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河錢典故
Ⅰ 九毛九的歷史典故
很久以前,一位山西商人外出山西去從事貿易的營生,在橫渡黃河時,遇見一船夫。山西商人問道:過岸多少錢?,船夫曰:一塊錢。山西商人又問道:八毛八行不行?船夫曰:不行。山西商人再次討價還價道:那九毛八總可以了吧?船夫在想,「聽說山西商人精明很會算帳,看來一點也不假,今天若不給他便宜點是不行了」。船夫最後佯裝無奈道:算啦!真服了你啦,就少收你一分錢吧,你就付九毛九吧!這位山西商人欣然接受了這個價格。船行到對岸,船夫禁不住好奇的問道:為什麼別人過河都出一塊錢,而你非要少給一分錢呢?山西商人答道:有了這一分錢,萬一生意賠了,那就指望靠這一分錢起家啦!
自此,人們便把山西籍商人的這種「勤儉節約的品質、精打細算的習慣、嚴格控製成本精神」調侃為「九毛九」,作為對整個山西商人的一個泛稱,彰顯了山西商人獨有的商業文化內涵,在調侃的語氣里,欽佩之情油然而生。
九毛九成招牌
九毛九,差一分就是一塊錢,對於長於算計的山西人來說,就是不願意把這一分錢掏出口袋來,所以,它的主題思想就是一個字:摳!
晉商善賈,分厘必爭,然後能使財富點點滴滴聚積,落得個小康家業快樂人生。
傳說一個山西人掉進了黃河,正好一個陝西人路過,山西人喊救命,陝西人說給一塊錢救命費才動手。山西人還價八毛不行,九毛也不行,陝西「愣娃」一定要一塊錢,而山西人最後只出到九毛九。一個一分不讓,一個一分不加,於是浪遏人頭,沉入河底。這便是山西「九毛九」說法的來源。
九毛九是一個典故,說是以前一個很窮的人在外面做工,他的妻兒好不容易去看他一回,他為了不讓他的妻兒覺得他在外面很辛苦,於是就請他的妻兒去飯店吃飯,到結賬的時候共消費了1元,但他只有九毛九,於是就對老闆說了他的難處,讓老闆給他寫個欠條也行,等過段時間再還給他1分錢,但不要在他妻兒面前提起。老闆聽後就對在外等候的妻兒說,你的丈夫是我們酒店的常客,所以享受我們的優惠價9毛9。
Ⅱ 花錢愛國,存錢過河,經濟學家跟老一輩兒的至理名言我該信哪個
女經濟學家林采宜說:花錢是最好的愛國方式,「把錢花光,為國爭光」!怎麼說呢,畢竟人家是經濟學家,我這個只有幼兒園文化的小朋友,反駁人家是不是有點兒不太好!
首先我想問,你光說花錢的事兒了,那麼請問,我想花,這錢上哪領呢?沒錢咋花呢?最重要的也沒說啊!
總結:
所以,我更相信我媽說的,錢不能亂花,錢要留著過河,家裡用錢的地方多,買房子,養孩子,未來我還想做生意,還想讓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所以我的錢都有用,我會花錢,但是絕對不會隨便花,我花的每一分錢都要有意義!
我花錢是我有需要,而不是別人告訴我,你要花錢才愛國,你要使勁花錢,不可以消費降級,我愛我的國家,毋庸置疑,如果國家需要,我願意無條件捐獻,而不是一個經濟學家站在那裡說著風涼話,對我進行道德綁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