護。在桃花的映襯下,姑娘美麗的俏臉更顯得撫媚動人。崔護見了,頓生愛慕之心,與姑娘拉起了家常,向她表達了自己的愛慕之心。
姑娘沒正面回答他,但從她那含情脈脈的眼神中,崔護知道姑娘也很喜歡自己。不知不覺,太陽快下山了,崔護見時光不早,便告別姑娘,動身回城。這以後,崔護忙於讀書應考,沒有再去。直到第二年清明節,他又去尋訪自己心愛的姑娘。
他來到姑娘家的庭院前,不料鐵鎖把門,不見人影。他非常失望,就在門上題了一首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並在最後署上崔護之名,戀戀不舍地離去。
那麼,這一天姑娘哪兒去了呢?原來,清明那天,姑娘跟她父親到親戚家去了。幾天後,姑娘回到家中,看到了崔護的題詩,才知道崔護來訪不遇。她感到再也見不到崔護了,不由失聲痛哭。一連幾天,她卧床不起,茶飯不思,精神恍惚,最後竟昏死過去。
過了幾天,崔護又到南郊尋訪。他剛來到姑娘家的門外,就聽到門內有老人的哭聲,不由非常驚異,忙上前敲門。一個老翁出來開門,問清他就是崔護,便把自己女兒因為思念他而死去的消息說了。
崔護悲慟欲絕,請求再見姑娘一面。老翁同意了,崔護便來到姑娘房中,哭著說:「姑娘,崔護來遲了!來遲了!」
他抱起姑娘的頭,枕在自己的臂上,眼淚落到姑娘的臉上。突然,姑娘慢慢醒了過來。原來,她只是暫時昏迷,並未真正死去。崔護和老翁都喜出望外,老翁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崔護。一對有情人終成眷屬。
後來,「乞漿見女」這一典故,用來指艷遇或遇艷之人,又表示未遇的惆悵和感嘆;而用「人面桃花」來形容女子的美麗。
(2)春蚓秋蛇
典出《晉書·王羲之傳》:(蕭)子雲近世擅名匯表,然僅得成法,無丈夫氣,行行若縈春蚓,字字如綰秋蛇。梁朝的蕭子雲,自幼喜歡書法。他的書法雖出於近世,卻獨具一格,因而是聞名於長江一帶。
但當時有人卻有不同看法,認為蕭子雲的書法「僅得成法,無丈夫氣,行行若縈春蚓,字字如綰秋蛇。」(意思是:只能說他會寫字,他的字沒有骨氣,每行字都象春天的蚯蚓,每個字都象秋天蜷曲的蛇。)
後人用「春蚓秋蛇」比喻書法拙劣。言其字象春天的蚯蚓和秋天的蛇的行跡一樣,彎彎曲曲的。
(3)白衣送酒
典出南朝·宋·檀道鸞《續晉陽秋》:陶潛嘗九月九日無酒,宅邊菊叢中,摘菊盈把,坐其側久,望見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後歸。」我國古代許多著名的大詩人都喜歡喝酒,東晉大詩人陶淵明也不例外。
他曾在自傳體散文《五柳先生傳》里說自己生性最愛好飲酒。但隱居山鄉,家境貧困,不是常常都有酒喝的。親朋故舊知道他的嗜好,有時便備辦了酒菜請他去享用。他呢,只要一去,便要一醉方休。盡興之後,便立即向主人告辭。
他性格中的灑脫豪放,也可略見一斑。
有一年的九九重陽節,菊花盛開,南山清晰可辨,秋風吹拂,飛鳥翩然。這么美好的佳節,本是喝酒的好日子,但這天陶淵明家中一滴酒也沒有。他只好無聊地坐在房屋外的菊花從中,有意無意地一把把摘取菊花,以此來消磨時光。
正在百無聊賴之時,陶淵明遠遠望見一個穿白衣服的人向他走來。走近一看,此人手裡還抱了一大壇酒。原來,這個白衣人是刺史王弘家的僕役。他受主人的差遣,給陶淵明送來一壇酒。陶淵明真是喜出望外,他連忙向白衣人表示對朋友王弘的謝意,收下了這壇酒。
白衣使者剛走,陶淵明便迫不及待地打開壇蓋,陣陣酒香向他襲來,他立即開始喝了起來,一杯又一杯,直到喝得酩酊大醉,方才心滿意足地回到屋裡。
後人用「白衣送酒」形容贈酒、飲酒。或詠重陽風物。
(4)坦腹東床
典出《晉書·王羲之傳》:時太尉郗鑒使門生求女婿於導,導令就東廂遍觀子弟。門生歸,謂鑒曰:「王氏諸少並佳,然聞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東床坦腹食,獨若不聞。」鑒曰:「正此佳婿邪!」訪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晉王羲之,字逸少,山陰人,他很聰明,不但文章好,字也很好,十三歲時,已有名氣。在拜謁周凱以後,他的名氣更大了,因為當時周凱的聲譽很高,士人們只要得到他稱譽一句,身價就會很高。
當時太尉郗鑒,有一個女兒,不但美慧而且很有才學,一時找不到適合足以匹配的世家子弟。後來,想起了王家,郗太尉就派一個門生先到王府去觀察,看看是否有適當的人。那位門人到了王府,向家長王敦說明來意,王敦叫他自己到東廂去觀察。
