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謎語 » 典故類協會

典故類協會

發布時間: 2023-01-16 00:59:41

① 急求歷史典故~~~~~~

靜安寺位於上海市南京西路1686號。向為著名江南古剎。據碑誌,建於三國吳大帝孫權赤烏十年(247),創始人為康僧會。寺址原在吳淞江(今蘇州河)北岸,初名滬瀆重元(玄)寺,唐代一度改名永泰禪院。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始改名靜安寺。南宋嘉定9年(1216)因寺址逼近江岸,晝夜受江水沖擊,寺基有傾圮之危,住持仲依乃將寺遷至蘆浦沸井浜一側,即現今寺址。

靜安寺遷至今址後,規模逐漸擴大,至元時,蔚成巨剎。寺內有8處名勝,即:三國時所立「赤烏碑」、南北朝時所植「陳朝檜」、原於神僧智嚴異行而流傳的「蝦子潭」、南宋仲依所建「講經台」、沸井浜中突沸的「湧泉」、詩僧壽寧所築方丈室「綠雲洞」、行人取道渡吳淞江的古渡口「蘆子渡」、東晉遺存防禦海寇的「滬瀆壘」。壽寧搜集歷代詩人題詠,編為《靜安八詠集》行世,靜安寺由此聲名遠播。明洪武二年(1369),鑄洪武大鍾,耗銅六千斤,上有「洪武二年鑄,祝皇太子千秋」銘文,至今嗚響大殿,聲洪震遠。

清初以來,寺屢經興廢。雍正年間,住持孚庵,因寺院田產案勝訴,維護了靜安寺的田產,並勒石記其事。乾隆六年(1741)禮部侍郎麥煥捐款重修大殿。乾隆四十三年(1778)歙人孫思望倡議集資重修殿宇。上海道(長白)盛保又修建寺前湧泉亭,並於寺東建報恩院供僧眾居住。寺僧大海,曾將寺內被火焚余的宋代銀杏樹干,雕成十八尊羅漢及一尊韋馱像於寺內供奉。咸豐同治之際,靜安寺毀於太平天國戰火,唯餘一座大殿。住持鶴峰在縉紳李朝觀、姚曦、浙江富商胡雪岩等資助下,於光緒六年(1880)重建靜安寺,翌年四月初八寺宇落成,按佛教儀軌舉行隆重的浴佛節,四眾雲集,車水馬龍,商賈輻,蔚為奇觀。自此形成有名的一年一度靜安寺廟會,「三月三到龍華(看桃花),四月八到靜安(逛廟會)」遂成為滬上民諺民俗。光緒九年(1883)由李朝觀作記、住持鶴峰勒碑,《重建靜安寺記》碑文今仍保存於大雄寶殿前壁。

光緒二十年(1894)住持正生於大殿左右兩側增建兩座樓房,再次修葺全寺,使靜安寺恢復舊觀。光緒三十年(1904)在上海南翔建「靜安南翔塔院」一座,將靜安寺歷代祖師靈骨遷葬該院,並建祖師祠,供歷代祖師牌位。塔院旁建有僧舍,派專人管理。直到民國年間,尚有七十三間房屋,土地六十四畝。

1912年至於1916年,靜安寺成為上海和全國佛教活動的重要寺院之一。1912年,第一個全國性佛教組織——中華佛教總會成立,會址設於靜安寺,著名愛國詩僧寄禪(八指頭陀)任會長。次年,寄禪為保護全國寺廟財產,赴京請願未果,不幸圓寂於北京法源寺。上海及全國佛教界在靜安寺召開追悼大會,太虛大師在會上提出「教理、教制、教產」三大革命說,對全國佛教影響很大。1913年3月,中華佛教總會在靜安寺如開首次全國代表大會,會議推選冶開、熊希齡為會長,清海為副會長,圓瑛為參議長。

1919年,寺前填浜擴路,築成通衢,命名為靜安寺路(即今南京西路),滬西一帶日見繁榮,香火鼎盛,禮佛游覽者洛繹不絕。寺宇不敷應用,1920年,寺僧常貴會同滬紳姚文棟等人在大殿東興建三聖殿,基本形成目前寺院之主體格局。

1930-1940年,志法、志汶先後出任住持,任內無所建樹,而寺產糾紛興訟不斷,留下許多後患。1941年,德悟法師繼任住持,革弊圖新,轉向佛學教育,注重佛學研究,曾舉辦數十次佛學講座,分別禮請應慈、圓瑛、芝峰、丁福保、趙朴初、蔣竹庄等高僧、大德主講,同時成立靜安寺護法會,會同監院密迦整頓寺務,寺風頓有起色。

抗戰勝利後,在住持德悟、監院密迦主持下,在原山門之東,另建一座仿唐新山門,由鄧散木(鐵翁)題額「靜安古寺」。並在新山門前、「天下第六泉」井欄一側,豎立一座古印度阿育王式梵幢,成為靜安寺標志。工程竣工後,又逢四月初八日佛誕及靜安佛學院開學,在揭幕典禮上,太虛大師以三喜臨門,親自主持剪綵,拈香禮佛,歡喜贊嘆。與會僧俗逾萬人,成為當時滬上佛界一大盛事。

