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茶典故
『壹』 什麼是早茶
早茶,中國社交飲食習俗。早茶習俗多見於中國南方地區,尤其是廣東和江蘇揚泰地區。談及廣東的傳統文化,早茶是其中濃墨重彩的一筆。食在廣州,味在西關。 西關是三百多年來廣州美食文化的核心區域,也是最正宗廣式點心的發源地,廣州的十大名小吃皆是出自西關地區。到廣州,不可不來西關飲茶,飲早茶,自然少不了西關名點。每逢周末或假日,廣東人便扶老攜幼,或約上三五知己,齊聚茶樓「嘆早茶」。「嘆」在廣東話中是享受的意思,由此可見,喝早茶在廣東人的心目中是一種愉快的消遣,在這個層面上來說與其他娛樂活動並無二致。而談及揚州,泰州地區的早茶,不僅在吃,更在於那份柔柔的情。一家人能夠聚在一起嘮嘮家常,不能不說是一種幸福。世世代代的揚泰人,就這樣一直延續著吃早茶的傳統,延續著老揚泰的慢生活,延續著彌漫在整個城市間的親情。
中文名
早茶
功效
暖胃去膩,利於消化
茶點
魚湯面、干絲、粉果、粥、包子、龜苓膏等
來源
咸豐同治年間、清中前期
常見茶類
茉莉花、烏龍茶、魁龍珠、鐵觀音
發源地
江蘇、廣東
早茶的起源
蘇式早茶
揚州、泰州地區的早茶可以追溯到清前中期。蘇式早茶,比較多的是豆制干絲和面點小食,比如餛飩,魚湯面,干拌面,炒麵等各種面條,以及蟹黃湯包,鮮肉筍包,乾菜包等等。其實南方人也有很多面點,但是這些面點的做法,形制,味道,都和北方的麵食區別很大。至於干絲,是由豆腐乾切成的,先用刀將一塊豆腐乾均勻削成20片左右,再斜鋪切成和火柴棒相當的細絲,然後倒進沸水裡反復沖燙。當然,干絲本身是沒有味道的,全得依賴調料來調和。醬油、水、糖、鹽,調到濃淡適度,略帶甜味和鮮味;撒上姜絲、香菜、胡蘿卜絲、花生米、榨菜丁便做成清淡可口的燙干絲。
粵式早茶
說起廣東早茶的來源,要追溯到咸豐同治年間。當時廣州有一種名為「一厘館」的館子,門口掛著寫有「茶話」二字的木牌,供應茶水糕點,設施簡陋,僅以幾把木桌木凳迎客,聊供路人歇腳談話。後來出現了茶居,規模漸大,變成茶樓,此後廣東人上茶樓喝早茶蔚然成風。直到今天,廣東早茶中茶水已經成為配角,茶點卻愈發精緻多樣,這種傳統文化隨著廣東經濟的迅速發展不但沒有消失的跡象,反而越來越成為廣東人休閑生活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還有一種叫「二厘館」也供同樣的點心,區別在於價格和設備,茶樓的茶資要三分六厘,而二厘館的茶資只需要二厘,相差甚遠,足足十六倍。老式茶樓有些分等級,樓上比樓下的貴,因樓上有空調(或電風扇)而且地方較寬敞之故。既名為「早茶」,茶水便自然是廣東早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早茶的茶水以紅茶為主,取其暖胃去膩,利於消化。常見的有發酵茶(安化黑茶、普洱茶等)、烏龍茶(鐵觀音、大紅袍等),有的人也喜歡喝菊普茶,即在普洱茶中加入菊花,取其清涼祛火。紅茶色深紅,湯濃稠,味苦澀,雖在視覺和味覺上都不如綠茶,卻與廣東早茶中味道濃郁的茶點恰是絕佳配搭。
『貳』 中國十大名茶的名詞解釋
中國十大名茶由1959年全國「十大名茶」評比會所評選,包括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黃山毛峰,廬山雲霧茶,六安瓜片,君山銀針,信陽毛尖,武夷岩茶,安溪鐵觀音,祁門紅茶。此外曾出現在非官方評選的「十大名茶」中的系列名茶包括涌溪火青,太平猴魁,湖南蒙洱茶,雲南普洱茶,採花毛尖,恩施玉露,蘇州茉莉花茶,峨眉竹葉青,蒙頂甘露,屯溪綠茶,雨花茶,滇紅,金獎惠明茶,白毫銀針等。
中國十大名茶是十種在中國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名茶。不過,關於中國十大名茶說法不一,此處所列的是最具代表性的說法。
西湖龍井主要是指產於中國杭州西湖風景區龍井一帶的一種炒青綠茶,以「色、香、味、形」而聞名,是中國最著名的綠茶之一,流傳著「不是畫而勝於賞畫,不是詩而勝於吟詩」的美譽。2012年12月,由龍井秋茶製作而成西湖龍井紅茶正式推出市場,每年可製作10多萬斤。多少年來,杭州不僅以美麗的西湖聞名於世界,也以西湖龍井茶譽滿全球。相傳,乾隆皇帝巡視杭州時,曾在龍井茶區的天竺作詩一首,詩名為《觀採茶作歌》。西湖龍井茶向以「獅(峰)、龍(井)、雲(棲)、虎(跑)、梅(家塢)」排列品第,以西湖龍井茶為最。龍井茶外形挺直削尖、扁平俊秀、光滑勻齊、色澤綠中顯黃。沖泡後,香氣清高持久,香馥若蘭;湯色杏綠,清澈明亮,葉底嫩綠,勻齊成朵,芽芽直立,栩栩如生。品飲茶湯,沁人心脾,齒間流芳,回味無窮。
洞庭碧螺春產於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原吳縣)太湖的洞庭東、西山,屬於綠茶。中國十大名茶之一。
洞庭山有洞庭東山、和洞庭西山,位於遼闊,碧水盪漾,煙波浩渺的太湖之濱,氣候溫和,冬暖夏涼,空氣清新,雲霧彌漫,是茶樹生長得天獨厚的環境,加之採摘精細,做工考究,形成了別具特色的品質特點。碧螺春茶條索纖細,捲曲成螺,滿披茸毛,色澤碧綠。沖泡後,味鮮生津,清香芬芳,湯綠水澈,葉底細勻嫩。尤其是高級碧螺春,可以先沖水後放茶,茶葉依然徐徐下沉,展葉放香,這是茶葉芽頭壯實的表現,也是其他茶所不能比擬的。
