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合作的典故
Ⅰ 古代關於合作愉快成功的典故
房謀杜斷
唐太宗李世民有兩個得力的宰相,一個是「尚書左僕射」房玄齡,一個是「尚書右仆版射」杜如晦。那權時,唐朝開國未久,許多規章典法,都是他們兩人商量制訂的。人們把他們兩人並稱為「房、杜」。 《舊唐書·房玄齡杜如晦傳》說:唐太宗同房玄齡研究國事的時候,房玄齡總是能夠提出精闢的意見和具體的辦法,但是往往不能作決定。這時候,唐太宗就必須把杜如晦請來。而杜如晦一來,將問題略加分析,就立刻肯定了房玄齡的意見和辦法。房、杜二人,就是這樣一個善於出計謀,一個善於作決斷,所以叫做「房謀杜斷」,形容他們各具專長而又各有特色。在當時看來,房、杜二人同心輔政,是合作得非常協調的,所以人們稱贊他們「笙磬同音,惟房與杜」。
Ⅱ 古人的合作故事
1.三國時期,曹操手下的張遼,樂進共守合肥.一次孫權發乒十萬來攻,二人是五子良將之二,同等功績,以前素有矛盾,但面對強敵,仍能互補互助,共進共退.終於大破敵軍.
2.管仲和鮑叔牙。管仲家貧,自幼刻苦自學,通「詩」、「書」,懂禮儀,知識豐富,武藝高強。他和摯友鮑叔牙分別做公子糾和公子小白的師傅。齊襄公十二年(前686年),齊國動亂,公孫無知殺死齊襄王,自立為君。一年後,公孫無知又被殺,齊國一時無君。逃亡在外的公子糾和小白,都力爭盡快趕回國內奪取君位。管仲為使糾當上國君,埋伏中途欲射殺小白,箭射在小白的銅制衣帶鉤上。小白裝死,在鮑叔牙的協助下搶先回國,登上君位。他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齊桓公。桓公即位,設法殺死了公子糾,也要殺死射了自己一箭的仇敵管仲。鮑叔牙極力勸阻,指出管仲乃天下奇才,要桓公為齊國強盛著想,忘掉舊怨,重用管仲。桓公接受了建議,接管仲回國,不久即拜為相,主持政事。管仲得以施展全部才華。
3.有感於古語說,「勢單力薄聯絡諸侯」。也有經濟學者說「實力未夠,就自己做車箱,掛人家的火車頭」。可想而知合作的重要。 任何大一點的事都是群體完成的,決不是個人的能力問題。沒有漢初三傑及屠夫豪傑們的合作劉邦不可能建立漢朝;沒有桃園三結義,賣履小兒怎可能三鼎天下;沒有瓦崗排座次,那來成就褐衣公子。還有古語說:「一箭易折,五箭難摧」。可見結伙合作的重要性。一定要求和存異地合作才能更好地做好業務。
4.(1)一個和尚挑水喝,二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2)一隻螞蟻來搬米,搬來搬去搬不起。兩只螞蟻來搬米,身體搖來又晃去。三隻螞蟻來搬米,輕輕抬著進洞里。
5.上帝分給兩個家庭兩把長筷子。第一個家庭把長筷子當作普通筷子使用,把食物只往自己嘴裡送,可是筷子太長了,他們根本就吃不到食物,結果都餓死了。而第二個家庭卻把食物往對方的嘴裡送,他們互相餵食,互相幫助,他們一家就活了下來。所以這告訴我們:要生存就要互相合作,這樣才能團結進步。
6.事實上我們中國人民卻沒團結合作起來。人家都說:「一個中國人是一條龍,三個中國人是三條蟲。」這不就是說明我們中國人不團結,還經常搞「內戰」。聯想到以前曾聽說過一片報道:在一個國際學生夏令營的一次活動比賽中,單項比賽的冠軍幾乎都給中國學生包了,而在合作項目中,中國學生就都是自顧自,一點都不團結合作。就算有一個人能的第一,但總分卻非常落後。
