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女典故
① 孫武訓練宮女典故是什麼
孫子給諸侯(忘記是誰了)演示練兵,讓妃嬪宮女排演,由諸侯最寵愛的專妃子當隊長。然後宮女們屬都嘰嘰咋咋嘻嘻哈哈不聽指揮,尤其愛妃隊長最不講紀律,於是孫子要執行軍法斬了隊長。諸侯苦苦求情,孫子不為所動,把那個愛妃隊長殺了,於是眾人悚然,嚴守號令,再不敢嘻笑違令,練兵演示大獲成功。
② 有誰知道古代四大美女典故(貂禪、西施王昭君、楊貴妃)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
1、貂蟬拜月
貂蟬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國色天香,有傾國傾城之貌。見東漢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縱,於月下焚香禱告上天,願為主人擔憂。王允眼看董卓將篡奪東漢王朝,設下連環計。王允先把貂蟬暗地裡許給呂布,在明把貂蟬獻給董卓。呂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為了拉攏呂布,董卓收呂布為義子。二人都是好色之人。從此以後,貂蟬周旋於此二人之間,送呂布於秋波,報董卓於嫵媚。把二人撩撥得神魂顛倒。
呂布自董卓收貂蟬入府為姬之後,心懷不滿。一日,呂布乘董卓上朝時,入董卓府探貂蟬,並邀鳳儀亭相會,貂蟬見呂布,假意哭訴被董卓霸佔之苦,呂布憤怒。這時董卓回府撞見,怒而搶過呂布的方天畫戟直刺呂布,呂布飛身逃走,從此兩人互相猜忌,王允便說服呂布,鏟除了董卓。
京劇有《鳳儀亭》就是敘述這段故事的。
2、昭君出塞
漢宣帝時匈奴貴族爭奪權力,勢漸衰落,五個單於分立,互相攻打不休。其中呼韓邪單於,被他的哥哥郅支(郅音)單於打敗。呼韓邪決心跟漢朝和好,親自朝見漢宣帝。
呼韓邪是第一個到中原來朝見的單於,漢宣帝親自到長安郊外去迎接他,為他舉行了盛大的宴會。呼韓邪單於在長安住了一個多月。他要求漢宣帝幫助他回去。漢宣帝答應了,派了兩個將軍帶領一萬名騎兵護送他到了漠南。這時候,匈奴正缺少糧食,漢朝還送去三萬四千斛糧食。
呼韓邪單於十分感激,一心和漢朝和好。西域各國聽到匈奴和漢朝和好了,也都爭先恐後地同漢朝打交道。漢宣帝死了後,他的兒子劉 (音shi)即位,就是漢元帝。匈奴的郅支單於侵犯西域各國,殺了漢朝派去的使者。漢朝派兵打到康居,殺郅支單於。郅支單於一死,呼韓邪單於的地位穩定了。西元前33年,呼韓邪單於再一次到長安,要求和親。元帝許。漢朝和匈奴和親,都得挑個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兒。這回,漢元帝決定挑個宮女給他,他吩咐人到後宮去傳話:"誰願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當公主看待。"後宮的宮女都是從民間選來的,她們一進了皇宮,就像鳥兒被關進籠里一樣,都巴望有一天能把她們放出宮去。但是聽說要離開本國到匈奴去,卻又不樂意。有個宮女叫王嬙(音qiang),號昭君,長得美麗,有見識。自願到匈奴去和親。元帝逐擇日讓呼韓邪單於和王昭君在長安成親。呼韓邪單於和王昭君向漢元帝謝恩的時候,漢元帝看到昭君又美麗又大方,使漢宮為之生色。
傳說漢元帝回到內宮,越想越懊惱。他再叫人從宮女的畫像中拿出昭君的像來看。模樣雖有點像,但完全沒有昭君本人那樣可愛。原來宮女進宮後,一般都是見不到皇帝的,而是由畫工畫了像,送到皇帝那裡去聽候挑選。有個畫工名叫毛延壽,給宮女畫像的時候,宮女們送點禮物給他,他就畫得美一點。王昭君不願意送禮物,所以毛延壽沒有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實地畫出來。漢元帝一氣之下,把毛延壽殺了。
