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謎語 » 寓言吉祥風俗

寓言吉祥風俗

發布時間: 2023-01-12 03:56:47

Ⅰ 誰能用一句傳統節日的風俗及寓言

【春節】我國傳統習俗中最隆重的節日。此節乃一歲之首。古人又稱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稱春節,是在採用公歷紀元後。古代「春節」與「春季」為同義詞。春節習俗一方面是慶賀過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樂、五穀豐登、人畜興旺,多與農事有關。迎龍舞龍為取悅龍神保佑,風調雨順;舞獅源於鎮懾糟蹋莊稼、殘害人畜之怪獸的傳說。隨著社會的發展,接神、敬天等活動已逐漸淘汰,燃鞭炮、貼春聯、掛年畫、耍龍燈、舞獅子、拜年賀喜等習俗至今仍廣為流行。
內容來源:[ http://www.xiaochangshi.com 小常識網 ]!
【元宵】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正月半、上元節、燈節。元宵習俗有賞花燈、包餃子、鬧年鼓、迎廁神、猜燈謎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習俗。元宵即圓子,用糯米粉做成實心的或帶餡的圓子,可帶湯吃,也可炒吃、蒸吃。
內容來源:[ http://www.xiaochangshi.com 小常識網 ]!
【寒食】我國民間傳統節日。節日里嚴禁煙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後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傳,春秋時晉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國君後,大封功臣,獨未賞介子推。子推便隱居山中。重耳聞之甚愧,為逼他出山受賞,放火燒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燒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飯,追念子推,表示對自己過失的譴責。因寒食與清明時間相近,後人便將寒食的風俗視為清明習俗之一。
內容來源:[ http://www.xiaochangshi.com 小常識網 ]!
【清明】我國民間傳統節日。按農歷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陽歷算則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時天氣轉暖,風和日麗,「萬物至此皆潔齊而清明」,清明節由此得名。其習俗有掃墓、踏青、盪鞦韆、放風箏、插柳戴花等。歷代文人都有以清明為題材入詩的。
內容來源:[ http://www.xiaochangshi.com 小常識網 ]!
【端午】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端陽、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儀式,因「五」與「午」同音,農歷五月初五遂成端午節。一般認為,該節與紀念屈原有關。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盡,於是人們以吃粽子、賽龍舟等來悼念他。端午習俗有喝雄黃酒、掛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鬥百草、驅「五毒」等。
內容來源:[ http://www.xiaochangshi.com 小常識網 ]!
【乞巧】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少女節或七夕。相傳,天河東岸的織女嫁給河西的牛郎後,雲錦織作稍慢,天帝大怒,將織女逐回,只許兩人每年農歷七月初七夜晚在鵲鳥搭成的橋上相會。或說:天上的織女嫁給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將織女抓回天庭,只許兩人一年一度鵲橋相會。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婦女們趁織女與牛郎團圓之際,擺設香案,穿針引線,向她乞求織布綉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靜聽牛郎織女的談話,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
內容來源:[ http://www.xiaochangshi.com 小常識網 ]!
【中秋】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團圓節。農歷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稱中秋。秋高氣爽,明月當空,故有賞月與祭月之俗。圓月帶來的團圓的聯想,使中秋節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將嫦娥奔月與中秋賞月聯系起來後,更富浪漫色彩。歷代詩人以中秋為題材作詩的很多。中秋節的主要習俗有賞月、祭月、觀潮、吃月餅等。
內容來源:[ http://www.xiaochangshi.com 小常識網 ]!
【重陽】我國民間傳統節日。《易經》將「九」定為陽數,兩九相重,故農歷九月初九為「重陽」。重陽時節,秋高氣爽,風清月潔,故有登高望遠、賞菊賦詩、喝菊花酒、插茱萸等習俗。唐人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詩句
內容來源:[ http://www.xiaochangshi.com 小常識網 ]!
【臘日】我國民間傳統節日。這是古代歲末祭祀祖先、祭拜眾神、慶祝豐收的節日。臘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後——個月(臘月)舉行,南北朝時臘日已固定在農歷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習俗。佛教的臘八粥後也滲入臘日習俗。
內容來源:[ http://www.xiaochangshi.com 小常識網 ]!
【除夕】我國民間傳統節日。農歷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掃一清的屋裡,擺上豐盛的菜餚,全家團聚吃「年飯」。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謎下棋,嬉戲游樂,謂之「守歲」。零點時,眾人爭相奔出,在庭前攏火燃燒(古稱「庭燎」,取其興旺之意),並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之時搶先放出三個「沖天炮」,以求首先發達,大吉大利。此時,爆竹聲、歡叫聲響成一片,一派「爆竹聲中除舊歲」的景象。

