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山歷史典故
Ⅰ 華升發明印刷術的故事
畢升(?-1051)北宋布衣,淮南路蘄州蘄水縣直河鄉,即今湖北省英山縣草盤地鎮五桂墩村人。初為印刷鋪工人,專事手工印刷。他在印刷實踐中,深知雕版印刷的艱難,認真總結前人的經驗,發明活字印刷術。其方法,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有具體記載。畢升創造發明的膠泥活字,是我國印刷術發展中的一個根本性的改革,是對我國勞動人民長期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對我國和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作出偉大貢獻。
在此之前,只有摹印、拓印和雕板印刷,既笨重費力又耗料耗時,不僅存放不便,有錯字又不易更正。畢升發明的活字印刷方法既簡單靈活,又方便輕巧。其製作程序為:先用膠泥做成一個個規格統一的單字,用火燒硬,使其成為膠泥活字,然後把它們分類放在木格里,一般常用字備用幾個至幾十個,以備排版之需。排版時,用一塊帶框的鐵板作底托,上面敷一層用松脂、蠟和紙灰混合製成的葯劑,然後把需要的膠泥活字一個個從備用的木格里揀出來,排進框內,排滿就成為一版,再用火烤。等葯劑稍熔化,用一塊平板把字面壓平,待葯劑冷卻凝固後,就成為版型。印刷時,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敷上紙,加上一定壓力,就行了。印完後,再用火把葯劑烤化,輕輕一抖,膠泥活字便從鐵板上脫落下來,下次又可再用。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是印刷史上的一次偉大革命,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為我國文化經濟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為推動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畢升創造發明的膠泥活字,是我國印刷術發展中的一個根本性的改革,是對我國勞動人民長期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對我國和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作出偉大貢獻。
畢升的膠泥活字首先傳到朝鮮,稱為「陶活字」。後來又由朝鮮傳到日本、越南、菲律賓。十五世紀,活字板傳到歐洲。公元1456年,德國的戈登堡用活字印《戈登堡聖經》,這是歐洲第一部活字印刷品,比中國的活字印刷史晚四百年。活字印刷術經過德國而聲速傳到其他的十多個國家,促使文藝復興運動的到來。十六世紀,活字印刷術傳到非洲、美洲、俄國的莫斯科,十九世紀傳入澳洲。從十三世紀到十九世紀,畢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傳遍全世界。全世界人民稱畢升是印刷史上的偉大革命家。畢升於1051年(宋仁宗皇 右三年)逝世,與其妻李妙音合葬於今英山縣草盤地鎮五桂墩村睡獅山之陽。1052年(宋仁宗皇右四年)二月初七日,其子畢嘉、畢文、畢成、畢榮,其孫文顯、文斌、文忠為之立碑。
1990年畢升墓碑在英山盤地五桂村家坳發現,墓地西3公里處為畢家鋪,南一公里處的肖家大屋傳為原畢宰相府,東十五公里處有宰相畢翰儒墓。經中國印刷技術協會、中國印刷博物館籌委會、湖北省文管會等單位委託中國歷史博物館研究員、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史樹青等28名專家者鑒定,確認無疑。
Ⅱ 湖北的歷史故事
湖北黃鶴樓的歷史故事
從前有位姓辛的人,賣酒為業。有一天,來了一位身材魁偉,但衣著襤褸的客人,神色從容地問辛氏:「可以給我一杯酒喝嗎?」辛氏不因對方衣著襤褸而有所怠慢,急忙盛了一大杯酒奉上。
如此過了半年,辛氏並不因為這位客人付不出酒錢而顯露厭倦的神色,依然每天請這位客人喝酒。有一天客人告訴辛氏說:「我欠了你很多酒錢,沒有辦法還你。」於是從籃子里拿出橘子皮,畫了一隻鶴在牆上,因為橘皮是黃色的,所畫鶴也呈黃色。
座中人只要拍手歌唱,牆上的黃鶴便會隨著歌聲,合著節拍,蹁躚起舞,酒店裡的客人看到這種奇妙的事都付錢觀賞。