在此期間,靜安寺還於寺後門向華山路,創辦靜安小學。於南翔建立靜安農村實驗學校。該校由持松、白聖、趙朴初、毛效同、顧恆(暨南大學農學教授)五人任董事,由大同法師主持教務。兩校經費均同靜安寺負擔。

1947年春,住持德悟、監院密迦委託周孝廉、奚亞夫二律師,聯名致函上海市佛教會,主動提出願將靜安寺由子孫剃度制改為十方叢林選賢制。請市佛教會主持推賢選能繼任靜安寺方丈。同時,靜安寺會體僧眾也贊同德悟、密迦這一建議,亦函呈上海市佛教會請求改制選賢。於是,上海市佛教會尊重住持德悟法師及全寺僧眾願望,於是年農歷三月二十九日,召集諸山長老、護法居士及全寺僧眾,舉行會議,一致決定該寺改為永久十方叢林,並公推持松法師為改制後首任住持,兼任靜安佛學院院長。持松法師接任時,提出四項要求:「一、靜安寺既定為十方叢林,今後住持選舉,應由佛教會會同本市諸山代表及本寺兩序大眾公推,以示大公而杜流弊。二、靜安寺應作為佛教文化事業中心,逐漸減少酬應,以期成為純粹弘法之道場。三、寺內經濟應行公開,盡力所及,舉辦佛教慈善公益事業,以符佛陀救世利生之旨。四、本人潛心內學,不善外緣,重違大眾囑托,除寺內行政大計如需本人主持外,其餘事務,概由監院領導諸執事分別負責。所有瑣務應酬,幸勿相累。」獲得與會者一致通過。持松法師擔任住持後,任命白聖為監院,四項規約,得以實施,寺務大有進展。

靜安佛學院建於1946年春,聘太虛大師為首任院長。後持松法師繼任院長,白聖為副院長。育枚為教導主任,圓明、守成、妙然先後任監學。師資一時稱盛:原金陵大學哲學系主任本光法師講授佛學概論、比較宗教學、唯識論等課程,道源法師講授「賢首教儀」,度寰法師講授因明學,林子青教授講印度佛教史,關德棟、陳詒先教授先後講國文,秀奇法師講授美術。學僧行後就讀者近百人。學風嚴謹,學術氣氛甚濃厚,來院作講座的先後有太虛大師、北平中國佛學院院長周叔迦、法舫法師、能海上師、雪嵩法師、暨南大學牟潤孫教授、金陵大學文學院院長倪青原教授等。第二年,學僧自己創辦了《學僧天地》雜志,除發表本院學僧研究文章外,為《學僧天地》撰搞的著名人士有南洋慈航法師、佛教學者大醒、法尊、靄亭、南亭、雪嵩、演培、北京大學東方語言學系主任季羨林、著名教育家、作家葉聖陶先生等。因經費困難,僅出六期,但在佛教界有一定影響。1948年初,靜安佛學院曾易名為靜安學苑。

1948年初,靜安寺撥出沿街樓房一處,創立佛教平民診療所,持松法師任所長,白聖任副所長,秀奇、樂觀先後任事務主任,聘費仲華、鄭葆湜、李光佑為內外科主任,李根源為牙科主任。面向貧病之眾,施診給葯,救難拯貧,慈悲濟世。為籌募醫療基金,由持松法師發起,敦請海內書畫名家捐贈作品,舉行義展。當時有張大千、鄧散木、唐雲、白蕉、鄭午昌、馬公愚、施叔范、張炎夫、申石伽等三十多位名家義贈書畫、扇面二百餘件,滬上各大報均以一定篇幅報道靜安寺佛教平民診療所的施診盛況。這一慈善事業,深得社會群眾嘉許。

建國後,上海市人民政府兩次拔款修理靜安寺,成立修復委員會,由圓瑛、持松、葦舫、清定、趙朴初等十四人為委員,圓瑛任主任。1953年,方丈持松法師在寺內建立真言宗壇場,接續了我國自五代以來失傳已久的東密。壇場設於法堂樓上。中間主壇稱「大壇」,是修法時主要壇場,供奉毗盧遮那如來、不動明王、受染明王三尊塑像。左壇稱「護摩壇」是修法時焚點乳香等作為供養的壇場,上供普賢延命金剛,後掛「金剛界大曼荼羅」。右壇稱「聖天壇」,上供如意輪觀音菩薩,後持「胎藏界大曼荼羅」。東西兩壁掛傳承真言宗的八大祖師畫像,分別為龍猛、龍智、金剛智、不空、善無車、一行、惠果、空海。東邊一室,中供孔雀明王,兩壁掛密跡金剛和真言宗歷代祖師法系表。西邊一室,左供奉大黑天,右供奉訶利帝母。兩壁掛十二諸天:東壁為月天、地天、毗沙門一、風天、水天、羅剎天;西壁為日天、梵天、伊舍那天、帝釋天、火天、炎摩天。從此,在持松法師主持下,寺內日常修習密法,每年春秋兩季舉行修法大會,傳授密法,為弟子灌頂。每逢香期佛誕,全寺開放,香客遊人,一時稱盛。1966年「文革」中,寺廟遭受嚴重沖擊,佛像被毀,法器文物等劫掠一空,僧眾被逐,整座寺宇被改為工廠。