王昭君在漢朝和匈奴官員的護送下,離開了長安。她騎著馬,冒著刺骨的寒風,千里迢迢地到了匈奴,做了呼韓邪單於的閼氏。封「寧胡閼氏」,希望她能為匈奴帶來安寧和平,昭君遠離自己的家鄉,長期定居在匈奴。她勸呼韓邪單於不要去發動戰爭,還把中原的文化傳給匈奴。打這以後,匈奴和漢朝和睦相處,有六十多年沒有發生戰爭。難能可貴的是,當呼韓邪單於去世後,她又「從胡俗」,再嫁給呼韓邪單於的大閼氏的長子,雖然這和中原的倫理觀念相抵觸,但她從大局出發,珍惜漢與匈奴的友誼。王昭君在匈奴生一男二女。昭君的死年和死地,史書沒有記載。
3、貴妃醉酒
719~756年,唐代蒲州永樂人(陝西華陰縣人)。通曉音律,能歌善舞。最初為唐玄宗的第十八子壽王的王妃,唐玄宗見楊玉環的姿色後,欲納入宮中,著為女道士,號太真。天寶四年(745)入宮,得唐玄宗寵幸,封為貴妃,(時玄宗年六十一,貴妃年二十七)父兄均因此而得以勢傾天下。貴妃每次乘馬,都有大宦官高力士親至執鞭,貴妃的織綉工就有七百人,更有爭獻珍玩者。嶺南經略史張九章,廣陵長史王翼,因所獻精美,二人均被陞官。於是,百官竟相仿效。楊貴妃喜愛嶺南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計急運新鮮荔枝到長安。
後安史之亂,唐玄宗逃離長安,途至馬嵬坡,六軍不肯前行,說是因為楊國忠(貴妃之堂兄)通於胡人,而致有安祿山之反,玄宗為息軍心,乃殺楊國忠。六軍又不肯前行,謂楊國忠為貴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難免,貴妃亦被縊死於路祠。安史治亂與楊貴妃無關,她成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
4、西施浣紗
西施,名夷光,春秋戰國時期出生於浙江諸暨薴蘿村。天生麗質。時越國稱臣於吳國,越王勾踐卧薪嘗膽,謀復國。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許國,與鄭旦一起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把吳王迷惑得眾叛親離,無心國事,為勾踐的東山再起起了掩護的作用。表現了一個愛國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後吳國終被勾踐所滅。傳說吳被滅後,與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終。一直受到後人的懷念。西施與楊貴妃、王昭君、貂嬋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字。
四大美女與沉魚、落雁、閉月、羞花的故事:
1、春秋戰國時期,越國有一個叫西施的,是個浣紗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過人。她在河邊浣紗時,清徹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他顯得更加美麗,這時,魚兒看見她的倒影,忘記了游水,漸漸地沉到河底。從此,西施這個「沉魚」的代稱,在附近流傳開來。
2、漢元帝在位期間,南北交兵,邊界不得安靜。漢元帝為安撫北匈奴,選昭君與單於結成姻緣,以保兩國永遠和好。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裡,昭君告別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馬嘶雁鳴,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緒難平。她在坐騎之上,撥動琴弦,奏起悲壯的離別之曲。南飛的大雁聽到這悅耳的琴聲,看到騎在馬上的這個美麗女子,忘記擺動翅膀,跌落地下。從此,昭君就得來「落雁」 的代稱。
