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謎語 » 討債寓言

討債寓言

發布時間: 2022-12-28 04:18:50

1. 《楚人渡河》的寓意是什麼

寓言典故】殺龍妙技

朱泙漫變賣了家產,帶了一千兩黃金去拜支離益為師,學習殺龍的技術。轉瞬三年,學成歸來。有人問他究竟學了什麼?他一面回答,一面就把殺龍的技術——怎樣按住龍的頭,怎樣踩住龍的尾,怎樣從龍頸上開刀等,一一表演給大家看。大家問他,什麼地方有龍可殺呢?他這才大悟:原來世界上根本就沒有龍這樣東西,他的本領是白學了。

[教學內容]自然界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

[簡要分析]有意識地利用自然物和改造自然物,向自然索取,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需要,是人的本質能力的體現。但人們要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首先要有自然物的客觀存在:要殺龍,就首先要有龍的存在。這正是這則寓言告訴我們的道理,承認自然界的客觀性是人類有意識地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前提。

【寓言典故】人和魚雁

齊國有一戶田姓人家,在家大擺筵席。客人中有獻上魚和雁作為禮物的。主人看了很高興:「一天對我們真優厚啊!你看,這些魚兒、雁兒,不都是為我們的口腹享受而生的嗎?」客人們聽了隨聲附和。座中有一位鮑家小孩,才十二歲,站起來說:「我不同意你的說法。人也是天地萬物中的一種。由於大小智力的不同,生物界有弱肉強食的情況,但並沒有什麼上天註定誰為誰生的道理。人類選擇可吃的東西做食品,這些東西難道是上天特地為人類創造的?正如蚊子喝人的血,虎狼吃人的肉,難道也是上天特意要生出人來給它們做食物的么?」

[教學內容]社會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

[簡要分析]唯心主義和有神論者總是把世界上的一切都看成是神或上帝的「傑作」,否認人類社會的客觀物質性。而唯物主義者認為,人類社會是客觀世界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物質世界發展的高級階段。鮑家小孩的話,難道不能有力地說明這一點嗎?

【寓言典故】畫鬼最易

有一個客人為齊王繪畫。齊王問他:「畫什麼東西最難呢?」他說:「畫狗畫馬都是最難的。」齊王又問:「那麼畫什麼東西最容易呢?」客人說:「畫鬼最容易。因為狗和馬人們天天看得見,天天擺在面前,要畫得惟妙惟肖,就很不容易。至於鬼呢,無影無形,誰也沒見過,不擺在人們面前,誰也不能證明它不象鬼,所以畫起來就最容易了。」

[教學內容]社會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

[簡要分析]這個寓言說明: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鬼神之類的東西,鬼神之類的東西,無非是人們主觀想像,並非客觀實在。社會的產生,既不是什麼神靈的傑作,也不是人的意識的創造,而是客觀世界自身力量長期作用的必然結果。

【寓言典故】從象箸推去

紂王做了一雙象牙筷子,箕子見了十分擔憂。他認為一旦有了象牙筷子,就再也不會用陶罐土碗盛飯菜了,一定要有明犀碧玉做的杯碟來相配;用了玉杯和象牙筷子,就絕不會來盛小米蔬菜,務必裝象尾豹胎一類的山珍海味了;吃了象尾豹胎,就再也不會穿粗布住茅房,一定要穿錦衣、居大廈。這樣下去,享受的慾望就會不斷的擴大,必然要用天下民脂民膏來填飽一個人的慾望,國家就危在旦夕了。果然,紂王最後就亡了國。因此,所謂聖人就是見微知著,從端倪推測後果。

[教學內容]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

[簡要分析]未來事物是將來才出現的,但人們可以想像未來事物的狀態,對事物發展的趨勢作出預見,對自己將要採取的行動提出計劃方案。這樣的意識是客觀事物的反映嗎?這個寓言告訴我們:箕子的擔心並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從「象箸」推出來的,是「從端倪推測後果」,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