碧螺春茶從春分開采,至穀雨結束,採摘的茶葉為一芽一葉,對採摘下來的芽葉還要進行揀剔,去除魚葉、老葉和過長的莖梗。一般是清晨採摘,中午前後揀剔質量不好的茶片,下午至晚上炒茶。目前大多仍採用手工方法炒制,其工藝過程是:殺青炒揉搓團焙乾。三個工序在同一鍋內一氣呵成。炒制特點是炒揉並舉,關鍵在提毫,即搓團焙乾工序。
清朝王應奎所著《柳南隨筆》中對「碧螺春」茶名的來歷有這樣的典故。洞庭山碧螺峰的石壁上原有幾棵野茶樹,當地老百姓進山採茶有幾十年。康熙年間茶葉豐收,當地少女入山採茶葉,茶筐滿了,便將茶葉放在胸口的衣襟內,茶得到體溫,突發襲人香氣,採茶女驚呼「嚇煞人香」,稱茶為「嚇煞人」。
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熙皇帝南巡,到了太湖洞庭山,吳縣巡撫宋犖購買朱家所產「嚇煞人」茶獻上,康熙以為「嚇煞人」不雅,御賜名「碧螺春」,此後地方官年年采辦碧螺春進貢。
碧螺春茶條索緊結,捲曲成螺,白毫密被,銀綠隱翠。號稱「三鮮」即香鮮濃、味道醇、色鮮艷,花香果味,沁人心脾,別具一番風韻。
清李純客《水調歌頭》詞曰:「時有惠風徐至,贏得嫩香盈抱,綠唾上衣妍。」
洞庭碧螺春茶風格獨具,馳名中外,為北京人民大會堂指定用茶,常用之招待外賓或作高級禮品,它不僅暢銷於國內市場,還外銷至日本、美國、德國、新加坡等國。
黃山毛峰,綠茶,是中國著名的歷史名茶, 由於其色、香、味、形俱佳, 品質風味獨特,1955年被中國茶葉公司評為全國「十大名茶」 ,1982年又獲中國商業部「名茶」稱號,1983年獲中國外經貿部「榮譽證書」 ,1986年被中國外交部定為「禮品茶」。
黃山毛峰產於中國安徽秀麗的黃山之中,成茶外形細嫩扁曲,多毫有鋒,色澤油潤光滑,沖泡杯中霧氣繞頂,滋味醇甜,鮮香持久。
黃山毛峰是1875年由徽州商人謝正安在歙縣富溪村研製成功。謝正安原本家境富裕,後因戰亂躲進富溪村的充山源,為重振家業,自己帶領家人照料茶園,採摘鮮葉,精心製作了一批形狀如雀舌的茶葉,並運往上海銷售。他以茶形命名,「白毫披身,芽尖似峰」,就名作黃山毛峰。
廬山雲霧產於江西省九江市境內的廬山,古稱「聞林茶」,宋朝時奉為「貢茶」,因廬山的茶樹主要生長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含鄱口、五老峰、汗陽峰、小天池、仙人洞等地,常年雲霧繚繞,一年中有霧的日子可達195天之多。從明代起始稱「廬山雲霧茶」,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
六安瓜片產於安徽省六安地區的齊山等地,其中以六安及下屬金寨縣和霍山縣兩縣所產的最佳。這種著名的綠茶片茶品種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 它最先源於金寨縣的齊山村,現在也以齊山村蝙蝠洞區域所產的品質最佳,故又名「齊山瓜片」。
六安產茶歷史久遠,明代許次紓在茶疏中提到「天下名山,必產靈草。江南地暖,故獨有茶。大江以北,則稱六安」。
盡管六安茶葉種植時間久遠,但是六安瓜片的產生是近百年的事情。民間的流傳虛實難辨,但是有三點可以確定:一,六安瓜片問世於1905年左右;二,瓜片產地為金寨縣齊頭山附近;三,採制技術是在大茶的基礎上,汲取蘭花茶、毛尖製作技術,逐漸創制的。
六安瓜片外形似瓜子,色澤翠綠,香氣清高,味鮮甘美,耐沖泡。片茶指全由葉片製成的不帶嫩芽和嫩莖的茶葉品種。沏茶時霧氣蒸騰,清香四溢,亦有「齊山雲霧瓜片」之稱。
君山銀針是出產於中國湖南洞庭湖中君山島的一種名茶,只採集剛抽出尚未張開的茶樹嫩芽製作,由於嫩芽細卷如針,故名君山銀針。是一種黃茶。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因為產地范圍很小,細芽分量很輕,因此
產量很少,所以非常名貴。
清代,君山茶分為「尖茶」、「茸茶」兩種。「尖茶」如茶劍,白毛茸然,納為貢茶,素稱「貢尖」。
沏泡後黃湯黃茶,芽尖很輕,經沏泡張開後,在杯中根根直立不倒,如同「刀山劍硭」,並上下運動。芽片很嫩,喝完茶後殘茶可以吃。
信陽毛尖,產於河南省信陽市的西南山區,比如說車雲山、連雲山、集雲山、天雲山、雲霧山、白龍潭、黑龍潭、何家寨等。信陽毛尖茶屬於綠茶。中國十大名茶之一。信陽毛尖茶是傳統名茶之一,也是河南省著名的特產。因其條索細秀、圓直有峰尖、白滿披而得名「毛尖」,又因產地在信陽故名「信陽毛尖」。以「細、圓、光、
直、多白毫、香高、味濃、色綠」的風格著稱。在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榮獲金獎,1959年被譽為中國十大名茶之一。1982年、1986年與1990年被商業部評為全國名茶,1985年榮獲國家質量獎銀質獎,1990年榮獲國家質量獎金質獎,1999年在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上榮獲金獎。
信陽毛尖品質優異,炒制工藝獨特。全國茶學專業大、中專統編教材《制茶學》等及眾多的茶學專著如《中國農業網路全書茶業卷》、《中國茶經》、《中國茶學辭典》、《中國名優茶選集》、《茶業大全》、《中國名茶志》、《中國茶葉大辭典》等均收錄入冊。
武夷岩茶產於福建省北部的武夷山地區,是中國烏龍茶中之極品。中國十大名茶之一。
武夷山多懸崖絕壁,茶農利用岩凹、石隙、石縫,沿邊砌築石岸種茶,有「盆栽式」茶園之稱。因為有「岩岩有茶,非岩不茶」之說,岩茶因而得名。武夷岩茶主要分為兩個產區:名岩產區和丹岩產區。
