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謎語 » 漆面吞炭典故

漆面吞炭典故

發布時間: 2022-12-26 10:54:37

Ⅰ 邯鄲的成語典故

邯鄲學步
發音 hán dān xué bù
釋義 邯鄲:戰國時趙國的都城;學步:學習走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來自己會的東西忘了。
出處 《莊子·秋水》:「且子獨不聞夫壽陵餘子之學行於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

價值連城
發音 jià zhí lián chéng
釋義 形容物品十分貴重。
出處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原以十五城請易璧。」

怒發沖冠
發音 nù fà chōng guān
釋義 指憤怒得頭發直豎,頂著帽子。形容極端憤怒。
出處 《莊子·盜跖》:「盜跖聞之大怒,目如明星,發上指冠。」《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

完璧歸趙
發音 wán bì guī zhào
釋義 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趙國。後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本人。
出處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

負荊請罪
發音 fù jīng qǐng zuì
釋義 負:背著;荊:荊條。背著荊條向對方請罪。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出處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奉公守法
發音 fèng gōng shǒu fǎ
釋義 奉:奉行;公:公務。奉公行事,遵守法令。形容辦事守規矩。
出處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以君之貴,奉公如法則上下平,上下平則國強。」

兩鼠斗穴
發音 liǎng shǔ dòu xué
釋義 比喻敵對雙方在地勢險狹的地方相遇,只有勇往直前的才能獲勝。
出處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其道遠險狹,譬之猶兩鼠斗於穴中,將勇者勝。」

膠柱鼓瑟
發音 jiāo zhù gǔ sè
釋義 用膠把柱粘住以後奏琴,柱不能移動,就無法調弦。比喻固執拘泥,不知變通。
出處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王以名使括,若膠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

徒讀父書
發音 tú dú fù shū
釋義 徒:只。父書:父親之言論。白讀父親的兵書。比喻人只知死讀書,不懂得運用知識,加以變通。
出處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括徒能讀其父書,不知合變也。」

紙上談兵
發音 zhǐ shàng tán bīng
釋義 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出處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只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

眾人國士
發音 zhòng rén guó shì
釋義 眾人:普通人;國士:國中傑出的人物。指一般人和國中傑出的人才。
出處 《戰國策·趙策一》:「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以眾人遇臣,臣故眾人報之;知伯以國士遇臣,臣故國士報之。」

漆身吞炭
發音 qī shēn tūn tàn
釋義 漆身:身上塗漆為癩;吞炭:喉嚨吞炭使啞。指故意變形改音,使人不能認出自己。
出處 《戰國策·趙策一》:「豫讓又漆身為厲,滅須去眉,自刑以變其容。……又吞炭為啞,變其音。」《史記·刺客列傳》:「漆身為厲(癩),吞炭為啞,使形狀不可知。」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發音 qián shì bù wàng,hòu shì zhī shī
釋義 師:借鑒。記取從前的經驗教訓,作為以後工作的借鑒。
出處 《戰國策·趙策一》:「前世之不忘,後事之師。」

旌旗蔽日
發音 jīng qí bì rì
釋義 旌旗:旗幟的通稱,這里特指戰旗。戰旗遮住了日光。形容軍隊數量眾多,陣容雄壯整齊。
出處 《戰國策·趙策一》:「於是楚王游於雲夢,結駟千乘,旌旗蔽日。」
同日而語
發音 tóng rì ér yǔ
釋義 指相提並論。
出處 《戰國策·趙策二》:「夫破人之與破於人也,臣人之與臣於人也,豈可同日而言之哉?」

胡服騎射
發音 hú fú qí shè
釋義 胡:古代指北方和西文的少數民族。指學習胡人的短打服飾,同時也學習他們的騎馬、射箭等武藝。
出處 《戰國策·趙策二》:「今吾(趙武靈王)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