1983年,靜安寺被國務院列為全國漢族地區佛教重點寺院之一。這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拔亂反正,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認真落實,靜安寺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1984年,上海市佛教協會成立靜安寺修復委員會。由會長真禪法師任主任,副會長賈勁松副主任。在廣泛徵求佛教界及有關專家學者意見的基礎上,決定按原樣恢復。僧人也陸續返寺,一批倖存的古文物也相繼歸還。1985年靜安寺修復開放後,淦泉法師任住持。

在黨和政府的領導關心下,全寺僧職人員共同努力,堅持農禪並重的傳統,勒儉起家,從零開始,自養自立,香火日盛,法務再興。1985年,靜安寺修復真言宗密壇期間日本高野山真言宗第二次「空海入唐求法至長安之路」訪問團參訪靜安寺,團長內海有昭、副團長靜慈圓、秘書長前有隆,贈送了部分密壇法器,使真言宗壇場得以較快恢復。同時建立了「持松法師紀念室」,陳列持松法師海內外弘法的照片、生前著作、書畫作品、日常起居用具等。1987年,度寰法師任住持。1988年,新建大雄寶殿,由趙朴初居士題額。

1988年3月度寰法師圓寂後,同年10月,由真禪法師兼任靜安寺方丈。香港李國慶居士夫婦捐獻漢白玉觀音菩薩立像一尊,供奉於圓通殿。次年,新加坡居士劉庚宇等捐資從緬甸請回高3.6米的釋迦牟尼玉佛坐像,供奉於大雄寶殿。1994年,新建三層樓僧寮與上客堂,文物樓、寺務處辦公室先後落成。是年十月舉行持松法師誕辰一百周年紀念與持松法師佛學思想研討會,美、日、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等國及港台地區佛教界友好人士、北京、江浙鄂皖、本埠諸山大德、學者專家、護法居士近千人與會,盛況空前。落實政策以來的十年,靜安寺的發展與修復成就,超過了以往任何歷史時期。

此外,建於明正德年間的位於寶山區羅店鎮上的玉皇宮,於1988年改稱梵王宮,作為靜安寺下院,由靜安寺前監院從達法師住持。靜安寺在自身修復的情況下,仍然拔出款項,支持梵王宮的修建開放。1993年,梵王宮改名「寶山凈寺」,更具規模。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曾親赴禮佛,並為安養院題辭:「老有所終,大同理想。報眾生恩,法老為上。如奉父母,如敬師長。美哉梵宮,不殊安養。」

1995年底,慧明法師調來靜安寺任監院。1996年初,成立了以德悟法師為主任的新的寺務委員會,在集體領導和民主管理方面又遇上新台階。期間,慧明法師作為中國佛教代表團成員,出席了在韓國舉行的中日韓佛教友好研討會漢城大會,出席了尼泊爾藍毗尼阿育王石柱發現一百周年慶典以及由中國援建的「中華寺」奠基儀式。他在參訪尼泊爾加德滿都斯瓦聲楊布寺時,請回了佛陀舍利。

靜安寺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響應中國佛協建立人間佛教的號召,實行文明敬香,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提高寺院文化品位,發揚佛教優秀文化傳統,熱心為社會慈善事業獻愛心,作貢獻,對抗洪救災、希望工程、幫助失學兒童、扶貧救困、並為西藏日喀則地區援建「上海赤烏希望小學」一所,受到了佛教信眾和社會各界的好評。

靜安寺素齋,久負盛名。門市供應素食、素麵,每日供不應求。每年中秋,精製凈素月餅,成為饋贈親友佳品,深受海內外信眾歡迎。

目前,靜安寺在恢復原貌的基礎上,還將規劃改建與擴建。除主要建築:赤烏山門、兜率殿、大雄寶殿、圓通殿、真言宗壇場、文物樓、功德堂、素齋部、僧寮外,還將興建法堂、藏經樓、佛教圖書館,復修「靜安八景」等。寺內收藏佛教文物甚多,有宋光宗趙敦為太子時所書「雲漢昭回之閣」碑(建國初,經市古碑展覽認定為上海最古之碑)、明洪武二年(1369)所鑄大鍾、歷代名人字畫,包括蘇軾《心經》書卷、文徵明、陳繼儒、張瑞圖、伊秉綬等書軸長卷、揚州八怪、吳昌碩、張大千等人畫軸,王一亭佛畫多幅。有漢魏至清代石刻、銅鑄、鎏金、白瓷、漆金佛像多尊。有《頻伽精舍校刊大藏經》、影印宋《磧砂藏》(全稱《平江府磧砂延聖院大藏經》)、日本《大正藏》(全稱《大正新修大藏經》)。每日殿堂均對香客遊人開放。1985-1995十年間,共接待海內外信眾達120萬人次,並與歐美、東南亞、南亞、東亞諸國及港澳台等地區佛教界有經常的聯系和友好效。靜安寺一派欣欣向榮,正邁向新的世紀。

