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謎語 » 子珞典故

子珞典故

發布時間: 2022-12-30 14:45:09

① 寺廟的放生池的典故

出自《金光明經》,經文記載, 遠古以前,有一個精通醫術的長者叫流水,他有兩個版兒子,一個叫權水空,一個叫水藏。流水經常帶著兩個兒子游歷於城鄉間,治病救人,深受人民愛戴。一天,他帶領兩兒子到一村落行醫治病,途中看到許多食肉動物,都朝一個方向奔跑,流水覺得很奇怪,就跟蹤觀察,發現一個大魚池,因烈日暴曬,池水即將乾涸,池中的魚,命在旦夕。注視著流水,求他救命。流水長者見此情景,心生慈悲。奔走四方,尋找水源。忽然看見一條大河,十分高興,可是走近一看,一群惡人為了捕魚,截斷了水源,無法疏通,流水長者急於救魚,立即返回本城,向國王訴說此事,乞求國王借了二十頭大象,並在酒家借來皮囊,以皮囊盛水,大象馱運,往返多次,注滿了水池,又向魚池中投入魚食,池中萬魚全部得救。後來萬魚命終,靈魂升入天界轉世為一萬天子。一天,流水長者宴請賓客,喝多了酒,醉卧高樓。此時,大地震動,一萬天子從忉利天下到人間,將許多珍珠瓔珞放到流水長者身邊,又撒滿許多鮮花報答流水長者的救命之恩。

② 關於中國首飾盒文化或歷史~~詳細些

「妝匣」,是一個已經消失的語詞,連現代漢語詞典都找不到,更不易為今日年青人所知曉。然而它卻伴隨中國女性數千年,成為古代女性最貼身、最鍾愛的常用物,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首飾盒」。古人的首飾盒主要用於梳妝打扮,也是梳妝盒。

從古到今,小小的妝匣富集了多少女性的喜怒哀樂! 其中最動人的故事當推明代傳奇《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江南名妓杜十娘,為了爭得人身自由,在皮肉生涯中,悄悄儲存珠寶首飾,覓得如意郎君贖身,出嫁,豈知在啟航歸家途中,被見利忘義的丈夫轉手出賣給富商做小妾,把她再次推入火炕。多年來被侮辱、被損害的命運,積蓄起對自由的強烈渴望,苦心的等待,一朝全被負心漢擊得粉碎,悲憤之極的她,端出妝匣,站在船頭,把價值連城的珠寶,一一拋入河中,隨後縱身跳下,被滔滔的濁流吞沒。這故事就起於妝匣、終於妝匣。

這妝匣究竟裝的是什麼? 《妝匣遺珍》從兩千多件收藏品中,精選了從明清到民國時期女性的傳統銀飾,攝製成精美的圖版,給讓讀者可充分地玩味、欣賞。

這是一份份令人暇想聯翩的收藏物,因為它已成為歷史,屬於已經過去的時日,在現實中很難再度出現;可它又有太多的歷史遺跡可追憶,重新將已消失的歷史蹤影在眼前復活。

收藏最多的是簪和釵,這是古人用以束發的裝飾物。漢族女性喜好梳辮盤結的發型。長長的頭發挽在頭上,用一根或幾根簪釵固定,發髻的盤法和簪釵的多樣性,帶來多姿多彩的裝飾效果,令人賞心悅目。這長長短短的簪釵,以金、銀、玉、骨、木質為原料,用精細的鐫刻,鑲嵌各式珠寶。從皇親貴戚到農家婦女,貴賤不等,卻都擁有自己的一份簪釵,只是價值昂貴者顯示了持有者的財富與身份地位罷了。