3、三國時漢獻帝的大臣司徒王允的歌妓貂嬋在後花園拜月時,忽然輕風吹來,一塊浮雲將那皎潔的明月遮住。這時正好王允瞧見。王允為宣揚他的女兒長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說,我的女兒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過,趕緊躲在雲彩後面,因此,貂嬋也就被人們稱為「閉月」了。
4、唐朝開元年間,有一美貌女兒叫楊玉環,被選進宮來。楊玉環進宮後,思念家鄉。一天,她到花園賞花散心,看見盛開的牡丹、月季......想自己被關在宮內,虛度青春,不勝嘆息,對著盛開的花說:「花呀,花呀!你年年歲歲還有盛開之時,我什麼時候才 有出頭之日?」聲淚俱下,她剛一摸花。花瓣立即收縮,綠葉捲起低下。哪想到,她摸的是含羞草。這時,被一宮娥看見。宮娥到處說,楊玉環和花比美,花兒都含羞低下了頭。「羞花」稱號得來。
古代「四大美女」:西施、貂禪、王昭君、楊貴妃
王昭君
③ 四大美人的歷史典故
貂蟬,山西忻州人,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國色天香,有傾國傾城之貌。見東漢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縱,於月下焚香禱告上天,願為主人擔憂。王允眼看董卓將篡奪東漢王朝,設下連環計。王允先把貂蟬暗地裡許給呂布,在明把貂蟬獻給董卓。呂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為了拉攏呂布,董卓收呂布為義子。二人都是好色之人。從此以後,貂蟬周旋於此二人之間,送呂布於秋波,報董卓於嫵媚。把二人撩撥得神魂顛倒。
呂布自董卓收貂蟬入府為姬之後,心懷不滿。一日,呂布乘董卓上朝時,入董卓府探貂蟬,並邀鳳儀亭相會,貂蟬見呂布,假意哭訴被董卓霸佔之苦,呂布憤怒。這時董卓回府撞見,怒而搶過呂布的方天畫戟直刺呂布,呂布飛身逃走,從此兩人互相猜忌,王允便說服呂布,鏟除了董卓。
京劇有《鳳儀亭》就是敘述這段故事的。 漢宣帝時匈奴貴族爭奪權力,勢漸衰落,五個單於分立,互相攻打不休。其中呼韓邪單於,被他的哥哥郅支(郅音)單於打敗。呼韓邪決心跟漢朝和好,親自朝見漢宣帝。
呼韓邪是第一個到中原來朝見的單於,漢宣帝親自到長安郊外去迎接他,為他舉行了盛大的宴會。呼韓邪單於在長安住了一個多月。他要求漢宣帝幫助他回去。漢宣帝答應了,派了兩個將軍帶領一萬名騎兵護送他到了漠南。這時候,匈奴正缺少糧食,漢朝還送去三萬四千斛糧食。
呼韓邪單於十分感激,一心和漢朝和好。西域各國聽到匈奴和漢朝和好了,也都爭先恐後地同漢朝打交道。漢宣帝死了後,他的兒子劉 (音shi)即位,就是漢元帝。匈奴的郅支單於侵犯西域各國,殺了漢朝派去的使者。漢朝派兵打到康居,殺郅支單於。郅支單於一死,呼韓邪單於的地位穩定了。西元前33年,呼韓邪單於再一次到長安,要求和親。元帝許。漢朝和匈奴和親,都得挑個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兒。這回,漢元帝決定挑個宮女給他,他吩咐人到後宮去傳話:誰願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當公主看待。後宮的宮女都是從民間選來的,她們一進了皇宮,就像鳥兒被關進籠里一樣,都巴望有一天能把她們放出宮去。但是聽說要離開本國到匈奴去,卻又不樂意。有個宮女叫王嬙(音qiang),號昭君,長得美麗,有見識。自願到匈奴去和親。元帝逐擇日讓呼韓邪單於和王昭君在長安成親。呼韓邪單於和王昭君向漢元帝謝恩的時候,漢元帝看到昭君又美麗又大方,使漢宮為之生色。