Ⅱ 關於春節的寓言故事

1、蘇武牧羊——大使與19年「牧羊人」的故事。

漢朝建立以後,就不斷受到北方匈奴的威脅。匈奴的侵擾惹惱了漢武帝。他曾派大將衛青、霍去病等多次出兵討伐

匈奴。匈奴每次戰敗,就派使者求和。為了雙方的友好,漢朝天子經常派使者。但匈奴常常借故扣留漢使。

蘇武被漢武帝作為使者派往匈奴。在草原上,匈奴單於宴請了漢朝使節。但因變故,蘇武卻被當成犯人審問。蘇武

為了維護尊嚴,拔出佩劍往脖子上抹去。

蘇武的劍傷痊癒後,匈奴單於千方百計勸其投降。蘇武寧死不從。被關進地窖中的他沒吃、沒喝,寒冬臘月,他以

雪解渴,撕下棉襖中的皮毛充飢。單於發令把他流放到北海放羊。從此,他與羊為伴,與羊對話;與寒冷為伴,與草原

對話。

這牧羊的生活持續了19年。蘇武以頑強的毅力與命運抗爭。公元85年,匈奴單於去世發生內亂,新單於派使者

到漢朝求和。而漢武帝也已去世,漢昭帝派使者把蘇武接回。

蘇武牧羊的故事,就像那首名曲一樣,嗚咽著悲涼的美麗。

2、五張公羊皮換來的從奴隸到宰相的命運——百里奚的故事。

這個故事發生在南陽。有個叫百里奚的人,少年貧窮,後到處流浪。公元前七世紀,晉獻公滅虞,俘虜了虞公及其

大夫井伯、百里奚,就將他們作為穆姬的隨嫁人陪到秦國。

百里奚不堪忍受奴隸生活,逃到宛(南陽),被楚國人捉去。秦穆公得知,用五張公羊皮將他贖回。於是,百里奚

從奴隸到宰相。在他的輔佐下,秦國開地千里,稱霸西戎。他去世時,秦國男女悲傷流涕,孩子們不唱歌,幹活的人不

出聲。

3、童話經典——《狼和小羊》的故事。

我猜想,在一百個孩子中,要有九十九個孩子是聽著《狼和小羊》的童話長大的。不論是中國外國,不論是城市鄉

村;不論是黑人白人,不論是古人今人;不論是男孩女孩,不論是好人壞人……《狼和小羊》的童話通過口口相傳的形

式周遊了世界。盡管這個故事系出名門,但經過不同語言、不同國籍的流傳,各種版本演繹得五花八門。

這是《伊索寓言》中原汁原味的《狼和小羊》。

一隻小羊在河邊喝水,狼看見以後,就想:怎樣我才能名正言順地吃掉這只小羊呢?

