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玩典故
1. 揚州瘦西湖有什麼典故嗎
"瘦西湖」的由來:
揚州瘦西湖,原名保障湖。相傳在清乾隆年間,揚州的鹽業興盛,瘦西湖由於年長日久,湖心淤塞,鹽商便出資疏浚,並在東西岸興建起許多亭台樓閣,這一來,湖上的風景便顯得格外優美秀麗了。
當時,鹽商中首富有三家,他們附庸風雅,經常到湖上遊玩、宴客。這年春二月,三個鹽商來到湖上鳧庄小宴,他們一面飲酒,一面欣賞湖面景色。大鹽商年齡最長,閱歷多,一向以長兄自居,他喝了幾杯酒,就說:「我們這個保障湖,風景多好啊,一點也不比杭州的西湖差,可是卻叫保障湖未免有點不相配。」二鹽商慣於見風使舵,見大鹽商發這通議論,立刻湊趣說:「高見,高見。我們揚州文人雖多,但卻沒有一個人關心這件事,實在叫人遺憾。」三鹽商是一個自以為是的人,他接著說:「起個名字,還要文人?我看未免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來,我們三人思量思量,不信就想不出一個好名字來。」三個人酒不喝了,都在低頭沉思,過了好一會兒,大鹽商先開口,他說:「我們的保障湖在揚州城之西,不如也叫它『西湖』,二位以為如何?」二鹽商馬上附和說:「妙,妙,把保障湖改為西湖,那太好了,太好了。」三鹽商看了二鹽商一眼,不以為然地說:「你們二位都到過杭州,杭州的西湖多大啊!我們這個湖怎配稱西湖呢?依小弟之見,叫『小西湖』還差不多。」大鹽商搖搖頭,心裡有話:這個「小」字就比人家矮了大半截,不妥,不妥,但他又想不出一個好名字來,就說:「『小西湖』還要斟酌斟酌。我看『西湖』是可以用的,只要在它前面加一個合適的字來。」
就為這一個字,三個人又在苦苦思索了,過了好一會,二鹽商開口了,他說:「我們這個西湖,雖不及杭州的西湖大,但也有它的特點,就是湖身迂迴曲折,有二十多里長,我看不如叫它『長西湖』。大、三鹽商都搖頭,不同意。他們於是又想出一大堆名字來,什麼「金西湖」、「銀西湖」、「綠西湖」、「藍西湖」、「美西湖」等等,可沒有一個中意的。這一來,他們才感覺到替湖起一個名字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恰巧,鄰座有位書生,一直頗有興趣地聽他們爭論,只是笑而不語,大鹽商見了,就說:「那看著我們笑的是個讀書人,我們何不請他來起一個名字。」
這位書生並沒有過來,他站起來劈口說到:「三位的議論我都聽到了,我看揚州的這個湖是可以與杭州的西湖相媲美,但清瘦過之,依我之見,稱『瘦西湖』可也。」「瘦西湖」三個字一出口,三個鹽商就佩服得五體投地,一再邀請這個書生入座飲酒,可是,那個書生卻飄然而去。從此,「瘦西湖」的名聲就傳開了。
2. 西湖典故
很早以前,西湖白沙堤,從孤山蜿蜿蜒蜒到這里,只有一座無名小木橋,與湖岸緊緊相連。遊人要到孤山去遊玩,都要經過這座小木橋,日曬雨淋,橋板經常要爛斷,遊人十分不便。
橋旁有一間簡陋的茅舍,住著—對姓段的夫婦。兩人心地善良,手腳勤快,男的在湖裡捕魚為生,女的在門口擺個酒攤,賣家釀土酒。因酒味不佳,顧客很少上門,生意清淡。
一天,日落西山,夫婦倆剛要關門,來了一個衣衫襤褸的白發老人,說是遠道而來,身無分文,要求留宿—夜。段家夫婦見他年老可憐,熱情地留他住下,還燒了一條剛從西湖裡捕來的鯉魚,打上一碗家釀土酒,款待老人。老人也不客氣,一連飲了三大碗,便倒在床上,呼呼入睡。
第二天早晨白發老人臨別時,說道:「謝謝你們好心款待,我這里有酒葯三顆,可幫助你們釀得好酒。」說罷,取出三顆紅紅的酒葯,告別而去。
段家夫婦將老人的三顆酒葯放在釀酒缸里,釀出來的酒,顏色猩紅,甜醇無比,香氣襲人。從此,天天顧客盈門,段家猩紅酒名揚杭城,生意一天比一天興隆。段家夫婦拆了茅舍,蓋起了酒樓。他們為了感謝白發老人,積蓄了一筆錢,准備好好答謝他。
歲月流逝,一晃三年。這年冬天,西湖大雪,白發老人冒雪來到段家酒樓。夫婦倆一見恩人來到,喜出望外,留老人長住他家。然而老人第二天便要告別。臨別之時,段家夫婦取出三百兩銀子送給老人。老人笑著推辭說:「謝謝你們夫婦—片好心,我這孤單老人,要這么多銀錢何用?你們還是用在最要緊的地方吧!」說罷,便踏雪向小橋走去。段家夫婦站在門口相送,只見老人剛跨上小木橋,腳下一滑,橋板斷啦,老人也跌進了湖裡。夫婦倆急忙跑去相救,忽見白發老人立於湖面,如履平地,微笑著向他們揮揮手,飄然而去。
段家夫婦這才知道,白發老人不是凡人。想起老人臨別說的話,使用那筆銀錢在原來的小木橋處,造起了一座高高的青石拱橋,還在橋頭建了一座亭子。從此,游西湖的人,再不怕路滑橋斷啦。
鄉親父老懷念段家夫婦行善造橋的好事,便把這橋稱為段家橋。後來,因為「段」、「斷」同音,使被稱為斷橋。
3. 秉燭夜遊的典故
《古詩十九首》:「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 【示例】 唐·李白《春夜宴桃李回園序》:「古人~,良有答以也。」
秉:拿著;握住。老舍先生的《養花》:送牛奶的同志,進門就誇「好香」!這使我們全家都感到驕傲。趕到曇花開放的時候,約幾位朋友來看看,更有秉燭夜遊的神氣——曇花總在夜裡放蕊。花兒分根了,一棵分為數棵,就贈給朋友們一些;看著友人拿走自己的勞動果實,心裡自然特別喜歡。
成語典故
曹丕《與吳質書》:「少壯真當努力,年一過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燭夜遊,良有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