不可同日而語
發音 bù kě tóng rì ér yǔ
釋義 不能放在同一時間談論。形容不能相提並論,不能相比。
出處 《戰國策·趙策二》:「夫破人之與破於人也,臣人之與臣於人也,豈可同日而言之哉?」

曠日彌久
發音 kuàng rì mí jiǔ
釋義 曠:耽擱荒廢。指時間拖得很久。
出處 《戰國策·趙策三》:「太子丹曰:『太傅這計,曠日彌久,心惛然,恐不能須臾。』」

地坼天崩
發音 dì chè tiān bēng
釋義 坼:開裂;崩:倒塌。地裂開,天崩塌。原指地震,後多比喻重大變故。
出處 《戰國策·趙策三》:「天崩地坼,天子下席。」 《後漢書·翟酺傳》:「自去年以來,災遣頻數,地坼天崩,高岸為谷。」

排難解紛
發音 pái nàn jiě fēn
釋義 原指為人排除危難,解決糾紛。今指調停雙方爭執。
出處 《戰國策·趙策三》:「所貴於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賈之人也,仲連不忍為也。」
示例 況且~是我輩的常事,何足為奇。(清·李漁《意中緣·設計》)

猶豫不決
發音 yóu yù bù jué
釋義 猶豫:遲疑。拿不定主意。
出處 《戰國策·趙策三》:「平原君猶豫未有所決。」《周書·賀拔勝傳》:「今乃頓兵不進,猶豫不決。」

天崩地坼
發音 tiān bēng dì chè
釋義 崩:倒塌;坼:裂開。象天塌下、地裂開那樣。比喻重大的事變。也形容巨大的聲響。
出處 《戰國策·趙策三》:「天崩地坼,天子下席。」

天崩地裂
發音 tiān bēng dì liè
釋義 象天塌下、地裂開那樣。比喻重大的事變。
出處 《戰國策·趙策三》:「天崩地坼,天子下席。」

交淺言深
發音 jiāo qiǎn yán shēn
釋義 跟交情淺的人談心裡話。
出處 《戰國策·趙策四》:「夫望人而笑,是和也;言而不稱師,是庸說也;交淺而言深,是忠也。」

覆巢無完卵
發音 fù cháo wú wán luǎn
釋義 覆:翻倒。翻倒的鳥窩里不會有完好的卵。比喻滅門大禍,無一倖免。又比喻整體毀滅,個體也不能倖存。
出處 《戰國策·趙策四》:「臣聞之:有覆巢毀卵而鳳皇不翔,刳胎焚夭碢騏驎不至。」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大人,豈見覆巢之下復有完卵乎?」

曠日持久
發音 kuàng rì chí jiǔ
釋義 曠:荒廢,耽誤。荒廢時間,拖得很久。
出處 《戰國策·趙策四》:「今得強趙之兵,以杜燕將,曠日持久,數歲,令士大夫餘子之力,盡於溝壘。」

Ⅱ "吞炭"是一個什麼典故

吞炭:喉嚨吞炭使啞。指故意變形改音,使人不能認出自己。
出處: 《戰國策版·趙策一》:「豫讓又漆權身為厲,滅須去眉,自刑以變其容。……又吞炭為啞,變其音。」《史記·刺客列傳》:「漆身為厲(癩),吞炭為啞,使形狀不可知。」
例子:

Ⅲ 我國歷史上的四大刺客和他們的典故

專諸
——魚腹藏劍
專諸(?—前514),吳國棠邑人,今南京六合區人。屠戶出身,英武有力,對母親非常孝順。一次,專諸與一大漢廝打,眾人力勸不止,其妻一喚,他便束手而回。伍子胥恰巧路過此地,問何故,專諸答之,屈一女之手,必伸展於萬夫之上。遂深為敬佩,遂結為八拜之交。伍子胥知公子姬光想殺吳王僚,於是便把專諸推薦給公子姬光。
公子姬光的父親是吳王諸樊。諸樊有三個弟弟:大弟余祭,二弟夷,三弟季札。諸樊知道三弟季札賢,故不立太子,把王位依次傳給三個弟弟,想最後把國家傳到季札手裡。諸樊死後,傳余祭。余祭死,傳夷。夷死,當傳給季札;但季札不肯受國,隱匿而去,夷之子僚便自立為吳王。
吳王僚違背了兄位弟嗣、弟終長侄繼位的祖規而接替父位。因而本想繼位的公子姬光心中不服,暗中伺機奪位。
公子姬光相當厚待專諸,並敬其母。專諸感其恩,以死相許。但念老母在堂,行刺之事猶豫不決。其母知道事情後為成全專諸成大事自縊而死。專諸葬母後,便一心一意與公子姬光謀劃刺僚之事,並獻計說王僚愛吃「魚炙」(烤魚),可藏利劍於魚肚,伺機刺殺。為此,專諸特往太湖學燒魚之術,經過三年練得一手炙魚的好手藝。
時機已成熟,公子姬光入見吳王僚,說:「有庖人從太湖來,善炙魚,味甚鮮美,請王辱臨下舍嘗之。」王僚欣然允諾,答應來日便去。姬光連夜預伏甲士於地下密屋中,又命伍子胥暗約死士百人,在外接應。
吳王僚雖答應,但恐公子姬光有陰謀,故赴宴時戒備森嚴,從王室到姬光家廳堂內外布滿甲士,操長戟,帶利刀,吳王僚身穿三重盔甲,親信更是不離左右。
酒過數巡,姬光託言腳痛難忍需用帛裹緊,便躲入地下密屋。過了一會兒,專諸進獻魚炙,手托菜盤,兩列武士夾專諸赤膊跪地用膝蓋前行,專諸已將鋒利的「魚腸」劍暗藏於燒好的魚肚之中,行至王僚座前,忽地抽出匕首,猛刺吳王僚,力大透過三重盔甲又刺穿脊背,吳王僚大叫一聲,立即死亡。旁邊衛士一擁而上,刀戟齊下,將專諸砍為肉醬。
公子姬光知事成,即令伏兵齊出,將吳王僚衛士盡數剿滅。
公子姬光既殺吳王僚,便自立為吳王,即名噪歷史的吳王闔閭。
聶政
——弟忠姐烈
聶政(?—前397年),軹邑深進里(今河南省濟源縣軹城南)人。春秋末期,韓國大夫嚴仲子受丞相俠累的迫害流亡他國。他游歷各地,欲尋俠士為自己報離鄉之恨,刺殺俠累。後聞聽魏國軹地人聶政因殺人避仇,攜母及姐隱跡於齊國,在市場做市販屠狗生意。其人仁孝俠義,武功高超。嚴仲子遂赴齊,尋至聶政所居,數次登門拜訪,並備酒饌親向聶母致禮,贈黃金百鎰與聶母為禮。聶政堅持不受,但已心許嚴仲子為知己。
不久,聶母辭世。嚴仲子親執子禮助聶政葬母,聶政感激在心。此後,聶政服母喪三年,並嫁其姐。無一切後顧之憂後,聶政到嚴仲子府問得其仇傢具體情況,並謝絕嚴仲子為他提供的敢死隊相助的要求,隻身去韓國為嚴仲子報仇。
俠累府宅護衛森嚴。方時俠累正高坐府堂,執戟甲士侍立兩旁。聶政仗劍直入韓府,諸多甲士反應不及,聶政以白虹貫日之勢長劍已刺入俠累胸膛,俠累頃刻命喪。頓時府中大亂,甲士們齊上圍攻聶政。聶政仗長劍擊殺數十人後,難逃重圍,遂倒轉劍柄,以劍尖劃破面頰,剜出雙眼,破腹而死。
