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孝宗典故
『壹』 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一辭運用的典故及其作用用
這是辛棄疾四十歲時,也就是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暮春寫的詞。辛棄疾自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渡淮水投奔南宋,十七年中,他的抗擊金軍、恢復中原的主張,始終沒有被南宋朝廷所採納。自己抗金殺敵收拾山河的志向也無法實現,只是作一些遠離戰事的閑職,這一次,又是被從荊湖北路轉運副使任上調到荊湖南路繼續當運副使。轉運使亦稱漕司,是主要掌管一路財賦的官職,對辛棄疾來說,當然不能盡快施展他的才能和抱負。何況如今是調往距離前線更遠的湖南去,更加使他失望。他知道朝廷實無北上雄心。當同僚置酒為他餞行的時候,他寫了這首詞,抒發胸中的郁悶和感慨。
上片主要抒發作者惜春之情。
上片起句「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說如今已是暮春天氣,禁不起再有幾番風雨,春便要真的去了。「惜春長怕花開早」二句,揭示自己惜春的心理活動:由於怕春去花落,他甚至於害怕春天的花開得太早,這是對惜春心理的深入一層的描寫。「春且住」三句,對於正將離開的「春」作者深情地,對它呼喊:春啊,你且止步吧,聽說芳草已經長滿到天涯海角,遮斷了你的歸去之路!但是春不答話,依舊悄悄地溜走了。「怨春不語」,無可奈何的悵惘作者無法留住春天,倒還是那檐下的蜘蛛,勤勤懇懇地,一天到晚不停地抽絲網,去粘惹住那象徵殘春景象的楊柳飛花。如此,在作者看來,似乎這殷勤的昆蟲比自己更有收獲,其情亦太可憫了。
下片一開始就用漢武帝陳皇後失寵的典故,來喻指自己的失意。自「長門事」至「脈脈此情誰訴」一段文字,說明自古便有娥眉見妒的先例。陳皇後因招入妒忌而被打入冷宮——長門宮。後來她拿出黃金,買得司馬相如的一篇《長門賦》。希望用它來打動漢武帝的心。但是她所期待的「佳期」卻遲遲未到。這種復雜痛苦的心情,對什麼人去訴說呢?「君莫舞」二句的「舞」字,因高興而得意,忘形的樣子。「君」,是指那些妒忌別人進讒言取得寵幸的人。意思是說:你不要太得意忘形了,你沒見楊玉環和趙飛燕後來不是都死於非命嗎?「皆塵土」,是用《趙飛燕外傳》附《伶玄自敘》中的語意。伶玄妾樊通德能講趙飛燕姊妹故事,伶玄對她說:「斯人俱灰滅矣,當時疲精力馳騖嗜欲蠱惑之事,寧知終歸荒田野草乎!」「閑愁最苦」三句是結句。閑愁,作者指自己精神上的不可傾訴的郁悶。危欄,是高處的欄干。後三句是說不要用憑高望遠的方法來排消郁悶,因為那快要落山的斜陽,正照著被暮靄籠罩著的楊柳,遠遠望去,一片迷濛。這樣的暮景,會使人見景傷情,更加悲傷。
這首詞上片主要寫春意闌珊,下片主要寫美人遲暮。有些選本以為這首詞是作者借春意闌珊來襯托自己的哀怨。這恐怕理解得還不夠准確。這首詞中當然有作者個人遭遇的感慨,但「春將逝更多的是他對南宋朝廷暗淡前途的擔憂。作者一生憂國憂民,這里也是把個人感慨納入國事之中。春意闌珊,實兼指國勢如春一樣一日日漸衰,並非象一般詞人作品中常常出現的綺怨和閑愁。
上片以寫惜春為主。下片則都是寫古代的歷史事實。兩者看起來好象不相關聯,其實不然,作者用古代宮中幾個女子的事跡,來比自己的遭遇,進一步抒發其「蛾眉見妒」的感慨。這不只是個人仕途得失。更重要的是志士仁人都如「娥眉見妒」關繫到宋室興衰的前途,它和春去的主題並未脫節,而是相輔相成的。作者在過片處推開來寫,在藝術技巧上說,正起峰斷雲連的作用。
『貳』 破陣子中用了哪兩個典故
1、八百里分麾下炙。
八百里據世說新語載:是一種牛的名稱。這里用此典烘托沙場秋點兵的豪邁氣氛。
2、馬作的盧飛快。
的盧是一種名馬。以跑得快而著名。史書載:三國時,劉備靠他琦的的盧馬才脫險。
原文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
翻譯:
醉里挑亮油燈觀看寶劍,夢醒時聽到軍營的號角聲響成一片。把牛肉分給部下享用,讓樂器奏起雄壯的軍樂鼓舞士氣。這是秋天在戰場上閱兵。
戰馬像的盧一樣,跑得飛快,弓箭像驚雷一樣,震耳離弦。一心想完成替君收復國家失地的大業,取得世代相傳的的美名。可惜已成了白發人!