7.從前,吐谷渾國的國王阿豺有20個兒子。他這20個兒子個個都很有本領,難分上下。可是他們自恃本領強,都不把別人放在眼裡,認為只有自己最有才能。平時20個兒子常常明爭暗鬥,見面就互相譏諷,在背後也總愛說對方的壞話。阿豺見到兒子們這種互不相容的情況,很是擔心,他明白敵人很容易利用這種不睦的局面來各個擊破,那樣一來國家的安危就懸於一線了。阿豺常常利用各種機會和場合來苦口婆心地教導兒子們停止互相攻擊、傾軋,要相互團結友愛。可是兒子們對父親的話都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表面上裝作遵從教誨,實際上並沒放在心上,還是依然我行我素。阿豺的年紀一天天老了,他明白自己在位的日子不會很久了。兒子們怎麼辦呢?再沒有人能教誨他們、調解他們之間的矛盾了,那國家不是要四分五裂了嗎?究竟用什麼辦法才能讓他們懂得要團結起來呢?阿豺越來越憂心忡忡。有一天,他也終於有了主意。他把兒子們召集到病榻跟前,吩咐他們說:「你們每個人都放一支箭在地上。」兒子們不知何故,但還是照辦了。阿豺又叫過自己的弟弟慕利延說:「你隨便拾一支箭折斷它。」慕利延順手撿起身邊的一支箭,稍一用力,箭就斷了。阿豺又說:「現在你把剩下的19支箭全都拾起來,把它們捆在一起,再試著折斷。」慕利延抓住箭捆,使出了吃奶的力氣,咬牙彎腰,脖子上青筋直冒,折騰得滿頭大汗,始終也沒能將箭捆折斷。阿豺緩緩地轉向兒子們,語重心長地開口說道:「你們也都看得很明白了,一支箭,輕輕一折就斷了,可是合在一起的時候,就怎麼也折不斷。你們兄弟也是如此,如果互相鬥氣,單獨行動,很容易遭到失敗,只有20個人聯合起來,齊心協力,才會產生無比巨大的力量,可以戰勝一切,保障國家的安全。這就是團結的力量啊!」兒子們終於領悟了父親的良苦用心,想起自己以往的行為,都悔恨地流著淚說:「父親,我們明白了,就放心吧!」折箭的道理告訴我們:團結就是力量,只有團結起來,才會產生巨大的力量和智慧。
Ⅲ 關於合作的典故有哪些
1) 我想你說的是近代法國著名科學家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規律。但是由於他不能用最科學最嚴密的語言表達出來,因此一直沒有得到科學界的承認,直到麥克斯韋完整地表述了這一規律,才得到人們的正式承認。
2) 再講一個古老的故事,《折筷子》。 就是將團結合作的典故.
有一位老人就要死了,他對自己的孩子們說道:「親愛的孩子們,來看一看,你們是能否把這些捆在一起的箭折斷?你們試過之後我將會給你們解釋一下與它們連在一起的秘密。」
大兒子把箭捆拿了過去,用盡全力,沒折斷。第二個兒子接了過去,也試了試,但也是白費力氣。小兒子試了試,也沒有成功。這捆箭沒有一個人能折斷,連一根箭也沒有折斷。這時父親說道:「你們真是些沒有力氣的人!現在讓我來演示給你們看看,遇到這類情況,我能用我的力氣來做些什麼吧。」
在場的人都笑了,以為他在開玩笑。但是,老人把箭捆拆開,然後毫不費力地將它們一一折斷。老人說道:「你們看到了吧,這就是團結的力量。我的孩子們,願手足之情讓你們聯合起來,請你們答應我,你們之間將親密無間,團結協作。」
老人死後,三個孩子得到了很大一筆遺產,但是同時也存在很多問題。面對困難,三兄弟團結一致,成功地克服了眾多困難,處理了這些問題。但是到後來,他們之間的友誼越來越淡,以至最終斷了兄弟之情。血緣曾經將他們連在一起,但是利益關系卻又將他們分開。奢望和貪婪都介入到遺產的分配問題上。他們為了財產分配而爭論、訴訟。以前的問題又重新而來。不再團結合作的兄弟們在處理問題上意見分歧,最終導致了財產的損失。到這時,他們才想起被拋在腦後的箭捆之盟,可惜已經太晚了。
Ⅳ 有什麼典故可以說明合作精神的
請參考以下資料,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合作並不必然產生1+1>2的整體效果,有諸多因素會影響群體的合作效果,使合作會產生1+1<2,1+1<1甚至1+1為負數的合作效果。只有消除影響團隊績效的負面因素,才能增強團隊的凝聚力。
一個企業沒有團隊精神將成一盤散沙 一個民族沒有團隊精神也無所作為
《團隊精神》:1+1=2?
