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謎語 » 馬踏飛燕典故

馬踏飛燕典故

發布時間: 2022-12-22 07:58:50

❶ 馬踏飛燕的典故是什麼

踏飛燕又名《馬超龍雀》、《銅奔馬》,為東漢青銅器,1969年於甘肅省武威雷台內墓。東容漢時期鎮守張掖的軍事長官張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現藏甘肅省博物館。奔馬身高34.5厘米,身長45厘米,寬13厘米。形象矯健俊美,別具風姿。馬昂首嘶鳴,軀干壯實而四肢修長,腿蹄輕捷,三足騰空、飛馳向前,一足踏飛燕著地。一匹軀體龐大的馬踏在一隻正疾馳的龍雀背上,小龍雀吃驚地回過頭來觀望,表現了駿馬凌
空飛騰、奔跑疾速的雄姿。其大膽的構思,浪漫的手法,給人以驚心動魄之感,令人叫絕。藝術家巧妙地用閃電般的剎那將一隻凌雲飛馳、驍勇矯健的天馬表現得淋漓盡致,體現出漢代奮發向上、豪邁進取的精神。該作品不僅構思巧妙,而且工藝十分精湛;不僅重在傳神,而且造型寫實。按古代相馬經中所述的良馬的標准尺度來衡量銅奔馬,幾乎無一處不合尺度,故有人認為它不僅是傑出的藝術品,而且是相馬的法式。

❷ 馬踏飛燕的來歷

馬踏飛燕又名「馬超龍雀」、「銅奔馬」,為東漢青銅器,1969年出土於甘肅省武威雷台墓。東漢時期鎮守張掖的軍事長官張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現藏甘肅省博物館。

「馬踏飛燕」高34.5厘米,長45厘米,寬13厘米,重7.15千克,由青銅器鑄造,馬的形象是三足騰空,另外一足踏在一隻鳥的上面,整個青銅器也靠這只足支撐,這類造型的銅器在我國出土文物中極為罕見。

其大膽的構思,浪漫的手法,給人以驚心動魄之感,令人叫絕。藝術家巧妙地用閃電般的剎那將一隻凌雲飛馳、驍勇矯健的天馬表現得淋漓盡致,體現出漢代奮發向上、豪邁進取的精神。

該作品不僅構思巧妙,而且工藝十分精湛;不僅重在傳神,而且造型寫實。按古代相馬經中所述的良馬的標准尺度來衡量銅奔馬,幾乎無一處不合尺度,故有人認為它不僅是傑出的藝術品,而且是相馬的法式。

(2)馬踏飛燕典故擴展閱讀

1983年10月,「馬踏飛燕」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志。1995年3月,國家旅遊局發出《關於開展創建和評選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活動的通知》,並開始評選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的標志用的就是「馬踏飛燕」。凡是當選的城市,都會修建「馬踏飛燕」造型的雕塑,「馬踏飛燕」由此開始在越來越多的城市出現。

1986年「馬踏飛燕」被定為國寶級文物,2002年1月又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

❸ 馬踏飛燕的典故是什麼

典故

1971年郭沫若陪同外賓訪問蘭州,在參觀甘肅省博物館時見到了這件青銅奔馬,被這件文物的藝術魅力所傾倒,說「他是這批文物中的寶中之寶!天馬行空,獨來獨往,就算是拿到世界上,都是第一流的藝術珍品。」

立刻為其命名馬踏飛燕,雖然後來諸多研究表明那不是一隻燕子,如尾巴形狀是齊展的,並非開叉的燕尾,此作品是比喻馬跑得很快,連獵鷹也趕不上的意思,故此有人提出銅雕作品應正名為馬踏飛鷹而非馬踏飛燕。但由於這個名稱十分傳神,被廣泛地使用。

1973年這件文物被安排在英國和法國展出,引起了很大的轟動。此後該文物巡展歐美14國,由於文物集巧妙的藝術構思與高超的工藝技術水準、且都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因而被西方藝術家譽為「雕塑藝術的極頂之作」。

1983年12月,青銅奔馬被定為中國旅遊的標志。西北師范大學旅遊學院院長、教授把多勛認為,「馬超龍雀」在旅遊行業中是規范定義,寓意著「中國旅遊騰飛、跨越和超越發展之義,對中國旅遊業產生了深遠影響」;同時還象徵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寓意中國文化在當代全球文化中有著相當重要的體量和位置。

簡介

東漢銅奔馬,別稱馬超龍雀、馬踏飛燕、銅奔馬、馬襲烏鴉、鷹掠馬、馬踏飛隼、凌雲奔馬等,為東漢青銅器,1969年10月出土於甘肅省武威市雷台漢墓,現藏於甘肅省博物館。

東漢銅奔馬身高34.5厘米,身長45厘米,寬13厘米,重7.15千克。形象矯健俊美,別具風姿。馬昂首嘶鳴,軀干壯實而四肢修長,腿蹄輕捷,三足騰空、飛馳向前,一足踏飛燕。

東漢銅奔馬在1983年10月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志,1986年被定為國寶級文物,2002年1月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 展覽文物目錄》。

「馬踏飛燕」的形象被確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旅遊局的識別標志和「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標志的主體形象,是國家一級文物。

(3)馬踏飛燕典故擴展閱讀:

造型

青銅奔馬由通體青銅鑄成,表面有一層青綠色的銅銹,高34.5厘米,身長45厘米,寬10.1厘米,重約7.15公斤。銅馬昂首嘶鳴,三足騰空,右後足踏在一隻飛鳥的背上,飛鳥驚詫地回頭觀望,喻意神速。

