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謎語 » 慶新春典故

慶新春典故

發布時間: 2022-12-22 12:11:24

『壹』 中國春節的典故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銀須飄逸,目若朗星。 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 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 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發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獨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 "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 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 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里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臘燭還發著餘光…… 。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右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quot;年"獸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貳』 給我提供一些關於春節的習俗和典故

習俗:

1、年夜飯

年夜飯又稱團圓飯,是農歷除夕(每年最後一天)的最後一餐。十二點鍾聲一敲響,就開始吃餃子,因此時正是子時,取其新舊交替,子時來臨之意。

2、守歲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裡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

3、拜年

據明陸容《菽園雜記》記載,拜年習俗最早行於明朝京都。朝官往來,不管認識與否都要互拜,百姓則各拜親友。清代時興在春節時送「拜盒」,即將賀年帖放在精緻美觀的飾盒裡送給親友,以示莊重。現在民間「拜年」已成為一種傳統習俗,至親愛友和同事們,走家串戶、登門拜年,互致問候。

4、壓歲錢

過年給孩子一些壓歲錢是中國的傳統民俗。壓歲錢飽含著長輩對晚輩的祈福求安。粵語地區則將「發紅包」稱為「派利是」:「派」指派發,「利是」也就是紅包,表示把祝願和好運帶給晚輩。

典故:

桃符傳說

《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中記載,門神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關於桃符有個美麗的傳說。很久以前,東海度朔山風景秀麗,山上有一片桃林,其中有一株桃樹巨大無比,枝繁葉茂,曲蟠三千里,結的桃子又大又甜,人吃了這樹上的桃子能變成神仙。

一個漆黑的夜晚,有青面獠牙、紅發綠眼的鬼怪想偷吃仙桃。桃林主人神荼、郁壘二兄弟用桃枝打敗鬼怪,並用草繩捆著餵了看山的老虎。從此,兩兄弟的大名令鬼怪為之懼怕,他們死後變為專門懲治惡鬼的神仙。

後世人們用一寸寬、七八寸長的桃木板畫上神荼、郁壘兩神仙像掛在自家門兩側,以驅鬼祛邪,這種桃木板被稱作「桃符」。隨著時代的變化,桃符本身也在變化,以後人們又將兩個神仙的名字寫在桃符上,代替畫像,再後來,又發展到「題桃符」,即將字數相等、結構對稱、意思相應的短詩題寫在桃符上,據說這就是春聯的前身。

『叄』 關於春節放關門炮的典故

朋友:聽說過「開門炮」,沒聽說過「關門炮」喲。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開門炮」是什麼:
過年前的幾天,家裡的大人就從街上買回紅紅綠綠的鞭炮,攤放在篾扁里晾曬幾天,然後用舊的棉襖、棉被裹得嚴嚴實實,不讓鞭炮受潮。每次過年每家都要花不少錢買鞭炮,少則數百元,多則上千元。因為據說誰家的鞭炮聲越多越響,就預示著誰家來年的日子越紅火,會行大運。
大年初一的凌晨,天剛蒙蒙亮人們便起床了,家家戶戶第一件事就是爭先恐後打「開門炮」,梆敲三更,響炮連天,這意味著開門大吉,也宣告新年開始。全城一片爆竹聲,象徵送舊迎新和接福,俗謂「接年」。大家都用鞭炮迎接新春,看誰家的響聲大,響的時間長,看誰家的禮花品種多,各式各樣的鞭炮、禮花把夜空映的五彩繽紛。預祝新年吉祥如意,興旺發達。
「開門炮」的講究:
打「開門炮」也有慣例,男主人起床,口念吉詞先開門,放炮仗於門口。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稱「百子炮」;再放雙聲大爆竹,大爆竹(有手腕那麼粗)只放三發,但要「帶四放三」,留一個作「備炮」,寧波話「備炮」出典於此。全家老小團聚在門前的大場上,滿懷著興奮和喜悅,一邊相互祝福,一邊家中男主人看著把鞭炮擺成吉祥的圖案,然後小心翼翼地點上引信,隨著「嗤」地一溜火花,噼里啪啦的小鞭炮滿地歡跳,碩大的炮竹滿載著人們的祝福和希望,「通」地沖向藍天,又「啪」地撒下一片繁花。
「開門炮」放得越高越響越好,要求三發都響,聲音宏亮清脆,最為吉祥。意謂可解除一年的疫癘災晦,並表示接新年。在放的過程中不能斷響,否則不吉利。若是「吹、吹、吹」的啞炮,則示為不吉,要馬上就說:「哦,吹吹響,今年會發財。」並立即補放一個。
據說打「開門炮」越早越好,象徵今年做什麼事都會順利,如意,發財,農民會五穀豐登。有些地方在打開門炮時,還口中念念有辭:「開大門,放大炮;財亦到,喜亦到。」一般鞭炮的外皮和里皮均一色通紅,燃放後紙花滿地,燦若雲錦,形成了滿堂瑞色,喜氣洋洋。
開門炮的由來:
在洋溪流傳著一個關於「開門炮」的故事。說是村內有一個窮人由於連年不順,在除夕夜這晚為來年營生無著落而苦悶睡不著覺,於是在半夜到屋外放起鞭炮來。村裡人都被吵醒了,放炮聲吵醒附近的鄰居,鄰居們出來查看究竟,發現是窮鬼起來放炮,都說:「窮鬼起來了?!」「窮鬼怎麼這么早就起來放鞭炮了?!」。結果,從那年開始,窮鬼真的「起來了」,遇到了貴人,做起了生意,家產日盈,徹底告別了貧窮。這個當年的窮人認為是得了左鄰右舍的「好口彩」,而鄉人們則認為那是窮鬼在正月初一一大早就起來放鞭炮,才發家的。於是,從那以後,大家都在正月初一爭相起早放「開門炮」,希望來年能發家致富。
陝北地區的人放開門炮,還有一層深意。據說,臘月二十三日(即「小年」)上天向玉帝匯報人間事務的灶王爺要在正月初一早晨歸來。放「開門炮」是為了迎接這位一家之主凱旋歸來。有的地方,主人帶上兒子,提上香燭、紙馬,到村前村後的廟上燒香叩頭,才算迎來了新的一年。開門炮迎來了開門喜慶,開門吉祥,城鄉處處喜氣洋洋。
過去,一些做生意的酒坊、油坊等在大年初一開門營業時,會紛紛燃放「開門炮」,期望能帶來好運,生意更旺。普通人家為了有好運和圖吉利,也紛紛在大年初一開門時燃放「開門炮」。如今的「開門炮」已不僅是在大年初一這天燃放,只要是做生意的店鋪,不論哪天開門營業,大多都燃放「開門炮」以圖吉利。
現在的「開門炮」:
近幾年來,由於放鞭炮易引起人身傷害、火災和空氣污染等問題,故在政府的明文禁止下,放「開門炮」這項習俗在城市裡已不再出現。有的則代之以「電動開門炮」。但在一些農村和漁島上仍可燃放。