【寓言典故】苑囿嫌大

齊宣王問孟子說:「我聽說周文王的獵苑足足圍了七十里,有沒有這樣的事?」

孟子說:「書上是這樣記載的。」

「難道真有這么大嗎?」

「當時老百姓還嫌太小呢。」

齊宣王嘆口氣說:「我的獵苑只圍了四十里,老百姓都嫌太大了,為什麼呢?」

孟子說:「文王的獵苑雖然方圓七十里,可是老百姓可以進去砍柴,文王和人民一同使用這獵苑,因此,人民嫌它太小。而您呢?我初來齊國,問明了禁令才敢入境,聽說大王的獵苑不準百姓砍柴拾草,不準隨意進出,殺死一頭麋鹿,就要判成死罪。這不是設下了一個方圓四十里的陷阱了嗎?人民嫌它太大,難道不合情理嗎?」

[教學內容]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

[簡要分析]人們對同一個客觀事物進行思考,由於主客觀條件的制約會有正誤之分,就主觀方面而言,主要是立場不同、世界觀,人生觀,思維方法不同、知識構成不同。面對同一個獵苑,齊宣王嫌太小,而老百姓嫌太大,原因何在?階級立場不同而已。

【寓言典故】偷雞賊

有個人專門偷鄰居的雞。有人勸告他:「快不要偷了,這是不道德的。」他說:「我決心痛改前非,不過我偷癮很重,一下子不偷也很困難。這樣吧,從今天起我減少到一月偷一隻,到明年就可以不偷了。明知是不道德的事,就應及早改正,為什麼還要等到明年呢?」

[教學內容]意識能夠反作用於客觀事物

[簡要分析]正確的意識能夠指導人們有效地開展實踐活動,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則會把人的活動引向歧途,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因此,我們一定要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自覺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故事中的主人公明明知道是錯的,為什麼不及時改正、還要等到明年呢?

【寓言典故】死錯了人

東鄰人家的岳母死了,殯葬的時候需要一篇祭文,這家人就托私塾的老師幫寫一篇。塾師便從古本里規規矩矩的抄了一篇,沒想到誤抄了悼岳丈的祭文。葬禮正在進行的時候,識字的人發現這篇祭文完全弄錯了。這一家人跑回私塾去責問老師。塾師解釋說:「古本上的祭文是刊定的,無論如何不會錯,只怕是你家死錯了人。」

[教學內容]主觀必須符合客觀

[簡要分析]一切從實際出發,就是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把客觀存在的實際事物作為根本出發點。它要求我們一定要根據客觀存在的事實,來決定我們的主觀思想和行動。故事中的主人公卻一切以本本為准,照抄照搬,而對眼前的客觀實際卻根本不看,最終鬧出了一個大笑話。

【寓言典故】餘桃啖君

衛國有一道法律:誰偷坐了國王的馬車,就要被砍去雙腳。那時,彌子瑕很受國王寵愛。一天深夜,鄉下有人跑來報告彌子瑕,說他的母親得了重病。彌子瑕跑到宮里,偷來了國王的馬車,星夜趕回鄉下去了。國王聽到這件事後稱贊說:「真是一個難得的孝子,為了母親,忘記了自己會受到砍腳的刑罰。」又一次,彌子瑕倍著國王在果園遊玩,彌子瑕吃到了一個又大又甜的桃子,忙拿著吃剩的半隻桃子送到國王面前,請他品嘗。國王笑著說:「彌子瑕是真正的愛我啊!只想到讓我嘗嘗甜頭,忘記了剩桃上還沾著他的口水。」過了幾年,彌子瑕漸漸失去了國王的寵愛,得罪了國王,國王說:「當初你偷駕我的馬車,狂妄之極;又讓我吃你的剩桃,藉此侮辱我,該當何罪?」彌子瑕的行為並沒有改變,而以前被認為是賢惠,後來卻因此而獲罪。只在於國王的愛憎改變了。

