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謎語 » 白芷典故

白芷典故

發布時間: 2023-01-15 17:50:05

❶ 求一典故,古代一詩人寄信給妻子訴相思之情,妻子回信是一張白紙,丈夫登時淚流滿面。

白紙又意為「白芷」,中醫中「白芷」和「當歸」都有補氣活血的功效,經常通用或同用,所以妻子應當是用白紙的典故要求丈夫「當歸」——當早日歸家。

❷ 端午節的典故有哪些

又到粽子飄香時節。一則「某國申請『端午』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消息,引發了社會各界的熱烈反響。保護、承繼中國傳統文化的話題又一次引起了國人的矚目。

知曉是保護、繼承的前提。而對於即將到來的端午節,其起源和內容,我們究竟知道幾許,了解多少?

此時,不妨聽市民間文藝家協會秘書長、民俗學家吳祖德先生話一話端午節的風物源流。

源流篇

端午節並非宗教性節日,而是歲時之節。它的產生,基於古人對氣候農時的認識,體現了以農為生的文化特色。而在千百年的發展中,它不斷融薈了寶貴的衛生保健經驗,以及對歷史人物的愛戴、紀念之情等,逐漸成為融民俗活動、民間故事、民間藝術為一爐的綜合性節日。

端午,農歷五月五日,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它的別名很多,有端五、端陽、蒲節、重五,女兒節、詩人節、沐蘭節等等。

很多人知道,端午節由屈原而起———公元前278年的農歷五月五日,愛國詩人屈原投汨羅江自盡。深感痛惜的人們紛紛包粽子、賽龍舟,以此來紀念他,此後逐漸演化為端午節。

「其實,端午節的來源有多種說法,紀念屈原只是其中最為流行的一種。除此之外,據史料記載,至少還有六種起源說。」吳祖德介紹說———

1,夏、商、周三代的夏至習俗。《大戴禮記》記載,早在三代時,人們就在夏季到來的那天,洗澡時將蘭草放在水中,以祛除瘟疫。

2,勾踐操練水軍。《事物記源》記載,每年五月五日,天氣變暖,可以下水。越王勾踐便在這一天開始操練水軍,最終打敗了吳國。

3,紀念介子推。據傳,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發令,五月五日這一天不得舉火。因為此時天氣暖和,可以冷食。而此日之前冷食,易得傷寒,難以醫治。

4,紀念伍子胥。《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時迎伍君。」伍子胥盡忠反被殺,屍被拋於江,化為濤神。每年五月初五,錢塘江口泛起初潮,人們駕舟逐潮,希望能見伍子胥顯靈。

5,紀念孝女曹娥。《會稽典錄》記載,某年五月五日,曹姓巫師失足落水。他14歲的女兒曹娥哀號江畔十七日,覓父屍不得,投江自殺。

6,道教中的祭「地臘」風俗。《道書》雲:「五月五日為地臘,此日可謝罪,求請移易官爵,祭祀先祖。」

風俗篇

端午風俗可分作兩類,一是助農事,如登黍、祈雨、集繒等,二是禳毒氣,如桃印、朱索、懸艾、葯浴等,都與季候緊密相關。前一類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逐漸消失,而後一類與日常衛生保健有關的習俗,具有一定的科學性,至今仍有不少借鑒意義。

喝雄黃酒:雄黃本屬礦物,含有三硫化砷成分,與酒混合,即成雄黃酒,有驅蟲解五毒的功效。此外,把雄黃酒塗在小孩的頭額、耳鼻、手足心,灑在牆角、床下等處,可以驅蟲,清潔環境。

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藏有硃砂、雄黃,清香四溢,可以預防某些傳染性疾病。外面則包以絲布,用五色絲線纏繞成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玲瓏奪目。

掛艾葉、菖蒲:把艾葉懸於堂中,菖蒲插於門榻,可以散發芳香,驅趕飛蟲,清除污濁空氣。還可以將艾葉或蒼術、白芷等中葯放在室內燃熏,趕走蛇蟲百腳,也是一種空氣消毒良方。

「游百病」、「洗百病」:端午節那天,男女老幼前往野外郊遊,採集花草,做「鬥百草」游戲。晚上回家將花草和水煮開洗澡,清除身上污垢,舒筋活血,有利於身體健康。

虎頭鞋、五毒背心:端午節,給孩子穿上綉有老虎形象的虎頭鞋和綉有蠍子、蜈蚣、蛇虺、蜂、蜮的五毒背心,以示驅邪避災、保護健康。而在客觀上,也對孩子起了健康教育的作用。

賽龍舟:荊楚等地的龍舟競渡以勁力競技為主,蘇杭等地則以畫舫弋游為主。但都有外出呼吸新鮮空氣、提倡強身健體之意。

思考篇

經過五千年文化積淀,中國形成了豐富的傳統節日文化。然而,經濟的高速發展和劇烈的社會轉型,讓傳統文化陷入了逐漸失落和呼喚回歸的雙重齒輪中。我們應該有與時俱進的觀念,在保持傳統內涵與適應現代觀念中找到契合點,探討人們在歡度傳統節日時如何過出時尚、過出新意來。

「每年端午節前後,雷允上等各大中葯店都會准備一批香粉出售。市民買來後可在家裡燃熏,能驅趕蚊蟲,效果很好,而且價格也不貴。可惜的是,不少市民不知道,購買者更是寥寥無幾,一年比一年少。傳統文化的流失可見一斑。」吳祖德感嘆。

端午吃粽子,清明吃青團,元宵吃湯圓……如今,傳統節日成了「飲食節」,其他活動則不斷消失,大量美好的民族文化和獨特的民俗生活意境逐漸淡忘。如何讓傳統節日回歸現代生活,過出意義,過出時尚來?