王氏子弟,個個生得眉清目秀,都是一表人才,他們聽說郗家遣人前來相親,不禁都緊張起來,大家裝模作樣,態度都不很自然;只有一個青年,袒露著肚子,盤坐在東邊的床上吃東西,意態自如,旁若無人的樣子。
那位相親的門生把這情形回去告訴了郗太尉,郗太尉說:「那位毫無矯揉造作,意態自如坦腹東床的青年,正是我心目中的佳婿。」於是就把女兒許配給那個人;那位佳婿就是王羲之。
由於郗鑒擇婿的故事,後來人們凡是稱謂女婿,就叫坦腹東床,也有人稱「東床快婿」,這句話含贊美的意思。
(5)一鼓作氣
曹劌(guì)(又作曹沬,音mèi),一作曹翙(huì)。生卒年不詳,春秋時魯國大夫(今山東省東平縣人),著名的軍事理論家。魯庄公十年,齊攻魯,劌求見請取信於民後戰,作戰時隨從指揮,大敗齊師,一鼓作氣之典出於此。
戰後,庄公問曹劌為何直到齊軍第三次擊鼓進軍時才要下令出擊,曹劌說:「打仗主要靠士氣,而擊鼓就是為了鼓舞士氣。
第一次擊鼓進攻,士氣旺盛;第二次再擊鼓進攻,士氣就已經衰落了;待到第三次擊鼓進攻,士氣已消失殆盡了。而我軍正是一鼓作氣,勇氣十足,當然就把對方打敗了。」
Ⅲ 關於友誼的名人典故五則
1,高山流水
春秋時期有位出色的音樂家伯牙。他精於彈琴,據說他彈琴連吃草的馬也 會抬頭傾聽。而當時最懂伯牙琴技之妙的,莫過於鍾子期。
伯牙用琴表現高山情懷,鍾子期 聽後說:「善哉,峨嵋兮若泰山。」用琴聲表現流水的情調時他聽後說:「善哉,洋洋兮 若江河。」
後來,鍾子期因病逝世,伯牙就悲痛欲絕的摔破了琴,扯斷了弦,發誓終生不再 彈琴。——伯牙摔琴謝知音。
2,馬克思與恩格斯的友誼
馬克思主義的兩位創始人馬克思和恩格斯自1844年在巴黎結 識時起,兩個人共同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努力奮斗,在斗爭中結下真誠而無私的友誼。
40年 間,他們精誠合作,親密無間在一切重大問題的看法上保持了高度一致,共同撰寫了許多科 學社會主義經典著作。
即使分居兩地,也通信聯系,交流思想感情,相互支持。兩個人都為 結識對方而自豪,他們的友誼超越了一切古人,成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的佳話。
3,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魯迅與瞿秋白相識於1932年春夏之間,彼此一見如故,十分相契 。從此後他們為推動革命文化運動而並肩戰斗,結下深厚友誼。在白色恐怖中,
瞿秋白避難 於魯迅家中,後魯迅為瞿秋白安置住處,讓他用白之的筆名發表雜文。魯迅曾親筆題寫了由 瞿秋白擬寫的對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贈給瞿秋白。
在瞿秋白就義後 ,他仍堅持抱病為之友編印《海上述林》,以此表達深切的悼念。
4,管鮑之交
春秋時,齊國的管仲與鮑叔牙是好朋友,但是兩人各事其主。後鮑叔牙侍 奉的公子小白為被立為齊桓公,鮑叔牙卻向齊桓公薦管仲為相而自己甘居其下。
在管仲的輔 佐下,齊國日益強大,最終成為「九分諸侯,一匡天下」的霸王。成功後的管仲十分感慨地 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5,范仲淹與王質
北宋的范仲淹因主張改革,惹怒了朝廷,被貶去穎州。當范仲淹捲起鋪蓋離京時,一些平日與他過從甚室的官員,生怕被說成是朋黨,紛紛避而遠之。
有個叫王質的官員則不然,他正生病在家,聞訊後,立即抱病前去,大搖大擺地將范仲淹一直送到城門外。在那一人犯罪株連九族的封建社會里,王質能做到不計個人利害得失,
真誠待友,和那些見利忘義之徒相比較,實在是難能可貴的。對范仲淹來說,誰是真朋友,誰是假朋友,此時此刻,也就一清二楚了。
Ⅳ 南京城的成語典故,那些耳熟能詳的身邊故事
入木三分
發生地:南京小九華山
成語故事:王羲之以書法為絕,書寫更是非常的有力度。一次,有人請王羲之,寫了一塊祭祀用的牌子立在玄武湖旁的小九華山上。幾年過去了,當木工打算將字跡削掉重寫時,發現墨跡已經入木三分之深。
龍蟠虎踞
發生地:南京清涼山
成語故事:三國時期,諸葛亮曾奉命前往京口(鎮江)與孫權聯手抗爭曹操,途經南京時,登上清涼山石頭城,感嘆此地三面環山一面靠水,風水極佳,適合建都,贊美道:「鍾山龍蟠,石頭虎踞,此帝王之宅也。」