聶政死後,韓王暴其屍於市,懸賞購求能辨認其人者。聶政姐聶嫈聞聽消息,即刻與人言:「此必聶政,昔蒙韓相仇人嚴仲子國士相交,政必報其知遇之恩,我當往認之。」遂動身赴韓,至市,果認出屍乃聶政。聶嫈抱屍慟哭,大聲道:「此軹地深井裡人吾弟聶政啊!」
當時有好心勸止道:「此乃刺韓相之兇手,韓王懸賞千金欲求其姓名,他的親人恐怕也難逃重罰。你不躲避,怎麼還敢來辨認呀?」聶嫈回答:「聶政之所以蒙受屈辱隱跡於市販之中,是因老母在堂,我尚未嫁。嚴仲子認識吾弟聶政於屠販之中,屈身結交,此深厚知遇之恩怎可不報!士為知己者死,聶政不過是因為我才毀壞自己的軀體,以免被人辨認出來牽連與我。但我又怎能害怕被牽連而任聶政的英名埋沒!」
話說完,聶嫈長呼三聲 「天!」然後自殺於聶政的屍體旁。有市人感其姐弟俠義,收其屍厚殮之。
豫讓
豫讓,春秋戰國間晉國人。為晉卿知(通「智」)瑤家臣。晉出公二十二年(公元前453年)趙、韓、魏共滅知氏。豫讓用漆塗身,吞炭使啞,暗伏橋下,謀刺趙襄子未遂,後為趙襄子所捕。臨死時,求得趙襄子衣服,拔劍擊斬其衣,以示為主復仇,然後伏劍自殺。見《史記·刺客列傳》。
豫讓最初是給范氏,然後又給中行氏做家臣,都是默默無聞。直到他做了智伯的家臣以後,才受到重用,而且主臣之間關系很密切,知伯對他很尊重。正在他境遇好轉的時候,知伯向趙襄子進攻時,趙襄子和韓、魏合謀將知伯滅掉了,消滅知伯以後,三家分割了他的國土(就是智伯在晉國里的領地)。趙襄子最恨知伯,就把他的頭蓋骨漆成飲具。趙襄子就是趙無恤,公元前475年,執晉國國政二十年的趙簡子按照自然規律死掉了,其子趙無恤嗣立。
豫讓逃到山裡,思念知伯的好處,怨恨趙襄子把知伯的頭顱做成漆器,盛了酒漿,發誓要為知伯報仇,行刺趙襄子。
於是,他更名改姓,偽裝成受過刑的人,進入趙襄子宮中修整廁所。他懷揣匕首,伺機行刺趙襄子。趙襄子到廁所去,心一悸動,拘問修整廁所的人,才知道是豫讓,衣服裡面還藏著利刀,被趙襄子逮捕。被審問時,他直言不諱地說:「欲為知伯報仇!」侍衛要殺掉他。襄子說:「他是義士,我謹慎小心地迴避就是了。況且知伯死後沒有繼承人,而他的家臣想替他報仇,這是天下的賢士啊。」最後還是把他放走了。
過了不久,豫讓為便於行事,順利實現報仇的意圖,不惜把漆塗在身上,使皮膚爛得像癩瘡,吞下炭火使自己的聲音變成嘶啞,他喬裝打扮使自己的相貌不可辨認,沿街討飯。就連他的妻子也不認識他了。路上遇見他的朋友,辨認出來,說:「你不是豫讓嗎?」回答說:「是我。」朋友流著眼淚說:「憑著您的才能,委身侍奉趙襄子,襄子一定會親近寵愛您。親近寵愛您,您再干您所想乾的事,難道不是很容易嗎!」豫讓說:「託身侍奉人家以後,又要殺掉他,這是懷著異心侍奉他的君主啊。我知道選擇這樣的做法是非常困難的,可是我之所以選擇這樣的做法,就是要使天下後世的那些懷著異心侍奉國君的臣子感到慚愧。」他認為那樣做有悖君臣大義。