岩茶中以大紅袍、白雞冠、鐵羅漢、水金龜等著名,其它品種還有瓜子金、金鑰匙、半天腰等品種。
武夷岩茶自南北朝時期己開始有名氣,至唐朝時孫樵更美稱武夷岩茶為「晚甘侯」,亦是現時得知
武夷岩茶最早的茶名。
大紅袍是武夷岩茶中品質最優異者。武夷岩茶產於福建的武夷山。武夷山位於福建崇安東南部,方圓60公里,有36峰、99名岩,岩岩有茶,茶以岩名,岩以茶顯,故名岩茶。武夷產茶歷史悠久,唐代已栽制茶葉,宋代列為皇家貢品,元代在武夷山九曲溪之四曲畔設立御茶園專門採制貢茶,明末清初創制了烏龍茶武夷山栽種的茶樹,品種繁多,有大紅袍、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四大名樅」,此外還有以茶樹生長環境命名的,如不見天、金鎖匙等;以茶樹形狀命名的,如醉海棠、醉洞賓、釣金龜、鳳尾草、玉麒麟、一枝香等;以茶樹葉形命名的,如瓜子金、金錢、竹絲、金柳條、倒葉柳等;以茶樹發芽早遲命名的,如迎春柳、不知春等;以成茶香型命名的,如肉桂、石乳
由於武夷岩茶的名氣,元朝在武夷山設有御茶園,負責監制進貢的武夷岩茶。御茶園在明朝晚年荒廢,現時遺址上建有御茶園茶樓。香、白麝香等。
鐵觀音是烏龍茶的一種,原產於福建安溪縣。鐵觀音屬介於綠茶和紅茶之間的半發酵茶,[1]且被認為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
鐵觀音原是茶樹品種名,由於它適制烏龍茶,其烏龍茶成品遂亦名為鐵觀音。所謂鐵觀音茶即以鐵觀音品種茶樹製成的烏龍茶,亦有一種說法稱「鐵觀音」名稱乃乾隆皇帝所賜。在台灣,鐵觀音茶則是指一種以鐵觀音茶特定製法製成的烏龍茶,所以台灣鐵觀音茶的原料,可以是鐵觀音品種茶樹的芽葉,也可以不是鐵觀音品種茶樹的芽葉。
祁門紅茶,又稱祁門功夫紅茶,是一種具有酒香和果味的紅茶,出產於中國中部的安徽祁門縣,簡稱祁紅。祁門紅茶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中唯一的紅茶,與印度的大吉嶺紅茶、斯里蘭卡的烏伐紅茶一同被譽為世界三大高香名茶。
祁門紅茶首次出現是在清朝光緒年間。在這之前,在安徽省只製作綠茶,有「安綠」之稱。光緒元年(1875年),黟縣人余干臣從福建罷官回籍開設茶莊,學會了製作紅茶的秘訣,即在製作初期加入一道特殊的發酵工序,使茶葉的葉底和茶湯呈現紅色,因此得名「紅茶」。結果製作出來的紅茶大受歡迎,超出了他的預期,並很快就在英國流行起來,成為混合茶英式早餐茶最主要的成分,也成為伯爵茶的基茶,並認為是高貴身份的象徵。1915年在巴拿馬舉辦的萬國博覽會上,祁門紅茶獲得了金質獎章。
祁門紅茶有水果的香味,有松木的味道(像正山小種)和花香,但又不像大吉嶺紅茶的香味那
么絢麗,因此也被稱為「祁門香」。祁門紅茶的咖啡因含量比阿薩姆紅茶低。由於氣候與土壤的原因,製作〖祁門紅茶〗的最佳茶草是取自祁門南鄉〖溶口〗至西鄉〖歷口〗一帶。
通常祁門紅茶適合於不加奶和糖的清飲,但是加奶飲用也不減茶香。祁門紅茶被認為是最適合用作下午茶和睡前茶的茶種之一。
1980年代以後,祁門紅茶多次獲得中國國家級獎章,並成為中國政府招待外國賓客和中國茶葉出口的重要茶種,主要出口國為英國。但1990年代以來,祁門紅茶受到廣泛批評。批評者認為,由於原料和加工等方面以及惡性競爭的原因,祁門紅茶的品質有所下降,出於經濟原因,當地很多茶商甚至只用茶季末期的的茶草製作紅茶,同時由於品牌保護和監管不力,一些仿冒產品充斥市場。在這種壓力下,當地政府採取了改良品質、扶持龍頭企業、加強原產地認證和商標注冊等措施促進紅茶生產。
『叄』 關於茶的古詩
一 詩
1盧仝,自號玉川子,愛茶成癖,被後人尊為茶中亞聖,他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即《飲茶歌》是他在品嘗友人諫議大夫孟簡所贈新茶之後的即興之作,是一首著名的詠茶的七言古詩:
日高丈五睡正濃,軍將射門驚周公。
口雲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
聞道新年入山裡,蟄蟲驚動春風起。
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
仁風暗結珠蓓蕾,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餘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
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顛崖受辛苦。
便為諫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月團喻指茶餅)
該詩又稱《七碗茶詩》。它以神逸的筆墨,描寫了飲茶的好處,為世人稱奇。
詩中描述詩人關閉柴門,獨自煎茶品嘗,茶湯明亮清澈,精華浮於碗面。碧雲般的熱氣裊裊而上,吹也吹不散。
詩人剛飲一碗,便覺喉舌生潤,乾渴頓解;
兩碗下肚,胸中孤寂消失;
三碗之後,精神倍增,滿腹文字油然而生;
四碗飲後,身上汗水漫漫冒出;平生不快樂的事情,隨著毛孔散發出去了;
喝了第五碗,渾身都感到輕松、舒服;
第六碗喝下去,彷彿進入了仙境;
第七碗可不能再喝了,這時只覺兩膠 生出習習清風,飄飄然,悠悠地飛上了青天,「蓬萊山,在何處?」詩人要乘此清風而去!