吳祖德認為,讓傳統節日恢復內涵,必須對年輕一代加強文化傳統教育,讓他們了解傳統節日的來源和內涵。如清明節,不僅是掃墓,更是表達對先人的思念,對根的探尋。而隨著社會發展,也可以給傳統節日賦予新的紀念意義。吳祖德建議,如在與「水」頗有關聯的端午節上,可以提倡保護母親河、節約水資源等時代內涵。而過去傳統的「五毒」,在今日也可以加以新的闡釋。

民俗的生命力是頑強的,民間的力量也是強大的。各類組織可以舉辦各種民族民間活動,豐富節日生活,恢復優良的民族文化傳統。此外,媒體應加強宣傳,市場也積極參與,才能一代代傳承下去,讓民族民間傳統文化放出光彩。

❸ 艾灸在歷史上都有哪些救人案例與典故

1、《左傳》載,魯成公十年,公元前581年!,晉景公患重病,求醫於秦,秦伯遣精於針灸術的太醫醫緩前往。醫緩診後說「疾不可為也,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葯不治焉」。此「攻之不可」

    的「攻」字,即指當時的灸法。

     2、《漢書?藝文志》中綜合我國古代治病方法為「箴、石、湯、火」,火灼是古代治病四法之一。灸法在古代曾是帝王、諸侯、將相治病諸法之上乘。臨床實踐證明,灸效不亞於針效,故灸法在歷史上曾列箴、

    石、湯三法之前。

     3、三國時魏王曹操之子東平王曹翕善研灸法著《曹氏灸經》七卷,為最早的灸療專著,所載施灸孔穴

    增多,施灸的禁忌也較以前諸書具體,並申明禁灸原因。

     唐朝的孫思邈就經常用艾葉溫湯洗浴足三里。他幼年多病,中年時開始用灸法健身,常令「艾火遍身燒」,93歲仍「視聽不衰,神采甚茂」。因孫思邈有功於醫道,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曾多次召見了他。

     4、灸法在宋代皇宮中得到寵遇,宋太祖曾親自為太宗皇帝施灸並取艾自灸《宋史》(「太宗嘗病亟,

    帝往觀之,親為灼艾,太宗覺痛,帝亦取艾自灸。」此事後人傳為佳話。

     5、明代醫學家李言聞,李時珍之父!稱贊艾葉「產於山陽,采於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補」。李時珍稱艾葉「以蘄州者為勝,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謂之蘄艾。」相傳「他處艾灸酒壇不能透,蘄艾一灸則直透徹為棄也」,故蘄艾因此而聞名全國。李時珍的父親還專門寫過《蘄艾傳》。湖北蘄州是我國著名葯物學家李時

    珍的故鄉,蘄州出產的艾又稱「蘄艾」。蘄艾與蘄竹、蘄蛇、蘄龜被稱為時珍故里的「四大奇珍」。

     李時珍在艾葉運用上,有兩條寶貴的經驗頗能啟示後人(一是艾袋,選細軟熟艾用布縫成袋子,圍在肚臍腹上,對中老年人臍腹冷痛、婦女寒性痛經有很好的療效;二是艾墊,將細軟熟艾製成如鞋大小、厚度3,5毫米的鞋墊,能治療和預防寒濕腳氣、足癬、凍瘡等。在此基礎上,後人又制出了艾枕,就是把細

    軟的熟艾用布包起做成枕頭,對風寒濕引起的頭痛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6、清代廖潤鴻所著《針灸集成》中記載,廣西有一人,「少時多病,遇一異人,教令每歲灸臍中,自

    後康健,竟年逾百歲而甚健壯」。這一保健方法還傳至日本。

     7、日本《文庫名家漫筆》里說,元保十五年九月十一日,要推薦幾位老人從橋上走過,最先走過的是滿平及其一家三代老人,當問及滿平的長壽秘訣時,他答道(「無他妙法,惟我家自祖先相傳,灸三里。其

    灸法為(每月自朔日灸,至八日止,年中逐月無間斷。」。

     8、清宮醫案里記載(光緒34年,太醫院的御醫用蘄艾加以葯物粉碎揉搓後,再用綾絹包裹製成六寸

    寬的腰帶,給光緒皇帝系在腰間來治療腰胯疼痛,以補湯葯之不及。

     9、雪膚美人是古人對肌膚的最高禮贊,雪膚美人浴是慈禧御醫研究的美白大浴,這個葯浴方里有玫瑰

    花、白芷、艾葉、菜花等。據傳,慈禧常年用雪膚美人浴沐浴,肌膚勝雪~

熱點內容
成語頭臉 發布:2024-11-24 03:38:06 瀏覽:644
成語加翻譯 發布:2024-11-24 03:36:03 瀏覽:36
逢瘋狂猜成語 發布:2024-11-24 03:31:04 瀏覽:510
景字成語 發布:2024-11-24 03:21:46 瀏覽:48
怒火成語 發布:2024-11-24 03:17:05 瀏覽:724
帶飛的成語 發布:2024-11-24 03:12:01 瀏覽:76
暴漫鬼故事 發布:2024-11-24 03:08:50 瀏覽:669
寫寓言故事 發布:2024-11-24 03:07:59 瀏覽:436
寓言故事的詞語 發布:2024-11-24 03:06:27 瀏覽:509
壁什麼成語 發布:2024-11-24 03:00:55 瀏覽: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