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蘭典故介紹
A. 問問:樓蘭比喻什麼都是引經據典,答非所問
原話出自:從軍行七首·其四
[ 唐·王昌齡 ]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不破樓蘭終不還
樓蘭比喻什麼呢?
樓蘭:原指西漢時期的一個小國,後指邊境敵人。
「破樓蘭」指戰勝邊關的敵人。
「不破樓蘭終不還」,是說,不徹底打敗敵人絕不收兵。這是一種敢打必勝的勇氣、決心和信心!
為什麼這么說呢?這就必須提到一個典故:
根據《漢書》的記載:樓蘭國王貪財,多次殺害前往西域的漢使。後來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計斬樓蘭王,為國立功。
西漢時期,樓蘭是個小國,地處通往西域的要道。因樓蘭阻礙漢朝使節通往西域,漢武帝曾派兵征服了這個小國。
樓蘭老國王去世後,新樓蘭王受匈奴使者的指使,背叛了漢朝,多次殺死漢朝前往大宛國的使臣。漢朝准備再次派人征服樓蘭。
這時朝廷有個擔任駿馬監的小官傅介子,自告奮勇,要求出使大宛國。大將軍霍光見他如此有膽識,便派他帶領人馬前往。傅介子不負使命,馬到成功,迫使樓蘭王向漢朝謝罪。傅介子又趁著夜色,率領勇士殺死了匈奴使者,平安到達了大宛。
漢昭帝時期,樓蘭國仍反復無常。大將軍霍光又派傅介子帶著大批珍貴禮品和精幹勇士,前往西域,宣稱此行專程賞賜屬國。
樓蘭王十分貪財,聽說漢朝皇帝派使者到西域賞賜附屬國,一點防範也沒有。傅介子在驛館布下埋伏,邀請樓蘭王到驛館赴宴,一舉殺死了樓蘭王,平定了樓蘭,建立了戰功。
詩人就常用「樓蘭」代指邊境之敵,用「破(斬)樓蘭」指建功立業。
B. 《不破樓蘭終不還》中的典故
《不破樓蘭終不還》中的典故:
樓蘭:指邊境敵人。
根據《漢書》的記載:樓蘭國王貪財,多次殺害前往西域的漢使。後來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計斬樓蘭王,為國立功。
西漢時期,樓蘭是個小國,地處通往西域的要道。因樓蘭阻礙漢朝使節通往西域,漢武帝曾派兵征服了這個小國。
樓蘭老國王去世後,新樓蘭王受匈奴使者的指使,背叛了漢朝,多次殺死漢朝前往大宛國的使臣。漢朝准備再次派人征服樓蘭。
這時朝廷有個擔任駿馬監的小官傅介子,自告奮勇,要求出使大宛國。大將軍霍光見他如此有膽識,便派他帶領人馬前往。傅介子不負使命,馬到成功,迫使樓蘭王向漢朝謝罪。傅介子又趁著夜色,率領勇士殺死了匈奴使者,平安到達了大宛。
漢昭帝時期,樓蘭國仍反復無常。大將軍霍光又派傅介子帶著大批珍貴禮品和精幹勇士,前往西域,宣稱此行專程賞賜屬國。
樓蘭王十分貪財,聽說漢朝皇帝派使者到西域賞賜附屬國,一點防範也沒有。傅介子在驛館布下埋伏,邀請樓蘭王到驛館赴宴,一舉殺死了樓蘭王,平定了樓蘭,建立了戰功。
詩人就常用「樓蘭」代指邊境之敵,用「破(斬)樓蘭」指建功立業。
如:王昌齡《從軍行》: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上海風秋。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關城榆葉早疏黃,日暮雲沙古戰場。表請回軍掩塵骨,莫教兵士哭龍荒。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葉城西秋月團。明敕星馳封寶劍,辭君一夜取樓蘭。
玉門山嶂幾千重,山北山南總是烽。人依遠戍須看火,馬踏深山不見蹤。
(2)樓蘭典故介紹擴展閱讀
典故指典制和掌故。《辭海》、《辭源》為「典故」一詞立了兩個義項:一是典故一詞的古義,與現代漢語所說的「故實」有些相當,指古代的典章制度、舊事舊例。
我們今天所講的典故當然用的是典故的今義。典故的今義,《現代漢語詞典》釋作「詩文里引用的古書中的故事或詞句」。《辭海》、《辭源》的釋法與此有類,說是「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出處的詞語」。
樓蘭之名始見《史記》所載,公元前176年匈奴冒頓單於給漢文帝劉恆的信,樓蘭歸屬匈奴。公元前60年,屬漢朝西域都護府。樓蘭是西域最東邊的絲綢之路上的當道小國,漢匈為爭奪西域都欲控制樓蘭,樓蘭在漢匈之間「不兩屬,無以自安」。公元前77年,西漢勇士、著名外交家傅介子殺樓蘭王更其國名為鄯善,漢朝應鄯善之請求,派兵在其境內的伊循城內屯田。
C. 陳毅詩句「脫手斬得小樓蘭」中的「樓蘭」是什麼意思
【釋義】:脫手斬得小樓蘭」中的「樓蘭」是人名來源於(西漢傅子介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