閶門的典故
㈠ 有關蘇州園林的歷史故事有什麼
關於蘇州園林的歷史故事如下:
1、建於元代的古典名園獅子林有個景點叫立雪堂,蘊含的典故是大家熟知的程門立雪。「北宋兄弟二程」之一的程頤是著名的理學家和思想家,二十四歲便在開封收徒講學。一次,他的學生楊時和游酢去河南程府拜訪並求教老師。
時正隆冬,只見程頤老師正在廳堂內閉目養神,其實是佯睡觀察。兩位弟子見此情形,悄然退出,在院中靜候。不期,天始降雪,兩人冒雪靜待,等了好長時間,程頤才睜開雙眼,只見大雪已埋沒學生的腳背。典故提倡和渲染的是尊師重教的傳統思想。
2、全國四大名園之一的留園,中部水池東側有座建築名為曲溪樓,在罕見的八角門洞上,鐫有「曲溪」兩字,為文徵明所書。曲溪源於曲水流觴的典故。東晉永和九年,書聖王羲之偕親朋好友共42人,在浙江紹興蘭亭(蘭溪畔的亭子)做「曲水流觴」的游戲,其中十一人各成詩兩篇,十五人各一篇,十一人交白卷,各罰酒三觥。
王羲之將這些詩集結一起,用蠶繭紙、鼠須筆揮毫作序,計28行、324個字,即舉世聞名的《蘭亭集序》,被後人譽為天下第一行書。文中,王羲之既描繪了蘭亭優美的自然景色,又抒發了與朋友相聚的歡快心情,而書法更是遒勁舒展、變化無窮,二十多個「之」字,無一雷同。
3、怡園有個景點叫拜石軒,是著名典故米芾拜石的寫照。北宋書法家、畫家米芾愛石竟至如痴如癲的地步。他任無為州監軍,忽見衙署院內有一奇特之石,驚叫失聲:此足以當吾拜。便立即換了官服,手握笏板,整冠而拜,並尊稱此石為石丈。
4、獅子林西部靠牆的山巔有座建築名為問梅閣。就字面而言,源自唐代王維詩句: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但就內容而言,恐怕與佛教典故有關。一次,僧號為「梅」的佛徒問其師父馬祖,何為佛?馬祖說:即心即佛。意思就是佛不遠人,即心而證,佛是自性,莫向身外求。
最通俗的解釋就是:你的自心就是佛。徒弟陡然大悟,便去別處佛寺為主持,並一直銘記「即心即佛」四個字,不懈鑽研佛學,佛理越來越淵博。馬祖派人打聽「梅」事,聞此,連聲說:梅子熟了,梅子熟了。
5、網師園「藻耀高翔」磚雕門樓被譽為江南第一門樓,在其東側的兜肚上刻有「文王訪賢」的立體戲文圖。當然與著名的周文王訪賢的典故有關。周文王為結束商紂王作惡多端的罪孽,求賢若渴,親臨渭水畔,單膝而跪,請求端坐眼前的姜太公出山助政,旁邊文武大臣林立,場面甚為隆重。
6、拙政園中部有處景點為小滄浪,其反映的典故是屈原與漁父的對歌。當年屈原被楚懷王放逐後,漁父問他為何得罪楚懷王。屈原說:世人皆濁吾獨清,世人皆醉吾獨醒,是以見放。於是,漁父為安慰屈原,放聲唱出歌謠: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意思是,如果當朝英明惜才,你就洗凈帽纓去為他治國;相反,如果其昏庸無道,你就隱居起來,以濯足自娛自樂。
7、獅子林假山群之西的水池邊,有一峰湖石,形似袈裟披身的僧人,浮水而行,這就是佛教初祖的化身達摩,表達的就是禪宗著名典故——一葦渡江。老祖在與梁武帝一番對話後,少時,後者似有所悟,達摩卻已飄然離去。
後悔之下,梁武帝忙派人火速而追。及至江邊,見無舟無船,追兵以為大功告成,料想老僧無法過江。不期,只見達摩「嗖」地拔起一根蘆葦,投之入江,立即化為一隻小船,達摩從容乘舟而去。
(1)閶門的典故擴展閱讀
發展歷史
蘇州地處水鄉,湖溝塘堰星羅棋布,極利因水就勢造園,附近又盛產太湖石,適合堆砌玲瓏精巧的假山,可謂得天獨厚;蘇州地區歷代百業興旺,官富民殷,完全有條件追求高質量的居住環境;加之蘇州民風歷來崇尚藝術,追求完美,千古傳承,長盛不衰,無論是鄉野民居,還是官衙賈第,其設計建造皆一絲不苟,獨運匠心。這些基本因素大大促進了蘇州古典園林的發展。
蘇州古典園林的歷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紀春秋時吳王的園囿,私家園林最早見於記載的是東晉(4世紀)的辟疆園,當時號稱「吳中第一」。以後歷代造園興盛,名園日多,至明代建園之風尤盛,清末時城內外有園林170多處,蘇州贏得了「園林之城」的稱號。
明清時期,蘇州成為中國最繁華的地區之一,私家園林遍布古城內外 。在16~18世紀的全盛時期,蘇州有園林200餘處,保存尚好的有數十處,並因此使蘇州素有「人間天堂」的美譽。
明清時期,蘇州封建經濟文化發展達到鼎盛階段,造園藝術也趨於成熟,出現了一批園林藝術家,使造園活動達到高潮。最盛時期,蘇州的私家園林和庭院達到280餘處。
1997年12月4日,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1屆全體會議批准了以拙政園、留園、網師園、環秀山莊為典型例證的蘇州古典園林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000年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4屆會議批准滄浪亭、獅子林、藝圃、耦園、退思園增補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003年,蘇州古典園林被中央文明委命名為全國創建文明行業工作先進單位。