② 典故分為幾類

典故就是典制和掌故,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出處的詞語
分4各大類別,分別為成語、歷史、文化、文學

③ 圍棋的歷史典故

圍棋起源於中國古代,是一種策略性二人棋類游戲,使用格狀棋盤及黑白二色棋子進行對弈。目前圍棋流行於亞太,覆蓋世界范圍,是一種非常流行的棋類游戲。
1 、爛柯的傳說
晉朝時有一位叫王質的人,有一天他到信安郡的石室山去打柴。看到一童一叟在溪邊大石上正在下圍棋,於是把砍柴用的斧子放在溪邊地上,住足觀看。看了多時,童子說「你該回家了」,王質起身去拿斧子時,一看斧柄(柯)已經腐朽了,磨得鋒利的斧頭也銹的凸凹不平了。王質非常奇怪。回到家裡後,發現家鄉已經大變樣。無人認得他,提起的事,有幾位老者,都說是幾百年前的事了。原來王質石室山打柴誤入仙境,遇到了神仙,仙界一日,人間百年。後來,後人就把「爛柯」作為圍棋的一個別名。

2 、桔中棋仙
在四川有一戶人家,家中有一片桔園,結了許多誘人喜愛的桔子。冬至,下了霜,桔子都蔫了,主人把它們摘了下來。但是有兩個桔子長的特別大,和大西瓜那麼大,非但不蔫,還桔紅鮮艷,光彩照人,桔香四溢,主人捨不得摘它們,這兩個桔子就還一直掛在枝頭。一天夜晚北風忽起,越刮越大,主人從睡夢中驚醒。因為心裡惦念著那兩個大桔子,急忙起身出屋。來到院中,忽聞一陣清脆的叮咚聲,和老者的說話聲,隨風從空中傳來。聞聲尋去,發現叮咚之聲和說話聲竟是從兩個大桔子里發出的,而且大桔子在黑夜裡還特別亮,就象兩盞掛在樹枝上的紅燈籠。主人驚奇無比。天明之後,一切又平靜如初。一連數日,皆如此。這一日,主人終於止不住好奇之心,在桔亮聲起之時,將兩個大桔子摘了下來。打開一看竟是空的,里邊對坐著兩對白發老者,正在下棋。雖桔開人現,尤旁若無人。直至下完棋局。
此時,主人早已驚得目瞪口呆,不知如何是好。只見其中的一個老者說,「我四人自離商山雲游至此,幸得這一雅處,得以弈趣不減商山」。商山在今陝西省商縣,傳說秦末漢初時,有四個年已高長的「名人隱士」,在那裡隱居。莫非此四老就是得道成仙的商山四老嗎?另一位老者說「桔室雖好,仍被摘毀。其緣已盡,我等也該走了。」主人聽吧,後悔莫及。此時雞叫天明,四老隨著一陣清風飄然而去。

3、王積薪仙師授藝
王積薪是我國唐朝時期的大國手,是著名的「棋待詔」,具傳說他的棋藝完全是從神仙那裡學習、得到的。
王積薪初時下棋並不出色,但他非常喜歡下棋,興趣極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白天泡在棋里,晚上睡覺夢見的都是圍棋,各種變化在夢里直打轉。有一天夜裡,王積薪做了一個夢,他夢見一條清龍盤旋於屋頂,龍嘴一張吐出了九部棋經,王積薪把九部棋經從前到後看了一邊,九部棋經的內容就記下來了。後來龍走書沒,王積薪一著急就醒過來了。原來是一個夢。不過棋經中的內容歷歷在目,王積薪就按照夢中的記憶把棋經中的內容記錄成書。從此王積薪每天鑽研棋經,學習研究,研究學習,沒有白天沒有黑夜(一個成功的人,一定是付出了比別人多得多的功夫,付出了極大的怒力),王積薪的棋進步飛快,水平迅速提高,不久成為唐朝的國手,被聘為「棋待詔」,聽候黃帝招遣下棋和整理棋書。