彭 雨
我們都習慣認為:人多力量大。人多真的力量大嗎?從古至今,以少勝多的例子數不勝數。德國科學家瑞格爾曼的拉繩實驗也告訴我們這一點。拉繩實驗是這樣的:組織者將參與測試者分成四組,每組分別為一人、二人、三人和八人。瑞格爾曼要求各組用盡全力拉繩,同時用靈敏的測力器分別測量拉力。測量的結果為:二人組的拉力為個人單獨拉繩時二人拉力總和的95%;三人組的拉力只及單獨拉繩時三人拉力總和的85%;而八人組的拉力則降至單獨拉繩時八人拉力總和的49%。
可見,一個群體並不必然產生1+1>2的行為結果,要想產生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的效果,必須發揮團隊精神的力量。
新書《團隊精神》對團隊及團隊精神展開了全面深入的詮釋,揭示了一個普通意義上的團隊與一個真正高效的團隊之間的區別。
很多公司的領導都容易犯這樣一個錯誤:他們覺得一個真正的團隊應該是絕對無條件服從上級命令的,不允許有個人主張,甚至做事方式也要與組織保持一致。這樣,只需要一個能乾的領導,帶著這個聽話的所謂的團隊,就可?quot;攻城掠地,戰無不勝"了。但這種做法卻受到《團隊精神》的強烈批評。在這里,個人的創造性被否定,個性得不到張揚,主動性和能動性得不到鼓勵,個體的力量沒有充分利用和發揮,團隊的力量就無從說起。團隊的精神也盪然無存。
另外,過分強調團隊或個人的作用對於團隊的建設都是不利的,一個真正高效的團隊應該既強調協作又張揚個性,內部充分交流與信任,而建設這樣一個團隊又需要一個合理的獎勵激勵機制。當然,團隊建設不是三言兩語就可以解決的問題,需要人們在實踐中不斷地摸索改進,但《團隊精神》可以為團隊建設提供一個解決思路。
第一部分 缺乏"團隊精神"的群體不過是烏合之眾
第二部分 團隊精神才是企業真正的核心競爭力
第三部分 盡職、盡責、盡心--先向你為團隊做了什麼
第四部分 溝通、溝通、再溝通--積極溝通才能有效合作
第五部分 有效激勵--讓員工在團隊中更傑出
第六部分 團隊領導--以身作則、正確識人、用人、管人的人
第七部分 如何形成團隊精神--理念優先於制度,制度優先於技術
第八部分 當1+1<2時--什麼是團隊精神的敵人
〔連載〕 《團隊精神》前言
李克成
古人雲:人心齊,泰山移。我們也常說:「團結就是力量」。新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歷程,譜寫的就是一曲曲艱苦創業、團結奮進之歌。在向市場經濟轉軌和參與國際競爭的大背景下,弘揚團結協作精神對於建設好一個組織、一個企業仍然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團隊精神》一書圍繞團結協作論述了團隊建設的好壞對於領導者和員工意味著什麼;高效團隊是如何構建和運作的;團隊成員何以才能相互信賴、協作和進步;團隊中的大多數人如何激勵;少數人如何引導;怎樣將團隊培育成學習型組織等主要內容。本書的寫作體例和筆法也頗為獨特。雖是一本涉及社會學、組織行為學、管理心理學等諸多學科內容的著作,但所論及的個體、群體、組織、社會之間的關系,溝通、合作、激勵、學習、創造、自律行為的分析具有廣泛的社會性,適合各級管理者和員工閱讀;在觀點表達上也有別於其它描述型論著。