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常見的典故
㈠ 典故有哪些
誰能說得完?中國有五千多年歷史,留下許多有文字記錄的歷史故事。典故的常見內的意義是指關於歷史人物容、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傳說,泛指具有教育意義且大眾耳熟能詳的公認的人物故事或事件。
為您推薦常用典故索引,成語典故, 典故故事精選, 歷史典故, 詩詞典故, 典故大全等。
。
㈡ 關於古琴有那些典故
古琴,又稱瑤琴、玉琴,俗稱古琴,一種七弦無品的古老的撥弦樂器。琴,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概括與代表著古老神秘的東方思想。
古琴,在古代稱作「琴」,還有「綠綺」、「絲桐」等別稱。雖說「伏羲制琴」、」神農制琴」、「舜作五弦琴」的傳說不可信,但它的歷史確實是相當悠久了。琴最早見之於典籍的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詩經·周南·關雎》中的「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詩經·小雅·鹿鳴》中的「我有嘉賓,鼓瑟鼓琴」,都反映了琴和人民生活的密切聯系。可見,三千多年前,琴已經流行。後來,由於孔於的提倡,文人中彈琴的風氣很盛,並逐漸形成古代文人必備「琴、棋、書、畫」修養的傳統。孔子在提倡琴樂之初就教導說君子樂不去身,君子和琴比德,唯君子能樂。操琴通樂是君子修養的最高層次,人與樂合一共同顯現出一種平和敦厚的風范。在孔子的時代,琴樂還不僅僅是後世的君子個人的修身之樂,更是容納天地教化百姓的聖樂。於琴樂之中,孔子聽到了文王聖德之聲,師曠聽出了商紂亡國之音。古人相信天地的氣象就蘊涵在其中,人們膜拜它,賦予它關於道德的信仰。作為「正音」,琴樂寄寓了中國千年的正統思想和文化。古琴伴隨著人民生活,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動人的故事:伯牙彈琴遇知音;司馬相如與卓文君藉助琴來表達愛慕之心;嵇康面臨死亡,還操琴一曲《廣陵散》;諸葛亮巧設空城計,沉著、悠閑的琴音,智退司馬懿雄兵十萬;以及陶淵明彈無弦琴的故事等,都為千古傳頌。「高山流水」、「焚琴煮鶴」、「對牛彈琴」等婦孺皆知的成語都出自和琴有關的典故。
㈢ 對牛彈琴的典故以及故事
成語故事:對牛彈琴
東漢末年,有個叫牟融的學者,他對佛經有很深的研究。但是當他給儒家學者宣講佛義時.卻總是用儒家的《論語》、《尚書》等經典來闡述道理,而不直接用佛經來回答。
儒家學者對他的這種做 法表示異議,牟融心平氣和地回答:「我知道你們都熟悉儒家經典, 而對佛經是陌生的,如果我引用佛經來給你們作解釋,不就等於白講了嗎?」 接著,牟融向他們講了「對牛彈琴」的故事,進一步表明自己的 觀點。
古代有一位大音樂家公明儀;他對音樂有很高的造詣,彈得一一手好琴,優美的琴聲常使人如臨其境。 有一天,風和日麗,他漫步郊野,只見在一片蔥綠的草地上有一頭牛正在低頭吃草。這清靜怡人的氛圍激起了音樂家為牛彈奏一曲 的慾望。 他首先彈奏了一曲高深的『清角之操」,盡管他彈得非常認真, 琴聲也優美極了,可是那牛卻依然如故,只顧低頭吃草,根本不理會這悠揚的琴聲。 公明儀很生氣,但當他靜靜觀察思考後,明白了那牛並不是聽不見琴聲,而實在是不懂得曲調高雅的『清角之操」。 於是,公明儀重又彈了一曲通俗的樂曲,那牛聽到好像蚊子牛蠅、小牛叫聲的琴聲後,停止了吃草,豎起耳朵,好像在很專心地聽著。
牟融講完故事,接著說:「我用儒家經典來解釋佛義,也正是這 個道理。」 儒家學者聽了,完全信服了。
對牛彈琴比喻對愚蠢的人講深刻的道理。現在也用來譏笑說話的 人。不看對象,無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