「安史之亂」時,王積薪隨唐玄宗一行入蜀避免。蜀道的艱難有「難於上青天」之說,到處高山峻嶺,懸崖絕壁,然在青山綠水之中,白雲纏繞山間,好一處人間仙境。一天王積薪獨自外出,信步而行。不知走了多遠,見到深山中有一戶人家。因天色已晚,無法回歸,只得前往借宿。王積薪拍門而進,一看這家只有婆媳倆人,本來指望借宿一晚,這會倒不好意思說了。那婆婆見王積薪欲言又止的樣子,已是看穿了他的心思,就對他說「你是來借宿的吧?我給你備好火盆和茶水,你就在屋檐下休息吧。」
夜深人靜,山風呼嘯,王積薪獨自做卧在屋檐下,心中想著國家局勢的動盪,忍不住哀聲嘆氣,可自己對此又無能為力,只能下好自己的圍棋便是。想到這里,王積薪靜下心來,思考著自己平時尚未弄明白的一些棋局變化。突然住在西屋的婆婆說「夜深人靜,難以入睡,我們下一盤棋如何?」東屋的媳婦說「那好呵!深山夜寒,正好遣興。」王積薪一聽很是驚奇,沒想到在這深山之中,還有會下圍棋的人。再一看兩個屋子都黑著燈,而且兩人還不在一起,各在一屋,這棋怎麼下呢?
正在納悶,東屋的媳婦說「我走東五南9路」。西屋婆婆說「我應東五南12路」。王積薪知道她們是在下盲棋。他趕緊拿出紙筆將婆媳說過的棋譜記錄下來。王積薪發現婆媳倆人的招法,都是一些從來沒有見過的奇招,下到第36著,婆婆說「這盤棋你已經輸9路,不用再下了吧?」。媳婦過了一會回答說「是的,咱們不下了。」第二天清晨,婆媳倆人起來後,王積薪因為昨晚聽了她們下棋,知道她們水平很高,就恭恭敬敬地向她們請教。那婆婆見王積薪誠心誠意,就教了他十來種變化。王積薪還想多學點,老婆婆說「你只要會了這一些,就能成為天下無敵的高手了。說完後,房子和婆媳兩人都不見了。王積薪這才知道遇到了神仙。後來,王積薪經常拿出婆媳二人下過的三拾六招棋進行揣摩,研究,始終不能弄明白其中的奧妙。
由於這局棋是王積薪在入蜀的路上得到的,所以王積薪就給它起了「鄧艾開蜀勢」的名子。

典故有不少,在這就不一一陳述。

④ 端午節的典故有哪些

又到粽子飄香時節。一則「某國申請『端午』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消息,引發了社會各界的熱烈反響。保護、承繼中國傳統文化的話題又一次引起了國人的矚目。

知曉是保護、繼承的前提。而對於即將到來的端午節,其起源和內容,我們究竟知道幾許,了解多少?

此時,不妨聽市民間文藝家協會秘書長、民俗學家吳祖德先生話一話端午節的風物源流。

源流篇

端午節並非宗教性節日,而是歲時之節。它的產生,基於古人對氣候農時的認識,體現了以農為生的文化特色。而在千百年的發展中,它不斷融薈了寶貴的衛生保健經驗,以及對歷史人物的愛戴、紀念之情等,逐漸成為融民俗活動、民間故事、民間藝術為一爐的綜合性節日。

端午,農歷五月五日,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它的別名很多,有端五、端陽、蒲節、重五,女兒節、詩人節、沐蘭節等等。

很多人知道,端午節由屈原而起———公元前278年的農歷五月五日,愛國詩人屈原投汨羅江自盡。深感痛惜的人們紛紛包粽子、賽龍舟,以此來紀念他,此後逐漸演化為端午節。

「其實,端午節的來源有多種說法,紀念屈原只是其中最為流行的一種。除此之外,據史料記載,至少還有六種起源說。」吳祖德介紹說———

1,夏、商、周三代的夏至習俗。《大戴禮記》記載,早在三代時,人們就在夏季到來的那天,洗澡時將蘭草放在水中,以祛除瘟疫。

2,勾踐操練水軍。《事物記源》記載,每年五月五日,天氣變暖,可以下水。越王勾踐便在這一天開始操練水軍,最終打敗了吳國。

3,紀念介子推。據傳,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發令,五月五日這一天不得舉火。因為此時天氣暖和,可以冷食。而此日之前冷食,易得傷寒,難以醫治。

4,紀念伍子胥。《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時迎伍君。」伍子胥盡忠反被殺,屍被拋於江,化為濤神。每年五月初五,錢塘江口泛起初潮,人們駕舟逐潮,希望能見伍子胥顯靈。

5,紀念孝女曹娥。《會稽典錄》記載,某年五月五日,曹姓巫師失足落水。他14歲的女兒曹娥哀號江畔十七日,覓父屍不得,投江自殺。

6,道教中的祭「地臘」風俗。《道書》雲:「五月五日為地臘,此日可謝罪,求請移易官爵,祭祀先祖。」

風俗篇

端午風俗可分作兩類,一是助農事,如登黍、祈雨、集繒等,二是禳毒氣,如桃印、朱索、懸艾、葯浴等,都與季候緊密相關。前一類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逐漸消失,而後一類與日常衛生保健有關的習俗,具有一定的科學性,至今仍有不少借鑒意義。

喝雄黃酒:雄黃本屬礦物,含有三硫化砷成分,與酒混合,即成雄黃酒,有驅蟲解五毒的功效。此外,把雄黃酒塗在小孩的頭額、耳鼻、手足心,灑在牆角、床下等處,可以驅蟲,清潔環境。

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藏有硃砂、雄黃,清香四溢,可以預防某些傳染性疾病。外面則包以絲布,用五色絲線纏繞成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玲瓏奪目。

掛艾葉、菖蒲:把艾葉懸於堂中,菖蒲插於門榻,可以散發芳香,驅趕飛蟲,清除污濁空氣。還可以將艾葉或蒼術、白芷等中葯放在室內燃熏,趕走蛇蟲百腳,也是一種空氣消毒良方。