『肆』 春節有什麼典故了

春節典故
農歷正月初一是春節,又叫陰歷(農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

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然而,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除漢族外,還有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

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有關年的傳說也很多。古代的春節叫"元日"、"元旦"、"新年"。辛亥革命後,才將農歷正月初一正式定名為春節。

春節,顧名思義就是春天的節日。春天來臨,萬象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始。人們有足夠的理由載歌載舞來迎接這個節日。於是,節前就在門臉上貼上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當春姑娘來到門口時,會念一遍寄託新一年美好願望的句子,這一念,好運真的來了。同樣寓意的事情還有掛大紅燈籠和貼"福"字及財神像等,"福"字還必須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到了"。

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年"是什麼呢?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像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1993年,北京市人民政府頒布了禁放煙花爆竹的法律,使這一沿續了幾百年的習俗成為歷史。

春節是個親人團聚的節日,這一點和西方的聖誕節很相似。離家的孩子這時要不遠千里回到父母家裡。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了。

節日喜慶氣氛要持續一個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儀式;節中有給兒童壓歲錢、親朋好友拜年等典禮;節後半月又是元宵節,其時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盛況空前,元宵節過後,春節才算結束了。

春節:現代民間習慣上把過春節又叫做過年。其實,年和春節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那麼"年"究竟是怎麼樣來的呢?民間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說的是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銀須飄逸,目若朗星。

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

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

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發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獨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
"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

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

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里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臘燭還發著餘光……

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右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quot;年"獸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另一種說法是,我國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由於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為歲名了。

我國古代民間雖然早已有過年的風俗,但那時並不叫做春節。因為那時所說的春節,指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

南北朝則把春節泛指為整個春季。據說,把農歷新年正式定名為春節,是辛亥革命後的事。由於那時要改用陽歷,為了區分農、陽兩節,所以只好將農歷正月初一改名「春節」。

春節食俗
農歷正月初一,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家家戶戶都要進行賀年活動,飲食是其中的重要內容。

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於采購年貨,舉凡狗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采買充足。江南風俗,年節前要預先做好新年米飯,盛放在竹籮中,上面放紅橘、烏菱、荸薺等果品及元寶糕,插上松柏枝,叫做「年飯」。

北方人家過年的年飯,是用金銀米(黃白米)做的,飯上用棗、栗、龍眼、香枝點綴,插上松柏枝。 北方人過年吃餃子。餃子中有的飽里放糖,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有的飽里放花生(稱長生果),用意是吃了人可長壽;有一隻餃子飽中放一枚制錢,用意是誰吃到了就「財運亨通」。餃子形似元寶,新年裡面條和餃子同煮,叫做「金絲穿元寶」。

新年飲食都要取吉利的用語。 江南人家新年泡茶敬客,茶盤里或碗蓋上放兩只橄欖,稱為「無寶茶」。新年吃飯,必有炒青菜,說吃了「親親熱熱」;必吃豆芽菜,因黃豆芽形似「如意」;每餐必食魚頭,但不能吃光,叫做「吃剩有魚(余)」。

新年必吃年糕,南北同風。吃年糕以祝願生活「年年高」。蘇州的桂花糖年糕,寧波的水磨年糕,北京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均為新年糕點的佳品。

熱點內容
高斯的故事50字 發布:2024-11-05 22:47:08 瀏覽:121
簡譜小城故事 發布:2024-11-05 22:36:39 瀏覽:631
成語鴉 發布:2024-11-05 22:34:48 瀏覽:419
給女孩講的故事 發布:2024-11-05 22:08:33 瀏覽:475
夢見成語 發布:2024-11-05 21:20:54 瀏覽:94
英語故事圖 發布:2024-11-05 20:41:33 瀏覽:663
謙恭故事 發布:2024-11-05 20:38:35 瀏覽:85
一什麼水成語 發布:2024-11-05 20:21:29 瀏覽:329
牛水成語 發布:2024-11-05 20:06:38 瀏覽:548
來日成語 發布:2024-11-05 18:51:00 瀏覽: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