作者從事件鋪陳入手,分析個體在事件中的角色地位及心理活動,群體在事件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後果,並指出其深層意義。這就使對事件的關注從聽說、評論上升到理性思考,上升到管理藝術,保證了內容的思想深度;再者,作者並不刻意評判或推崇某種管理模式,而是博採眾長,融會古今。書中既有三國典故、《論語》訓誡等中國古代用人之道,也有通用、微軟、海爾等中外著名企業培育團隊精神的範例,還恰如其分地對石油企業團隊建設的片段細節作了點評,從而縮小了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研究者與實踐者之間的距離,具有一定的可讀性和啟發借鑒意義。
時代需要英雄,但更需要優秀的團隊。只有優秀的團隊,才能陶冶出集高瞻遠矚與盡心盡職於一身的管理大師,造就勤勉、誠信、團結、高效、自律的員工隊伍,使一個組織、一個企業、一個團隊朝著更高更遠的目標不斷邁進。
月懷一雞
典故作者: 出處: 更新時間: 2006年04月21日
月懷一雞 今有人攘其鄰之雞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請損之,月攘一雞,以待來年然後已。」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 注釋 攘――――竊取、偷盜。或――――某人、有人。道――――一個人的舉止言行。損――――減少。已――――罷了、停止的意思。非義―――不符合於正當的事理。斯―――那麼就應該的意思。 評點 偷雞是一種損人利己的不良行為。痛改前非謂之大勇;原諒自己,必將種下禍根。
蚊子與青蛙
幾只大個兒的黑蚊子,在河邊的雜草里竊竊私語,大概它們又在那兒合計著怎麼去干那些損人利己的勾當了。
"呱呱呱……"河裡青蛙們的叫聲,卻打攪了這幫蚊子的美夢。
蚊子們對此非常不滿,它們埋怨青蛙道:"真不明白!你們為什麼成天老是這樣高聲大嗓地吵嚷呢?難道你們不知道,這種煩人的鼓噪,吵得人們一刻也不得安寧嗎?"
青蛙們心平氣和地回答說:"可是人類卻把我們的叫聲,稱作優美的田園交響詩,而對你們的瞎哼哼、亂嗡嗡,連小孩子們都懂得,這是世界上最低劣的音樂!"
"嗡!嗡!根本就不是那麼一回事!我們蚊子家族講話,向來都是溫文爾雅、慢聲細語的, 只是你們聽不懂罷了,這只能說明,你們太少見多怪了!"蚊子們在不服氣地反駁著。
青蛙們毫不客氣地揭露說:"其實,你們只能在陰暗的角落裡,嗡嗡嚶嚶謀劃著,如何偷著去叮誰一口,想從別人的身上撈點油水!"
"你們這些青蛙,也只能泡在水中窮喊,一個勁兒地宣揚自己對別人有什麼益處。至於有人說,你們對人類有過什麼貢獻,我們真是不得而知……"
"蚊子!你們不要閉著眼睛說瞎話!請問,我們什麼時候在別人面前表白過自己的功勞?至於我們願意唱歌,這是青蛙家族的愛好,我們高興嘛!說到對人類的好處,我們只是幫助他們逮了一些害蟲!"
"害蟲!什麼害蟲?"一聽到這樣的字眼兒,蚊子們立刻像條件反射一般齊聲嗡嗡起來,"住口!你們這些不知好歹的花蛤蟆!如果再這樣大嗓門地叫喊,我們就都飛過去,把你們嘴巴咬爛!"