「游百病」、「洗百病」:端午節那天,男女老幼前往野外郊遊,採集花草,做「鬥百草」游戲。晚上回家將花草和水煮開洗澡,清除身上污垢,舒筋活血,有利於身體健康。

虎頭鞋、五毒背心:端午節,給孩子穿上綉有老虎形象的虎頭鞋和綉有蠍子、蜈蚣、蛇虺、蜂、蜮的五毒背心,以示驅邪避災、保護健康。而在客觀上,也對孩子起了健康教育的作用。

賽龍舟:荊楚等地的龍舟競渡以勁力競技為主,蘇杭等地則以畫舫弋游為主。但都有外出呼吸新鮮空氣、提倡強身健體之意。

思考篇

經過五千年文化積淀,中國形成了豐富的傳統節日文化。然而,經濟的高速發展和劇烈的社會轉型,讓傳統文化陷入了逐漸失落和呼喚回歸的雙重齒輪中。我們應該有與時俱進的觀念,在保持傳統內涵與適應現代觀念中找到契合點,探討人們在歡度傳統節日時如何過出時尚、過出新意來。

「每年端午節前後,雷允上等各大中葯店都會准備一批香粉出售。市民買來後可在家裡燃熏,能驅趕蚊蟲,效果很好,而且價格也不貴。可惜的是,不少市民不知道,購買者更是寥寥無幾,一年比一年少。傳統文化的流失可見一斑。」吳祖德感嘆。

端午吃粽子,清明吃青團,元宵吃湯圓……如今,傳統節日成了「飲食節」,其他活動則不斷消失,大量美好的民族文化和獨特的民俗生活意境逐漸淡忘。如何讓傳統節日回歸現代生活,過出意義,過出時尚來?

吳祖德認為,讓傳統節日恢復內涵,必須對年輕一代加強文化傳統教育,讓他們了解傳統節日的來源和內涵。如清明節,不僅是掃墓,更是表達對先人的思念,對根的探尋。而隨著社會發展,也可以給傳統節日賦予新的紀念意義。吳祖德建議,如在與「水」頗有關聯的端午節上,可以提倡保護母親河、節約水資源等時代內涵。而過去傳統的「五毒」,在今日也可以加以新的闡釋。

民俗的生命力是頑強的,民間的力量也是強大的。各類組織可以舉辦各種民族民間活動,豐富節日生活,恢復優良的民族文化傳統。此外,媒體應加強宣傳,市場也積極參與,才能一代代傳承下去,讓民族民間傳統文化放出光彩。

⑤ 常用典故分類

1、錢可通神

唐朝宰相張延賞有一次過問一場冤獄,要有關獄吏十天內查明判決。第二天一早,他見案頭放著一份小貼子,上寫:「錢三萬貫,乞不問此獄。」他大怒,把案子催得更緊。

第三天,又見有小帖子,寫明「錢五萬貫」。他更加光火了。要求兩天內結案。第四天,又見小帖子,寫明「錢十萬貫」。

這一下,他氣餒了,說道:「錢到十萬,已可通神,我還管得了嗎!」(見唐張固《幽閑鼓吹》)後以「錢可通神」極言錢的誘惑力之大。

2、騎豬

唐朝武則天時,河內王武懿宗,率軍去趙州一帶打仗。懿宗聽說敵方有數千騎從北而來,便棄甲而逃,其實當時雙方相距還有七百里之遙。後來懿宗回師京都,置酒慶功。張元一在武則天面前寫詩嘲笑他,有「忽然逢著賊,騎豬向南竄」之句。

武則天問:「懿宗難道沒有馬嗎?為什麼要騎豬?」張元一說:「騎豬是是夾豕走也。」按:豕即豬,豕與屎同音,夾豕走,意思是來不及大便,夾著大便就逃走。(見唐孟棨《本事詩•嘲戲》、唐張鷟《朝野僉載》卷四)後以騎豬指倉皇逃跑。

3、鳥盡弓藏

把鳥射完以後,弓就用不著了。漢高祖劉邦的妻子呂後懷疑韓信謀反,把他抓起來。韓信說:「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現在天下已定,我是應該死了。」(見《史記•淮陰侯列傳》)

又《越王勾踐世家》也載有范蠡的話:「飛鳥盡,良弓藏。」後以「鳥盡弓藏」為事後拋棄有功之人的典故。

4、屏風誤點

三國時,曹不興給孫權畫屏風,不小心,誤點了一滴墨,便將它畫成一隻蒼蠅。孫權看到後。以為是真蒼蠅,用手去趕它。(見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曹不興》)後以「屏風誤點」形容畫藝高超。

5、蒲柳先秋

晉代人顧悅之與簡文帝同歲,但頭發早白了。簡文帝問他為什麼會這樣,他說「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姿,經霜彌茂。」