這一構思巧妙而科學,整體的支撐點很小,但重心穩定。關於該造型的含義,有不同的解釋,一種解釋是說馬的速度極快,另一種解釋是該馬為神話中的天馬,因此在鳥之上。




出土

1969年初秋,中國甘肅省原武威縣新鮮公社社員在雷台地區挖防空洞時,意外地發現了墓室內的銅車馬。但由於缺乏文物常識,農民們破壞了考古現場,並把裡面的銅車馬放到了庫房裡。

當年10月,武威文化館工作的黨壽山看到墓室和倉庫里的銅車馬後向上級報告,這些文物在第二年被甘肅省博物館收藏,青銅奔馬就在其中。由於出土時隊陣的順序遺失,只能按照史料記載來重排車馬隊。在車馬隊的最前統領全軍的就是這匹青銅奔馬。後來的考證表明,雷台一帶為一張姓將軍的家族墓地。


❹ "明帝至長安,迎取飛廉並銅馬"的典故

"明帝至長安,迎取飛廉並銅馬"的典故:明帝永平五年,漢明帝親往長安迎取飛廉並銅馬,置上西門外平樂觀。

明帝指的是漢明帝,東漢光武帝劉秀的第四子,東漢的第二個皇帝。飛廉兼銅馬應該指的是1969年甘肅武威出土的銅奔馬,人稱「馬踏飛燕」,或謂「馬超龍雀」。專家們認為該銅奔馬的墓主為東漢末年人。

江這位皇親國戚晚年被漢明帝重新起用,官拜武威太守,並從事冶煉鑄造業,氣勢非凡的銅奔馬昂首嘶鳴,三足騰空的氣勢,令人驚嘆不已,其藝術成就在我國青銅器鑄造工藝和冶煉技術上都達到了一個很高的水平,張江因此獲得了「金馬張」的雅號。

《漢書》記載:「明帝至長安迎取飛廉並銅馬置上西門,平樂觀也。」

(4)馬踏飛燕典故擴展閱讀:

東漢時,張掖盛產黃金,有銅礦。涼州冶煉技術當時也達到相當高的水平。漢光武帝劉秀稱「銅馬帝」,張江為討好皇帝,便想鑄造銅馬獻給皇帝。

東漢明帝時,崇尚《易經》相當普遍。武威太守張江對《易經》十分有研究。他仿造太極圖,以「河西馬」獨特的「對側步」為姿勢,為「乾」。

以涼州「驌驦鳥」為原型,以秦時「飛廉」(風神)為姿勢,為「坤」,將太極圖的「白魚」演變為「練白的驌驦鳥」,「黑魚」演變為「青色的銅奔馬」確定了重心,喻「乾坤輪回」後浪推前浪,小弱勝強之意。

以此啟示漢明帝:我們漢朝能推翻暴秦何愁打不垮匈、羌二敵。當鑄造的銅馬送往京都洛陽時,感動了漢明帝,「明帝至長安,迎取飛廉並銅馬,置於平樂觀也」(《後漢書》)。歷史稱其為「涼州貢天馬」。

❺ "馬踏飛燕」出自何處有何寓意

出自東漢銅奔馬,別稱馬踏飛燕。東漢銅奔馬體現了漢代人勇武豪邁的氣概、昂揚向上的精神面貌的表現,反映了漢王朝的強大與富底。

東漢銅奔馬身高34.5厘米,身長45厘米,寬13厘米,重7.15千克。馬昂首嘶鳴,軀干壯實而四肢修長,腿蹄輕捷,三足騰空、飛馳向前,一足踏飛燕。一匹軀體龐大的馬踏在一隻正疾馳的龍雀背上,小龍雀吃驚地回過頭來觀望,表現了駿馬凌空飛騰、奔跑疾速的雄姿。

銅奔馬微微地偏向一側的頭高昂著,前面頭頂的鬃毛和後面的馬尾一致向後方飄飛,渾圓的軀體呈流線型,四肢動感強烈,三蹄騰空,右後蹄踏一展翅奮飛、回首驚視的「風神鳥」龍雀。

(5)馬踏飛燕典故擴展閱讀

馬踏飛燕出土環境

1969年10月出土於甘肅省武威市雷台漢墓,雷台位於甘肅武威城區北關中路,佔地面積12.4萬平方米。據史料記載,雷台為前涼(301年~375年)國王張茂所築靈鈞台。現雷台保存基本完好,長106米、寬60米、高8.5米。台上有明清時期的古建築群雷祖殿、三星斗姆殿等十座,其建築雄偉、規模宏大。

1969年在雷台下發現一處東漢晚期(186年~219年)的大型磚石墓葬,墓道長19.34米,墓室分前、中、後三室及左右耳室各三處,出土有金、銀、銅、鐵、玉、骨、石、陶器等文物231件,在出土文物中最突出的是鑄造精緻的99件銅車馬儀仗俑,其中就有這個銅奔馬。

熱點內容
紅葉故事下載 發布:2024-12-28 12:02:02 瀏覽:943
結婚用成語 發布:2024-12-28 11:47:38 瀏覽:152
馬的成語大全成語大全 發布:2024-12-28 11:30:04 瀏覽:96
面什麼紅什麼成語 發布:2024-12-28 11:18:34 瀏覽:904
喜耕田的故事一 發布:2024-12-28 10:10:20 瀏覽:450
耒陽故事 發布:2024-12-28 10:07:14 瀏覽:381
一個老兵的故事 發布:2024-12-28 10:01:42 瀏覽:675
狼羊成語 發布:2024-12-28 09:53:02 瀏覽:438
關於形象的故事 發布:2024-12-28 09:53:00 瀏覽:601
勇有什麼成語 發布:2024-12-28 09:43:20 瀏覽: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