豫讓摸准了趙襄子要出來的時間和路線。在趙襄子要外出的一天,提前埋伏於一座橋(即豫讓橋,據傳有兩處,其一在河北邢台市區內;其二在晉祠北一里處.因鄰赤橋村,村以橋得名,豫讓橋又被稱為赤橋)下。趙襄子過橋的時候,馬突然受驚,猜到是有人行刺,很可能又是豫讓。手下人去打探,果然不差。趙襄子責問豫讓:「您不是曾經侍奉過范氏、中行氏嗎?知伯把他們都消滅了,而您不替他們報仇,反而託身為知伯的家臣。知伯已經死了,您為什麼單單如此急切地為他報仇呢?」豫讓說:「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眾人遇我,我故眾人報之。至於知伯,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意思是:我侍奉范氏、中行氏,他們都把我當作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像一般人那樣報答他們。至於知伯,他把我當作國士看待,所以我就像國士那樣報答他。)」趙襄子很受感動,但又覺得不能再把豫讓放掉,就下令讓兵士把他圍住。豫讓知道生還無望,無法完成刺殺趙襄子的誓願了,就請求趙襄子把衣服脫下一件,讓他象徵性地刺殺。趙襄子滿足了他這個要求,派人拿著自己的衣裳給豫讓,豫讓拔出寶劍多次跳起來擊刺它,仰天大呼曰:「吾可以下報知伯矣!」遂伏劍自殺。
荊軻
荊軻——圖窮匕見(公元 前227)
戰國末期人,人稱慶卿,據說本是齊國慶氏的後裔,後遷居衛國,始改姓荊。他喜好讀書擊劍,曾向衛元君游說,不為所用。秦王政六年(前241),秦取衛濮陽(今河南濮陽西南),作為秦東郡的治所,將衛元君遷至野王(今河南泌陽),成為秦的附庸。荊軻於是到四方游歷,結識了許多豪傑志士。在榆次,他與蓋聶討論劍法,話不投機,蓋聶怒目而視,他就揚長而去。在邯鄲,他與魯句踐弈棋賭博,爭棋路,魯句踐對他加以呵斥,他仍是不予計較,悄然離去。隨後,荊軻來到燕國,與當地的狗屠夫和擅長擊築的高漸離交上了朋友。荊軻喜好喝酒,整天與狗屠夫、高漸離一起在街市喝酒,然後,高漸離擊築,他和著樂聲唱歌,唱著唱著就哭起來了。
燕國有個勇士叫秦武陽,十二歲時就殺過人,別人都不敢正眼看他。於是太子就派秦武陽做荊軻的助手。荊軻正等著另一個人,想跟他一起去,那人住得遠,還沒有趕到,荊軻為此滯留等他。過了好幾天還沒有出發。太子嫌他行動緩慢,懷疑他要反悔,於是又去請求他說:「時間已經不多了,你難道不打算去了嗎?請讓我先派秦武陽去吧。」荊軻生氣了,喝叱太子說:「我今天去了如果不能回來,就可能因為秦武陽這小子!如今我拿著一把匕首到吉凶難測的秦國去,之所以還不動身,是要等我的朋友一起走。現在您既然嫌我行動遲緩,那就訣別吧!」於是就出發了。