於是,他想出了一個辦法,就跑到上游,惡狠狠埋怨小羊把河水攪渾濁了,使他無法喝到清水。小羊回答說:「我

只站在河邊喝水,況且又是在下游,肯定不會把上游的水攪渾。」狼見此計不成,又說道:「我父親去年被你罵。」小

羊說,那時我還沒出生呢。狼對小羊說:「不管你怎樣辯解,反正我不會放過你。」

這說明,任何正當的辯解對惡人來說都是無效的。

4、五隻羊與廣州城的故事。

在廣州城的越秀山有一尊五羊雕像,似乎在告知人們「羊城」的來歷。正中的公羊口銜谷穗,表示廣州簡稱「穗」

。這五隻羊昂首南方,彷彿向遊人講述一段美麗的故事。

這個故事叫《五仙賜谷》。在周朝末期,廣州赤地千里,顆粒不收。官府如狼似虎,催逼租稅。一少年的父親被抓

進牢獄,三天後交不上租稅,就要被喂鯊魚。走投無路的少年哭聲如古猿夜涕,哀鴻泣天。他的哭聲驚動了五方五老帝

君。他派五方使者各乘神羊下凡救人。東方使者穿青色衣裙,乘青羊;北方使者穿黑色衣裙,乘黑羊;南方使者穿紅色

衣裙,乘紅羊;西方使者穿白色衣裙,乘白羊;中央使者穿黃色衣裙,乘黃羊。他們手中各持五色谷穗,來到人間。

五方使者對哭泣的少年說:你為父而悲,為民而哭,孝親愛人,憂國憂民,情感動天。」說完,就把手中的谷穗贈

給了少年;並囑咐他,今天夜裡就把谷種下地,澆水施肥,天一亮就能收獲糧食了。

各位神仙合掌而祝:「東南西北中,五湖四海同;今灑千粒子,願活十方人!」祝畢,隨一縷白煙不見了。

少年按照五仙說的那樣,連夜種下穀子,果然到第二天天亮就收獲了金燦燦的莊稼。

有糧就救了父親。五仙再次來到人間教他父子春種秋收。官差聽說,如狼似虎地趕來。五方神騰空而起,因走得急

,把五方神羊留在了地面。官差去抓羊,五方神羊變成了五隻石羊。

5、精彩回放——世界名著中一個美少女和山羊的故事。

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之作,法國大作家雨果的《巴黎聖母院》中有一個經典的畫面,使人過目不忘。

河灘廣場上,有個姑娘在跳舞。這姑娘是仙女還是天使?她可真像個超凡脫俗的精靈!詩人格蘭古瓦心想:「真的

,她是一個火精,一個山林仙女,一個女神,是曼納路斯山的酒神祭女!」

這個16歲的俊俏少女愛斯美臘達跳完舞後停下來,接著是一隻漂亮的小山羊表演魔術。這小山羊有一個美麗的名

字叫「佳利」,渾身雪白,非常機靈。它頭上的角和腿上的腳都是金黃色的。脖子上還戴著一條鍍金的項鏈。

美少女把手鼓遞到山羊的面前,問現在是幾月份。山羊舉起前腳在鼓上敲一下。現今確實是一月份。觀眾鼓起掌來

。少女問,今天幾號。山羊用金色的小腳在鼓上敲六下。少女問現在幾點,山羊敲七下。山羊還表演城防手銃隊隊長的

樣子,把那副貪婪而又假模假樣的樣子演得活靈活現。山羊還在少女的指揮下學教會法庭訴人佈道的樣子,把那一舉一

動、聲調、姿態模仿得維妙維肖。

7、《伊索寓言》——一口圈滿羊群的神秘故事箱子。

《伊索寓言》相傳是公元前6世紀一個被釋放了的、後來又被摔死的奴隸所作。書里有關羊的故事數也數不清。像

《落入井裡的狐狸和公山羊》、《小山羊與吹簫的狼》、《吃飽了的狼和羊》、《牧羊人和羊》、《公牛與野山羊》、

《狼、羊群和公羊》、《牧羊人與狗》、《山羊與牧羊人》、《站在屋頂的小山羊與狼》、《母山羊與葡萄樹》、《烏

鴉與羊》等等。看來,羊在寓言中演了主角。

幼兒園的阿姨講的那個《說謊的放羊娃》的故事,也許讓人一輩子都忘不了。有個放羊娃趕著他的羊群到村外很遠

的地方去放牧。他總是愛撒謊,開玩笑,時常大聲向村裡人呼救,謊稱有狼來襲擊他的羊群。開始兩三回,村裡人都驚

慌得立刻跑來幫他,反而被他嘲笑,只好沒趣地走了回去。後來,有一天,狼真的來了,竄入羊群,大肆咬殺。牧羊娃

對著村裡人呼喊救命,村裡人以為他又在像往常一樣說謊,開玩笑,沒有人再理他。結果,他的羊全被狼吃掉了。

這故事說明,那些常常說謊話的人,即使有一天說實話也無人相信。

在邁入羊年的時候,我們讀讀羊詩,唱唱羊歌,聽聽羊故事,心情會越來越好。我們祝願人們在羊年吉祥如意。
2015羊年故事大全(http://meiwen.xiulibbs.com/gushi/349/)有用請採納哦!

