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之驢的寓言
黔之驢(寓言)的
成語
是:黔驢技窮。
就是黔之驢沒能耐了
嚇不住老虎了
老虎就把他吃了
貌似強大的東西並不可怕,只要敢於斗爭,善於斗爭,就一定能戰而勝之.
文學常識:沒有真才實學的人遲早會露出馬腳.
驢:外強中干
老虎:敢於斗爭
寓意:有些東西盡管貌似強大,其實並不可怕,只要敢於斗爭,善於斗爭,定能戰勝它。
2. 《黔之驢》全文
《黔之驢》
【作者】柳宗元【朝代】唐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後,終不敢搏。稍近,益狎,盪倚沖冒。驢不勝怒,蹄之。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噫!形之龐也類有德,聲之宏也類有能。向不出其技,虎雖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白話釋義:
黔地這個地方本來沒有驢,有一個喜歡多事的人用船運了一頭去。驢運到後卻沒有什麼用處,就把它放置在山腳下。老虎看到驢是個龐然大物,以為它是什麼神物,躲藏在樹林里偷偷看它,漸漸小心地出來接近它,驚恐疑惑,不知道它是什麼東西。
有一天,驢叫了一聲,老虎十分害怕,遠遠地逃走,認為驢要咬自己,非常害怕。但是來來回回地觀察驢,覺得它並沒有什麼特殊的本領。老虎漸漸地熟悉了驢的叫聲,又前前後後地靠近它,但始終不與它搏鬥。
漸漸地靠近驢子,態度越來越輕侮,碰倚靠撞冒犯它。驢非常生氣,用蹄子踢老虎。老虎於是很高興,心裡盤算這件事說:「驢的技藝僅僅只是這樣罷了!」於是跳起來大吼了一聲,咬斷了驢的喉嚨,吃光了它的肉,然後才離開。
唉!外形龐大好像有德行,聲音洪亮好像有能耐,當初要是不使出它的那點本事,老虎即使兇猛,但由於多疑、畏懼,終究不敢吃掉它 。如今落得如此下場,可悲啊!
(2)黔之驢的寓言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柳宗元在「永貞革新」失敗後,他因參加這一進步改革而被貶作永州司馬時寫的《三戒》中的一篇。其創作時間大致在貞元二十一年(805)九月至元和四年(809)之間。
作者首先從故事發生的地區環境寫起。「黔」,是唐代當時一個行政區的名稱,又叫黔中道,包括今天湖南西部、四川東南部、湖北西南部和貴州北部一帶。這一帶有什麼特點呢?「無驢」,從來沒有過驢子。
這一特點很重要,因為如果沒有這一特點,就不會出現後面老虎被驢一時迷惑的情節,因此也就不會發生後面這樣的故事。「有好事者船載以入」,有一個沒事找事的人用船運去了一頭驢。這一句緊緊承接著「黔無驢」三個字而來,交代了寓言中的主要角色驢的來歷——原來它是一個外來戶。
「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運到以後,派不上什麼用場,就把它放養到山腳下。這兩句不僅解釋了為什麼說運驢的人是一個「好事者」,而且也很巧妙地把這個「好事者」一筆撇開——因為他同後面的情節沒有關系——從而為下文集中描寫寓言中的主要角色准備了方便條件。
柳宗元的《黔之驢》這篇寓言,筆法老到,造詣精深;既揭示了深刻的哲理,又塑造了生動的形象;不僅給人們以思想上的啟示和教育,而且給人們以藝術上的享受和滿足。
公元785年(貞元元年),柳鎮到江西做官。柳宗元隨父親宦遊,直接接觸到社會,增長了見識。他參與社交,結友納朋,並受到人們的重視。
不久,他回到了長安。父親柳鎮長期任職於府、縣,對現實社會情況有所了解,並養成了積極用世的態度和剛直不阿的品德。能詩善文的父親和信佛的母親為他後來「統合儒佛」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792年,柳宗元被選為鄉貢,得以參加進士科考試。793年,21歲的柳宗元進士及第,名聲大振。不久,柳宗元的父親柳鎮去世,柳宗元在家守喪。796年,柳宗元被安排到秘書省任校書郎。798年,26歲的柳宗元參加了博學宏詞科考試,並中榜,授集賢殿書院正字(官階從九品上)。
