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梅止渴寓言
「望梅止渴」不是寓言故事,是成語故事。
拼音:wàng méi zhǐ kě
釋義:是梅回子酸,人想吃答梅子就會流涎,因而止渴。後比喻願望無法實現,用空想安慰自己。
出處:該成語源於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譎》:「魏武行役,失汲道,三軍皆渴,乃令曰:" 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 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造句:
1、不管是望梅止渴,還是畫餅充飢,它都會激勵你不停手中的槳,去追逐哪怕是一星微小的火光。
2、這樣,就使得這里的居民,既不用對著水景「望梅止渴」,也不必「望河興嘆」。
㈡ 望梅止渴是什麼故事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世說新語•假譎》,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年間,主人公是曹操。原文如下:
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魏武帝曹操率領軍隊行軍,錯過了有水源的地方,將士們全都非常口渴,曹操於是傳令說:「前方不遠處有一大片梅樹林,梅子很多,又甜又酸,可以用來解渴。」眾將士聽了這話,口裡都流出了涎水,趁這個機會得以到達有水源的地方。
本文要介紹的三國成語,便是根據這個故事演變出來的一句成語,叫做「望梅止渴」,意為願望無法實現,用空想安慰自己。
《世說新語》是南北朝時期劉義慶所撰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說集,記載了東漢後期到晉宋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軼事,其中有關的曹操的故事也有不少,「望梅止渴」便是其中的一例。作者將這個故事放在「假譎」這一回目當中。所謂的「假譎」,原文指的是虛偽詭詐,但作者卻是抱著欣賞的態度進行描寫的。因此,這個故事可以視為作者對曹操機警的一種贊賞,展現了曹操的機智和幽默,其結果也是皆大歡喜。
說完了成語本身,再來說說這個故事的真實性。「望梅止渴」真的能緩解口渴的症狀嗎?答案是肯定的。因為這是人類高級神經系統活動的一種反應,是條件反射的結果,是一種生理現象。不過,對於這種現象的科學解釋直到上世紀二十年代才由俄國生理學家巴甫洛夫通過動物實驗才得以證明。
簡而言之,人們吃過梅子後,對吃完後產生的牙齦發酸、滿嘴生津等現象印象深刻,便在大腦皮質上留下了這種「酸」的強烈印象。因此,每當看到或想到梅子時,就會出現條件反射,口中不由自主地發酸及分泌口水。
從這句成語可以看出,曹操不但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還是一位出色的生理學家。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他就對於條件反射這種生理現象有著深入的研究。如果生理學家們早點了解這一故事,又何須等到上世紀二十年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