簪釵不僅是裝飾品,還與古人一生命運相連。這簪又名為「笄」,女子十五歲成年,如果許婚,要結發上笄,稱為「上頭」,行過「笄禮」的,就是待嫁之人,因此稱「及笄」。男子年二十行「冠禮」,這成年的儀式,是在頭頂盤結、戴冠,冠的左右兩側預留兩個小孔,用簪橫穿發髻,加以固定。男的要經「冠禮」,女的經「笄禮」,方可論婚嫁,開始人生的重要轉折。未成年的女子不用插簪釵,通常是將頭發集束在頭部的雙側,梳成樹丫或獸角狀。古人之所以稱童年為「總角」,女孩稱「丫頭」,其名稱就來源於幼年的發型和發飾。如今人們常用「與君偕老」來表示恩愛夫妻,白頭偕老,其典故出自《詩經》: 「君子偕老,副笄六珈。」這「副」是蓋頭飾,「珈」則是指發笄下的金玉垂飾,所以君子偕老的後一句是「副笄六珈」,用以形容貴婦人盛妝的頭飾。女性天生是簪釵愛好者,不論尊卑貴賤,常以「裙釵」自謂,以裙子和簪釵代表自己,《紅樓夢》中的十二名女主角,世人稱之為十二金釵。由此可見,古代的男男女女從童年、成年、婚嫁,到老年,各階段的稱謂與祝願,竟然與小小的簪釵有關。一個家家都有,人人可持的發型、首飾,與中國人的生息如此緊密相關,在世界上也屬少見。

這簪釵還能增加女性婀娜多姿的步態,有一種簪子下垂珠鏈,用一根細絲狀的金銀或骨棍相連,顫悠悠地插在盤髻上,走起路來一步一搖,稱為「步搖」,生動地表現出款款而來的淑女形象。

「裙釵」中自有女中丈夫,中國第一位女將軍,是四千年前商代的婦好,在安陽殷墟博物館有一座全身戎裝的塑像,那威鎮四方,雄視天下的氣概,足以表現她指揮千軍萬馬的威力。可出乎意料的是,在她的墓葬中,竟然發現精美的玉笄有二十多件,雕花骨笄多至四百九十餘件,一個多大的妝匣! 想不到在她戰盔下,也有美妙的發髻和簪釵。這使人想起從軍的花木蘭也有「對鏡貼花黃」的故事,原來中國女人並非「不愛紅妝愛武裝」,在婦好的隨葬品中簪釵多於戰刀,恰恰說明,巾幗英雄愛「武裝」更愛「紅裝」。

盤髻本是頭發的美容,由於頭發位於人首之端最顯要的位置,從而又最能顯示人體的文采風流,所以高髻往往是高貴身份的體現,這在中外都一樣。也許18世紀的歐洲女性,以那高高的發髻,細細的纖腰,罩鍾式的大桶裙,贏得我們心儀。豈不知再上溯300 年,15世紀歐洲女性的發髻,竟然是布局巧妙的「盆景」,頂在頭上的是狩獵、磨坊、要塞、軍艦的造型,甚至構造成牛羊成群的牧場。要做成這樣的發式,需要兩磅發蠟、三磅粉、十多米薄紗、幾百支發插,這可不是個別人的作秀,而是社會的流行時尚,伯爵夫人、閨閣嬌娃,小家碧玉,相互攀比,那發髻就愈塑愈高。這真是匪夷所思! 頭上如此負重超載,還能不能安穩入睡? 原以為只此一家別無分處,想不到中國古人的高髻也不示弱,在敦煌莫高窟第61窟供養人的壁畫中,就有一位五代時期的婦女,頭上的發髻做成巨型的鳳凰,發髻的高度比臉長出兩倍有餘。不過中國人並不用發蠟,而是用刨花水,這是用特種木條刨得薄如紙張浸水而製成的粘液,再用各式簪釵固定,就能使得巨鳳安然地坐落在頭頂。刨花是水劑,簪釵可隨插隨拔,遠比堆滿頭上的發蠟、粉和紗,易清洗、好卸妝,這樣地輕松上妝和下妝,正是中國女性聰明的創造。

到明清時期中國女性發髻之多,真是美不勝收,諸如牡丹頭、荷花頭、缽盂頭、墮馬髻、蘇州厥、平三套、連環髻、雙盤髻、圓髻、巴巴頭、雙飛髻等等,每一種發髻都有造型各異的簪釵,經過模壓、錘鍛、塹刻、鏤空、累絲、鍍金、點翠等各種工藝,塑造出花卉果木、祥禽瑞獸、人物神仙、琴棋書畫、文房四寶、山水雲彩等花紋。滿族婦女還有一種扁平長方形的固發飾物稱為「扁方」,刻有吉祥文字,把發橫繞在扁方置於發頂,這就是兩把頭,上面再罩以花冠就成了大拉翅。