Ⅲ 關於春節的故事(寓言什麼的)

一、熬年守歲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裡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二、臘月三十除夕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長的青面獠牙、尖角利爪,凶惡無比。年長年深居山中,每到除夕才下山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家家戶戶人們都離家躲避年獸的傷害,把這個稱為「過年」。
某年除夕,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人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到處一片匆忙恐慌景象,沒有人關心這乞討的老人,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婦包了餃子請老人吃,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為了報答老婦的好心,老人告訴她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要她穿紅衣,在門上張貼紅紙、點上紅燭,在院內燃燒竹子發出炸響。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發現村中燈火通明,它的雙眼被刺眼的紅色逼得睜不開,又聽到有人家傳來響亮的爆竹聲,於是渾身戰栗的逃走了。從此人們知道了趕走年的方法,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恭賀對方渡過了年獸的肆虐。後來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Ⅳ 關於中秋節的詩詞、寓言、傳說有哪些

1、傳說

嫦娥奔月抄。這個我們最熟悉了,先是後裔射掉了多餘的九個太陽,然後上天賞賜他一個成仙的 葯,他不捨得自己的妻子(嫦娥),把葯交給嫦娥保管,在八月十五這天嫦娥吃了仙葯,然後奔亮去了。

後裔對嫦娥思念,所以每年這一天,都會在園子里擺上嫦娥最愛吃的東西,後來演變成習俗,也有說人們聽說嫦娥成仙之後,紛紛在月下設香案,向成仙的嫦娥祈求平安。
2、中秋節詩詞
《水調歌頭》
宋·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Ⅳ 喜鵲寓言的意思是什麼

喜鵲叫吉,也叫喜鵲報喜。
在中國民間將喜鵲作為吉祥的象徵,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傳說及畫鵲兆喜的風俗在民間都頗為流行。
如果你覺得我回答得好的話請採納。

Ⅵ 某一傳統節日的風俗習慣及寓言

惠州的重陽節

惠州民間歌謠中,有「九月九,是重陽;放紙鷂,線愛長」的句子;民間諺語中亦有「九月重陽放紙鷂」的說法。看來,惠州民間過九九重陽節不僅很重視,而且風俗尤為特殊。
重陽節在中國傳統節日中有較悠久的歷史,戰國時屈原的《楚辭·遠游》就有這樣的詩句:「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可見戰國時就有重陽的節令。相傳重陽在漢初為宮中節日,後來因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後所迫害,夫人使女賈氏被逐出宮中,嫁到民間,賈氏常與人談起宮中重陽節俗,民間即知此俗。東漢時,民間流傳「恆景登高避災害」的故事,引發了重陽登高之俗。唐代,朝廷下旨定重陽為時令節,此時,重陽節應該早在民間普及了。
關於重陽之名,三國時曹丕《九日與鍾繇書》說:「歲往月來,忽夏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易經》將「六」定為陰數,「九」為陽數,九月初九正好是兩個陽數重疊,所以九月初九就被叫做「重陽」。
我國各地的重陽節習俗較為統一,主要是登高、插茱萸、飲菊花酒、賞菊、吃重陽糕。但惠州還有較為重要的放紙鷂。此外,尚有掃墓之習,如光緒《惠州府志》就有「重陽拜掃墳墓亦如清明之儀」的記述。