[教學內容]主觀必須符合客觀

[簡要分析]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是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點。故事中的國王則完全是以個人好惡來判斷是非,沒有從實際出發,而是從主觀出發,肯定會禍國殃民。

【寓言典故】疑人偷斧

有個人丟失了一把斧頭。他疑心是鄰家的兒子偷的,就很注意他,總覺得他走路、說話等動作態度無處不象是一個偷他斧頭的人。不久,老頭兒在他自己上山砍柴的山谷里找到了斧頭。他再留心鄰家兒子的動作態度,就沒有一處象是偷斧頭的人了。

[教學內容] 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

[簡要分析] 要堅持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堅持從實際出發反對主觀主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客觀地看待周圍的人和事,辦事情應該有認真精神。但有的人往往用自己的成見去看待周圍的人和事,這是要不得的。

【寓言典故】王顧左右而言他

孟子對齊宣王說:「你有一個臣子把妻室兒女託付給朋友照顧,自己到楚國去遊玩。等他回來的時候,他的妻室兒女卻在挨餓受凍。對待這樣的朋友,應該怎樣辦呢?」齊王說:「和他絕交。」孟子又說:「假如管刑罰的長官不能管理他的下級,那應該怎麼辦呢?」「撤掉他。」「假如一個國家裡政治搞得很不好,那又應該怎麼辦呢?」齊王回過頭來左右張望,把話題扯到別的地方去了。

[教學內容]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

[簡要分析]人往往對別人身上的缺點看得很清楚,卻往往對自己的缺點、錯誤認識不清,或文過飾非。而要堅持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堅持從實際出發反對主觀主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正確估量和對待自己

【寓言典故】圍魏救趙

魏國重兵包圍了趙國首都邯鄲,趙急抽齊國求救。齊大將田忌准備率軍趕去趙國,謀士孫臏勸阻說:「要解開雜亂糾紛,不能握拳不放;要解救相鬥之人,不可舞刀弄槍。避實就虛,給敵人造成威脅,邯鄲之圍便可自解。如今魏軍全力攻趙,精兵銳卒勢必傾巢出動,國內一定只剩老弱兵丁。將軍不如輕裝疾奔魏都大梁,占據險要,攻其虛處。敵人必回自救,這樣,我們便能一舉解開邯鄲之圍,又可乘魏軍疲憊之際,一鼓殲之。」田忌按照孫臏的布置進行。魏軍果然慌忙回師,行到桂陵地面,齊軍殺出,大敗魏軍。邯鄲之圍解也。

[教學內容]事物是普遍聯系的

[簡要分析]為什麼齊軍攻打魏國首都大梁,而趙國邯鄲之圍即解呢?因為趙、魏、齊三國之間存在著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關系,即聯系。

【寓言典故】莫如殺人

有個人喜歡談輪回報應,逢人就勸說要積德,不要殺生。因為佛經上說過,殺什麼,來世就會變成什麼;殺牛變牛,殺豬變豬,即使殺一隻螻蛄、螞蟻,也莫不如此。有下個姓許的先生說:「那麼都不要殺,最好去殺人。他不是說殺什麼變什麼嗎?那麼今生殺人,來世還變人,不是好得很碼?」

[教學內容]把握事物的因果聯系

[簡要分析]因果聯系是普遍存在的,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我們在認識某一事物時,既要看到它的產生是有客觀原因的,又要看到它還會引起一定的結果。佛教中的輪回報應,其實是某些人主觀想像出來的,在這個寓言中變得如此的不堪一擊。

【寓言典故】破罐不顧

東漢末年,有個叫孟敏的人,買了一隻陶罐,在路上不小心摔破了。孟敏連看也不看一眼,徑自走了。路人覺得奇怪,過去問他:「你的罐子打破了,怎麼連看也不看一下呢?」孟敏回答說:「罐子已經破了,看它又有什麼用呢?」

[教學內容]把握事物的因果聯系

[簡要分析]正確把握因果聯系,才能提高人們活動和自覺性和預見性。罐子破了,看看當然不能復原,但可從中吸取教訓,分析一下摔破的原因,避免以後發生類似的錯誤,從而提高活動的自覺性。