其實,妝匣中的首飾並不限於梳妝用的簪釵,還有瓔珞、別針、項圈、項鏈、鐲&from=forum21" target="_blank" class="ReplaceKeyword">手鐲、墜鏈、領扣、耳環、戒指、玉佩等等琳琅滿目,身體的多種部位都有相應的裝飾品。為什麼只言「首飾」不言他飾,即是以首之飾為代稱,這與中國裝飾品的變化體位有關。中國古人的審美觀念重在頭部和臉部,其他部分都被寬大的服裝遮掩,胸部還被束胸壓得扁扁的,可欣賞的都集中在人體的上部,其中以頭發最能隨心所欲地梳妝,塑造發型的簪釵特別受到女性的寵愛。隨著社會的發展與審美觀念的變化,裝飾的重點也在改變。現代女性很少盤發髻,那簪釵自然沒有了用武之地;脖頸露出來了,項鏈的裝飾效果也就突出了;腿部裸露了,腳鏈時興了;肚臍裝流行了,肚臍的裝飾品也暢銷了。但是不管千變萬化,首飾,這來自古人審美意識的稱謂,卻風采依舊,不然何至於項鏈、腳鏈,這裝飾項部、腿部的裝飾品也稱「首飾」呢?

由於收藏所限,《妝匣遺珍》沒有金釵只有銀簪。金釵比銀簪更貴重,更精緻,因此銀釵稍遜於金釵。唯其如此,銀釵屬於平民階層所擁有,具體生動地表現平民女子的梳妝打扮。

時代發展到今天,現代女性可能享有比古代更豐富、更花哨的妝飾製品,但別忘了,手工製作始終獨樹一幟,因為那不是模式化的機械生產,而是人見人殊的個體創造。每枝銀簪都因製作者的不同風格、不同手法,展現出不同的個性,罕有雷同,這手工打造的優越性在這里得到充分的展現。

《妝匣遺珍》堪稱一個寶盒,為現代人打開了古人裝飾的美景,值得欣賞。遺憾的是,該書文字部分偏少,只是簡單的說明,研究的功力尚有不足。值得稱道的是,以資料收集、整理為研究的出發點,作者是做到了

③ 起始20分~~~求一些詞牌名的典故,越全面越好

所謂詞牌,就是指唐宋時代經常用以填詞的大致固定的一部分樂曲的原名.詞牌數目,大約有八百七十多個(包括少數金、元詞調).
詞的內容多數已與詞牌的意義無關。事實上,從北宋開始,詞人在詞牌之外,往往另加題名或序言以說明詞意。

至於各詞牌的出處,只有少數是可以考證的,絕大部分已無法弄清其來歷了.

但一般而言,詞牌的產生大約有以下幾種情況:
⑴原來的樂府詩題(如"烏夜啼","長相思"等)
⑵唐代教坊樂曲的名稱(如"浪淘沙","西江月"等)
⑶根據詞的內容而定(如"臨江仙"----原寫水仙,"雙雙燕"----原詠燕子等)
⑷取別人詩句中幾字(如"醉春風"----李白"絲管醉春風","看花回"----劉禹錫"無人不道看花回"等)
⑸取某些歷史故事(如"解連環"----出《莊子》"連環可解也","塞翁吟"----出《淮南子》塞翁失馬等)
⑹取本詞幾字(如"憶秦娥","占春芳"等)
⑺詞人自製,如柳永,姜夔等本身就是作曲家,他們作的曲自己填上詞,再根據詞意自定;
⑻用原有詞牌,增字數後改稱(如"甘州令","浪淘沙慢"等)
⑼根據詞的字數定(如"三字令","十六字令"等)
⑽有綜合兩個詞牌定的(如"江城梅花引"等)
⑾用人名(如"西施","虞美人"等)
⑿用地名(如"南浦","伊川令"等)
⒀用樂調(如"角招","四犯令"等)
... ...
當然,還應該注意到詞牌名的四種情況:
⑴調同名異,也就是一調數名(其中一個是本名,其餘皆為別名)。如"念奴嬌"是本名,"百字令"、"大江東去"、"酹江月"等皆為別名;
⑵調異名同,也就是幾個調同名。如"菩薩蠻"又名"子夜歌",而另外還有"子夜歌"的正調,完全與之不同;
⑶調異句同,即有些詞調字句全同,但譜入音樂時的腔調並不相同,不容混淆也。如"解紅"、"赤棗子"、"搗練子"三調,均為五句,兩句三字,三句七字,排列全同,而且都是平聲韻。但每句的平仄安排卻不盡相同,不能把它們視為同調;
⑷調同句異,也就是一調數體。一個詞牌之下,有數種不同的詞體,當然,其中有正格和別格(異體)之分.如"念奴嬌",辛稼軒的"書東流村壁"為正格,蘇東波"大江東去"則為別格。