優美的詩句,高雅的立意,深受歷代文人的喜愛。
詩人把茶餅比喻為月,於是後代詩作反復摹擬其意。如蘇武的「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明月來投玉川子,清風吹破武林春。」特別是「唯有兩 習習清風生」一句,文人尤愛引用,梅堯臣「亦欲清風生兩 ,以教吹去月輪旁。」盧仝的號玉川子,也因而為人們津津樂道。陳繼儒「山中日月試新泉,君合前身老玉川。」
《七碗茶詩》在描繪飲茶好處之時,同時對帝王們憑借顯赫權勢為所欲為的驕橫也作了巧妙的諷刺:「天子欲嘗陽羨茶,百草不放先開花」,既把貢茶採制的季節(在百花開放之前採摘)烘托顯示出來,又把帝王凌駕一切的囂張之勢暗示出來。
2齊已的《詠茶十二韻》是一首優美五言排律。
百草讓為靈,功先百草成。
甘傳天下口,貴占火前名。
出處春無雁,收時谷有鶯。
封題從澤國,貢獻入秦京。
嗅覺精新極,嘗知骨自輕。
研通天柱響,摘繞蜀山明。
賦客秋吟起,禪師晝卧驚。
角開香滿室,爐動綠凝鐺。
晚憶涼泉對,閑思異果平。
松黃干旋泛,雲母滑隨傾。
頗貴高人寄,尤宜別櫃盛。
曾尋修事法,妙盡陸先生.
齊己名德生,姓胡氏,潭之益陽人,出家大溈山同慶寺,復棲衡岳東林,自號衡岳沙門。
這首五言排律的茶詩共有十二聯。前二聯首先介紹了百草之靈的茶所具有的品性,後十聯分別描繪了茶的生長、採摘、入貢、功效、烹煮、寄贈等一系列茶事,語言上的對仗堪稱一絕,除首尾二聯外,每聯上下兩句都對仗工整,極顯語言的優美整飭。
3唐朝詩人元稹的寶塔詩《一字至七字茶詩》
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碗轉曲塵花。
夜後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至醉後豈堪誇。
這是一道饒有趣味的詩,在描寫上,有動人的芬芳:香葉,有楚楚的形態:嫩芽,曲塵花,還有生動的色彩:「碾雕白玉,羅織紅紗。銚煎黃蕊色」;飲茶之時,應是夜後陪明月,晨前對朝霞,真是如神仙般的生活,可謂「睡起有茶飴有飯,行看流水坐看雲」(《痴絕翁》);而茶可洗盡古今人不倦,又是何等的妙用啊。
4關於採茶的,我們來看唐朝劉禹錫的《西山蘭若試茶歌》(節選):
山僧後檐茶數從,春來映竹抽新茸。
宛然為客振衣起,自傍芳叢摘鷹嘴。
暮春時節的清晨,那時山上晨氣清稀,露香猶在,在山寺後的綠茶叢中採摘形如鷹嘴的嫩芽,讓人感受到的是幻術般的露的芬芳和風雅發生。
煮茶、煎茶需要潔凈的茶具,
5「素瓷傳靜夜,芳氣滿閑軒」(唐·陸士修《五言月夜啜茶聯句》),
6「巧剜明月染春水,輕旋薄冰盛綠雲」(唐·徐夤《茶盞》);
講究用輕清之水煎茶,用泉水、江水,甚至用松上雪、梅花蕊上雪,清高鶚在《茶》中就曾寫道:7「瓦銚煮春雪,淡香生古瓷。晴窗分乳後(分乳即泡茶),寒夜客來時」;更需水沸適度:
8「時看蟹目濺,乍見魚鱗起。聲疑松帶雨,餑恐生煙翠」(唐·皮日休《煮茶》),因此煮茶的過程是別具情趣的,
其中宋代蘇軾的那首9《汲江煎茶》,刻畫情景細致入微,又兼傳神寫意,頗有獨到處:
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
大瓢貯月歸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
枯腸未晚禁三碗,生聽荒城長短更。
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這樣一幅畫面:一個凄冷的夜晚,詩人獨自到江邊汲水,江畔寂寥無人,正是「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的景象。踩在釣石上,用瓢舀水,月影隨入;小杓分江,江水入瓶……歸到家中,生爐煎茶。看那水沸如雪乳,蟹目生、魚眼起;聽那煮茶聲,嗖嗖如松風帶雨鳴,未飲便先心神俱盪,孤窗外,偶爾傳來長長短短的更聲。這樣的一個夜,真是「禪心夜更閑,煎茶留靜者」。宋朝楊萬里亦給了此詩以高度評價:「一篇之中,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詩人以我觀物,雖為我之境,然情景交融,可謂言有盡而禪意無窮。
10烘豆茶,更是待客的上品。
有古詩《烘豆》為證:「乍收豆莢已齊檐,薰豆初添火一杯。生怕點茶滋味淡,不妨稍下水晶鹽。」
