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奴歷史典故
㈠ 南朝四百八十寺的典故
公元833年,杜牧被淮南節度使牛僧孺授予推官,牛僧孺是「牛李黨爭」中牛黨的代表人物。838年,杜牧入宣徽觀察使崔鄲的幕府,擔任宣州團練判官,他由宣州去拜訪牛僧孺時,有感而發創作了《江南春》這一詩作。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不考慮歷史背景,杜牧的這首詩應該是一首非常好的景色詩,如果聯繫到杜牧的身份和所處的歷史背景,這首詩就不是單純的景色了。(杜牧像)
《江南春》的創作背景如何?
763-840年間,安史之亂後,自唐代宗開始就崇信佛教,佛教得以迅速發展。在這一時期,佛教享有特權,寺廟的土地可以免稅,佛教僧人可以免除徭役。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很多農民將土地「送給」寺院,繳納一定的稅額差給寺廟,剃度出家也可以免除勞役,寺廟經濟蓬勃發展。幾十年下來之後,大量的土地和人員依附到寺廟中,各地的建立的寺廟鱗次櫛比,寺廟發展影響到了國家的賦稅和勞役,已經觸及到唐王朝的底線。(煙雨蒙蒙中寺廟景色)
作為官員的杜牧也清楚了解這一事實,但也無可奈何,只能發出隱喻的感慨罷了。安史之亂後到唐武宗時期的皇帝們都崇信佛教,819年大文學家韓愈上奏了《諫迎佛骨》的奏摺,被貶往地方,差點身死,誰還敢多說話。
安史之亂後崇信佛教的唐朝皇帝有:唐代宗、唐德宗、唐順宗、唐憲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等。
《江南春》有什麼典故?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這一詩句中的講到的是南朝的宋、齊、梁、陳四個朝代的皇帝們都崇信佛教,不過最終都消亡了的歷史典故,王朝短命,佛也沒有解救這些王朝。
南朝是指420-589年在中國南方先後建立的四個王朝。其中劉宋王朝時宋文帝崇信佛教,他聽說佛教有助於統治,教化民眾,就開始信佛教了。宋孝武帝時期,甚至有僧人參與朝政,僧人慧琳被當時的劉宋人稱之為「黑衣宰相」。南齊的齊武帝深通佛教理論,甚至著有佛教著作。南梁梁武帝曾經四次將自己捨身寺廟,讓大臣將自己贖回來,其中有一次花費了一億錢。南陳的諸位皇帝為了統治的需要也崇信佛教。(南朝梁武帝像,崇信佛教,最終被餓死)
根據統計,南朝宋、齊、梁、陳四朝的全境寺廟和僧侶如下:
一、劉宋時期。佛教寺院1913座,僧侶36000餘人;
二、南齊時期。佛教寺院2015座,僧侶32500餘人;
三、南梁時期。佛教寺廟2846座,僧侶82700餘人;
四、南陳時期。佛教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