太子以及知道這件事的賓客,都身穿白衣,頭戴白帽來為荊軻送行。到了易水岸邊,祭祀完路神,就要上路。這時,高漸離擊起了築樂,荊軻和著曲調唱起歌來,歌聲凄厲悲愴,人們聽了都流下眼淚,暗暗地抽泣。荊軻又踱上前唱道:「風蕭蕭啊易水寒,壯士一去啊不復還!」接著樂音又變作慷慨激昂的羽聲,人們聽得虎目圓瞪,怒發沖冠。於是荊軻登上馬車飛馳而去,始終沒有回頭看一眼。一行人到秦國以後,荊軻帶上價值千金的玉帛等禮物,去見秦王的寵臣中庶子蒙嘉。蒙嘉替他事先在秦王面前美言道:「燕王確實畏懼大王的威勢,不敢發兵和大王對抗,情願讓國人做秦國的臣民,和各方諸侯同列,像秦國郡縣一樣進奉貢品,只求能夠奉守先王的宗廟。燕王非常害怕,不敢親自來向大王陳述,特地斬了樊於期,並獻上燕國督亢的地圖,都封裝在匣子里,燕王又親自在朝廷送行,派來使者向大王稟告。請大王指示。」
秦王聽了這番話後十分高興。於是穿上朝服,設置九賓之禮,在咸陽宮接見燕國使者。荊軻捧著封藏樊於期頭顱的匣子,秦武陽捧著裝地圖的匣子,按順序走上前去。走到宮殿前的台階下,秦武陽臉色陡變,渾身發抖,秦國大臣們感到奇怪,荊軻回過頭朝秦武陽笑了笑,走上前去向秦王謝罪說:「他是北方荒野之地的粗人,沒有見過世面,今日得見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加寬容,讓他能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秦王對荊軻說:「起來,把秦武陽拿的地圖取過來。」荊軻就取過地圖奉獻上去,打開卷軸地圖,地圖完全展開時露出了匕首,說時遲那時快,荊軻左手拉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抓過匕首就刺向秦王,秦王大吃一驚,抽身而起,掙斷衣袖。秦王趕忙伸手拔劍,劍身太長,卡在劍鞘里了。當時情況緊急,劍又豎著卡得太緊,所以不能立刻拔出來。荊軻追趕秦王,秦王只好繞著柱子逃跑。群臣都驚慌失措,由於突然發生了出人意料的事,一個個都失去了常態。而且按照秦國的法律,大臣在殿上侍奉君王時不得攜帶任何兵器,守衛宮禁的侍衛雖然帶著武器,但都站在殿外,沒有秦王的命令不能上殿。這時御醫夏無且用他身上帶著的葯袋向荊軻投去,荊軻一振臂將葯囊擊碎。此時大臣們如夢初醒,一起上前與荊軻肉搏。秦王正繞著柱子跑,不知怎麼辦好,趁這個機會大臣們才對他大喊:「王負劍!」秦王這才拔出劍來砍荊軻,一下子砍斷了他的左腿。荊軻重傷跌倒在地,於是舉起匕首向秦王投去,沒有擊中,扎在柱子上。秦王又砍荊軻,荊軻八處受傷。荊軻自知事情失敗,就靠著柱子大笑起來,叉開兩腿大罵道:「事情之所以沒有成功,無非是想活捉你,得到歸還侵佔土地的憑證去回報太子。」兩旁的人趕過來把荊軻殺了,秦王頭昏目眩了好久,才回過神來。
後來秦王對群臣論功行賞,處罰也根據情況,分別對待。秦王賞賜夏無且黃金二百鎰,說:「無且愛我,以葯投荊軻。」
於是秦對燕十分憤恨,增派軍隊趕往趙國舊地,命令王翦的部隊去攻打燕國,十月攻陷燕都薊城。燕王喜、太子丹等率領精銳部隊退守遼東。秦將李信追擊燕王,燕王急了,只好採用代王趙嘉的主意,殺了太子丹,打算獻給秦王。但秦軍只是暫時撤軍,五年之後終於滅掉了燕國,俘虜了燕王喜,秦國統一天下。
後來,荊軻的好友高漸離利用擊築的機會見到秦始皇,他用築投擊秦始皇,想為燕國報仇,結果也沒有擊中,反被殺死。