801年,柳宗元被任命為藍田尉(正六品)。803年十月,柳宗元被調回長安,任監察御史里行。從此與官場上層人物交遊更廣泛,對政治的黑暗腐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逐漸萌發了要求改革的願望,成為王叔文革新派的重要人物。
3. 《黔之驢》 翻譯
1、譯文:
黔地這個地方本來沒有驢,有一個喜歡多事的人用船運了一頭去。驢運到後卻沒有什麼用處,就把它放置在山腳下。老虎看到驢是個龐然大物,以為它是什麼神物,躲藏在樹林里偷偷看它,漸漸小心地出來接近它,驚恐疑惑,不知道它是什麼東西。
有一天,驢叫了一聲,老虎十分害怕,遠遠地逃走,認為驢要咬自己,非常害怕。但是來來回回地觀察驢,覺得它並沒有什麼特殊的本領。老虎漸漸地熟悉了驢的叫聲,又前前後後地靠近它,但始終不與它搏鬥。
漸漸地靠近驢子,態度越來越輕侮,碰倚靠撞冒犯它。驢非常生氣,用蹄子踢老虎。老虎於是很高興,心裡盤算這件事說:「驢的技藝僅僅只是這樣罷了!」於是跳起來大吼了一聲,咬斷了驢的喉嚨,吃光了它的肉,然後才離開。
唉!外形龐大好像有德行,聲音洪亮好像有能耐,當初要是不使出它的那點本事,老虎即使兇猛,但由於多疑、畏懼,終究不敢吃掉它 。如今落得如此下場,可悲啊!
2、原文: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後,終不敢搏。稍近益狎,盪倚沖冒,驢不勝怒,蹄之。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噫!形之龐也類有德,聲之宏也類有能,向不出其技,虎雖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黔之驢》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創作的一篇寓言小品。這篇文章表明能力與形貌並不成正比,外強者往往中干;假如缺乏對付對手的本領,那就不要將自己的才技一覽無餘地展示出來,以免自取其辱。
(3)黔之驢的寓言擴展閱讀:
一、詞句注釋
1、黔(qián):即唐代黔中道,治所在今四川省彭水縣,轄地相當於今彭水、酉陽、秀山一帶和黔州北部部分地區。現以「黔」為貴州的別稱。
2、則:卻。
3、龐然:巨大的樣子。
4、蔽林間窺之:藏在樹林里偷偷看它。
5、稍出近之:漸漸地接近它。
6、慭(yìn)慭然:驚恐疑惑、小心謹慎的樣子。
7、莫相知:不了解它。
8、他日:有一天。
9、大駭:非常害怕。
10、遠遁:逃到遠處。
11、且:將要。噬(shì):咬。
12、益:逐漸。
13、終不敢搏:始終不敢撲擊它。
14、狎(xiá):親近而態度不莊重。
15、盪:碰撞。倚:靠近。沖冒:沖擊冒犯。
二、創作背景
《黔之驢》是柳宗元在「永貞革新」失敗後,他因參加這一進步改革而被貶作永州司馬時寫的《三戒》中的一篇。其創作時間大致在貞元二十一年(805)九月至元和四年(809)之間。
三、賞析
《黔之驢》是古代的一篇寓言故事。作者首先從故事發生的地區環境寫起。黔中道這一帶「無驢」。這一特點很重要,因為如果沒有這一特點,就不會出現後面老虎被驢一時迷惑的情節,因此也就不會發生後面這樣的故事。
「有好事者船載以入」這一句緊緊承接著「黔無驢」三個字而來,交代了寓言中的主要角色驢的來歷——原來它是一個外來戶。「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
這兩句不僅解釋了為什麼說運驢的人是一個「好事者」,而且也很巧妙地把這個「好事者」一筆撇開——因為他同後面的情節沒有關系——從而為下文集中描寫寓言中的主要角色准備了方便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