2017年5月30日,「世界遺產——蘇州古典園林」旅遊文化推介會30日在中國駐法國大使館文化處舉行,通過旅遊宣傳片、圖片展、VR(虛擬現實技術)體驗等多種形式向法國民眾展示蘇州古典園林「多方勝景,咫尺山林」的獨特魅力。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蘇州園林
㈡ 不負姑蘇三千年,蘇州地名典故知多少
姑蘇之抄名的由來蘇州,雅稱襲姑蘇。姑蘇之名緣何而來?東漢哲學家王符談了它的出典。其中《邊議篇》載:"范蠡收債於姑胥,蓋胥者舜臣名,佐大禹治水有功,封於吳者也,故名其地曰姑胥,歷代轉音為姑蘇。這就是說,吳地本為胥的封地,因而被稱作姑胥;而在吳語中,胥、蘇二字音相近,姑胥就演變成姑蘇,蘇州才有了姑蘇城的名稱。
有著2500多年建城史的蘇州,我們粗粗統計一下,蘇州曾經用過的地名就有勾吳、姑胥、姑胥、吳縣、泰德、吳郡、吳州、長洲、平江、隆平、元和等,其中"蘇州"這個地名就幾廢幾復了。清雍正初年,析長洲縣東南部置元和縣,吳、長洲、元和三縣同城而治,皆隸於蘇州府。蘇州閶門一作昌門,又作吳門,所以古代詩畫仲多稱蘇州為"吳門"。
自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 隋文帝楊堅因境內城西南有姑蘇山改名吳郡為蘇州至今。
㈢ 鷓鴣天·重過閶門萬事非的作品鑒賞
這是一首情真意切、語深辭美、哀傷動人的悼亡詞,是中國文學史上與潘岳《悼亡》、元稹《遣悲懷》、蘇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等同題材作品並傳不朽的名篇。
上片開頭兩句用賦,直抒胸臆,寫作者這次重回蘇州經過閶門,一想起和自己相濡以沫的妻子已長眠地下,不禁悲從中來,只覺得一切都不順心,遂脫口而出道:「同來何事不同歸?」接以「同來何事不同歸」一問,問得十分無理,實則文學往往是講「情」而不講「理」的,極「無理」之辭,正是極「有情」之語。
「梧桐半死清霜後,頭白鴛鴦失伴飛」兩句,借用典故,用半死梧桐和失伴鴛鴦比喻自己知天命之年卻成為鰥夫,孑身獨存的苦狀,寂寞之情,溢於言表。「清霜」二字,以秋天霜降後梧桐枝葉凋零,生意索然,比喻妻子死後自己也垂垂老矣。「頭白」二字一語雙關,鴛鴦頭上有白毛(李商隱《石城》:「鴛鴦兩白頭。」),而詞人此時已年屆五十,也到了滿頭青絲漸成雪的年齡。這兩句形象地刻畫出了作者的孤獨的凄涼。
過片「原上草 ,露初晞「承上啟下,亦比亦興,既是對亡妻墳前景物的描寫,又借露水哀嘆妻子生命的短暫。同時這里也是用典,漢樂府喪歌《薤露》:「薤上露,何易晞!」用原草之露初晞暗指夫人的新歿,是為比,緊接上片,與「梧桐半死」共同構成「博喻」;同時,原草晞露又是荒郊墳場應有的景象,是為興,有它尋夫先路,下文「新壠」二字的出現就不顯得突兀。
下片最後三句復用賦體。「舊棲新壠兩依依。因言「新壠」,順勢化用陶淵明《歸園田居五首》其四「徘徊丘壠間,依依昔人居」詩意,牽出「舊棲」。居所依依,卻天人永隔。下文即很自然地轉入到自己「舊棲」中的長夜不眠之思——「空床卧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夜間輾轉難眠中,昔日妻子挑燈補衣的情景歷歷在目,卻再難重見。這既是抒情最高潮,也是全詞中最感人的兩句。這兩句,平實的細節與意象中表現妻子的賢慧,勤勞與恩愛,以及伉儷間的相濡以沫,一往情深,讀來令人哀惋凄絕,感慨萬千。
這首詞在藝術構思上最突出之處在於將生者與死者緊密聯系在一起,作者詞筆始終關合自己與妻子雙方,其情之深已侵入文章構思當中,如:
「重過閶門萬事非 ,同來何事不同歸。」此處上半句寫自己所見,下半句抒發對亡妻的思念。「梧桐半死清霜後,頭白鴛鴦失伴飛」這是寫作者自身。「原上草 ,露初晞「這是寫妻子。「舊棲新壟兩依依。這是兩個人在一起寫。「空床卧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與開頭一樣,前一句寫自己,後一句寫妻子。以夫妻間體貼關懷、情感交融的溫馨生活為基礎寫成;」舊墳新壟「句有夫妻感情已經超越時間,超越生死之感。
「重過閶門萬事非 ,同來何事不同歸」借敘事抒情;「梧桐半死清霜後,頭白鴛鴦失伴飛」借比喻抒情;「原上草 ,露初晞,舊棲新壟兩依依借景物抒情;「空床卧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借行為舉止抒情;語言上兩次運用反詰句,把情感推向高潮,動人心弦。 張燕瑾《唐宋詞選析》:賀鑄退居蘇州,本來就心情抑鬱,「閑愁」頗多,亦頗大;在蘇州又死去了妻子,這就給他布滿陰霾的心頭,又增添了一層烏雲。這首悼念亡妻的詞作。出語沉痛,感情深摯,很能感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