破鏡重圓
發生地:南京
成語故事:南朝陳時,有一位樂昌公主,其丈夫徐德言察覺國家即滅,擔心亡國後夫妻失散,於是將一面銅鏡一分為二,夫妻二人各取一半放在身邊。不久之後,陳亡國,夫妻失散,後來經過千難萬阻的尋找,他們終於以銅鏡為信物將彼此找到。後來就以破鏡重圓來形容失散多年的團聚。
Ⅳ 二十個文學典故,並簡單介紹
【典 故】
「囊螢映雪」這則成語的囊螢是晉代車胤家貧,沒錢買燈油,而又想晚上讀書,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螢火蟲來當燈讀書;映雪是晉代孫康冬天夜裡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書。
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為了維持溫飽,沒有多餘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這個時間背誦詩文。
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為一盞燈了嗎;於是,他去找了一隻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隻螢火蟲放在裡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來。雖然不怎麼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從此,只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把來當作燈用。由於他勤學苦練,後來終於做了職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孫康情況也是如此。由於沒錢買燈油,晚上不能看書,只能早早睡覺。他覺得讓時間這樣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窗縫里透進一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可以利用它來看書。於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裡要亮多了。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此後,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為飽學之士。後來,他當了一個大官。
【典故】孟母三遷
孟子小時候家離墓地很近,就常常玩辦理喪事的游戲,他母親說:「這不是我可以用來安頓兒子的地方。」於是搬遷到集市旁邊,孟子又做學商人賣東西的游戲。他母親說:「這也不是我可以用來安頓兒子的地方。」又搬家到學堂旁邊。於是,孟子就又做些拱讓食物的禮儀的游戲,他母親說:「這里可以用來安頓我的兒子。」他們就在那裡住了下來。等孟子長大成人後,學成六藝,獲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為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結果.
【典故】邯鄲學步
從前有個人認為趙國的東西好,他認為連趙國人走路也很漂亮,便帶上盤纏去邯鄲學習怎樣走路。學習一段時間之後,發現不但沒有學會邯鄲人走路,而且忘了以前自己是怎樣走的,於是只好爬著回家去,看見的人哈哈大笑。
【典故】刻舟求劍
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上掉進了水裡。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個記號,說:"這兒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後,這個人順著船沿上刻的記號下水去找劍。船已經走(行駛)了很遠,而劍還在原來的地方不會隨船而前進。用這樣的辦法來找劍,不是很糊塗嗎?