【寓言典故】治駝背術

從前,山東平原城裡有位醫生,自稱善治一切駝背,手術簡便、價錢公道。有個人背駝得直里六尺,橫里八尺,聽說有這等神醫,連忙准備厚禮前來求治。醫生吩咐他伏在地上,然後跳上去就狠命踏將起來。駝背叫道:「你要殺死我啊!」這位醫生說:「我的招牌上不是明明寫著專把駝背弄直,至於你的死活,同我有啥相干?」

[教學內容]要從整體上把握事物的聯系

[簡要分析]整體和部分的相互關系,要求我們從整出發,在整體和部分的互相聯系、互相制約中,綜合地考察對象,立足整體,統籌全局,以求實現整體或系統的最優目標。故事中的醫生,只管解決眼前的、局部的問題,而根本不管是否會妨礙長遠的、全局的方面,是非常可笑的,也是非常有害的。

【寓言典故】打即不打

古時有個人,借了別人的錢,到期債主來討債了。欠債人說:「一切都是變化的,借錢的那個我已經不是現在的我了。因此,我不欠你的債。」債主發了脾氣,打了他,兩個人撕扭到了法庭。法官問欠債的人為何不還錢,他又把理由說了一遍。法官問債主為什麼動手打人,債主也說:「一切都是變化的,打人的我已經不是現在的我了,因此我並未打人。」

[教學內容]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簡要分析]運動是無條件的、絕對的,靜止是有條件的、相對的,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都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否認相對靜止,否認事物的穩定性,會走到何等荒謬的境地。

【寓言典故】嚇人的名字

大街上住著一位老漢,買了一個家僮,取名叫「善搏」,又弄來一條看門狗,取名叫「善噬」。從這以後,所有的客人朋友都不上他的家來了,整整三年。他很奇怪,就去問過去的朋友。朋友對他說:「你取的名字,又是善搏,又是善噬,誰還敢到你家去呢?老漢恍然大悟,回去就把這兩個名字改了。於是,賓客又往來如故了。」

[教學內容]事物是變化發展的

[簡要分析]發展就是新事物的產生、舊事物的滅亡,新事物代替舊事物。要把握發展的概念,就必須明確區分新舊事物的根本標准。但有的人總喜歡從事物的名稱、旗號等表面形式上判斷新舊事物,常難以得出正確的結論,以至受騙上當。其實名字和實質並不等同,故事中老漢的朋友太看重名字了,以名取人實屬可笑。

【寓言典故】楚人過河

楚國人想襲擊宋國,派人先去測量澭水的深淺並做好標志。但澭水突然大漲,楚國人不知道,依舊按原來的標志在深夜裡偷渡。結果被淹死了一千多人,楚軍萬分驚恐。原來測量時是可以渡過去的,現在河水已經上漲了,而楚國人還是按照舊的標志在渡河,因此遭到了失敗。

[教學內容]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簡要分析]事物是變化發展的,人的認識也應隨著客觀事物的變化而變化。河水時漲時落,不斷變化,人的認識也應隨之變化,絕不能停滯不前、頭腦僵化。否則必定會碰釘子。

【寓言典故】幼女配老翁

艾子有個老朋友名叫虞任,有兩個女兒剛滿兩周歲。艾子見了十分喜歡,便為自己的兒子訂婚。虞任也很劉興,問:「你的兒子幾歲了?」艾子回答:「四歲。」虞任沉下臉來:「你要我的女兒嫁給一個老頭子嗎?」艾子不明他的意思:「為什麼呢?」虞任說:「你兒子四歲,我女兒兩歲,你兒子比我女兒大一倍年紀。倘若我女兒二十歲出嫁,你兒子不就已經四十歲了嗎?要是不幸我女兒二十五歲出嫁,你兒子不是已經五十歲了嗎?你不是想叫我女兒去嫁一個老頭兒嗎?」