11"揚子江心水,蒙山頂上茶」。一聯古詩千古流傳。九州華夏,大凡品茗者,對此聯無不知曉。聯中所指的蒙山,即為蜀中三大歷史文化名山之一的蒙頂山,名山縣也因此而得名。又有古詩雲,12『蒙山之巔多秀嶺,不生惡草生淑茗」。
13李白的一首五言古詩《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並序》(序略)
嘗聞玉泉山,山洞多乳窟。
仙鼠白如鴉,倒懸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
根柯灑芳津,采服潤肌骨。
楚老卷綠葉,枝枝相接連。
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
舉世未見之,其名定誰傳。
宗英乃禪伯,投贈有佳篇。
清鏡觸無鹽,顧慚西子妍。
朝坐有餘興,長吟播詩天。
此詩是一首詠茶名作,字里行間無不贊美飲茶之妙,為歷代詠茶者贊賞不已。
公元752年,李白與侄兒中孚禪師在金陵(今南京)棲霞寺不期而遇,中孚禪師以仙人掌茶相贈並要李白以詩作答,遂有此作。
它生動描寫了仙人掌茶的獨特之處。前四句寫景,得天獨厚,以襯序文,後入句寫茶,生於石中,玉泉長流「根柯灑芳澤,采服潤肌骨」好的生長環境培養了上乘的品質。最後八句寫情,以抒其懷。
詩仙李白自號「酒中仙」,他的詩作中詠酒詩佔一半多,頌茶的詩只有一首,而這首詩贊頌的正是峽州茶。唐玄宗天寶十一年(公元752年),李白有一位遠在三峽地區玉泉寺為僧的族侄李英(法名中孚),將玉泉寺出產的「仙人掌」茶帶到金陵(南京)棲霞寺給他品嘗,李白飲後詩興勃發,揮毫寫下了《答族侄僧中孚玉泉仙人掌茶》,並附詩序:「……此茗清香滑熟,異於他者,所以能返童振枯,扶人壽也。余游金陵,見宗僧中孚示余數十片,拳然重疊,其狀如掌,號為仙人掌茶。」中字禪師僅給李白送去數十片,可見當時玉泉仙人掌茶之稀貴;李白的足跡遍及大江南北,對於茶亦可謂見多識廣,唯獨對玉泉仙人掌茶如此青睞,足以證明三峽地區出產茶葉品質之魅力。
14白居易的《琴茶》
兀兀寄形群動內,陶陶任性一生間。自拋官後春多醉, 不讀書來老更閑。琴里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 窮通行止長相伴,誰道吾今無往還。 ,
15皎然的《訪陸處士羽》
太湖東西路,吳主古山前。 所思不可見,歸鴻自翩翩。 何山賞春茗,何處弄春泉。 莫是滄浪子,悠悠一釣船。
17著名詩人鄭谷游歷三峽時,曾親自品嘗了峽茶,並即興寫了《峽中嘗茶》一詩:「簇簇新英摘露光,小江園里火前嘗,吳僧漫說鴉山好,菊里休誇烏嘴香,入座半瓶輕泛綠,開緘數片淺含黃,鹿門病客不歸去,酒渴更知春味長。」
18北宋范仲淹作《鬥茶歌》描繪了茶文化在當時的盛行。
19清鄭燮的詩句:「汲來江水烹新茗;買盡青山當畫屏。
20茶聖陸羽和他的朋友耿湋歡聚時所作的《連日多暇贈陸三山人》詩:
一生為墨客,幾世作茶仙。 (湋)
喜是樊闌者,慚非負鼎賢。 (羽)
禁門聞曙漏,顧渚入晨煙。 (湋)
拜井孤城裡,攜籠萬壑前。 (羽)
聞喧悲異趣,語默取同年。 (湋)
歷落驚相偶,衰贏猥見憐。 (羽)
詩書聞講誦,文雅樓蘭荃。 (湋)
未敢重芳席,焉能弄綠箋。 (羽)
黑池流研水,徑石澀苔錢。 (湋)
何事重香案,無端狎釣船。 (羽)
野中求逸禮,江上訪遺編。 (湋)
莫發搜歌意,予心或不然。 (羽)
21午後昏然人慾眠, (唐伯虎)
清茶一口正香甜。 (祝枝山)
茶餘或可添詩興, (文徵明)
好向君前唱一篇。 (周文賓)
22唐代的政治家、書法家顏真卿在浙江湖州刺史任上時,曾邀請友人月夜啜茶,與陸士修等人即興作《五言月夜啜茶聯句》:
泛花邀坐客,代飲引清言。 (陸士修)
醒酒宜華席,留僧想獨園。 (張 薦)
不須攀月桂,何假樹庭萱。 (李 崿)
御史秋風勁,尚書北斗尊。 (崔 萬)
流華凈肌骨,疏淪滌心原。 (顏真卿)
不似春醪醉,何辭綠菽繁。 (葉 晝)
素瓷傳靜夜,芳氣滿閑軒。 (陸士修)
23蘇軾的茶迴文詩有《記夢二首》。詩前有短序:
十二月二十五日,大雪始晴,夢人以雪水烹小茶團,使美人歌以飲。余夢中寫作迴文詩,覺而記其一句雲:「亂點余花吐碧衫。」意用飛燕吐花事也。乃續之為二絕句。
序中清楚地記載了一個大雪始晴後的一個夢境。在夢中人們以潔白的雪水烹煮小團茶,並有美麗的女子唱著動人的歌,蘇軾沉浸在美妙的情境中細細地品茶。夢中寫下了迴文詩。夢醒之後蒙矓間只記得起其中的一句,於是續寫了兩首絕句:
其一:
酡顏玉碗捧纖纖,亂點余花吐碧衫。
歌咽水雲凝靜院,夢驚松雪落空岩。
其二:
空花落盡酒傾缸,日上山融雪漲江。
紅培淺甌新火活,龍團小碾斗晴窗。
這是兩首通體迴文詩。又可倒讀出下面兩首,極為別致。
其一:
岩空落雪松驚夢,院靜凝雲水咽歌。
衫碧吐花余點亂,纖纖捧碗五顏鴕。
其二:
窗晴斗碾小團龍,活火新甌淺焙紅。
江漲雪融山上日,缸傾酒盡落花空。
24清代的黃伯權(清本著名詩人黃遵憲之侄)還創作過一首《茶壺迴文詩》,其詩如下:
落雪飛芳樹,幽紅雨淡霞。
薄月迷香霧,流風舞艷花。
其詩又可回讀為:
花艷舞風流,霧香迷月薄。
霞淡雨紅幽,樹芳飛雪落。
25此外,清代詩人陳瓊仙曾以秋天的景物為名創作27首迴文詩,總標題名為《秋宵吟》,其中《秋月》一首,算是首茶詩,它寫詩人於月下泛舟,樹木與山巒在模糊的月光下移動著,詩人品茗彈琴,在竹聲中詩興頗濃。詩雲:
輕舟一泛晚霞殘,潔漢銀蟾玉吐寒。
楹倚靜蔭移沼樹,閣涵虛白失霜巒。
清琴瀹茗和心洗,韻竹敲詩入夢刊。
驚鵲繞枝風葉墜,聲飄桂冷露浸浸。
其詩可回讀為:
浸浸露冷桂飄聲,墜葉風枝繞鵲驚。
刊夢入詩敲竹韻,洗心和茗瀹琴清。
巒霜失白虛涵閣,樹沼移蔭靜倚楹。
寒吐玉蟾銀漢潔,殘霞晚泛一舟輕。
26在迴文茶詩中,最有名的要數清代張奕光的《梅》:
香暗繞窗紗,半簾疏影遮。
霜枝一挺干,玉樹幾開花。
傍水籠煙薄,隙牆穿月斜。
芳梅喜淡雅,永日伴清茶。
其詩倒讀為:
茶清伴日永,雅淡喜梅芳。
斜月穿牆隙,薄煙籠水傍。
花開幾樹玉,干挺一枝霜。
遮影疏簾半,紗窗繞暗香。
由於迴文詩的用韻、形式要求苛刻,所以歷代留傳下來的絕大多數迴文茶詩詩意不夠新鮮、完整,有的甚至莫名其妙,辭意混亂,成為一種無聊的文字游戲。
[批註] 玉連環
迴文詩的一種,由八字首尾連成環形,每四字一句,或左或右,以任何一字為起端,皆可成文。
竹枝詞
竹枝詞是原唐代巴蜀一帶的民歌,自劉禹錫仿作後,成為文士競相慣用的文學形式。
竹枝詞專以泛詠地方風土為分,其中有不少是反映茶鄉、茶市、茶俗的。如以下幾首:
27范成大的《夔州竹枝歌》:
白頭老媼簪紅花,黑頭女娘三髻丫。
背上兒眠上山去,採桑已閑當採茶。
28元人馬祖常的一首竹枝詞:
紅藍染裙似榴花,盤蔬飣餖芍葯芽。
太官湯羊厭肥膩,玉甌初進江南茶。
29明 王稚登一首,專詠西湖龍井:
山田香土赤如沙,上種梅花下種茶。
茶綠采芽不採葉,梅花論子不論花。
30清康友祥一首專詠茶器:
州西陶老制茶壚,赤日行天雨傘舒。
一至官場人送禮,陶壚名已傳江湖。
31清佚名作《上海洋場竹枝詞》詠高大雅緻的上海麗水台茶樓:
台名麗水上三層,龍井珠蘭香味騰。
楚館秦樓環四面,王孫不壓曲欄憑。
32清周順侗《篿川竹枝詞》描寫了當時西鄉茶戶的生活:
三月春風長嫩芽,村莊少婦解當家。
殘燈未掩黃粱熟,枕畔呼郎起採茶。
茶鄉生計即山農,壓作方磚白紙封。
別有紅箋書小字,西商監制白芙蓉。
六水三山卻少田,生涯強半在西川。
故人寄茶
【唐】曹鄴
劍外九華英,緘題下玉京。
開時微月上,碾處亂泉聲。
半夜招僧至,孤吟對月烹。
碧沉霞腳碎,香泛乳花輕。
六腑睡神去,數朝詩思清。
月余不敢費,留伴肘書行。
煎茶
【唐】成彥雄
岳寺春深睡起時,虎跑泉畔思遲遲。
蜀茶倩個雲僧碾,自拾枯松三四枝。
焙茶塢
【唐】顧況
新茶已上焙,舊架憂生醭。
旋旋續新煙,呼兒劈寒木。
九日與陸處士羽飲茶
【唐】皎然
九日山僧院,東籬菊也黃。
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
酬友人春暮寄枳花茶
【唐】李郢
昨日東風吹枳花,酒醒春晚一甌茶。
如雲正護幽人塹,似雪才分野老家。
金餅拍成和雨露,玉塵煎出照煙霞。
相如病渴今全校,不羨生台白頸鴉。
與元居士青山潭飲茶
【唐】靈一
野泉煙火白雲間,坐飲香茶愛此山。
岩下維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從弟舍人惠茶
【唐】劉兼
曾求芳茗貢蕪詞,果沐頒沾味甚奇。
龜背起紋輕炙處,雲頭翻液乍烹時。
老丞倦悶偏宜矣,舊客過從別有之。
珍重宗親相寄惠,水亭山閣自攜持。
嘗茶
【唐】劉禹錫
生拍芳叢鷹觜芽,老郎封寄謫仙家。
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菲菲滿碗花。
大雲寺茶詩
【唐】呂岩
玉蕊一槍稱絕品,僧家造法極功夫。
兔毛甌淺香雲白,蝦眼湯翻細浪俱。
斷送睡魔離幾席,增添清氣入肌膚。
幽叢自落溪岩外,不肯移根入上都。