【典故】守株待兔
宋國有個農夫正在田裡翻土。突然,他看見有一隻野兔從旁邊的草叢里慌慌張張地竄出來,一頭撞在田邊的樹墩子上,便倒在那兒一動也不動了。農民走過去一看:兔子死了。因為它奔跑的速度太快,把脖子都撞折(shé)了。農民高興極了,他一點力氣沒花,就白撿了一隻又肥又大的野兔。他心想;要是天天都能撿到野兔,日子就好過了。從此,他再也不肯出力氣種地了。每天,他把鋤頭放在身邊,就躺在樹墩子跟前,等待著第二隻、第三隻野兔自己撞到這樹墩子上來。世上哪有那麼多便宜事啊。農民不但沒有再撿到撞死的野兔,就連他的田地也荒蕪了。
【典故】一竅不通
商朝的時候,有一個非常殘暴的國王叫做紂王,紂王非常喜愛他的妃子妲己,一天到晚跟妲己喝酒玩樂,根本不管國家的事,也不管老百姓的生活過的好不好!他還聽信妲己的話,殺了很多忠臣和無辜的老百姓。
有一天,紂王的叔父比干看不下去,就很生氣的勸紂王說:「你呀!不可以一直沉迷在酒色裡面,不可以亂殺忠臣和無辜的老百姓,你應該要振作起來,替國家和老百姓做點有用的事情呀!」 妲己知道以後,心裡很不高興:「這個比干真多管閑事呀,居然敢管起我和大王的事來,我一定要好好教訓他!」
妲己就跑去對紂王說: 「大王!如果比干真的是一個忠臣的話,你為什麼不叫他把自己胸膛剖開,把他的心肝拿出來獻給您呢!」
紂王聽了妲己的話後,說:「對喔!我可以叫比干把心獻給我呀!妲己真是聰明呀!」紂王立刻下令賜比干剖胸而死。
後來,這件事被記在《呂氏春秋》這本書中,其中有一段話:「紂心不通,安以為惡,若其一竅通,則比干不殺矣!」意思是說,如果紂王的心通了一竅,就不會做出糊塗事把比干殺了!
從此以後,大家就把這句話引伸成「一竅不通」這句成語,用來罵一個人非常愚蠢或是很糊塗!
【磨杵成針】
傳說李白小時不愛學習,很貪玩。一天,他逃學到小溪邊,看見一位老婆婆手裡拿著根鐵杵(鐵棍),在一塊大石頭上磨。
李白問:"你磨鐵杵作干什麼?"
老婆婆回答:"我給女兒磨一根綉花針。"
李白又問:"這么粗的鐵杵,什麼時候才能磨成綉花針呢?"
老婆婆說:"只要功夫深,鐵桿磨成針。"
李白聽後很有感觸,回家刻苦用功,終於成為唐代大詩人。
"磨杵成針"比喻只要有恆心,再難的事也能做成。
【黃粱一夢】
呂洞賓名岩,字洞賓,自號「純陽子」。唐京兆府(今陝西省長安縣)人。傳說他的母親要生他的時候,屋裡異香撲鼻,空中仙樂陣陣,一隻白鶴自天而下,飛入他母親的帳中就消失。生下的呂洞賓果然氣度不凡,自小聰明過人,日記萬言,過目成誦,出口成章。後來呂洞賓游廬山,遇火龍真人,傳授天遁劍法。64歲時,呂洞賓游長安,在酒肆遇見一位羽士在牆壁上題詩,呂洞賓見他狀貌奇古,詩意飄逸,問他姓名。羽士說:「我是雲房先生。居於終南山鶴嶺,你想跟我一起去嗎?」呂洞賓凡心未盡,沒有答應。這位雲房先生就是鍾離權。
到了晚上,鍾離權和呂洞賓一同留宿在酒肆中。雲房先生獨自為他做飯,這時呂洞賓睡著了,他夢見自己狀元及第,官場得意,子孫滿堂,極盡榮華;忽然獲重罪,家產被沒收,妻離子散,到老後孑然一身,窮苦潦倒,獨自站在風雪中發抖,剛要嘆息,突然夢醒,鍾離權的飯還沒熟,於是鍾離權題詩一首「黃良猶未熟,一夢到華餚」。呂洞賓驚道:「難道先生知道我的夢?」鍾離權道:「你剛才的夢,生沉萬態,榮辱千端,五十歲如一剎那呀!得到的不值得歡喜,失去的也不值得悲,人生就像一場夢。」於是呂洞賓下決心遂棄家拜鍾離權為師,入終南山修道。呂洞賓有了道術和天遁劍法,斬妖除害為民造福。呂洞賓在八仙中最為出名,有關他的傳說很多。
【相煎太急】
曹植 七步詩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據《世說新語.文學》中說,曹丕做了皇帝以後, 對才華橫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懷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內作詩一首,如做不到就將行以大法(處死),而曹植不等其話音落下,便應聲而說出六句詩來,就是上面的這首膾炙人口的詩。因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後人稱之為《七步詩》。據說曹丕聽了以後「深有慚色"不僅因為曹植在詠詩中體現了非凡的才華, 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領,使得文帝自覺不如,而且由於詩中以淺顯生動的比喻說明兄弟本為手足,不應互相猜忌與怨恨,曉之以大義,自然令文帝羞愧萬分,無地自容。