傳說漢元帝回到內宮,越想越懊惱。他再叫人從宮女的畫像中拿出昭君的像來看。模樣雖有點像,但完全沒有昭君本人那樣可愛。原來宮女進宮後,一般都是見不到皇帝的,而是由畫工畫了像,送到皇帝那裡去聽候挑選。有個畫工名叫毛延壽,給宮女畫像的時候,宮女們送點禮物給他,他就畫得美一點。王昭君不願意送禮物,所以毛延壽沒有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實地畫出來。漢元帝一氣之下,把毛延壽殺了。
王昭君在漢朝和匈奴官員的護送下,離開了長安。封「寧胡閼氏」,希望她能為匈奴帶來安寧和平,昭君遠離自己的家鄉,長期定居在匈奴。她勸呼韓邪單於不要去發動戰爭,還把中原的文化傳給匈奴。打這以後,匈奴和漢朝和睦相處,有六十多年沒有發生戰爭。難能可貴的是,當呼韓邪單於去世後,她又「從胡俗」,再嫁給呼韓邪單於的大閼氏的長子,雖然這和中原的倫理觀念相抵觸,但她從大局出發,珍惜漢與匈奴的友誼。王昭君在匈奴生一男二女。昭君的死年和死地,史書沒有記載。 719~756年,唐代蒲州永樂人(今山西永濟人)。通曉音律,能歌善舞。最初為唐玄宗的第十八子壽王的王妃,唐玄宗見楊玉環的姿色後,欲納入宮中,著為女道士,號太真。天寶四年(745)入宮,得唐玄宗寵幸,封為貴妃,(時玄宗年六十一,貴妃年二十七)父兄均因此而得以勢傾天下。貴妃每次乘馬,都有大宦官高力士親至執鞭,貴妃的織綉工就有七百人,更有爭獻珍玩者。嶺南經略史張九章,廣陵長史王翼,因所獻精美,二人均被陞官。於是,百官竟相仿效。楊貴妃喜愛嶺南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計急運新鮮荔枝到長安。
後安史之亂,唐玄宗逃離長安,途至馬嵬坡,六軍不肯前行,說是因為楊國忠(貴妃之堂兄)通於胡人,而致有安祿山之反,玄宗為息軍心,乃殺楊國忠。六軍又不肯前行,謂楊國忠為貴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難免,貴妃亦被縊死於路祠。安史治亂與楊貴妃無關,她成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 《四美圖》是李玉剛應邀「入畫」,在歷史與現實的圖景中,與古代四大美人進行的一次靈魂的審視。
「春江魚語凝,秋關雁聲寒,鳳儀月垂淚,華清香已散……」
起唱沉魚貌,承歌落雁容,轉念閉月顏,合來羞花色。李玉剛帶著他的《四美圖》,用最高雅的音樂對話、最唯美的現場詮釋、最時尚的藝術旋風,詮釋了現代舞台藝術的魅力所在。從2011年至今全國近13餘場的璀璨演出,不僅讓人們領略到《四美圖》的驚艷和神奇,也讓大家感悟到李玉剛對美的詮釋和綻放!
四美,四個美麗了華夏上千年,豐富了炎黃子孫無窮想像力的美麗女子,為什麼成了東方柔美的象徵?這不僅僅是她們相貌出眾,而更是因為她們不一樣的傳奇經歷:她們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緊緊地聯系了起來。美,不是靜態的濃眉大眼和櫻桃小嘴,美,是動態的選擇和取捨。
四美,皆以「小我」放置在家國存亡的背景中,或致敵於難中,或救國於危時,個人情感,個人性命,都在亂世中灰飛煙滅。只留下那一絲牽掛與對家國的眷戀,溫暖了無數的後人,讓我們生發出無盡的聯想。
藉助美人,我們表達的是現代人的追問與思考。美是不是可以永恆?如果美不是永恆的,那我們更應該珍惜美,而不是去毀滅美。美的消失是不能抗拒的,我們所做的只能是珍惜。全劇告訴世人的是:青春是美麗的,時光是美麗的,友愛是美麗的,信賴是美麗的……
李玉剛進入畫中,自己幻化成四美,分別呈現四美的特點,體會四美的悲喜,思索美的意義,從而對自己這種特殊的藝術表演形式進行一次深刻的梳理!