[教學內容]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簡要分析]事物是變化發展的,要求我們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把事物如實地看成是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虞任之所以得出「幼女配老翁」的結論,是因為他沒有把小孩的成長如實地看成一個過程,而是看成了幾個點:女兒二歲時,艾兒四歲,相差一倍;女兒二十歲時,艾兒應該是四十歲。實際上女兒從二歲到二十歲,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中她長了十八歲,同樣艾兒也長了十八歲,應該是二十二歲,而不是四十歲。

【寓言典故】腌鴨生腌蛋

甲乙兩人頭一次吃到腌鴨蛋。甲驚訝地說:「奇怪,我每次吃蛋都是淡的,為什麼這種蛋卻是鹹的?」乙回答說:「我倒是個極明白的人,虧你問著我。告訴你,這咸鴨蛋,就是腌鴨子生出來的。」

[教學內容]事物運動是有規律的

[簡要分析]作為事物發展規律的聯系,不是人們從外部強加於事物的,也不是人的主觀意識賦予事物的,更不是上帝創造的,而是事物在發展過程中自身所固有的。「腌鴨生腌蛋」中腌鴨與腌蛋之間並不存在這種聯系,而是這個人的主觀想像,故唯心主義觀點。

【寓言典故】專修皇冠

從前有個人靠制剪刀、打鐵皮為生。有一天,他碰到皇帝在郊外遊玩,跌壞了皇冠,便命他去修補。補好後,厚厚賞給他一筆銀子。回家途中,遇見一隻老虎卧在地上呻吟,見人來了,舉起一隻血淋淋的腳掌,原來腳掌上戳進了一根竹刺。他取出鐵鉗幫老虎拔出了竹刺,老虎立即銜來一條肥鹿作為報答。他回到家裡對妻子說:「我有兩樣技術,可立即發財。」於是他湊足了一大筆錢,把門面裝修一新,並掛起一塊大招牌,上面寫著:「專修皇冠,專拔虎刺」。

[教學內容]事物運動是有規律的

[簡要分析]作為事物發展規律的聯系,應該是事物的必然聯系,而不是偶然聯系。故事中的主人公錯把偶然聯系當成了必然聯系,把希望寄託在了偶然事件上,結果肯定是一無所獲。這個寓言與《守株待兔》有異曲同工之妙。

【寓言典故】撥苗助長

宋國有個農夫,嫌苗長得太慢,把秧苗一棵棵都撥高了。回到家裡,疲憊不堪,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叫禾苗都長高了不少。」他的兒子跑到田邊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教學內容]按客觀規律辦事

[簡要分析]規律是客觀的,它的存在與發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規律的客觀性,集中表現為它的不可抗拒性。人們的行動一旦違背了它的要求,必要受到懲罰。故事中的這個人,由於違背了客觀規律,結果只能是好心辦壞事,事與願違。

【寓言典故】富翁借牛

從前有個富翁目不識丁,卻喜歡自附風雅。有一次,富翁正在屋裡倍客,有人送來一張借柬,向富翁借一條牛去耕田。富翁拆開借柬,口中念念有辭地看了一遍,對借客點點頭說:「知道了,你小待片刻,等一下我親自來好了。」旁邊的人聽了,都捂著嘴暗暗好笑。

[教學內容]按客觀規律辦事

[簡要分析]規律的客觀性要求我們按規律辦事,做到實是求是。故事中的主人公違背了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不懂裝懂,不知為知,難免鬧出笑話。

【寓言典故】擠牛奶

從前有個人因事要請客,准備擠些牛奶下來,用於招待。轉而一想:現在離請客還有一段時間,如果每天預先把牛奶擠下來,積多了,不便保存,容易變質,不如就利用牛肚皮暫時儲藏一下吧,到請客時再一次擠出來,又多又新鮮,豈不更妙。主意打定,主人便把母牛和那隻還在吃奶的小牛隔離開來,牛奶也不擠了。請客的一天到了,客人們紛紛光臨。主人把母牛牽出來派用場,卻什麼也擠不出來,牛奶全部幹掉了。

