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古典故
1. 形容新婚的古詩詞有哪些
一、《新嫁娘》
作者:唐代王建
1、原文
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
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2、翻譯
新婚三天來到廚房,洗手親自來作羹湯。
不知婆婆什麼口味,做好先讓小姑品嘗。
二、《贈內》
作者:唐代李白
1、原文
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
雖為李白婦,何異太常妻。
2、翻譯
一年三百六十天,我天天都喝得酩酊大醉如爛泥一般。
你雖然是我李白的夫人,和那整天不顧家的周太常的妻子又有什麼區別呢?
(1)結婚古典故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及鑒賞:
1、《新嫁娘》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王建剛結婚時所作,寫的是一位剛剛嫁入夫家的新娘的感受,描寫了當時社會新媳婦難當的社會現實。
通過寥寥幾筆,就把新娘子欲討好婆婆卻又唯恐得罪婆婆這種進退兩難的心境惟妙惟肖地展現出來,歷來廣為傳誦。
2、《贈內》
這首詩是開元二十五年(737)李白三十五歲時所作。李白回到安陸,是在開元二十年(732)三十二歲結婚之時。李白之妻是唐高宗時擔任過宰相的許圉師的孫女。
李白在安陸的白兆山桃花岩修築了新居,其後不久他又漫遊各地去了。由於李白喜歡飲酒,其妻對此十分擔心,李白對此也有一些反省,但卻不能戒酒,因此寫下了這首詩。
此詩以調侃的口吻,化用東漢太常卿周澤的典故,自嘲自己天天爛醉如泥,還要夫人服侍,以戲謔之語安慰夫人。全詩多次用典,卻又明白如話、幽默風趣,同時暗遣愁情。
2. 結發夫妻的典故
結發夫妻指的是元配夫妻。
結發夫妻的由來之一
[編輯本段]
在浙南有關於「結發夫妻」有「束發託身」與「投絲慰情」的民俗。所謂「束發託身」就是元配夫妻擇日完婚時,男方要送庚帖,女方要回庚貼。庚貼上寫明姓名、出生日子時辰和完婚時間。女方回庚帖時,附上一束頭發,用紅頭繩扎著,作為定情託身、以身相許之物,以示結發同心,百年好合。而「投絲慰情」則是結發之夫妻,男人溺水死亡,屍體尋找無著時,妻子得剪下一束頭發,縛在石頭上,投入出事的地方,藉此慰藉結發之情。結發夫妻的習俗,相傳這是古時有個皇帝登基時留下來的。
說是皇帝登基的頭一夜,為擔心鬍子太短,無法入睡(古代男人是以胡須長短衡量人的學識的)。身邊的娘娘聰明過人,她剪下自己的頭發,仔細地接在皇帝的胡須上,一夜工夫,使皇帝的短鬍子成了長鬍子。次日皇帝登基時,手捋胡須,接受臣子朝拜。臣子驚嘆皇帝一夜之間,胡須過臍,真乃「真龍天子」!娘娘剪發結皇帝的胡須成為結發夫妻的由來。
結發夫妻的由來之二
[編輯本段]
中國古時候結婚時,新郎把新娘接回家後,舉行結婚儀式,要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然後夫妻對拜,最後飲合巹酒,又稱交杯酒。後來又發展成合鬢的儀式,即夫妻並坐,將兩人一縷頭束在一起,「結發夫妻」 一詞由此而來。
結發同枕席,黃泉共為友
[編輯本段]
我們常聽到「結發妻」這個詞,「結發」的原意是:「始成人也,謂男年二十,女年十五,時取笄冠為義也。」古時候,不論男女都要蓄留長發的,等他們長到一定的年齡,要為他們舉行一次「成人禮」的儀式。男行冠禮,就是把頭發盤成發髻,謂之「結發」,然後再戴上帽子,在《說文》里:冠,弁冕之總名也。謂之成人。在《禮記·曲禮上》記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舉行冠禮,並賜以字。冠歲,意思就是男子二十歲了,說明他剛剛到了成人年齡,二十歲也稱「弱冠之年」。