【盲人摸象】
從前,有四個盲人很想知道大象是什麼樣子,可他們看不見,只好用手摸。胖盲人先摸到了大象的牙齒。他就說:「我知道了,大象就像一個又大、又粗、有光滑的大蘿卜。」高個子盲人摸到的是大象的耳朵。「不對,不對,大象明明是一把大蒲扇嘛!」他大叫起來。「你們凈瞎說,大象只是根大柱子。」原來矮個子盲人摸到了大象的腿。而那位年老的盲人呢,卻嘟嚷:「唉,大象哪有那麼大,它只不過是一根草繩。」四個盲人爭吵不休,都說自己摸到的才是真正大象的樣子。而實際上呢?他們一個也沒說對。後以「盲人摸象」比喻看問題以偏概全。
寓言諷刺的對象是目光短淺的人。
「盲人摸象」的寓意是不能 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而應看全局才能了解事物的全面和真實情況 。
【玩火自焚】
春秋初;衛國的公子州吁公然刺殺自己的哥哥衛桓公,自己當了國君。他當政後,一方面殘酷地搜括百姓錢財,一方面拉攏 宋、陳、蔡等諸侯國一起攻打鄭國,藉以樹立自己的威望,轉移國內百姓對他的反抗情緒。
魯隱公得知州吁弒兄篡位的事後,向大夫眾仲道: 「依你看,州吁這次奪權能夠成功嗎?他的國君位置能長久保住嗎?」 眾仲搖搖頭,說:「州吁依靠武力興兵作亂,給百姓帶來災難,百姓決不會支持他。他如此殘忍凶暴,沒有親近的人願意跟隨他。眾人反對,親信背離,要想取得成功是不可能的。」 接著,眾仲又換一個角度說: 「兵,就像火一樣。一味地用兵而不知加以收斂和節制,結果必然自己燒死自己。依我看,等待他的將是失敗。」
果然,不到一年,衛國人在陳國的幫助下,推翻了州吁的殘酷統 治,而且將他殺了。
【家徒四壁】
西漢辭賦家司馬相如在梁孝王死後回到成都老家,他家十分貧寒,生活十分艱難。他的朋友鄰邛縣令王吉邀請他去大財主卓王孫家去做客。他看上了卓王孫的寡婦女兒卓文君,兩人私訂終身,回到他那家徒四壁的家,開始過他們清苦的生活
【目無全牛】
戰國時期道家代表莊周講一個故事:有個廚師替梁惠王宰牛,他的宰牛技術十分嫻熟,刀子在牛骨縫里靈活地移動,沒有一點障礙,而且很有節奏。梁惠王看呆了,一個勁誇他技術高超。廚師說他解牛已經19年了,對牛的結構完全了解。
【指鹿為馬】
二世三年(前207),章邯等率兵包圍了巨鹿,楚國上將軍項羽率領楚兵前去援救巨鹿。冬天,趙高擔任丞相,終於判決殺了李斯。夏天,章邯等作戰多次敗退,二世派人去譴責章邯,章邯害怕了,就派長史司馬欣回京匯報情況,請求指示。趙高既不接見,也不信任。司馬欣害怕了,趕緊逃離,趙高派人去追,沒有追到。司馬欣見到章邯說:「趙高在朝廷中掌權,將軍您有功是被殺,無功也是被殺。」這時,項羽加緊進攻秦軍,俘虜了王離,章邯等人就率兵投降了諸侯。八月己亥日,趙高想要謀反,恐怕群臣不聽從他,就先設下計謀進行試驗,帶來一隻鹿獻給二世,說:「這是一匹馬。」二世笑著說:「丞相錯了,把鹿說成是馬。」問左右大臣,左右大臣有的沉默,有的故意迎合趙高說是馬,有的說是鹿,趙高就在暗中假借法律陷害那些說是鹿的人。以後,大臣們都開始畏懼趙高了。
【對牛彈琴】
公明儀給牛彈奏古雅的清角調琴曲,牛依然埋頭吃草。牛並非沒有聽見,而是這種曲調不適合它聽。 公明儀於是用琴模仿蚊虻的叫聲,以及小牛犢尋找母牛哞哞的聲音。牛立刻搖著尾巴,豎起耳朵,走來走去地聽起來了。
譏笑聽話的人不懂對方說得是什麼。比喻對蠢人談論高深的道理,白費口舌。用以譏笑說話的人不看對象。
對牛彈琴:比喻說話不看對象,或對愚蠢的人講深奧的道理。
【兩袖清風】
古往今來,凡為官清廉、不貪錢財者,常以「兩袖清風」自譽。說起它的由來,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
明朝正統年間,宦官王振以權謀私,每逢朝會,各地官僚為了討好他,多獻以珠寶白銀,巡撫於謙每次進京奏事,總是不帶任何禮品。他的同僚勸他說:「你雖然不獻金寶、攀求權貴,也應該帶一些著名的土特產如線香、蘑菇、手帕等物,送點人情呀!」於謙笑著舉起兩袖風趣地說:「帶有清風!」以示對那些阿諛奉承之貪官的嘲弄。兩袖清風的成語從此便流傳下來。
他曾作過《入京詩》一首:
絹帕蘑菇與線香,
本資民用反為殃;
清風兩袖朝天去,
免得閭閻話短長。
絹帕、蘑菇、線香都是他任職之地的特產。於謙在詩中說,這類東西,本是供人民享用的。只因官吏征調搜刮,反而成了百姓的禍殃了。他在詩中表明自己的態度:我晉京什麼也不帶,只有兩袖清風朝見天了。詩中的閭閻是里弄、胡同的意思,引申為民間、老百姓。
【高山流水】