如此過了十年多,辛氏累積了很多財富。有一天那位衣著襤褸的客人又飄然來到酒店,辛氏上前致謝說,我願意供養您,滿足您的一切需求。
客人笑著回答說:我哪裡是為了這個而來呢?接著便取出笛子吹了幾首曲子,沒多久,只見朵朵白雲自空而下,畫上的黃鶴隨著白雲飛到客人面前,客人便跨上鶴背,乘著白雲飛上天去了。
辛氏為了感謝及紀念這位客人,便用十年賺下的銀兩在黃鵠磯上修建了一座樓閣。起初人們稱之為「辛氏樓」。後來便稱為「黃鶴樓」。
(2)英山歷史典故擴展閱讀:
湖北的美麗景色
全省有武漢、荊州、襄陽、隨州、鍾祥等5個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屈原出生的秭歸縣;被譽為「東方第八大奇跡」的曾侯乙編鍾;銅綠山古礦冶遺址和越王勾踐劍、商代的盤龍城。
湖北省蘄春縣是明代偉大醫學家李時珍的故里、武當山的道教建築群及武術、漢文化代表的王昭君故里以其獨特的文化內涵著稱於世。全省還有以荊州古城、蒲圻赤壁、襄陽古隆中、當陽長坂坡為代表的三國文化。
武當山古建築群,位於湖北省十堰武當山風景區內,始建於唐貞觀年間(627年—649年),宋、元時進行規模建築。明成祖朱棣將武當山道場辟為皇室家廟,永樂歷時12年,建成8宮、2觀、36個庵堂、72岩廟等33組建築群,總建築面積達160萬平方米。
明嘉靖年間又大規模維修和擴建。武當山古建築群現存較完好的古建築129處,建築面積5萬平方米,佔地面積100多萬平方米,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武當山古建築群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Ⅲ 請問誰知道大別山的歷史
大別山
長江與淮河水系的分水嶺。位於豫、鄂、皖 3省邊境。 介於北緯30°10′~32°30′,東經112°40′~117°10′。西接桐柏山,東延為霍山(也稱皖山)和張八嶺,西段作西北—東南走向,東段作東北—西南走向。一般海拔500~800米,山地主要部分海拔1500米左右,主峰天堂寨海拔1729米。
山地地質構造基礎是古生代華力西中期的秦嶺大別山褶皺帶。主要由前震旦紀地層和侵入岩構成,以花崗岩、片麻岩等為主。麻城以東部分受燕山運動影響更為顯著。山地經褶皺後,曾一度準平原化。現今山地輪廓為此後的斷層運動所形成。斷層運動至今仍在進行,1923年霍山大地震即為明顯一例。
大別山中山面積約佔全部山區15%,其餘多為低山丘陵。山間谷地寬廣開闊,並有河漫灘和階地平原,是主要農耕地區。山地多深谷陡坡,地形復雜,坡向多變,坡度多在25°~50°。大別山地勢較高,南北兩側水系較為發育,分別注入長江和淮河。注入長江的主要河流有□水、□水、大悟河、灄水、潛水等;流入淮河的主要河流有□河、竹竿河、潢河、灌河、史河等。
大別山屬北亞熱帶溫暖濕潤季風氣候區,具有典型的山地氣候特徵,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溫光同季,雨熱同季,具有優越的山地氣候和森林小氣候特徵,具備森林的氣候優勢。年平均氣溫12.5℃,最高氣溫18.7℃,最低氣溫8.8℃,極端最高氣溫37.1℃,極端最低氣溫-16.7℃,1月份最冷平均溫度0.2℃,7月份最熱平均氣溫23℃,夏季平均溫度22℃,冬季平均氣溫10℃,≥10℃積溫4500-5500℃,氣溫年較差21.8℃。平均降水量1832.8毫米,年降水日數161天,空氣相對溫度平均79%,年日照時數平均1400-1600小時,年霧日102天,太陽平均輻射量110千卡/cm2,無霜期179-190天,年平均氣溫比附近的市、鎮分別低5.2℃,降水比附近的地區多360毫米。
大別山森林海拔差異大,植被變化明顯,高度從400多米至1700多米,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森林景觀。低海拔杉木、柳杉、馬尾松等人工林成片分布,渾厚遼闊,林相整齊,層次分明。林中杉木、柳杉主幹挺拔,生長茂盛;馬尾松枝幹蒼勁,鬱郁蔥蔥。栓皮櫟、青岡櫟、楓香、黃檀等生機盎然,欣欣向榮。間有小片修笪,掩映其中。海拔漸高,景觀迥異峭壁間陡岩上,黃山孤松飽經風霜,傲首從容。山坡上,黃山松林迎風而立,樹干彎曲,枝成旗形,優美異常。季節不同,景色各異。春天鮮花盛開,草木蔓發,松綠竹黃,百鳥相鳴;仲夏林木蓊翳,綠蔭沉凝,涼風拂肌,幾忘酷暑。秋至松竹沉黛,楓葉如火,碩果綴枝,百草含香。冬臨風盪林海,雪壓勁松,山色凝重,似露崢嶸;山頂積雪經久難消,與繁花綠葉相融,故有「天堂積雪」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