[教學內容]矛盾就是對立統一

[簡要分析]本想得到又多又新鮮的牛奶,但結果卻是一點牛奶也沒有了,為什麼呢?因為這個人只看到了牛奶容易變質、不易保存這一面,而沒有看到牛奶不擠要幹掉的另一面。任何事物自身都包含著既對立又統一的兩個方面,也就是矛盾。

【寓言典故】鎖箱捆籠

從前有個富翁擔心自己的財產被盜,便請人做了許多藤箱、木櫃、竹籠,把所有的金銀細軟都裝在里頭,又把每一隻箱籠櫃盒都用堅固的鐵鎖鎖得緊緊的,用結實的麻繩捆得死死的。鄉里人都就這個老頭聰明。然而有一天,一群小偷溜進了富翁的房間,把箱籠櫃盒背的背、挑的挑,席捲而去,決無漏物之虞。富翁的聰明之舉,實為強盜偷竊帶來了方便。

[教學內容]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簡要分析]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富人為了防止財產被盜,做了鎖箱捆籠的工作,但同時也為強盜偷竊帶來了方便。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時工作中善於全面分析矛盾,堅持兩分法,防止片面性。

【寓言典故】魯王養鳥

魯國的城郊飛來了一隻海鳥。魯王派人把它捉來,供養在宮殿里,把宮里最美妙的音樂奏給它聽,用最豐盛的膳食招待它。可這只鳥被嚇得神魂顛倒,連一片肉也不敢吃、一滴水也不敢沾,只三天便死了。

[教學內容]深化認識發展認識

[簡要分析]人們對客觀事物的具體認識在廣度上總是有限的。不同類型、不同領域的事物各有其本質與規律。人們應當不斷地擴展認識,以便在更廣闊的領域內掌握不同事物的本質與規律。否則,就會象這個魯王一樣,用他供養自己的那一套辦法來供養海鳥,而不是用養鳥的辦法來養鳥,結果是把一隻鳥活活養死了。

【寓言典故】獐鹿之辨

王安石之子只有幾歲的時候,有個客人送給他家一頭獐和一頭鹿,關在一起。客人問他:「哪只是獐,哪只是鹿?」他從來沒有看見過這兩種稀罕的動物,看了半天,答道:「獐旁邊的那隻是鹿,鹿旁邊的那隻是獐。」客人聽了,十分驚奇。

[教學內容]要重視思維形式的作用

[簡要分析]在叫維中作出正確判斷,基本要求是:判斷必須真實、准確,如實地反映客觀事物的本來面貌;判斷應當回答實踐中提出的問題,能夠指導人們去進行實踐活動。王安石之子的回答,表面看來,倒也沒錯,可究其實質,是廢話一句,因為它沒有回答任何具體問題。現實生活中也常有此情形:大塊文章,洋洋灑灑,大會報告,滔滔不絕,但實際上不解決任何問題。

【寓言典故】兒子也善泅

從前有個善於游泳的越國人,生了個兒子剛滿月。他的母親就要把兒子丟到水裡去。有人奇怪地問:「為什麼要這么做呢?」他母親回答:「他的父親是個游泳的高手,他必定也是個會游泳的人。」

[教學內容]要重視思維形式的作用

[簡要分析]這個母親之所以得出「他必定也是個會游泳的人」得錯誤結論,是建立在她的「兒子必定象父親」這個錯誤前提上的。我們在思維中進行推理,要獲得新和正確知識,必須注意推理的前提必須正確。

【寓言典故】鑿壁移痛

有個生腳瘡的人,流血流濃,痛不可忍,呻吟著對家裡人說:「快,你們快把牆壁給我鑿個洞。」洞鑿成了,他忙把那隻痛腳伸進鄰居家裡,足足有一尺多長。家人問:「這是什麼意思?」他回答:「讓它痛到鄰居家去吧,這回跟我沒啥相幹了!」