我們國家有許多地區把未成年的女子稱「丫頭」,在古人寫的許多小說里也可以看到這個稱喊。另外在舊時也有稱「丫頭」是大戶人家的婢女丫鬟。「丫頭」也含有親昵的成分,有長輩們笑著這樣稱喊晚輩的:「你個死丫頭,連一點小事也做不好!」在古時候,丫頭的真正意思是指女子的一種頭發梳理樣式,這在今天的電影和電視里常常可以看到,譬如在電影《紅樓夢》里侍奉主人的丫鬟們的發型樣式,把頭發分別梳成左右對稱的雙髻翹在頭頂上,就象是個分叉的丫字那樣,古代程宗洛的《揚州竹枝詞》里有:巧髻新盤兩鬢分,衣裝百蝶薄棉溫。等到女子長到十五歲,就會給她行笄禮,也就是「笄簪子禮」,指的是女子十五歲謂之成年。笄字:本義,古代盤頭發或別住帽子用的簪子,意既現在可以頭發盤起來,然後再用「笄」簪好,古時謂之「及笄之年」。男女到了成人的年齡,按古代的說法也就是指他們可以結婚成家了。
古人在進行冠禮和笄禮的時候,是非常莊重嚴肅的事情。只所以有「結發妻」這個詞,意思指原配妻子。結發又稱束發,古代男子自成童開始束發,因以指初成年。結發又含有成婚的意思,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發,故稱。一對新夫妻在洞房花燭之夜時:「交絲結龍鳳,鏤彩結雲霞,一寸同心縷,百年長命花。」意思是:兩個新人就床而坐,男左女右,各自剪下自己的一綹頭發,然後再把這兩縷長發相互綰結纏繞起來,以誓結發同心、愛情永恆、生死相依,永不分離。古往今來,雖有那「一寸同心縷」綰結同心和「百年長命花」的美好想往,然世事多舛,生活里難免會有象古時候的閨怨詞里說的那樣:本是結發的歡娛,怎做了徹骨兒相思?女人們總是把她們的愛情期盼、美好心願都小心翼翼地纏繞到發絲里,擁有滿頭烏黑閃亮的秀發,再加上她們巧手梳理的發型樣式,在一定意義上講,那是贏得愛情幸福的期盼和保證。
在這「結發」詞里用的「結」字是最蘊涵妙意的,在今天,我們每個家庭的客廳里大概都會懸掛著幾個「中國結」,在新婚的洞房裡也會看到火紅色的「同心結」。結字的意思含有牢固、結合、結伴。古時候,「結」通「髻」,意思是總發。髻,挽發而結之於頂。唐代女詩人晁采寫有一首《子夜歌》:「儂既剪雲鬟.郎亦分絲發。覓向無人處,綰作同心結。」在古時候,新婚洞房裡妻子頭上盤著的發髻,她自己不能解,在古籍《儀禮·土昏禮》中記載著:「主人入室,親脫婦之纓。」意思是只有丈夫才能來解開盤著的發髻,然後相擁相抱、恩愛纏綿、如膠似漆。後來,人們就稱首次結婚的男女為「結發夫妻」。
我國漢代時期,那時候舉行葬儀有這樣一個風俗,如果結發妻因故早折,做丈夫的就會把他們結婚時用的梳子掰開分為兩半,在上面還留存著妻的青發幾縷,把另外一半隨葬入棺,以表示生生不忘結發之妻,紀念結發之恩愛情深。在《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里寫有:「結發同枕席,黃泉共為友。」雖然這首詩寫的是以封建家長制度為背景的悲劇故事。那時候彼此相愛的情人,如果女子們把她自己的一綹青絲送給男子作定情物,則形同她已經把身體交給男子那樣的重要信物了。可有時候,情人的一綹青絲卻象唐詩人李白說的那樣:「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青絲化作「煩惱絲」。只是在古時候的女子們聽不到今天唱的這首名為《短發》歌:我已剪短我的發,剪斷了牽掛,剪一地不被愛的分叉,長長短短,短短長長,一寸一寸在掙扎……
3. 誰有關於中國古代婚禮的故事
拜堂:
①相傳女媧造人的時候,開始只造了一個俊俏的後生,這後生雖說有吃有穿,逍遙自在,但孤孤單單一人,總覺得很悶。所以常唉聲嘆氣。
