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謎語 » 瀘溪典故

瀘溪典故

發布時間: 2023-01-17 21:47:41

『壹』 辛棄疾的《破陣子》。這首詞中三處用典的分別是哪裡

《破陣子》辛棄疾
擲地劉郎玉斗,掛帆西子扁舟。千古風流今在此,萬里功名莫放休,君王三百州。
燕雀豈知鴻鵠,貂蟬元出兜鏊。卻笑瀘溪如斗大。肯把牛刀試手不?壽君雙玉甌。
一個是,「擲地劉郎玉斗」。鴻門宴上劉邦令張良獻玉斗給亞父范增,范增痛感項羽不聽勸告放走劉邦,貽下後患,而將玉斗置於地,拔劍撞而破之。一個是,「掛帆西子扁舟。」春秋吳越之爭時,范蠡獻西施於吳王,以瓦解吳王鬥志;滅吳後,不受越封,復取西施乘舟游五湖而不返。一個是「燕雀豈知鴻鵠」。陳涉輟耕壟上,慨嘆「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的故事,藉此表明自己理解范的志向,他的不願就任是想有更大的作為。其實後面還有一個典故:「貂蟬元出兜鍪」。用的南齊將軍周盤龍的故事。周年老不能守邊,還朝為散騎常侍(皇帝侍從,能預聞要政),世祖戲問他:「你戴貂蟬(近侍貴臣冠飾)冠比起戴兜鍪(戰盔)來如何?」周答:「此貂蟬從兜鍪中出耳。」

『貳』 辛棄疾詩詞 破陣子

摸魚兒
觀潮上葉丞相
辛棄疾

望飛來、半空鷗鷺,須臾動地鼙鼓。截江組練驅山去,鏖戰未收貔虎。朝又暮。悄慣得、吳兒不怕蛟龍怒。風波平步。看紅旆驚飛,跳魚直上,蹙踏浪花舞。憑誰問,萬里長鯨吞吐,人間兒戲千弩。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馬素車東去。堪恨處,人道是、屬鏤怨憤終千古。功名自誤。漫教得陶朱,五湖西子,一舸弄煙雨。

淳熙元年(1174)春,葉衡(字夢鍚),被任命為右丞相,辛棄疾也因葉衡的推薦,當了倉部郎官。這一年的秋天,他在錢塘江觀潮,寫了這首詞贈給葉衡。

上片著力描繪錢塘江秋潮雄偉壯觀的景象,從側面表達了詞人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首四句寫潮來時驚天動地的氣勢,先寫天空飛鳥,繼寫江面波濤。鼙鼓,戰鼓;組練,軍隊;貔虎,傳說中一種兇猛的野獸,後來多用以比喻兇猛的勇士。開頭四句大意說,他正看著半空翱翔的鷗鷺,剎那間便聽到如擂動戰鼓般轟鳴的波濤聲,只見那洶涌的潮水如千軍萬馬,以排山倒海之勢滾滾而來,如激戰中賓士的貔虎似的大隊勇士勢不可擋。這四句寫得有聲有色,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形,頗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潮水上漲,如此駭人,似乎無人可以駕馭。然而,對江上的漁民來說,卻又因為司空見慣,不把它當回事兒。「朝又暮」以下便寫這些「弄潮兒」嬉戲於潮水中的動人情景。「悄慣得」猶言「習以為常」;吳兒,泛指錢塘江畔的青年漁民;旆,旗幟。蹙,踩踏。《武林舊事·觀潮》記載:「吳兒善泅者數百,皆披發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沒於鯨波萬仞中,騰身百變,而旗略不沾濕,以此誇能。」辛棄疾所寫的正是這種場面,旁觀者驚心動魄,這些勇士們卻自由自在,在潮水中踏著浪花歡騰舞蹈,紅旗飛揚,人象魚兒在波濤中跳躍出沒,極為精彩壯觀。上片寫聞名遐邇的錢塘江上潮的情景,曲盡其妙,充分歌頌了大自然的「美」和「力」,同時又謳歌了與大自然搏鬥的人,表現了對勇敢的蔑視狂風巨浪的「人」的贊賞,既賦物以言情。