[教學內容]分析與綜合相結合

[簡要分析]分析也綜合是統一的科學思維方法,我們既要注意在綜合指導下的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礎上的綜合。只有全面考察各要素間的內在聯系,把這些要素綜合為一個整體,才能得出正確結論和提出有效方案。鑿壁移痛是永遠不可能解決問題的,因為他陷入了只有分析而沒有綜合

【寓言典故】負暄獻曝

宋國有個農夫,披著破絮麻布熬過了冬天。來年開春,農夫在田裡耕作,曬著太陽,感到渾身愜意,不知道天底下原來還有廣廈溫室和絲襖狐裘。他回頭招呼妻子說:「這般享受的辦法,別人一定還不知道,等我們去告訴國王,肯定會有重賞哩。」

[教學內容]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

[簡要分析]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一個人具有什麼樣的社會意識要受到社會生活的制約,也他的社會地位、生活環境和所受的社會教育等密切相關。這個農夫有這樣的想法,是由他的社會地位、生活環境和所受的社會教育等社會存在決定的。

【寓言典故】子罕不受玉

有個熱衷於拍馬的宋國人弄到了一塊未經雕琢的渾玉,來獻給子罕。子罕不要。那個人說:「這是塊寶玉啊,只配給您這樣的君子做器具,那些貪財受賄的小人可不配用。」子罕說:「你把這塊玉看作是寶貝,我呢?把不收你這塊玉當作寶貝。」

[教學內容]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簡要分析]這個宋人把這塊玉視作寶貝,而子罕則把嚴以律己、不貪污受賄視作珍寶,這是由於他們的價值觀不同所致。因為不同的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對人生選擇和人生道路有重要的導向作用。

【寓言典故】反裘負薪

魏文侯出去遊玩,看見路上有一個人反穿著皮襖,毛向里,皮向外(古時候的皮襖穿時都是毛在外的),背了一捆草。魏文侯問他說:「你為什麼要反穿皮襖背柴呢?」那個人回答說:「因為我愛惜皮襖的毛。」魏文侯說:「你這樣做,難道不知道皮弄掉了,毛就長不住的道理嗎?」

[教學內容]集體主義是正確的價值取向

[簡要分析]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是辯證統一的,一方面,兩者互為前提而存在,另一方面,兩者互相促進而共同發展。當然,兩者相比,社會集體利益更具有根本性,占首要地位。人個利益必須建立在集體利益之上,沒有集體利益,也就不會有個人利益。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寓言典故】聰明的鳥師

有位捕鳥師在湖澤上張開了羅網,撒下了食餌。不一會兒,成群的鳥雀飛來。鳥師一拉網,所有的鳥兒都網在了網內。這時其中有一隻大鳥撐開翅膀,所有的鳥雀都奮力齊飛,便帶著網一起飛上了天空。鳥師抬著頭,緊追著鳥網。有人對他說:「鳥在天上飛,你憑著兩條腿,怎麼追得上啊?」鳥師答道:「日暮時分,這些鳥兒都要各自回窠,方向一亂,鳥網就一定會掉下來。」說罷,他仍緊追不止。太陽下山了,網中之鳥有的要飛歸樹林,有的想回到山崖,有的往東,有的朝西,翻飛爭競,鬧成一團,不一會,整個鳥網當空落下。鳥師連忙上去,把這些鳥兒都收拾了。

[教學內容]集體主義是正確的價值取向

[簡要分析]現代化建設需要全國人民心往一處想、力往一處使,同心同德、團結一致,這就需要集體主義來統一我們的思想和行動。否則,象這網中之鳥,最終肯定是什麼事也辦不成。

【寓言典故】子夏勝肥

子夏去見曾子,曾子對他說:「近來你胖多了。」子夏說:「我戰勝了,所以我發胖了。」曾子不解:「你這是什麼意思呢?」子夏說:「我在書房裡讀到堯舜禹的道德仁義,十分羨慕;走到街上看見世俗的富貴榮華,也十分羨慕。兩種心思在心中斗個不停,未知勝負,茶飯不思,人也瘦了。」「那現在誰戰勝了呢?」「先王的仁義戰勝了。所以我就發福了。」