"飛過來吧,我們張著嘴在這兒等著你們!"青蛙經過冷靜的思考說。
蚊子們飛出了雜草,都在氣惱地嗡嗡著,然後就哼哼唧唧地朝河裡的青蛙撲去了。不過;當它們飛到河心,還沒等對水面上的青蛙叮一下,就被那張著的大嘴吞到肚子里去了。
"呱呱呱……"河裡的青蛙們越發興高采烈地唱起來。
管理寓言:賣肉的人
從前,有個賣肉的人,他得到一條鹿尾巴,於是,就把它放在驢肉的擔子上,天天到處吆喝賣鹿肉,很多人買回家當鹿肉吃,時間久了,終於有人識破了他,從此,再也沒人買他的肉了,甚至他挑上真正的鹿肉,也沒人再買了。
管理啟示:
這個寓言給我們展現了兩個字:誠信.
在企業管理中,誠信體現在領導對員工承諾的兌現,下達命令後絕不能朝令夕改,對客戶言必信,行必果.
在企業經營中,誠信體現在產品質量過硬,遇到危機時能夠勇於承擔責任,商務談判中吐字如金。這樣才能樹立起一個企業的形象,才能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社會上很流行把《孫子兵法》、《三十六計》和《三國演義》,有的甚至把《厚黑學》中的智慧用於企業管理中,使企業在商海中立於不敗之地。其中不乏有損人利己,奸詐詭辯,彌天大謊等手段。這些無疑會使人認為,在企業管理與經營中沒有誠信可言,如果誰講誠信,誰就是天下最傻的傻瓜。其實不然,筆者閱讀過不少此類書籍,其中企業經營的實例中雖然是運用了不少手段,可謂是五花八門,千奇百怪,但萬變不離其宗,那就是產品的質量,這對於商家來說,是最大的誠信,也是這些所謂的手段得以成功的基石。沒有這個作保障,手段再高明,也無濟於事。
造成誠信危機的根源,就是利益的趨使。比如,為了節約成本,偷工減料;為了打開銷路,剽竊他人專利;為了牟取暴利,以次充好等等,數不勝數。
當前,危機公關這個詞很流行,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很多公司在經營中出現了誠信危機,產品質量不過關,抱有僥幸心理。其實,作為一個企業,在創業初期就應該明白有危機意識,不要等火上房了才著急,花錢公關,與其這樣,還不如把這筆錢用於保證產品質量上面,有了產品的誠信,等於給企業穿了件防彈服,會獲得極大的安全系數。不會出現民間流行的一句話:辛辛苦苦二十年,一夜回到了解放前的悲劇。(紫棠)
每個人都有利己的需要,並且產生利己的行為,這在經濟學中稱為"理性人"。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可能會產生下述四種行為:
A、損人利己,為了自己的利益,損害他人或社會的利益。這方面的事例很多,如我國某大型彩電生產廠家,以壓低價格的方式來擠跨其他規模較小的彩電廠,這樣做的結果擴大了自己的市場份額,而使一些彩電廠瀕臨破產。
B、損人損己,既損害了他人或社會的利益,又損害了自己的利益 。典型的案例是環境污染問題。為發展經濟而破壞了環境,當我們治理環境時,發現付出的成本將是原先的10倍以上。
C、損己利人,為了他人或社會的利益,而犧牲了個人的利益。最典型的要屬我們一直提倡的"雷鋒精神",雷鋒同志為了他人的幸福,經常捐款捐物,並用自己休息時間常常助人為樂。新時代的"損己利人"體現在"抗洪精神"中,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人民子弟兵為了人民群眾的安全而不顧自己的生命。但"損己利人"的行為只是有限的一時行為,不能成為人們社會經濟活動中的永久行為。
D、利己利人,既有利於自己的利益,又有利於他人或社會的利益。這是最佳的行為。如合作營銷,產學結合等等都是這樣的例子。
Ⅳ 古人合作學習的典故
20則之1.十年窗下
形容長期閉門苦讀的典故。語出金元間劉祁《歸潛志》:「南渡後疆土狹隘,止河南、陝西,故仕進調官,皆不得遽。人仕或守十餘載,號重復累,往往歸耕或教小學養生。故當時有雲:'古人謂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今日一舉成名天下知,十年窗下無人問也。』」後人便以「十年窗下」、「寒窗十載」、「寒窗之下」、「十載寒窗」、「燈窗十載」等詞語來形容長期清貧自守,閉門苦讀。