僅看上片,詞的意境已經夠開闊了,但稼軒不僅是偉大的詞人,而且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因此,本詞的藝術境界也遠不止此,面對「萬里長鯨吞吐」般浩大的潮水,詞人思緒萬千,他想起後梁錢武肅王命令數百名弓弩手用箭射潮頭,企圖阻止潮水前進,情同玩笑,所以說「人間兒戲千弩」,其結果便是「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馬素車東去。」這兩句說,那滔滔的潮水盡力流瀉並不懂得什麼事,它依舊象白馬駕著素車向東方奔去。「白馬素車」,典出枚乘《七發》:「其少進也,浩浩皚皚,如素車白馬帷蓋之張。」是說白浪滔天的樣子。「堪恨處」以下敘述傳說中白馬素車在潮頭之上的伍子胥的遭遇。「人道是、屬鏤怨憤終千古。」吳王不但不採納伍子胥的意見,而且賜他「屬鏤」劍自殺,當然是遺恨千古。辛棄疾在這里實際上是以伍子胥自喻,他想到自己光復中原的建議不被朝廷採納,而且由此引來了惡意的攻擊,受到貶謫,無法為國家建功立業,所以下句說「功名自誤」。

「漫教得陶朱,五湖西子,一舸弄煙雨。」說的是吳王不聽伍子胥的建議亡國以後的事。「漫教得」,空教得,有「白白便宜了」的意思;「五湖」,或指太湖,或指太湖附近的湖泊;陶朱,范蠡;西子,西施。陶朱公范蠡幫助越王勾踐滅吳後,便攜帶西施乘小舟隱遁於「五湖」之中。辛棄疾憶起歷史上吳、越之爭,聯想到眼前國家前途命運不堪設想,所以結尾意境極沉鬱,與本詞開頭的雄大氣魄對應來看,就可以看他無時無地不在惦念國事,觀潮,看「吳兒」戲水,本來興高采烈,但觸景傷情,他仍然無法擺脫惆悵、郁悶。

本詞或寫景,或用典,無不生動自然。由觀潮想到令人痛心的歷史往事,想到自己的處境和國家的命運,詞人時時刻刻想著國家,他的愛國思想也就常常在他的作品中很自然地表達出來。(王方俊)
水調歌頭
盟鷗
辛棄疾

帶湖吾甚愛,千丈翠奩開。先生杖屨無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鷗鷺,今日既盟之後,來往莫相猜。白鶴在何處,嘗試與偕來。破青萍,排翠藻,立蒼苔。窺魚笑汝痴計,不解舉吾杯。廢沼荒丘疇昔,明月清風此夜,人世幾歡哀。東岸綠陰少,楊柳更須栽。

1181年,宋孝宗淳熙八年的冬末,四十二歲的作者,正是年富力強,應當大有作為的時候,卻被南宋政權罷官,回到剛落成不久的信州上饒郡帶湖新居,開始了漫長的歸田生活。這首詞作於罷官歸家不久,反映了詞人當時的生活,包含了抑鬱和悲憤的思想感情。在詞中,他表示要與鷗鷺為友,寄情於山水,他想到帶湖的今昔,感慨人世間的悲歡和變遷,實際上是在憂慮國事,嘆惜自己的遠大志向不能實現。

詞題稱「盟鷗」,與鷗鳥結盟,相約為友。李白詩:「明朝拂衣去(歸隱去),永與白鷗盟。」詞人把自己要表現的思想內容,放置在一種浪漫主義的寓言形式里。詞人離開官場生活之後,有一種失去倚托之感。異鄉淪落,知音難得,只有到大自然里尋找同情者了。

帶湖新居,是他傾心所愛的,在這兒他找到了一些慰藉。所以,開頭便說:「帶湖吾甚愛,千丈翠奩開。先生杖屨無事,一日走千回」。水光山色,能怡悅性情。作者十數年來,奔走於世俗的名利場,與爾虞我詐的官宦角逐,他感到厭倦了。大自然的美好環境,使他得到暫時的解脫。他「仗屨無事」,在「千翠奩」的帶湖畔「一日走千回」,以消除他胸中的積悶。「凡我」五句,告訴讀者,詞人在這樣的環境離群索居,實在是寂寞的!所以他發出了「來往莫相猜」,「白鶴在何處,嘗試與偕來」的呼喚。這是他真實的心聲。透過這種曲折反映出來的詞人的心聲,讀者可以測知詞人的思想感情處在一種非常苦悶的狀態之中。他是不甘寂寞的!