意思是我像蒲草與柳葉一樣,一到秋天就萎落;你像松樹和柏樹,雖然經歷霜雪,卻越來越茂盛。簡文帝說他答得很好。(見《世說新語•言語》《晉書•顧悅之傳》)後以「 蒲柳先秋」為體質弱的典故。

6、棄席

春秋時,晉國的重耳在外流亡二十年,不少人跟隨他出生入死。後來,他加國為晉文公。在途經黃河邊時,下令把原來的生活用品如席蓐(卧具)籩豆(食具)等都丟掉。凡是手足胼胝,面目黧黑的人都走在後面。跟隨他流亡的人中有個叫咎犯的聽後大哭。

重耳問他:「回國應該高興,你為什麼要哭呢?」咎犯說:「你所丟棄的,正是流亡中賴以生活之物和出生入死的功臣,我能不感到悲哀嗎?」重耳當即收回成命,表示永不拋棄故舊。(見《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後以「棄席」比喻對下屬故舊棄置不用。

7、黔婁被

春秋時,齊國賢者黔婁善於韜略,能退敵兵,國人對他很敬重。魯恭公請他為相,齊威王聘他為卿士,他都不去。他非常窮困,死後因被子太小,連遺體都蓋不住,孔子的學生曾子,建議他的妻子把被子斜過來蓋,他妻子說:「寧可正而不足,也不能斜而有餘。」(見漢劉向《列女傳•魯黔婁妻》、晉皇甫謐《高士傳•黔婁》)後以「黔婁被」為清貧的典故。

8、牆東窺宋

戰國時的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賦》中說道:登徒子在楚王面前說宋玉好色,宋玉否認了,並且說:天下的美色,沒有能比得上我家東鄰的女子,她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傅粉則太白,塗朱則太紅。但她登牆偷看我三年,我至今都沒有動心。後以「牆東窺宋」為美女多情的典故。

9、喬遷

《詩經•小雅》里有一首《伐木》詩,開頭四句是:「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於喬木。」意思是:砍伐樹木,丁丁丁;鳥兒鳴叫,嚶嚶嚶。它們飛出深谷,遷上高高的樹林。按:唐代以後,都把詩中的鳥認作黃鶯,後以「喬遷」、「鶯遷」為遷居或陞官的賀詞。

10、青白眼

晉代的阮籍能為青白眼,凡遇到他喜歡或尊敬的人就用青眼,即眼睛正視,眼珠在中間。遇到他討厭或輕視的人就用白眼,即眼珠向上或向旁邊看。他母親死後嵇喜來吊喪,他用白眼,嵇康來吊喪,他用青眼。(見《晉書•阮籍傳》)後以「青白眼」表示對人尊敬、重視或輕視、憎惡。

11、蘧(qú)輪

春秋時衛國大夫蘧輪,字伯玉,有很好的名聲。一次,衛靈公和夫人夜坐,聽到車聲轔轔,到宮門附近就聽不見了,過了一會兒,在宮門的另一邊又響了起來。

衛靈公問夫人:「這是誰的車子?」夫人說:「一定是蘧伯玉的。」靈公問何以見得。夫人解釋說:「只有像他這樣的人才會夜間行車也不失禮,過宮門而下車。」衛靈公派人去查看,果然是蘧伯玉。(見漢劉向《列女傳•衛靈夫人》)後以「蘧輪」為稱頌賢臣的典故。

12、屈谷巨瓠

古代寓言:宋人屈谷去拜見齊居士田仲,說道:「我聽說先生不恃人而食(不依賴別人生活)。現在我有巨瓠(一種瓜)堅硬的像石頭,又厚又沒有窟窿,想拿來獻給先生。」

田仲說:「瓠是用來盛東西的,而你的瓠,卻厚而無竅,又硬得像石頭,剖不開來,我拿來做什麼用呢?」屈谷說:「是的,無益於人之物,我只好把它丟了。」

其實,屈谷是藉此諷刺田仲自稱不恃人而食,但也無益於人之國(宋國),屬於堅瓠之類。(見《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後以「屈谷巨瓠」、「堅瓠」比喻無用之物或無用之人。

13、如皋射雉

春秋時,祁國大夫賈辛,相貌醜陋。妻子卻很美,妻子嫌他丑,三年不言不笑。後來賈辛為妻子駕車如皋(到皋澤去),打獵,射中一隻雉雞。妻子見他有本事,才開笑口講話。

賈辛感慨地說:「人實在少不了本事,我如果沒有這點射技,你就一直不言不笑下去了。」(見《左傳•昭公二十八年》)後以「如皋射雉」為一技之長可以發揮作用的典故。

14、襦袴歡聲

東漢人廉范,字叔度,曾經任蜀郡太守,有惠政。(有很好的政績),百姓為他作了這樣的歌:「廉叔度,來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無襦今五袴。」

意思是:廉叔度啊,你早就該來了,你來了以後,不禁止我們開夜工,我們都安心勞動。過去,我們短衣沒有一件,現在我們褲子都有五條了。(見《後漢書•廉范傳》)後以「襦袴歡聲」為稱頌太守一級地方官惠政的典故。