(2)宋孝宗典故擴展閱讀:
此詞以兩個二、二、二的對句開頭,通過具體、生動的描述,表現了多層情意。第一句,只六個字,卻用三個連續的、富有特徵性的動作,塑造了一個壯士的形象,讓讀者從那些動作中去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去想像人物所處的環境,意味無窮。
這首詞當作於作者失意閑居信州(今江西上饒)之時。辛棄疾二十一歲時,就在家鄉歷城(今山東濟南)參加了抗金起義。起義失敗後,他回到南宋,當過許多地方的長官。他安定民生,訓練軍隊,極力主張收復中原,卻遭到排斥打擊。後來,他長期不得任用,閑居近二十年。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天,辛棄疾與陳亮在鉛山瓢泉會見,即第二次「鵝湖之會」。陳亮為人才氣豪邁,議論縱橫。自稱能夠「推倒一世之智勇,開拓萬古之心胸」。他先後寫了《中興五論》和《上孝宗皇帝書》,積極主張抗戰,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擊。
這次他到鉛山訪辛棄疾,留十日。別後辛棄疾寫《賀新郎·把酒長亭說》詞寄給他,他和了一首;以後又用同一詞牌反復唱和。這首《破陣子》大約也是作於這一時期。
《歷代詩余》卷一百十八引《古今詞話》:「陳亮過稼軒,縱談天下事。亮夜思幼安素嚴重,恐為所忌,竊乘其廄馬以去。幼安賦《破陣子》詞寄之。」
此詞以兩個二、二、二的對句開頭,通過具體、生動的描述,表現了多層情意。第一句,只六個字,卻用三個連續的、富有特徵性的動作,塑造了一個壯士的形象,讓讀者從那些動作中去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去想像人物所處的環境,意味無窮。
為什麼要吃酒,而且吃「醉」?既「醉」之後,為什麼不去睡覺,而要「挑燈」?「挑」亮了「燈」,為什麼不幹別的,偏偏抽出寶劍,映著燈光看了又看?……這一連串問題,只要細讀全詞,就可能作出應有的回答,因而不必說明。
「此時無聲勝有聲」。用什麼樣的「說明」也難以比這無言的動作更有力地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
『叄』 封狼居胥典故的來歷!!
漢朝霍去病追擊匈奴至狼居胥山(現內蒙古自治區西北部),封山(築土為壇以祭山神,紀念勝利)而歸。後用以指建立顯赫武功。
『肆』 陸游寫《書憤》(其一)的典故
《書憤》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陸游居家鄉山陰時所作。陸游時年六十有一,這分明是時不待我的年齡,然而詩人被黜,只能賦閑在鄉,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報國欲死無戰場」,感於世事多艱,小人誤國而「書生無地效孤忠」,於是,詩人郁憤之情便噴薄而出。「書憤」者,抒發胸中郁憤之情也。
《書憤》為陸游在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所寫,此時他已是61歲的老人。從淳熙七年起,他罷官在家鄉山陰(今浙江紹興)賦閑了5年,直到這一年春天,又被起用,任命為朝奉大夫、權知嚴州軍州事,這首七律即寫於此時。
『伍』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用了哪些典故
1、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
這句用西晉張翰典,見《晉書·張翰傳》。另外,《世說新語·識鑒篇》:「張季鷹辟齊王東曹掾,在洛,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菰菜、蒓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駕便歸。俄而齊王敗,時人皆謂見機。」後來的文人將思念家鄉稱為蒓鱸之思。季鷹:張翰,字季鷹。
2、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
典出《三國志·魏書·陳登傳》:後許汜與劉備共在荊州牧劉表坐,表與備共論天下人,汜曰:「陳元龍湖海之士,豪氣不除。」備謂表曰:「許君論是非?」表曰:「欲言非,此君為善士,不宜虛言;欲言是,元龍名重天下。」備問汜:「君言豪,寧有事邪?」汜曰:「昔遭亂過下邳,見元龍。元龍無客主之意,久不相與語,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備曰:「君有國士之名,今天下大亂,帝主失所,望君憂國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問舍,言無可采,是元龍所諱也,何緣當與君語?如小人,欲卧百尺樓上,卧君於地,何但上下床之間邪?」求田問舍:置地買房。劉郎:劉備。
3、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
典出《世說新語·言語》:「桓公北征經金城,見前為琅邪時種柳,皆已十圍,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攀枝執條,泫然流淚。」此處以「樹」代「木」,抒發自己不能抗擊敵人、收復失地,虛度時光的感慨。
(5)宋孝宗典故擴展閱讀: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是南宋文學家辛棄疾創作的一首詞。全詞就登臨所見揮發,由寫景進而抒情,情和景融合無間,將內心的感情寫得既含蓄而又淋漓盡致。雖然出語沉痛悲憤,但整首詞的基調還是激昂慷慨的,表現出辛詞豪放的風格特色。
辛棄疾從二十三歲南歸,一直不受重視,二十六歲上《美芹十論》,提出抗金策略,又不被採納。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辛棄疾將任東安撫司參議官。這時作者南歸已八、九年了,卻投閑置散,任了一介小官,一次,他登上建康的賞心亭,極目遠望祖國的山川風物,百感交集,更加痛惜自己滿懷壯志而老大無成,於是寫下一首《水龍吟》詞。一說此詞為孝宗乾道四年至六年(1168年—1170年)辛棄疾在建康任通判時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