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箏曲典故
A. 常見古箏曲目所彈的內容及典故是什麼
象<<臨安遺恨>>,講的就是岳飛在臨死前回憶自己以前的種種時內心情感的起伏,從風光到臨死,都是變化很大的,所以聽起來自己的心情也會被之所感染.
B. 古箏曲高山流水和二胡曲二泉映月的典故,傳說或背景資料
《高山流水》,為中國十大古曲之一。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鍾子期竟能領會這是 描繪「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驚道:「善哉,子之心而與吾心同。」鍾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絕弦,終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妙。江蘇無錫惠山腳下的泉水,世稱「天下第二泉」。「二泉映月」不僅將人引入夜闌人靜、泉清月冷的意境,聽畢全曲,更猶如見其人——一個剛直頑強的盲藝人在向人們傾吐他坎坷一生的經歷。 …… http://ke..com/view/17437.htm
C. 關於古箏,古琴的典故
古箏
箏是戰國時的一種兵器,用於豎著揮起打敵人還有一句古話叫「箏橫為樂,立地成兵」。後來在上面加上琴弦,撥動時發現悅耳動聽,於是發展成樂器。隨著時間的推移,兵器也越來越輕便,箏這種體形龐大、質量不輕的兵器就被遺棄了。所以眼下人們見到的箏都是以樂器的形式出現的,形態優美,並附有裝飾。
古琴
西周時的鍾儀是現存記載中最早的一位專業琴人。在《詩經》等文學作品中也有大量關於琴的記載,戰國時期隨著音樂的發展,琴樂也得到了很大地發展和普及,從而涌現了大量的琴人,如伯牙與鍾子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精典千古傳誦。
琴作為主要的樂器,被賦予禮制修心養性的功能和審美,所謂「君子之近琴瑟,此儀節也,非以慆心也」和「士不故不撤琴瑟」。
(3)古箏曲典故擴展閱讀
古箏
箏的形制為長方形木質音箱,弦架「箏柱」(即雁柱)可以自由移動,一弦一音,按五聲音階排列,最早以25弦箏為最多(分瑟為箏),唐宋時有弦十三根,後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規格為二十一弦。
通常古箏的型號前用S163-21,S代表S形岳山,是王巽之與繆金林共同發明,163代表古箏長度是163厘米左右,21代表古箏弦數21根。
古琴
古琴造型優美,常見的為伏羲式、仲尼式、連珠式、落霞式、靈機式、蕉葉式、列子式、伶官式、蕉葉式、神農式、響泉式、鳳勢式、師曠式、亞額式、鍾離式(鶴鳴秋月琴)、劍式等。主要是依琴體的項、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區分。最著名的九霄環佩就是伏羲式。
古琴一般長約三尺六寸五,象徵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面圓底扁,象徵天地;琴身與鳳身相應(也可說與人身相應)有頭、頸、肩、腰、尾、足。
D. 古箏的來歷和故事
早在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的戰國時代,就在當時的秦國(現陝西)一帶廣泛流傳,又名秦箏。相傳當地有一 個愛彈瑟的人, 他有兩個獨生子也都很喜歡音樂,想將瑟占為已有,父親只好把瑟一劈兩半,兩個兒子一人一半。因為這件新的樂器是兩生的,於是就稱他為箏。這種稱謂最早見於漢人劉向的《九嘆·憂苦》。這種稱謂綿延了近兩千年,「秦箏」則成了箏的專有名詞。
據史料記載,漢、晉以前張12根弦,唐、宋以後增為13弦,明、清以來逐漸增至15至16根弦。採用絲弦,每弦置一柱(也稱馬或雁足),移動柱位可調節音高。本世紀六十年代開始流行21弦箏。通長約130厘米,改用鋼弦或尼龍纏鋼弦。近年來也有增至24或26弦的箏。一般都依五聲音階定弦,有時也用七聲音階定弦。
箏的音色悠揚、典雅。彈奏時可左右手並用,也可右手彈奏,左手按揉,產生吟、滑音效果。演奏手法非常豐富。現已成為重要獨奏樂器,也常以歌舞伴奏。代表曲目有《漁舟唱晚》、《寒鴉戲水》、《出水蓮》等。
(4)古箏曲典故擴展閱讀
古箏音樂在古代就得到廣泛的應用,深受各階層人士的歡迎與喜愛,是一種雅俗共賞的藝術,其娛樂性表現得比較突出。彈箏者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特別是文人把古箏藝術融入詩詞歌賦中,對他們的創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在民間,箏樂出現在職業藝妓的表演中,在大眾娛樂場所、酒樓、歌館進行,聽眾廣泛,也更具娛樂性。現代社會,很多大型的文藝演出上,經常會出現不同形式的古箏演奏,深受大眾的喜愛。許多人學習古箏就是因為喜歡它的音色和彈奏時優雅的感覺,把從在古箏學習中得到的知識和無形中獲得的修養,運用到生活中去,使生活變得豐富多彩。
在各種古箏音樂的創作中,作者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在作品中表現出對人類社會生活的見解和價值判斷,學生在欣賞時就會感知到作品中表達出來的人生理想、藝術追求、價值判斷、倫理態度等。一些優秀的作曲家在創作時,不僅是用聲音來抒發一種情感,而且能夠通過情感的抒發和邏輯發展來表達一種哲理,這同時也是音樂作品的意蘊。
E. 古箏曲高山流水和二胡曲二泉映月的典故,傳說或背景資料
《高山流水》,為中國十大古曲之一。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鍾子期竟能領會這是 描繪「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驚道:「善哉,子之心而與吾心同。」鍾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絕弦,終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妙。
江蘇無錫惠山腳下的泉水,世稱「天下第二泉」。「二泉映月」不僅將人引入夜闌人靜、泉清月冷的意境,聽畢全曲,更猶如見其人——一個剛直頑強的盲藝人在向人們傾吐他坎坷一生的經歷。
……
http://ke..com/view/174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