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謎語 » 琴師典故

琴師典故

發布時間: 2023-01-06 06:57:52

❶ 高山流水典故中,彈琴者是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琴技達到很高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後,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涌,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鬱郁蔥蔥,如入仙境一般。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彷彿響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師告訴他:「你已經學會了。」
有一日他坐船來到川江峽口處,突遇狂風暴雨。船夫速將船搖到一山崖下拋錨歇息,暴雨停後,伯牙見這高山之間的川江有別樣的風韻,不禁犯了琴癮就在船上藉此情景彈奏起來。突然琴弦斷了一根,抬頭一看,就見不遠處的山崖上有個樵夫立在那裡聆聽!伯牙問到:小哥怎麼會在此處那人答道:「小人打柴被暴雨阻於此崖。忽聽琴聲一片,不覺聽上了癮!伯牙高興的問道:「你既然聽琴,可知老夫適才彈的是什麼曲子?」樵夫說到:大人所彈,乃是您見到山中川江在雨後的感慨,琴聲就像那高山一樣啊!琴聲里我還聽到了山間江水流動的聲音。
俞伯牙驚呆了!他推琴而起,拱手作禮道:「真是荒山藏美玉,今天遍訪知音,今得遇小哥,此生心願已了!便拉他面對青山作拜。伯牙又說到;我與你知音一回,就把剛才彈一曲起名叫《高山流水》吧!約定來年春暖花開之際在此聚首,以敘衷腸。
轉眼到了約定日期,俞伯牙又來到長江口,卻不見鍾子期來與他會面。一打聽才知道,子期已於年前病世!伯牙聽了頓時熱淚長流。來到子期的墳前捶打著墓碑道:「可憐我遍訪才華才遇到這一個知音,這么年輕竟先我而去。俞伯牙跪在琴前,熱淚盈眶泣灑在琴上。仰天叫道:子期呀,且聽伯牙再為你彈一曲吧……!俞伯牙彈完此曲,淚流滿面地說:「從此知音絕矣!」說完,他拿起琴,對著鍾子期墓前的石頭用力一摔,琴身粉碎,從此俞伯牙再也不彈琴,卻給後人留下一曲《高山流水》。
摘錄關於高山流水的典故如下:
據《呂氏春秋.本味篇》載: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時而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鍾子期死,伯牙摔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據《列子》載: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伯牙游於泰山之陰,卒逢暴雨,止於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鍾子期輒窮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嘆曰:「善哉,善哉,子之聽夫!志想像猶吾心也。吾於何逃哉?」

「高山流水」曲同樣也是出自於這個典故,伯牙可以稱作是我國古代最優秀的古琴家,而鍾子期則可被稱作最早的音樂鑒賞家。現在我們聽到的琴曲《高山流水》是清末的版本,它是後人根據鍾子期與伯牙的故事寫的,有多種譜本。有琴曲和箏曲兩種,兩者同名異曲,風格完全不同。

古代琴曲。戰國時已有關於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傳,故亦傳《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樂譜最早見於明代《神奇秘譜(朱權成書於1425年)》,此譜之《高山》、《流水》解題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樂山之意。後志在乎流水,言智者樂水之意。至唐分為兩曲,不分段數。至來分高山為四段,流水為八段。」兩千多年來,《高山》、《流水》這兩首著名的古琴曲與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人民中間廣泛流傳。

隨著明清以來琴的演奏藝術的發展,《高山》、《流水》有了很大變化。《傳奇秘譜》本不分段,而後世琴譜多分段。明清以來多種琴譜中以清代唐彝銘所編《天聞閣琴譜》(1876年)中所收川派琴家張孔山改編的《流水》尤有特色,增加了以「滾、拂、綽、注」手法作流水聲的第六段,又稱「七十二滾拂流水」,以其形象鮮明,情景交融而廣為流傳。據琴家考證,在《天聞閣琴譜》問世以前,所有琴譜中的《流水》都沒有張孔山演奏的第六段,全曲只八段,與《神奇秘譜》解題所說相符,但張孔山的傳譜已增為九段,後琴家多據此譜演奏。
另有箏曲《高山流水》,音樂與琴曲迥異,同樣取材於「伯牙鼓琴遇知音」。現有多種流派譜本。而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則是浙江武林派的傳譜,旋律典雅,韻味雋永,頗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貌。

山東派的《高山流水》是《琴韻》、《風擺翠竹》、《夜靜鑾鈴》、《書韻》四個小曲的聯奏,也稱《四段曲》、《四段錦》。

河南派的《高山流水》則是取自於民間《老六板》板頭曲,節奏清新明快,民間藝人常在初次見面時演奏,以示尊敬結交之意。這三者及古琴曲《高山流水》之間毫無共同之處,都是同名異曲,風格也完全不同。

❷ 古琴台的典故

相傳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有位大臣俞伯牙,極善鼓琴。一次伯牙受楚王外派公幹,乘船沿江而下,途經漢陽江面,突遇狂風暴雨,停舟龜山腳下,不會雨過天晴,心曠神怡,於是乎,伯牙鼓琴詠志。撫琴小段弦即斷,伯牙便知有人竊聽,請出,此人正是樵夫鍾子期。