茶中雜詠·煮茶
【唐】皮日休
香泉一合乳,煎作連珠沸。時看蟹目濺,乍見魚鱗起。
聲疑松帶雨,餑恐生煙翠。尚把瀝中山,必無千日醉。
與趙莒茶宴
【唐】錢起
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
塵心洗盡興難盡,一樹蟬聲片影斜。
茶詩
【唐】鄭愚
嫩芽香且靈,吾謂草中英。
夜臼和煙搗,寒爐對雪烹。
惟憂碧粉散,嘗見綠花生。
峽中嘗茶
【唐】鄭谷
蔟蔟新英摘露光,小江園里火煎嘗。
吳僧漫說鴉山好,蜀叟休誇鳥觜香。
合座半甌輕泛綠,開緘數片淺含黃。
鹿門病客不歸去,酒渴更知春味長。
夏日閑居
【唐】張籍
多病逢迎少,閑居又一年。
葯看辰日合,茶過卯時煎。
草長晴來地,蟲飛晚後天。
此時幽夢遠,不覺到山邊。
題山居
【唐】曹鄴
掃葉煎茶摘葉書,心閑無夢夜窗虛。
只應光武恩波晚,豈是嚴君戀釣魚。
郊居即事
【唐】賈島
住此園林久,其如未是家。
葉書傳野意,檐溜煮胡茶。
雨後逢行鷺,更深聽遠蛙。
自然還往裡,多是愛煙霞。
即目
【唐】李商隱
小鼎煎茶麵曲池,白須道士竹間棋。
何人書破蒲葵扇,記著南塘移樹時。
即事
【唐】白居易
見月連宵坐,聞風盡日眠。
室香羅葯氣,籠暖焙茶煙。
鶴啄新晴地,雞棲薄暮天。
自看淘酒米,倚杖小池前。
訪友人不遇
【唐】李咸用
出門無至友,動即到君家。
空掩一庭竹,去看何寺花。
短僮應捧杖,稚女學擎茶。
吟罷留題處,苔階日影斜。
酬黎居士淅川作
【唐】王維
儂家真個去,公定隨儂否。
著處是蓮花,無心變楊柳。
松龕藏葯裹,石唇安茶臼。
氣味當共知,那能不攜手。
酬樂天閑卧見寄
【唐】劉禹錫
散誕向陽眠,將閑敵地仙。
詩情茶助爽,葯力酒能宣。
風碎竹間日,露明池底天。
同年未同隱,緣欠買山錢。
自述
【唐】元稹
延英引對碧衣郎,江硯宣毫各別床。
天子下簾親考試,宮人手裡過茶湯。
雪中偶題
【唐】鄭谷
亂飄僧舍茶煙濕,密灑歌樓酒力微。
江上晚來堪畫處,漁人披得一蓑歸。
二 詞
從宋代起,詩人把茶寫入詞中,留下了不少佳作,其中,以1黃庭堅最為有名,如《品令》:
鳳舞團團餅,恨分破,教孤零。金渠體凈,只輪慢碾,玉塵光瑩。湯響松風,早減二分酒病。味濃香永,醉鄉路,成佳境。恰如燈下故人,萬里歸來對影,口不能言,下快活自省。
2《滿庭芳》:
北苑春風,方圭圓壁,萬里名動京關。碎身粉骨,功合上凌煙。尊俎風流戰勝,降春睡,開拓愁邊。纖纖捧,研膏濺乳,金縷鷓鴣斑。相如,雖病渴,一觴一詠,賓有群賢。為扶起燈前,醉玉頹山,搜攪胸中萬卷,還傾動三峽詞源。歸來晚,文君未寢,相對小窗前。
3《看花四》:
夜永蘭堂醺飲,半倚頹玉,爛熳墜鈿墮履,是醉時風景。花暗觸殘,歡意未闌,舞燕歌珠成斷續,催茗飲,旋煮寒泉,露井瓶竇響飛瀑。纖指緩,連環動觸。漸泛起,滿甌銀粟,香引春風在手,似粵嶺閩溪,初采盈掬。暗想當時,探春連雲尋篁竹。怎歸得,鬢將老,付與杯中綠。
4另外,蘇軾有一首《行香子》:
綺席才終,歡意猶濃,酒闌時高興無窮。共誇君賜,初拆臣封。看分香餅,黃金縷,密雲龍。斗贏一水,功放千鍾,覺涼生兩腋清風。暫留紅袖,少卻紗籠。放笙歌散,庭館靜,略從容。
三 元 曲
元曲中有相當部份是與茶有關的,如李德載《喜春來,贈茶肆》小令十首,下面節錄其中的三首:
(一) 茶煙一縷輕輕揚,攪動蘭膏四座香,烹煎妙手勝維揚。非是謊,下馬試未嘗。
(七) 兔毫盞內新嘗罷,留得余香滿齒牙,一瓶雪水最清佳。風韻煞,到底屬陶家。
(十) 金芽嫩采枝頭露,雪乳香浮塞上酥,我家奇品世聞無。君聽取,聲價徹皇都。
四 茶的散文、小品文、書信,著名的有
柳宗元《為武中丞謝賜新茶表》
劉禹錫《代武中丞謝新茶表》
呂溫《三月三日花宴序》
皮日休《茶中雜詠序》
蘇東坡《葉嘉傳》
唐庚《鬥茶記》
張岱《閩老子茶》
張岱《陽和泉》
張潮《中冷泉記》。南京揚子江金山寺的中冷泉歷來有「天下第一泉」之稱。清代著名小品文作家張潮生動地描寫了自古到金山寺吸中冷的僧侶、道士胸中皆帶仙氣。金山寺上有一口中冷泉井,有瓦亭覆蓋,盤龍石欄,寺僧紛紛汲水,為當時來到燒香拜神的幾萬香客備茶。那根本不是真正的中冷泉。一位道士帶領張潮攀登嶙嶙的亂石,到山頂看見一面石壁,颳去青苔,露出幾行字,說真正的中冷泉,在郭璞墓間,必須在子午兩個時辰,用特製的銅瓶,用長索拴住,放下郭璞墓間的石窟中汲取。張潮跟隨道人答乘夜行船,兩天後到了閏州。午夜,小舟直奔郭璞墓,在江心石堆中,有一個黑洞洞的石窟,道人大喊「這就是中冷窟!」
滿庭芳 茶
