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子寓意
春秋時期,宋國有一個養猴子的人,非常喜愛猴子。他在家裡養了一大群猴子,時間長了,漸漸能懂得猴子們的心意,猴子們也能理解主人的想法。他盡量節省家中的用度,買可口的東西喂給這群猴子吃。後來漸漸不支,養不起這么一大群猴子了,於是他便想限制它們的食量。
但又擔心猴子們不聽從,便騙它們說:"以後每天給你們的食物,早上是三枚栗子,晚上是四枚栗子,怎麼樣?"猴子們聽了很生氣,一個個跳了起來,吼叫不止。養猴人便改口說:"那麼早上給你們四枚,晚上給你們三枚,行不行?"猴子們聽了都高興起來,順從地爬在了地上。
寓意:我們每一個人都活在一種自己關於價值的習慣性判定裡面。你習慣了先拿多一點兒,再拿少一點兒。結果有人給你講,先少一點兒,後多一點兒,行不行?雖然總量一樣,卻受不了。
朝三暮四,是一種靈長類動物普遍擁有的心智模式。你我皆靈長,我們總是很習慣按照某一種內心設定的要求去作出判斷,當別人給出的建議與之不符的時候,抱怨就產生了。
(1)橡子寓意擴展閱讀:
朝三暮四[ zhāo sān mù sì ]
【解釋】:原指玩弄手法欺騙人。後用來比喻常常變卦,反復無常。
【出自】:《莊子·齊物論》:「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
【翻譯】:狙公(喂猴子的人)給猴子分橡子,說:「早上三顆,晚上四顆,怎麼樣?」眾狙(一群猴子)皆怒,說:「憑什麼?憑什麼早上三顆,晚上四顆?不高興。」
於是,狙公就改了,說:「這樣吧,早上四顆,晚上三顆,怎麼樣?」結果,莊子用的詞很有意思——「眾狙皆悅」。名義和實際都沒有虧損而喜怒為用,也就是因為這樣的
【示例】:釐定規則:怎樣服役,怎樣納糧,怎樣磕頭,怎樣頌聖。而且這規則是不象現在那樣~的。 魯迅《墳·燈下漫筆》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比喻反復無常的人
⑵ 橡樹下的豬寓意
《橡樹下的豬》的藝術形象曲折地反映了一切剝削社會嚴峻的階級關系,生動描繪出一幅顯示階級剝削本質的充滿生命的圖畫。
《橡樹下的豬》里的「豬」象徵著剝削者,「橡樹」代表著被剝削者。剝削者一方面需要被剝削者養活,一方面又無休止地戕害被剝削者。
《橡樹下的豬》反映出一種形而上學的哲學觀點:割斷事物的聯系,孤立地看問題。因而便看不清一個整體事物中各個部分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用這種眼光看事物,當然不會正確地反映客觀,而一定會遭到到客觀規律的無情嘲笑。
(2)橡子寓意擴展閱讀
克雷洛夫寓言《橡樹下的豬》原文:
一隻豬整天在老橡樹下狼吞虎咽地吃著橡實,吃飽了就躺在樹蔭里呼呼大睡。睜開沉重的眼睛醒來時,又站起身來,用豬鼻子挖掘起橡樹根來了。
「喂,你不明白嗎?這樣拱是要損傷橡樹的,」躲在樹枝上的一隻老鴉責備地叫喚道,「如果你把樹根都拱的暴露出來了,樹就要枯死的。」
豬答道:「讓它枯死好了。這對我可沒有什麼影響。我看不到它對我有什麼用處,只要有將我養胖的橡子可以吃,即使永遠沒有橡樹我也不會覺得可惜。」
這時橡樹忍無可忍,突然對它說:「你這個忘恩負義的東西!抬起你的豬嘴往上瞧瞧,你就會看到,你吃的橡子是從我身上長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