Ⅳ 古代感恩的典故按朝代

銜環結草,以報恩德

結草與銜環都是古代報恩的傳說,出自《左傳》。前者講一個士大夫將其父的愛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愛妾已死去的父親為替女兒報恩,將地上野草纏成亂 結,絆倒恩人的敵手;後者講有個兒童挽救了一隻受困黃雀的性命,黃雀銜來白環四枚,聲言此環可保恩人世代子子潔白,身居高位。後將二典故合成一句,比喻受 人恩惠,定當厚報,生死不渝。明朝時馮夢龍在《醒世恆言》中寫道:大恩未報,刻刻於懷。銜環結草,生死不負。

投桃報李

出自《詩經》: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從「木桃」到「瓊瑤」,只是一枚感謝的種子而已——緣於愛與被愛。這之間連接的不過是一份心意罷了。或許,木桃對他而言,已是上上之品,你報之以瓊瑤,也未必就是傾其所有——譬如就是一聲由衷的「感謝」吧。

滴水之恩,湧泉相報

原文是「涓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書面記載最早為清代的《增廣賢文·朱子家訓》,原為民間俗語,後清代朱用純編輯收錄,為教子醒世用。

慈母之恩

唐代詩人孟郊曾寫下《遊子吟》一詩: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

出自明朝《增廣賢文》一書,意思是:小羊跪著吃奶,小烏鴉能反過來喂養老烏鴉,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漂母的一飯之恩

韓信少年時家中貧寒,父母雙亡。他雖然用功讀書、拚命習武,卻仍然無以為生,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別人家吃「白食」,為此常遭別人冷眼。韓信咽不下這口氣,就來到淮水邊垂釣,用魚換飯吃,經常飢一頓飽一頓。淮水邊上有個為人家漂洗紗絮的老婦人,人稱「漂母」,見韓信可憐,就把自己的飯菜分給他吃。天天如此,從未間斷。韓信深受感動。韓信被封為淮陰侯後始終沒忘漂母的一飯之恩,派人四處尋找,最後以千金相贈。

知遇之恩

春秋時期,俞伯牙擅長彈奏琴弦,鍾子期擅長聽音辨意。有次,伯牙來到泰山(今武漢市漢陽龜山)北面游覽時,突遇暴雨滯留岩下,寂寞之餘,拿出古琴彈了起來。也正在附近躲雨的樵夫鍾子期聽到後,忍不住叫道:「好曲!真是好曲!」隨後伯牙每奏一支琴曲,子期都能聽出它的意旨和情趣,這使得伯牙驚喜異常。二人因此結為知音,並約好來年再相會論琴。可第二年伯牙來會子期時,得知子期不久前已經因病去世。伯牙痛惜傷感,摔破了古琴,從此不再撫弦彈奏,以謝平生難得的知音。

士為知己者死

這是春秋末期晉國著名刺客豫讓說的,強調感恩報恩。因為對自己有知遇之恩者智伯被趙襄子所殺,豫讓認為「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決心刺殺趙襄子為智伯報仇。第一次攻擊失敗以後,他用漆瘡爛身體,吞炭弄啞聲音,殘身苦形,使妻子不識,然後尋找接近趙襄子的時機。第二次行刺仍以失敗告終,但是被捕的豫讓說:「明主不掩人之美,忠臣有死名之義。」他請求趙襄子借衣服讓他砍一刀。趙襄子脫下了貴族的華服,豫讓拔劍三躍而擊之,然後伏劍自殺。

熱點內容
紅葉故事下載 發布:2024-12-28 12:02:02 瀏覽:943
結婚用成語 發布:2024-12-28 11:47:38 瀏覽:152
馬的成語大全成語大全 發布:2024-12-28 11:30:04 瀏覽:96
面什麼紅什麼成語 發布:2024-12-28 11:18:34 瀏覽:904
喜耕田的故事一 發布:2024-12-28 10:10:20 瀏覽:450
耒陽故事 發布:2024-12-28 10:07:14 瀏覽:381
一個老兵的故事 發布:2024-12-28 10:01:42 瀏覽:675
狼羊成語 發布:2024-12-28 09:53:02 瀏覽:438
關於形象的故事 發布:2024-12-28 09:53:00 瀏覽:601
勇有什麼成語 發布:2024-12-28 09:43:20 瀏覽: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