下片「破青萍,排翠藻,立蒼苔。」自然界的這些飛禽,無論鷗鳥也罷,白鶴也罷,它們翩翩而來,又撲翅而去,它們能給人一定程度的安慰,畢竟是自然物罷了,是難以成為人的知音或夥伴的。「窺魚笑汝痴計,不解舉吾杯。」它們怎能知道詞人在那兒舉杯飲酒,是為澆愁呢。它們只知道自己唯一的樂趣:站在湖邊的青苔上,等待著魚兒游來。於是,詞人幡然省悟了:對自然物的期待是靠不住的!但是,此時孤獨的詞人,又能期待誰呢?當他的思緒回到人類社會現實時,時世的變遷,又使他無限感慨:「廢沼荒丘疇昔,明月清風此夜,人世幾歡哀。」但是,詞人的壯懷並沒有因此破滅,他對生活依然寄託著無限的深情:「東岸綠陰少,楊柳更須栽。」把眼前這一片庭園整治好了,多栽植些柳條,以便使舊日荒涼的地方,興旺起來。足見,詞人此時的思想情懷是痛苦的,充滿矛盾的,但他畢竟對生活還是熱愛的。(賀新輝)
破陣子
為陳同父賦壯語以寄
辛棄疾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

這是辛棄疾寄給陳亮(字同甫)的一首詞。陳亮是一位愛國志士,一生堅持抗金的主張,他是辛棄疾政治上、學術上的好友。他一生不得志,五十多歲才狀元及第,第二年就死了。他倆同是被南宋統治集團所排斥、打擊的人物。宋淳熙十五年,陳亮與辛棄疾曾經在江西鵝湖商量恢復大計,但是後來他們的計劃全都落空了。這首詞可能是這次約會前後的作品。

這詞全首都寫軍中生活,也可以說是寫想像中的抗金軍隊中的生活。上片描寫在一個秋天的早晨沙場上點兵時的壯盛場面。開頭兩句寫軍營里的夜與曉,「醉里挑燈看劍」一句有三層意思:「看劍」表示雄心,「挑燈」點出時間,醉里還挑燈看劍是寫念念不忘報國。次句「夢回吹角連營」,寫拂曉醒來時聽見各個軍營接連響起雄壯的號角聲。上句是看,此句是聞。接下三句寫兵士們的宴飲、娛樂生活和閱兵場面,詞的境界逐漸伸展、擴大。「八百里分麾下炙」,八百里炙是指烤牛肉。《晉書》載:王顗有牛名八百里

『叄』 有誰知道姓氏"羅"的由來和典故

羅姓起源參考之一
「羅」源出 :
一 :出自「妘」姓,以國名為氏。據《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所載,周代有羅國,初封宜城(湖北宜城縣),徙枝江。春秋時被楚國所滅。周末居長沙,國人以原國名「羅」為氏。
二:相傳古帝祝融的後代。
三:唐朝西突厥可汗斛瑟羅入中國,其後以斛瑟羅為氏,後改姓「羅」氏。
四:為鮮卑族復姓所改。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北魏有代北復姓「破多羅」氏,隨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後,定居中原,代為漢姓「羅」氏。
五:清代皇族愛新覺羅氏中有改姓「羅」,後代亦稱羅氏。望族居豫章郡(江西南昌)。
六:據《後漢書.南蠻傳》及《華陽國志》載「板楯七姓」有羅氏。

家族名人:
西漢有巨商羅裒,隋末有幽州總管羅藝,唐代有文學家羅隱,又有西突厥可漢斛瑟羅留居中國,子孫稱為斛瑟羅氏,後來又改為羅姓。明代有小說家羅貫中,清代有畫家羅聘。
羅貫中 名本,以字行,號湖海散人,元末太原人。生平事跡不詳。工曲,善為通俗小說,著名的有《三國志通俗演義》、《南北史通俗演義》、《隋唐兩朝志傳》、《說唐》、《殘唐五代史演義》、《粉妝樓》、《三遂平妖傳》等。
近代有元帥羅榮桓,大將羅瑞卿等。