1:暗香 詞牌名。從小序中可知始自作者。紹熙二年冬天,作者冒雪去拜訪石湖居士(范成大),逗了一個月,石湖拿出詩箋,向作者索要詞章新作,作者填寫了兩首詞。

2: 卜運算元 又名《百尺樓》、《眉峰碧》、《楚天遙》等。相傳是借用唐代詩人駱賓王的綽號。駱賓王寫詩好用數字取名,人稱「卜運算元」。

3:採桑子 原唐教坊大麴中有《採桑》,後截取一「遍」單行,取為詞。又名《丑奴兒令》、《羅敷媚》等,四十四字。宋詞中又創慢詞,《採桑子慢》等,九十字。唐代無此詞牌,始於晏殊。

4:釵頭鳳 原名《擷芳詞》,相傳取自北宋政和間宮苑擷芳園之名。後因陸游有「可憐孤似釵頭鳳」詞句,故名。

5:長相思 詞牌名。原唐教坊曲名,後用為詞調。又名《長相思令》、《相思令》等。因南朝樂府中有「上言長相思,下言夕別離」一句,故名。

6:丑奴兒 詞牌名。出自唐教坊大麴《採桑》,所以,通稱《採桑子》,又名丑奴兒令、羅敷媚。

7:搗練子 詞牌名。以搗衣而名。晚唐已有此詞調。

8:定風波 唐教坊曲名,敦煌曲子詞中有「問儒士,誰人敢去定風流」一語。此調取名原來有平定叛亂的意思。又名《定風流》、《定風波令》等。

9;芳心苦 原名《踏莎行》,因詞中有「紅衣脫盡芳心苦」,故名。

10:風入松 唐僧人皎然有《風入松》歌,後取用為詞調。

11:花犯 詞牌名。周邦彥自度曲。「犯」:意為「犯調」,是將不同的空調聲律合成一曲,使音樂更為豐富。

12:浣溪沙 又名《小庭花》。唐玄宗時教坊曲名,後用為詞調。減字浣溪沙 詞牌名。減字,唐宋曲子詞術語,一般填詞應按譜填,但詞人在聲腔字數上有伸縮自由,以求舊曲出新聲。這首詞實際沒有減字,末字「些」是語氣助詞,是取用楚地方言。

13:浪淘沙 唐代教坊曲名。又名《浪淘沙令》《過龍門》、《賣花聲》。此詞最早創於唐代劉禹錫和白居易。

14:酹江月 取蘇軾《念奴嬌》中「一樽還酹江月」。

15:六丑,周邦彥自創。後人覺《六丑》不雅,易名為《個儂》。傳說當年名妓李師師為宋徽宗唱了這支曲子,徽宗覺得這首曲詞圓婉好聽,就問。「是誰寫的?」李師師說: 「這曲子叫《六丑》,周邦彥寫的新調。」徽宗召見周邦彥時問:「為何取名《六丑》?」周邦彥答道:「因為它沖犯了六個宮調,那都是最好聽的章調,可是要唱好它並不容易。昔日高陽氏有子六人,富才華 而貌

熱點內容
紅葉故事下載 發布:2024-12-28 12:02:02 瀏覽:943
結婚用成語 發布:2024-12-28 11:47:38 瀏覽:152
馬的成語大全成語大全 發布:2024-12-28 11:30:04 瀏覽:96
面什麼紅什麼成語 發布:2024-12-28 11:18:34 瀏覽:904
喜耕田的故事一 發布:2024-12-28 10:10:20 瀏覽:450
耒陽故事 發布:2024-12-28 10:07:14 瀏覽:381
一個老兵的故事 發布:2024-12-28 10:01:42 瀏覽:675
狼羊成語 發布:2024-12-28 09:53:02 瀏覽:438
關於形象的故事 發布:2024-12-28 09:53:00 瀏覽:601
勇有什麼成語 發布:2024-12-28 09:43:20 瀏覽: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