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鍾子期竟能領會這是描繪「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驚曰:「善哉,子之心與吾同。」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斷弦,終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春秋時代,有個叫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琴技達到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後,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涌,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鬱郁蔥蔥,如入仙境一般。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彷彿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師告訴他:「你已經學會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於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盪,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極了,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鍾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兩人分別約定,明年此時此刻還在這里相會。第二年,伯牙如期赴會,但卻久等子期不到。於是,伯牙就順著上次鍾子期回家的路去尋找。半路上,他遇到一位老人打聽子期的家。這一打聽才知道,原來,這位老人正是子期的父親。老人告訴伯牙,子期又要砍柴又要讀書,再加上家境貧寒,積勞成疾,已經在半月前去世了。子期去世時擔心伯牙會這在里久等,叮囑老人一定要在這一天來通知伯牙。聽到這個消息後悲痛欲絕。他隨老人來到子期的墳前,撫琴一曲哀悼知己。曲畢,就在子期的墳前將琴摔碎,並且發誓終生不再撫琴。自此始有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摔琴謝知音的典故,後有稱頌其事,在此築館紀念,稱為琴台,現琴台東對龜山,西臨月湖,成為武漢著名古跡勝地。
【三人成虎】
龐蔥要陪太子到趙國去做人質,龐蔥對魏王說:「有一個人說街市上有老虎,您相信嗎」魏王說:「難以相信。」龐蔥說:「有兩個人說街市上有老虎,您相信嗎?」魏王說:「我有些懷疑了。」龐蔥又說:「有三個人說街市上有老虎,您相信嗎?」魏王說:「我相信了。」龐蔥說:「街市上明擺著沒有老虎,但是三個人說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趙國到大梁的距離,比我們到街市遠得多,而議論我的人早就超過了三個。希望您能明察秋毫。」魏王說:「我自己知道的。」
於是龐蔥告辭而去,魏王當時說自己會辨別是非,但後來果然相信了小人的讒言。後來太子結束了人質的生活,龐蔥果真不能再見魏王了。
【退避三舍】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異母兄長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亡十九年。
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君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酒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侍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殺雞取卵】
從前有個人,家裡養了只老母雞,這只雞特別能下蛋,可有一段時間這只雞老是不下蛋,而且還病歪歪的。那個人想,這雞不下蛋留著也沒什麼用了,就殺了這只雞,破開雞肚子後發現這只雞生病的原因原來是生了膽結石,大大小小的膽結石就像雞蛋一樣。殺雞的時候正巧鄰家的快嘴婆祥林嫂過來串門。看到後就四處亂說,說這人殺雞取卵,鼠目寸光,把好好的一隻能下蛋的老母雞給殺了。