[教學內容]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集體主義

[簡要分析]以追求利潤獲取自身利益去激發不同利益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是驅動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機制,換句話說,市場經濟條件下需要人們為「富貴榮華」而奮斗。但人們在追求經濟利益的過程中必須時刻牢記:市場經濟也是道德經濟,追求物質利益的手段必須正當、合理、合法。這個故事對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處理義利關系很有借鑒意義。

2. 咕咚來了這個寓言故事要告訴讀者什麼

《咕咚來了》寓言故事告訴讀者不要一味的相信別人所說的,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判斷,才能給事物下結論,不然有可能會造成誤會的;同時也不要人雲亦雲,給別人帶來恐慌,要有自己的社會責任感。

《咕咚來了》來源於一則童話故事,代表「企業的』社會責任『」的含義,可以通過社會從企業外部同等地強制討債的方法來解決。

《咕咚來了》講述了兔子因為聽到了「咕咚」的聲音以為怪物來了,其他的小動物也因此而逃命,很後獅子帶領大家了解真相,原來是木瓜掉進湖裡的聲音。作為教育孩子的一個寓言來講,它告訴孩子:對於不知道的事物就要了解清楚,不要道聽途說,不要想當然,要眼見為實,要有科學實證精神。

(2)討債寓言擴展閱讀

《咕咚來了》寓言故事

一天清晨,湖邊飄著濃霧,周圍寂靜無聲。三隻小兔快活的晨練,跑啊跳啊。忽然湖裡傳來「咕咚」一聲巨響,這奇怪的聲音把小兔們嚇的夠嗆。老大問:「這是什麼聲音啊?」小三說:「昨天晚上看的日本電視劇《奧特曼》里的大怪物,走路的聲音很像啊」。三隻兔子剛想去看個究竟,又聽到「咕咚 」一聲,「媽呀,快跑,咕咚怪物來了,快呀」它們轉身就跑。

狐狸正在練跳舞,與跑來的兔子碰了個滿懷。狐狸一聽「咕咚怪物來了!」也緊張起來,跟著就跑。它們又驚醒了睡覺的小熊和樹下面練氣功的大象。小熊和大象也不問青紅皂白,跟著它們跑起來。大象感到驚訝,拉住狐狸問:「出了什麼事?」狐狸氣喘吁吁地說:「 咕咚來了 ,那是個三個腦袋,八條腿的怪物……」

於是一路上跟著跑的動物越來越多,還有河馬、老虎、野豬……岸上這陣騷亂,使湖中的青蛙感到十分驚奇,它攔住了這群嚇蒙了的夥伴們,問:「出了什麼事?」大家七嘴八舌地形容「咕咚」 是個多麼可怕的怪物。

青蛙問:「誰見到了?」小熊推大象,大象推狐狸 ,狐狸推小兔,結果誰也沒有親眼看見。大家決定回去看看明白再說。回到湖邊,又聽見「咕咚」一聲,仔細一看,原來是木瓜長熟了,正一個個掉進水裡發出的聲音,眾動物不禁大笑起來。

熱點內容
紅葉故事下載 發布:2024-12-28 12:02:02 瀏覽:943
結婚用成語 發布:2024-12-28 11:47:38 瀏覽:152
馬的成語大全成語大全 發布:2024-12-28 11:30:04 瀏覽:96
面什麼紅什麼成語 發布:2024-12-28 11:18:34 瀏覽:904
喜耕田的故事一 發布:2024-12-28 10:10:20 瀏覽:450
耒陽故事 發布:2024-12-28 10:07:14 瀏覽:381
一個老兵的故事 發布:2024-12-28 10:01:42 瀏覽:675
狼羊成語 發布:2024-12-28 09:53:02 瀏覽:438
關於形象的故事 發布:2024-12-28 09:53:00 瀏覽:601
勇有什麼成語 發布:2024-12-28 09:43:20 瀏覽: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