15、孺子牛

孺子,小孩子。春秋時的齊景公喜愛小兒子荼,曾經自己兩手著地當作牛,口裡銜著繩索,讓荼騎在背上玩耍。荼玩得高興,一不小心,從「牛背」上滾下來,繩子把齊景公的牙齒拉斷了。(見《左傳•哀公六年》)後以「孺子牛」比喻為大眾謀利益而不惜獻身的人。

16、傾蓋論交

春秋時,孔子在郯地的路上遇見程子,兩人停車交談,車蓋靠得很近,因為意見投合,一談就是一整天。(見《孔子•雜訓》)後以「傾蓋論交」形容志同道合、一見如故。

17、青鳥傳書

傳說漢武帝有一次在承華殿,見有青鳥從西方飛來,集於殿前。漢武帝就此事問東方朔。東方朔說:「這是西王母要來了,它們是先來報信的。」不久,西王母果然來了,有兩青鳥如鸞,夾侍其旁。(見《漢武故事》)後以「青鳥傳書」比喻傳信,以「青鳥」比喻傳信的使者。如:「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情為探看」。

18、青錢萬選

唐代著名傳奇小說《遊仙窟》作者張鷟所作的詩文,不僅流行國內,連日本、新羅使者也紛紛前來購求。他曾八次應試,都登科甲。當時有個叫員半千的人說張鷟的「文詞如青銅錢,萬選萬中。」世人因此稱他為「青錢學士」,後以「青錢萬選」為文才出眾的典故。

19、請纓

漢武帝派終軍去勸說南越(亦作「粵」)王來朝,終軍請求給他一根長纓,表示一定要把南越王縛回來。後來,他果然不出所料說服南越王歸漢。(見《漢書。終軍傳》)後以「請纓」為投軍報國或要求給以重任的典故。如毛澤東詞:「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20、染指

春秋時,鄭國大臣子公每逢食指動起來,就會吃到好東西。鄭靈公知道這件事,有一次賜大家吃黿肉,故意不給子公吃。在這以前,子公的食指早已動了起來。

他見靈公不讓他吃黿,一氣之下,用指頭往鍋里一染,伸到嘴巴里去,說道:「這不是也吃到了嗎?」(見《左傳•宣公四年》)後以「染指」為吃到某種東西、沾到某種利益或參與某種事情的典故。

21、御批韓翃

唐代詩人韓翃,曾任員外郎,晚年頗不得意,建中初,屈居幕吏,常辭疾在家。人多鄙之,惟一韋姓巡官知他是名士,與他交好。一日夜半,韋巡官急叩韓翃家門,祝賀其任駕部郎中、知制誥。知制誥職掌草擬朝廷詔告文書,為清貴之職。

韓翃不信,韋巡官說:據京報,知制誥缺人,中書省選中兩名呈德宗親批,御筆不點出,後批曰:與韓翃。時有兩人名韓翃,另一韓翃任江淮刺史。中書省又將兩韓翃同時呈進請示。

御筆錄詩一首:「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在一旁批曰:與此韓翃。韋巡官曰:「此非員外詩耶?」韓翃方確信不誤。此事傳為佳話,後世詩文常用典實。

22、奉旨填詞

宋詞人柳永,原名柳三變。擅作慢詞長調,每為教坊樂妓所傳唱,當時有「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之謠。他常與歌妓來往,留連於燈紅酒綠,徵歌逐舞。因功名未遂,曾作《鶴沖天》一首解嘲,詞中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句。

仁宗曾言:「此人好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詞去。」柳永從此益放浪形骸,逢人即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後因以「奉旨填詞」喻自我嘲諷,將錯就錯。(典見《本事詞》、《能改齋漫錄》、《方輿勝覽》及《藝苑雌黃》等)

23、重見雲英

晚唐詩人羅隱,十次應試,俱未得中。初次趕考,途經鍾陵時,風華正茂,與歌妓雲英頗相得,雲英亦正妙年,色藝俱絕。十二年後,羅隱再次落第,路過鍾陵,又與她相遇。雲英仍未嫁,言談中,頗怪羅隱落拓不遇。羅隱作詩贈之。

詩曰:「鍾陵醉別十餘春,重見雲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詩中既慨嘆功名蹭蹬,對雲英身世,亦深表憐惜之意。

但後世用「重見雲英」一語,多指文中與鍾情女子離別多年又意外相逢,如清初吳

熱點內容
帶梨的成語 發布:2024-11-27 20:02:40 瀏覽:353
成語高無 發布:2024-11-27 20:01:51 瀏覽:736
剛好遇見你的故事 發布:2024-11-27 19:53:37 瀏覽:699
寫字成語 發布:2024-11-27 19:36:24 瀏覽:702
怡字成語 發布:2024-11-27 19:36:22 瀏覽:913
話劇故事情節 發布:2024-11-27 19:23:56 瀏覽:753
弓鳥猜成語 發布:2024-11-27 19:21:12 瀏覽:209
期的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4-11-27 18:59:36 瀏覽:867
看圖猜成語高 發布:2024-11-27 18:46:06 瀏覽:85
成語從開頭 發布:2024-11-27 18:21:00 瀏覽: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