一天晚上,月亮圓了,明光光地掛在天上,小夥子觸景生情,更感寂寞,就對月亮說:「月老月老你細聽,給我找個知心人,我世世代代領你的情!」剛說完,月亮一忽閃,一個白眉長須的老人拄著一根龍頭拐棍來到小夥子的面前,說:「後生不要愁,我給你找個小幫手」。說完後,一陣清風,長須老人不見了。小夥子感到很納悶。過了一個時辰,就見長須老人領著一個姑娘飄悠悠地落到小夥子面前,對小夥子說 :「我到女媧那裡,讓她又造了一個女人,給你領來了。 你們先認識一下, 一會兒我給你們辦喜事。」一忽閃,老人不見了。
小夥子見姑娘臉腮緋紅,像月季花一般,於是喜上眉梢;姑娘見小夥子眼睛明亮,誠實坦白,也覺得情投意合。兩人四目一對,一見鍾情。小夥子結巴著說 : 「你願意和我一塊生活嗎?」 姑娘聽了,臉上飛起兩朵紅雲,說:「 願意。」……「 哈! 哈! 哈!」正在這時,傳來一陣笑聲,長須老人領著兩個白發白須的老人站在小夥子和姑娘面前,指著兩個老人說:「這是天公和土地,你們以後的生活全都離不開他倆。現在我們給你們辦喜事,首先,給養育你們的天公、土地拜三 拜,『一拜、二拜、三拜』」。隨著月下老人的喊話聲,小夥子和姑娘對天、地拜了三拜。隨後,月下老人笑著說:「我給你們牽紅線,你們還得給我拜拜哩。」「一 拜、二拜、三拜」。小夥子和姑娘又對著月下老人拜了三拜。剛拜完,三位老人全不見了。
從這以後,小夥子每天起早摸黑,在田裡幹活,姑娘在家為小夥子燒火做飯,縫新洗舊,兩人恩恩愛愛,過著幸福的日子。
為了感謝天、地的養育之恩,為了感激月下老人牽線搭橋的情意,從此以後在結婚時必須:一拜天地;二拜月下老人;三拜父母。便形成了結婚「拜天地」的習俗。
②現有史料上,未見漢代之前有夫妻拜堂的記載,但在《世說新語》一書中有個故事,可證明拜堂風俗始於晉代的徐州。
書中說,當時有個叫王渾的徐州刺史,元配老婆死了,又娶了一個。續娶之妻為顏氏,是個平民百姓,地位比較低。他們拜堂時,顏氏先拜王渾,然後王渾准備答拜。這時,有人對王渾說:你是一個州級高官,怎麼可以拜她?王渾就沒有答拜。為此顏氏非常惱怒。
盡管這對夫妻的對拜沒有最後完成,但說明當時的徐州的確存在拜堂風俗。
「秦晉之好」和「三媒六證」:
傳說,很久以前,陝西有個姓秦的員外,家大業大,騾馬成群,人丁興旺,四世同堂。這年過年,秦員外在大門上貼了一副對聯,上聯是:天下第一家;下聯是:要啥就有啥。人們看了都撇著嘴說:「哼,你秦家再富,也不能說要啥就有啥呀?」
可巧這事被天上的日游神知道了,回到天庭就稟報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氣得把龍書案一拍:「呸,他好大的口氣,天下只有我才稱得上是天下第一家,就連人間的皇上都不敢誇這個海口,甭說是他一個土財主咧!」說罷,他立刻讓人叫來了太白金星、太陰金星和南極仙翁,對他們說:「你們三位到凡間去會會那個秦員外,給他出個難題兒,憋憋他,也好讓他知道知道馬王爺三隻眼。」三位天神奉旨來到人間,搖身一變,變作三個老道。太白金星首先來到秦員外家的門口,家人見了問道:「你這老道想化緣嗎?」「對,貧道是想化緣。」「你想化點什麼?」「想化點饅頭。」「好,你等等。」說話那家人就要回屋去取。太白金星忙攔住說:「哎,你先別急呀,你知道我要多大個兒的嗎?」
家人問:「你要多大的?」
「我想要泰山那麼大的。」家人一聽,愣了,只好到上房回稟秦員外。秦員外說:「這簡直是瞎胡鬧,哪有那麼大的饅頭?這不是成心想憋憋我嗎?」他氣囔囔地來到門口,見那老道長得仙風道骨,不像一般之人,就說:「道長不是想化個饅頭嗎?」「對呀,我想化個泰山那麼大的饅頭。」秦員外聽了剛要說什麼,一看自個兒門口貼的對聯,就像油條掉進開水裡,一下子軟咧。「好吧,你三天以後來取吧。」
秦員外送走老道,正在屋裡發愁呢,家人稟報說:「門外又來了個化緣的老道,說要化杯酒喝。」秦員外沒好氣地說:「你給他杯酒喝不就結了嗎,還稟報個什麼勁兒?」家人說:「他說要化南海的海水那樣多的一杯酒。」秦員外沒轍了,只好硬著頭皮走出來,看了看老道說:「你也三天以後來取吧。」