【雞鳴狗盜】
戰國時候,齊國的孟嘗君喜歡招納各種人做門客,號稱賓客三千。他對賓客是來者不拒,有才能的讓他們各盡其能,沒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
有一次,孟嘗君率領眾賓客出使秦國。秦昭王將他留下,想讓他當相國。孟嘗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來。不久,大臣們勸秦王說:「留下孟嘗君對秦國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齊國有封地,有家人,怎麼會真心為秦國辦事呢?」秦昭王覺得有理,便改變了主意,把孟嘗君和他的手下人軟禁起來,只等找個借口殺掉。
泰昭王有個最受寵愛的妃子,只要妃子說一,昭王絕不說二。孟嘗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應了,條件是拿齊國那一件天下無雙的狐白裘(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報酬。這可叫孟嘗君作難了,因為剛到秦國,他便把這件狐白裘獻給了秦昭王。就在這時候,有一個門客說:「我能把狐白裘找來!」說完就走了。
原來這個門客最善於鑽狗洞偷東西。他先摸清情況,知道昭王特別喜愛那件狐裘,一時捨不得穿,放在宮中的精品貯藏室里。他便借著月光,逃過巡邏人的眼睛,輕易地鑽進貯藏室把狐裘偷出來。妃子見到狐白裘高興極了,想方設法說服秦昭王放棄了殺孟嘗君的念頭,並准備過兩天為他餞行,送他回齊國。
孟嘗君可不敢再等過兩天,立即率領手下人連夜偷偷騎馬向東快奔。到了函谷關(在現在河南省靈寶縣,當時是秦國的東大門)正是半夜。按秦國法規,函谷關每天雞叫才開門,半夜時候,雞可怎麼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時,只聽見幾聲「喔,喔,喔」的雄雞啼鳴,接著,城關外的雄雞都打鳴了。原來,孟嘗君的另一個門客會學雞叫,而雞是只要聽到第一聲啼叫就立刻會跟著叫起來的。怎麼還沒睡蹭實雞就叫了呢?守關的士兵雖然覺得奇怪,但也只得起來打開關門,放他們出去。
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嘗君一行已經逃走,立刻派出人馬追趕。追到函谷關,人家已經出關多時了。
孟嘗君靠著雞鳴狗盜之士逃回了齊國。
故事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成語「雞嗚狗盜」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這種技能的人。
【拔苗助長】
有一個宋國人靠種莊稼為生,天天都必須到地里去勞動。太陽當空的時候,沒個遮攔,宋國人頭上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掉,渾身的衣衫被汗浸得透濕,但他卻不得不頂著烈日躬著身子插秧。下大雨的時候,也沒有地方可躲避,宋國人只好冒著雨在田間犁地,雨打得他抬不起頭來,和著汗一起往下淌。
就這樣日復一日,每當勞動了一天,宋國人回到家以後,便累得一動也不想動,連話也懶得說一句。宋國人覺得真是辛苦極了。更令他心煩的是,他天天扛著鋤頭去田裡累死累活,但是不解人意的莊稼,似乎一點也沒有長高,真讓人著急。
這一天,宋國人耕了很久的地,坐在田埂上休息。他望著大得好像沒有邊的莊稼地,不禁一陣焦急又湧上心頭。他自言自語地說:「莊稼呀,你們知道我每天種地有多辛苦嗎?為什麼你們一點都不體諒我,快快長高呢?快長高、快長高……」他一邊念叨,一邊順手去拔身上衣服的一根線頭,線頭沒拔斷,卻出來了一大截。宋國人望著線頭出神,突然,他的腦子里蹦出一個主意:「對呀,我原來怎麼沒想到,就這么辦!」宋國人頓時來勁了,一躍而起開始忙碌……
太陽落山了,宋國人的妻子早已做好了飯菜,坐在桌邊等他回來。「以往這時候早該回來了,會不會出了什麼事?」她擔心地想。忽然門「吱呀」一聲開了,宋國人滿頭大汗地回來了。他一進門就興奮地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把每一根莊稼都拔出來了一些,它們一下子就長高了這么多……」他邊說邊比劃著。「什麼?你……」宋國人的兒子大吃一驚,他連話也顧不上說完,就趕緊提了盞燈籠深一腳淺一腳地跑到田裡去。可是已經晚了,莊稼已經全都枯死了。