20則之2.懸梁刺股
形容發憤讀書的典故。懸梁,語見《太平御覽》卷61引晉張方《楚國先賢傳》:「孫敬好學,時欲寤寐(打瞌睡),懸頭至屋樑以自課」;刺股,語出《戰國策·秦策一》:「(蘇秦)乃夜發書。陳篋數十,得太公《陰符》之課。伏而誦之。簡練以為揣摩。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大腿),血流至足。」
20則之3.三墳五典
指稱中國古代文化典籍的典故。語出《左傳·昭公十二年》:「左史倚相(左史,官職名,倚相,人名)趨過(快步走過),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視之(好好對待他)。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後人便以「三墳五典」、「典墳」、「墳典」、「墳籍」、「丘墳」等詞來泛指古代文化典籍。
20則之4.尋章摘句
形容讀書只顧及文中的片言只語而不深究其精神實質。語出《三國志·吳書·吳主傳》裴松之注引《吳書》:「(趙咨)使魏,魏文帝善之,嘲咨曰:'吳王頗知學乎?』咨曰:'吳王浮江萬艘,帶甲百萬,任賢使能,志存經略,雖有餘閑,博覽書傳歷史,藉采奇異,不效諸生尋章摘句而已。』」
20則之5.斷章取義
常指隨意摘取詩文中的一部分為己用而不管作者的願意如何。典出《左傳·襄公·二十八年》:「賦《詩》斷章,余取所求焉。」春秋時各諸侯國進行外交活動時,使節們往往以賦《詩》為表達己方意願的手段。然賦詩者與聽詩者可以對詩的文句有自己的理解,而不必管詩的本義。此典的形式常有:「斷章取義」、「斷章取誼(古誼同義)」、「斷章載句」。現今還用,不過已轉為貶義之辭。
20則之 6.學富五車
形容書多或學識豐富的典故。語出《莊子·雜篇·天下第三十三》:「惠施多方(方術),其書五車,其道舛駁(他的學說多差錯而雜亂),其言也不中(正當)。」後人便以「五車」、「五車書」、「書五車」、「五車竹簡」、「惠施車」等來表示書多;用「學五車」、「學富五車」等來表示讀書多或學問大。
20則之7.枕中秘寶
形容不願示人的珍貴圖書。典出《漢書·楚元王傳》所附「劉向」條:「上(漢宣帝)復興神仙方術之事,而淮南有枕中《鴻寶》、《苑秘書》,書言神仙使鬼物為金之術,及鄒衍重道延命方,世人莫見。」後人於是以「鴻寶」、「秘寶」、「秘枕書」、「枕函書」、「秘之枕中」、「枕中之秘」、「枕中秘書」等來指道術書或珍貴而不願示人的圖書。
20則之8.開卷有益
勉勵人讀書的典故。典出宋代王辟之《澠水燕談錄·文儒》:「太宗日閱《御覽》(指《太平御覽》,該書原名《太平編類》,因宋太宗曾經通讀而改名)三卷,因事有闕,睱日追補之。嘗曰:'開卷有益,朕不以為勞也。』」陶淵明也有「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與子儼等疏》)的句子。後人也有寫成「展卷有益」的。
20則之9.藏之名山
形容作品很有價值因而非常值得珍視的典故。語出漢司馬遷《報任安書》:「仆誠以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仆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此典的主要形式有「藏之名山」、「藏諸名山」、「藏版名山」、「名山藏」、「藏名岳」、「藏述著」等。
20則之10.讀書種子
比喻世世代代的讀書人象種子一樣播撒開去,衍生不息。語出周密《齊東野語·書種文種》:「裴度常訓其子雲:'凡吾輩但可令文種無絕,然期間有成功能致身萬乘之相,則天也。』山谷(黃庭堅,號山穀道人)雲:'四民皆坐世業,士大夫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讀書種子斷絕。有才氣者出,便當名世矣。似祖(效法)裴語,特(只不過)易文種為書種耳。」此典的其它形式有「書種」、「讀書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