地望分布:江西豫章郡,湖南長沙郡。

羅姓起源參考之二
羅姓是當今中國第二十大姓,在台灣排名第二十八位。羅姓的出處有兩種說法,一是出自熊姓,一是出自羋姓。也有說羅姓是祝融的後代。據記載,羅國是周武王滅商後封的異姓諸侯國之一,稱羅子國,在春秋初期被楚國所滅,他的國人就以國名作為自己的姓氏,從此姓羅。許多羅姓人認為自己是出自熊姓,他們的祖先,是古代管理火種的官員,被稱作「祝融」。他們的遠祖是重離,是高辛時的祝融,後來被殺,他的弟弟吳回繼任。吳回生陸終,陸終的第六個兒子季連姓羋,有一個孫子叫穴熊,他的後代就是熊氏,並且逐漸轉化成羅姓。羅姓還有其他一些來源,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改鮮卑族的破多羅氏,解瑟羅氏和叱羅氏為羅姓。羅姓早期在長沙和豫章發展,唐代時遷居廣東,元代時遷居福建,並且有一部分融入了泰族,土家族和彝族,布依族,瑤族等少數民族。清朝時,羅姓進入台灣。羅姓的主要聚居地有:長沙,豫章,大埔,興寧,扶陽,梅縣,成都,襄陽等。通志氏族略:周時國名,熊姓國本自顓頊之後,受封於羅,子孫以為氏。

羅姓起源參考之三(本集由玉竹輯錄)
周代有楚國的同姓國羅國(楚君姓熊)。春秋時楚國滅羅國,羅君的子孫就以國名為姓。此外,北魏破多羅氏、叱羅氏、唐代斛瑟羅氏、清代愛新覺羅氏都有改姓羅氏者。

家族名人
羅含(生卒年不詳)晉耒陽人。字君章。擅長文章,由州主簿累官至廷尉、長沙相。桓溫極重其才,稱為江左之秀。致仕還家,喜種蘭菊,後來詩文中常用為才人或退仕後託身有所的典故。
羅倫(公元1431—1478年)明江西永豐人。字彝正,人稱一峯先生。成化二年舉進士第一,授翰林修撰。著有《一峯集》。
羅聘(公元1733—1799年)清歙縣人,寄寓楊州。字遯夫,號兩峯,別號花之寺僧。從師金農,工詩善畫,楊州八怪之一,著有《香葉草堂詩存》。
羅隱 (公元?—909年)唐末餘杭人。原名橫,舉進士不第,改名隱,字昭諫,自號江東先生。甚有詩名,尤長於詠史。與同縣羅鄴、台州羅虯齊名,時稱三羅。著有《讒書六十篇》、《甲乙集》、《淮海寓言》等。
羅願 (公元1136—1184年)宋歙人,字端良,號存齊乾道二年進士,博學好古,文法秦漢,為朱熹所稱。著有《爾雅翼》、《鄂州小集新安志》。
羅從彥 (公元1072—1135年)宋南劍人。字仲素,人稱豫章先生。從學於楊時,為程顥、程頤再傳弟子。著有《遵堯錄》、《春秋指歸》、《豫章集》。
羅洪先 (公元1504—1564年)明吉水人。字達夫,號念庵。嘉靖八年進士第一,授修撰,官左春坊左贊善,天文、地理、水利、軍事、算學無不研習。著有《念庵集》。
羅貫中 (公元1330—1400年)元.明間錢塘人,一說山西太原人。名本,字貫中。所著小說數十種,今存者《三國志演義》、《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粉妝樓》等。尚有雜劇《龍虎風雲會》。
羅欽順 (公元1465—1547年)明泰和人。字允升,號整庵。弘治六年進士,授編修,後官至南京吏部尚書。主要著有《困知記》。
明清尚有羅士琳、羅汝芳、羅有高等羅氏名人。

熱點內容
蒼的成語 發布:2024-11-24 01:25:35 瀏覽:624
我國神話故事 發布:2024-11-24 01:10:47 瀏覽:97
關於萬的成語 發布:2024-11-24 00:51:31 瀏覽:353
衣服小故事 發布:2024-11-24 00:45:46 瀏覽:64
中國童話故事精選 發布:2024-11-24 00:43:23 瀏覽:113
潭水成語 發布:2024-11-24 00:26:23 瀏覽:806
什麼理詞成語 發布:2024-11-24 00:25:08 瀏覽:94
親情故事300字 發布:2024-11-24 00:09:07 瀏覽:264
一3什麼成語 發布:2024-11-23 23:43:22 瀏覽:522
帶舍的成語 發布:2024-11-23 23:19:36 瀏覽: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