(一)放紙鷂

放紙鷂是惠州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換句話說,惠州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鷂為主要特徵的。此習,除惠州流傳的民謠中有敘述以外,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
紙鷂亦即現在的風箏。風箏是五代以後的稱謂,五代之前,北方習慣稱「紙鳶」,南方則多叫「鷂子」,惠州的「紙鷂」稱謂很明顯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稱,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風箏始見於春秋時期,初型均是鳥類。相傳公輸般(魯班)「削竹為鶴,成而飛之」,「作木鳶以窺宋城」。這里的「竹鵲」「木鳶」,就是代風箏的雛型。不過,當時沒有紙,只能用竹木製成。清人筆記中說「韓信率軍十萬圍攻項羽於垓下,以牛皮製風箏一具,下置善笛之人吹思鄉之曲,其聲悲怨,楚軍弟子八千人盡皆散去」。這里所說的漢代風箏,也只不過是牛皮製的風箏。東漢蔡倫造紙術面世後,始有紙制風箏,出現了「紙鳶」和「鷂子」的稱謂。「風箏」之名的出現,據記載是出現在五代,《詢芻錄》記曰:「風箏,即紙鳶,又名風鳶。初,五代李鄴於宮中作紙鳶,引線采風為戲,後於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聲如箏鳴,俗呼風箏」。唐代以後,風箏盛行,並定清明節為風箏節,宋以後更是在老百姓中間普及了。從這以後,風箏的形狀已不局限於鵲、鳶、鷂等鳥類,蟲、魚、人神均有之,明清以後,風箏製作已成為一種十分精湛的手工藝術。
惠州民間的紙鷂,已非本來面目,多為四方平面,帶一尾巴,其形狀與民間所貼門神、神位相似,故疑為神狀風箏的一種簡化。在惠州民間,風箏製作極為簡單,采竹一枝彎曲,一支直豎,撐住一張四方紙,貼上尾巴調好線,即可放飛。有一種不帶尾巴,四方狀紙稍大,稱「阿婆鷂」,以放飛時平穩、安定而得名。除此外,其他形狀的紙鷂也偶爾有之。
重陽這天,人們多伴以登高,於街道和曠野處放飛風箏,孩童、成人均有之,亦甚壯觀。
按我國的傳統習慣,放飛風箏多在清明。重陽放紙鷂可說是惠州民間特有習俗。其來由無從考究。但從惠州的嶺南氣候觀之,時間上似乎頗為恰當。清明前後為雨季,春雨不斷,這時顯然是不適合於放紙鷂的,而重陽前後秋高氣爽,勁風不斷,人們按傳統習俗要登山高,進行戶外活動,此時放紙鷂,天時地利人和,是頗多為適合的。

記得你的分分哦

Ⅶ 習俗的寓言故事有哪些

壓歲錢出現於漢代,又叫壓勝錢,但此錢幣並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為佩戴玩賞而鑄成內錢幣形狀的辟容邪品。錢幣表面鑄有「萬歲千秋」、「去殃除凶」等吉祥話。關於壓歲錢的來歷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是為了保護小孩,相傳年三十晚上,一種叫做祟的小妖會傷害小孩,所以人們就發明了壓歲錢,來保護孩子不被所害。另一種說法則認為,每到除夕夜,各家各戶都會讓孩子用盤裝上果品食物,互相贈送,這就是「壓歲盤」。後來,「壓歲錢」取代了「壓歲盤」,也就有了現在除夕夜給壓歲錢的習俗。

熱點內容
美女被綁故事 發布:2024-11-24 10:27:03 瀏覽:35
癢字成語 發布:2024-11-24 10:20:58 瀏覽:287
成語的名稱 發布:2024-11-24 09:48:49 瀏覽:17
膽眼睛成語 發布:2024-11-24 09:31:19 瀏覽:864
繪畫及故事 發布:2024-11-24 09:17:39 瀏覽:269
朵拉的故事文字版 發布:2024-11-24 09:11:53 瀏覽:853
琵琶故事 發布:2024-11-24 09:07:01 瀏覽:819
帶見字的成語 發布:2024-11-24 08:59:50 瀏覽:210
故事精彩 發布:2024-11-24 08:56:54 瀏覽:990
緩的成語 發布:2024-11-24 08:55:41 瀏覽: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