自然界萬物的生長,都是有自己的客觀規律的,人無力強行改變這些規律,只有遵循規律去辦事才能取得成功。愚蠢的宋國人不懂得這個道理,急功近利,急於求成,一心只想讓莊稼按自己的意願快長高,結果落得一個相反的下場。
【樂不思蜀】
司馬文王與禪宴,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王謂賈充曰:「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矣,而況姜維邪?」
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並之。」
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郤正聞之,求見禪,曰:「王若後問,宜泣而答曰:先父墳墓遠在隴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會王復問,對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邪!」禪驚視曰:「誠如尊命。」左右皆笑。(選自《三國志》)
蜀後主劉禪投降後,司馬昭設宴款待,先以魏樂舞戲於前,蜀官傷感,獨有後主有喜色。司馬昭令蜀人扮蜀樂於前,蜀官盡皆墮淚,後主嬉笑自若。酒至半酣,司馬昭謂賈充曰:「人之常情,乃至於此!雖諸葛孔明在,亦不能輔之久全,何況姜維乎?」乃問後主曰:「頗思蜀否?」後主曰:「此間樂,不思蜀也。」
人們常把樂以忘返或樂而忘本,無故國故土之思,稱作「樂不思蜀」。這個典故就產生於三國時的洛陽。
當時魏軍入川,蜀後主劉禪投降,被送到洛陽。司馬昭封他為安樂公,賜住宅,月給用度,僮婢百人。劉禪為表感謝,特意登門致謝,司馬昭於是設宴款待,並以歌舞助興。當演奏到蜀地樂曲時,蜀舊臣們油然誦起國破家亡的傷懷之情,個個淚流滿面。而劉禪卻麻木不仁嬉笑自若。司馬昭見狀,便問劉禪;「你思念蜀嗎?」劉禪答道:「這個地方很快樂,我不思念蜀。」他的舊臣郤正聞聽此言,連忙找個機會悄悄對他說:「陛下,等會兒若司馬昭再問您,您就哭著回答:『先人墳墓,遠在蜀地,我沒有一天不想念啊!』這樣,司馬昭就能讓陛下回蜀了。」劉禪聽後,牢記在心。酒至半酣,司馬昭果然又發問,劉禪趕忙把郤正教他的話學了一遍,只是欲哭無淚。司馬昭聽了,說「咦,這話怎麼像是郤正說的?」劉禪驚奇道:「你說的一點不錯呀!」司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開了。司馬昭見劉禪如此老實,從此就再也不懷疑他。劉禪就這樣在洛陽安樂地度過了餘生,傳下了這令人捧腹的「樂不思蜀」典故。
【沉魚落雁】
春秋戰國時期,越國有一個叫西施的,是個浣紗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過人。她在河邊浣紗時,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她顯得更加美麗,這時,魚兒看見她的倒影,忘記了游水,漸漸地沉到河底。從此,西施這個「沉魚」的代稱,在附近流傳開來。
漢代王昭君是個才貌雙全的美人。 漢元帝為了安撫北匈奴,就選她與單於結為姻緣。 在離家的途中,她看到遠飛的大雁,不由得引起無盡的鄉思,觸景生情她彈起琴弦。 一群飛雁聽到琴聲竟忘記了抖動翅膀而跌落在地上。 昭君便得了「落雁」的美稱。
但是,其實「沉魚落雁」根本就不是指女子的漂亮。
魚見了她就潛入水底、雁跌落至地,這二者,誰知道天下真正的美色是什麼?它們都是因為害怕。換句話說,任何一個醜八怪都可以導致「沉魚落雁」的結果。因為鳥魚根本不懂得毛嬙、麗姬是否美麗,只是因為高度的警覺,在求生本能下,聽見、看見一點異常的動靜就趕緊躲藏起來,保護自己。所以莊子才會說,誰知道什麼是真正的美麗呢?
因此,莊子當初講這個故事,其實不是稱贊女性的美貌,而是說美貌沒什麼意義。
但後來,大家在稱贊一個女人長得很漂亮,就說她有「沉魚落雁」的容貌!
【相濡以沫】
戰國時期,莊子家貧經常吃了上頓沒下頓,妻子叫他外出借糧食,他去找監河侯借糧。監河侯許諾秋後再借,莊子說這是遠水不解近渴就回家了。妻子讓他再去別的地方借,他說要像車轍里的鯽魚一樣相濡以沫過日子,不如「兩忘而化其道」。
妻子只好偷偷地流淚,領取休書後,不久,就嫁給闊佬,然後過上了幸福快樂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