秦員外剛把第二個老道打發走了,還沒進屋哩,第三個老道又來了。秦員外問道:「莫非你也想化緣嗎?」「對,是想化緣。」「不知你想化點什麼?」「貧道想化點布做個道袍。」「這好辦。」說話就要讓家人去取。老道說:「施主且慢,你知道我要的道袍需要多少布嗎?」「需要多少?」「得有藍天那麼大的布才夠哇!」秦員外皺了皺眉頭,說:「也好,三天以後你們一塊兒來吧。」
三個老道走了,秦員外可真的發開愁了,直勁兒後悔不該貼那副對聯。他正在屋裡悶悶不樂地嘆氣哩,忽見他的小重孫子秦雄一蹦一跳地跑了進來。這小孩兒也就有個十來歲子,長得虎頭虎腦的挺機靈。他問明了老太爺發愁的原因,就說:「咳,這點小事還不好辦嗎?也值得你老人家發愁?」秦員外心想:自個兒吃虧就吃在吹大話上,沒想到這孩子也學會了這一套,便說:「去,去,小孩子家懂個啥,外頭玩去吧。」小秦雄卻說:「這是真的,我能幫老太爺想個法子。」秦員外本來正在無計可施,一見重孫子那副認真的樣子,也只好順水推舟,由他去試試了。
三天頭兒上,小秦雄見三個老道都來了,便說:「既然道長們全來了,那就請拿出來吧。」三個老道不由一愣:「讓我們拿什麼呀?」小秦雄說:「拿六證啊,只有你們拿出六樣憑證來,我才能給你們泰山那樣大的饅頭,南海那樣多的酒,藍天那樣大的布哇。」三個老道說:「唉,小小年紀凈說瞎話,讓我們到哪兒去拿六證啊?」「怎麼是瞎話?告訴你們吧,山西有個晉員外,他能給你們六樣憑證。」
三個老道一聽,立刻駕起祥雲,來到山西地界,找到晉員外的門口一看,嗬,也是青堂瓦舍,寬宅大院的。晉員外見三個老道慈眉善目,儀表不凡,便問道:「三位道長來至寒舍,不知有何見教?」老道說:「我們想在施主這里化個六證。」晉員外一聽,像個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什麼叫六證啊?」三個老道也答不上來呀,只好把小秦雄的話又講了一遍。晉員外說:「道長凈開玩笑,我們這里哪有六證啊?」正說著,從外邊跑進來個小丫頭,也有個十來歲子,進門就說:「你們要找六證嗎?有,有,我給你們拿去。」
原來這個丫頭叫晉英,是晉員外的重孫女兒,長得活潑可愛,聰明過人,不到片刻,她便拿來了三樣東西,往桌上一放:「給,你們拿去吧!」三個老道一看,這不是一桿秤,一個斗和一把尺子嗎?她怎麼說是六證呢?小丫頭兒見他們像鑽進了悶葫蘆,便笑眯眯地解釋起來:「這秤是約(稱)東西的,它能證明東西的輕與重;斗是量東西的,可證明東西的多與少;尺子也是量東西的,可以證明東西的長與短。能證明輕重、多少與長短的這三件物品,不就是六證嗎?」
三個老道一聽,茅塞頓開,立刻謝過晉員外和小晉英,拿起那三件東西,直奔秦員外家。小秦雄見他們拿來了六證,微笑著點了點頭,然後對太白金星說:「你不是要泰山那麼大的饅頭嗎?請拿這秤先把泰山約(稱)一約,看有多重,我再照著分量給你蒸饅頭。」說完,又對太陰金星說:「你先用斗量一量南海,它有多少斗海水,我就給你准備多少斗酒。」最後,又沖著南極仙翁說:「你拿這把尺子量一量藍天,看藍天有多長,我馬上給你准備多長的布做道袍。」
三個老道一聽,來了個張飛紉針——大眼瞪小眼啦。心裡話:想不到俺這堂堂的天神,愣讓這么倆不起眼兒的小毛孩兒給涮了,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啊!(海水不可斗量的俗語便由此產生。)
三位天神雖說被兩個孩子難住了,可心裡對他倆卻挺佩服,越琢磨越覺得秦、晉兩家條件相仿,門當戶對。於是,三位天神就說明了自個兒的身份,並主動提出為秦雄晉英做媒,使兩家結為秦晉之好。秦晉兩家一見三位天神給他們做媒,就高高興興地答應了。這三位天神就是人們所說的福祿壽三星。後來,人們結婚時,都要拜福祿壽三星圖,桌子上還擺上一桿秤、一個斗和一把尺子。這就是「秦晉之好」和「三媒六證」的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