年代:【宋】 作者:【黃庭堅】 體裁:【詞】
北苑春風,方圭圓璧,萬里名動京關。碎身粉骨,功合上凌煙。尊俎風流戰勝,降春睡、開拓愁邊。纖纖捧,研膏濺乳,金縷鷓鴣斑。相如,雖病渴,一觴一詠,賓有群賢。為扶起燈前,醉玉頹山。搜攪心中萬卷,還傾動、三峽詞源。歸來晚,文君未寢,相對小窗前。
注釋
【注釋】:
此篇為詠茶詞。詞中以茶為中心,縱橫於名物之中,出入於典故之間,寫盡古今風流。詞的上片極言茶之風神,下片寫邀朋呼侶集茶盛會。
「北苑春風,方圭圓璧,萬里名動京關」。詞先從茶的名貴說起,北苑在建州,即今福建建甌,是貢茶的主要產地。由於是貢品,故采擇十分講究,據蔡襄《北苑焙新茶詩》序雲 :「北苑(茶)發早而味尤佳,社(立春後第五個戊日為春社日)前十五日,即采其牙,日數千工,聚而造之,逼社(臨近社日)即入貢 。」因此「春風」二字,即指社前之茶。如此講究產地節令 ,且「日費數千工 」,製成的方圓茶餅,蔡絛《鐵圍山叢談 》卷六且雲「歲但可十百餅」,故無怪要聲傳萬里名動汴京了。圭方璧圓,以喻茶餅形狀。
「碎身粉骨」二句寫得刻至,以研磨製茶之法攀合將相報國之事,以貢茶之貴比之開業之功,著意聯想生發,避實就虛。接著寫茶之用,「尊俎風流戰勝」是「戰勝風流尊俎」的倒裝,意指茶能解酒驅睡、清神醒腦,排憂解愁。「戰勝」、「開邊」,字面切合凌煙功臣 。以下說更有紅巾翠袖,纖纖玉指,研茶沏水,捧精美茶盞 ,侍奉身前,堪稱一時雅事。「鷓鴣斑」,以其紋色代指茶盞,極珍貴。好茶葉之外,還要有好水,好茶具,好的捧盞人,這才是品茶之道。
下片寫邀朋呼侶集茶盛會。這里寫自己雅集品茶,卻翻出司馬相如的風流情事。茶可解渴,故以「相如病渴 」引起。司馬相如「常有消渴疾」,見《史記》列傳。緊接著帶出他的宴賓豪興,又暗暗折入茶會行令的本題 。「為扶起燈前」下四句,是承接字面,明寫司馬相如的酒興文才,實暗指茶客們酣飲集詩、比才斗學的雅興 。「一觴一詠」兩句,用王羲之《蘭亭集序 》之文典「醉玉頹山 」,用《世說新語·容止》中嵇康之事典。「搜攪胸中萬卷」,用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 》詩「 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
「還傾動三峽詞源」,用杜甫《醉歌行》「詞源倒流三峽水 」。以上連用四個典故,真是「無一字無來處」。最後帶出卓文君,呼應相如,為他們的風流茶會作結,全詞亦至此歸結為一。
這首詞雖題為詠茶,卻通篇不著一個茶字,翻轉於名物之中,出入於典故之間,不即不離,愈出愈奇。
特別是用司馬相如集宴事綰合品茶盛會,專寫古今風流,可謂得詠物詞之神韻。
『肆』 「茶墨俱香」的典故是怎樣來的
「茶墨俱香」的典故
宋代《高齋漫錄》有載:司馬光與蘇軾論茶墨俱香雲:「茶與墨二者正相反,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輕,茶欲新墨欲陳,蘇曰:奇茶妙墨俱香,是其德同也,皆堅,是其操同也。譬如賢人君子」。可見茶墨之芬芳,茶墨之秉德。
我雖無飲茶之嗜好,也不懂飲茶有四季之究,倒也每天泡一砂壺「茉莉大方」,咀嚼著清新的幽香,閑適的愜意,品嘗唐代詩人盧仝《走筆謝孟諫議新茶》的「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惟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對茶一知半解,對墨的感受卻也浮淺。有則故事說:一日,唐玄宗看見御案墨上有一個小道士如蠅而行,當即叱之,小道士三呼萬歲,自稱是「墨精」。得此故事,頗覺有趣,一時雅興勃起,想領略古人弄墨之妙,便找出女兒用過殘缺不全的「文房四寶」來,再翻出歐陽詢字貼,先從點、橫、撇、捺練起,字習了一案頭,只是未曾聞到什麼墨香,方知這供學生之用的墨,是遠遠遜於古人所用的徽墨的。於是,便也買了瓶上檔次的「一得閣」。半年下來,「永」字八法還領會不到要領,倒是鋼筆字長進不小,原本寫字潦草難辯,天連水,水連天,「清景一失後難摹」,今初見成效,真是獲益匪淺。每天堅持,雖練不出什麼名堂,然一杯香茗,一筆在握的那份佳境,頗有回味,有茶、墨相伴,欲慮一應盡去;有茶香、墨香撲鼻,能氣定神閑。練到情濃,對自己認為較滿意的字體,還收藏起來,那是筆墨的繾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