伯牙調好琴,沉思片刻,撫琴一首,志在高山。子期贊道:「美哉!巍巍乎志在高山。」伯牙又撫琴一首意在流水。子期又贊道:「美哉!盪盪乎意在流水。」伯牙大喜,得遇知音,拜交為摯友,約來年再會。第二年,本是伯牙會子期之時,不料子期卻已不幸病故。

伯牙悲痛萬分,在子期墓前鼓琴「高山流水」。曲終後,伯牙失去知音更感孤寂,悲痛萬分,頓感曲藝無意,便扯斷琴弦,摔碎琴身,發誓今後永不鼓琴。

(2)琴師典故擴展閱讀

古琴台又名伯牙台,始建於北宋,重建於清嘉慶初年(公元1796年),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漢陽龜山西腳下美麗的月湖之濱,東對龜山、北臨月湖,是中國著名的音樂文化古跡、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武漢市著名的文物旅遊景觀之一,有"天下知音第一台"之稱。

據《呂氏春秋》、《列子》等記載,春秋戰國時期伯牙於該處偶遇鍾子期,彈奏一曲《高山流水》,伯牙視子期為知音,並相約一年後重臨此地。不料,一年後伯牙依約回來,卻得知子期已經病故,伯牙悲痛之餘,從此不復鼓琴,史稱伯牙絕弦。

古琴台建築群佔地約15畝,除殿堂主建築外,還有庭院、林園、花壇、茶室等,規模須然不大,但布局精巧、層次分明。殿堂前有琴台,為漢白玉築成的方形石台,約20平方米,相傳為伯牙撫琴之處。

❸ 關於古箏,古琴的典故

古箏

箏是戰國時的一種兵器,用於豎著揮起打敵人還有一句古話叫「箏橫為樂,立地成兵」。後來在上面加上琴弦,撥動時發現悅耳動聽,於是發展成樂器。隨著時間的推移,兵器也越來越輕便,箏這種體形龐大、質量不輕的兵器就被遺棄了。所以眼下人們見到的箏都是以樂器的形式出現的,形態優美,並附有裝飾。

古琴

西周時的鍾儀是現存記載中最早的一位專業琴人。在《詩經》等文學作品中也有大量關於琴的記載,戰國時期隨著音樂的發展,琴樂也得到了很大地發展和普及,從而涌現了大量的琴人,如伯牙與鍾子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精典千古傳誦。

琴作為主要的樂器,被賦予禮制修心養性的功能和審美,所謂「君子之近琴瑟,此儀節也,非以慆心也」和「士不故不撤琴瑟」。

(3)琴師典故擴展閱讀

古箏

箏的形制為長方形木質音箱,弦架「箏柱」(即雁柱)可以自由移動,一弦一音,按五聲音階排列,最早以25弦箏為最多(分瑟為箏),唐宋時有弦十三根,後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規格為二十一弦。

通常古箏的型號前用S163-21,S代表S形岳山,是王巽之與繆金林共同發明,163代表古箏長度是163厘米左右,21代表古箏弦數21根。

古琴

古琴造型優美,常見的為伏羲式、仲尼式、連珠式、落霞式、靈機式、蕉葉式、列子式、伶官式、蕉葉式、神農式、響泉式、鳳勢式、師曠式、亞額式、鍾離式(鶴鳴秋月琴)、劍式等。主要是依琴體的項、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區分。最著名的九霄環佩就是伏羲式。

古琴一般長約三尺六寸五,象徵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面圓底扁,象徵天地;琴身與鳳身相應(也可說與人身相應)有頭、頸、肩、腰、尾、足。

❹ 琴台有什麼典故!謝謝

伯牙、鍾子來期以「高山自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流傳至今;琴台被視為友誼的象徵。
古琴台又名伯牙台,位於漢陽龜山西麓,月湖東畔。相傳,古時有位名叫俞伯牙的琴師曾在此彈琴,抒發情懷,樵夫鍾子期聽懂其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二人遂結為知己。後來,鍾子期病故,俞伯牙悲痛不已,在友人墓前將琴摔碎,從此不再彈琴。「知音」典故由此而來。古琴台是後人為紀念這一對摯友而建。
古琴台始建於北宋,後屢毀屢建。現在的古琴台建築群佔地15畝,規模不大,布局精巧,主要建築協以庭院、林園、花壇、茶室、層次分明。院內迴廊依勢而折,虛實開閉,移步換景,互相映襯。修建者充分利用地勢地形,還充分運用了中國園林設計中巧於「借景」的手法,把龜山月湖山水巧妙借了過來,構成一個廣闊深遠的藝術境界。 以上供參考。

熱點內容
名言名句故事 發布:2024-11-24 22:24:33 瀏覽:157
春節感人故事 發布:2024-11-24 22:20:02 瀏覽:636
完璧歸趙的成語故事 發布:2024-11-24 22:04:37 瀏覽:322
家風家教小故事 發布:2024-11-24 22:02:45 瀏覽:60
衣帶的成語 發布:2024-11-24 21:28:30 瀏覽:485
線有關成語 發布:2024-11-24 21:27:46 瀏覽:600
我們的音樂故事 發布:2024-11-24 20:31:37 瀏覽:89
一風的成語 發布:2024-11-24 20:28:10 瀏覽:73
相助的成語 發布:2024-11-24 20:05:47 瀏覽:230
說什麼成語 發布:2024-11-24 19:57:34 瀏覽: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