開篇為《序》,在現代手段的強大功力中,抒發一個特質的藝人,面對藝術和人生產生的無限遐想,從而迷離入畫。
進入主題的第一篇章為《起·游》,在「潺潺流水」中展示「西施浣紗泛舟」的情節,表達「清純婉約之柔美」。
第二篇章《承·飛》,在以鴻雁為無限寄託中展示「昭君出塞」,為了民族大業,告別家鄉,表達「傲岸曠達之壯美」。
第三篇章《轉·戲》在「一輪明月」的烘托下,表現「貂禪拜月」,祈求團圓美好,天下太平,在岌岌可危中承受 「悲慟寂寥之凄美」。
第四篇章《合·醉》在「盛世牡丹」的極致絢麗中,表現「貴妃花間醉酒,寂寞霓裳」,傳達「富麗雍容之華美。
李玉剛在起·承·轉·合中把四大美人依次體驗下來,既感念於她們的美麗,也唏噓於她們的遭際,無限的留戀和體味中,他褪卻紅裝,回歸自然,在尾聲《別·難》的無限的空間里,無限沉思,體味著東方藝術的無限魅力。
④ 楚王好細腰,宮女多餓死。指的是什麼歷史典故
據史料記載,公元前535年,楚靈王游獵於周老嘴以北的隆興垸中,看見了一處風景秀麗的地方,這里山體秀雅,林豐茂盛,水清澄碧,魚翔淺底;楚靈王以為是上天特別賜予他的一塊寶地,便在此大興土木,建了一座金碧輝煌的離宮;又在宮殿中央築起一個高十丈、基廣十五丈的高台——這就是著名的章華台。靈王喜好細腰的女子,就在楚國各地挑選數千名細腰女子送到章華台,供靈王享樂,因此章華台又名細腰宮。時間稍久,那些女子害怕自己的腰變粗,失寵於靈王,有的乾脆勒緊褲帶不吃不喝,竟然餓死。「楚王好細腰,宮女多餓死。」的詩句就是出自這里。靈王自築章華台後,每日聲色犬馬,因此朝綱失修。5年後,山河破碎,靈王弔死在山村野人之家。而今踏訪這里,只剩土堆一冢,讓人不禁生出許多感慨。
⑤ 「白頭宮女談天寶」有何典故
白頭宮女,指上陽宮的老宮女,她們是在唐玄宗天寶末年送到這里來的,白居易《上陽白發人》也寫到這件事,詩中說:「上陽人,紅顏暗老白發新……玄宗末歲初選入,入時十六今六十。」 天寶為唐玄宗後期年號,期末發生安史之亂,出現天寶危機,玄宗幸蜀,兩京淪為丘墟.繁華不再,大唐盛世而衰!有種歷史滄桑之感
另還有出處,見元稹
行 宮
[元稹]
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
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
[注釋] ①行宮:皇帝外出居住的宮舍。②寥落:空虛、冷落。(3)玄宗:唐明皇李隆基,這是他的廟號。
[簡要評析] 這是詩作作者通過寫白頭宮女在寂寞中回憶往昔的繁華,來概嘆昔盛今衰,從而表達了詩人對歷史滄桑巨變的深刻思考。全詩只有短短二十字,卻把唐朝從天寶末年以後半個世紀來的社會變遷濃縮其中,其高度精煉的筆法令人贊嘆。閱讀本詩,應注意同白居易的《上陽白發人》相聯系,如此便可弄清許多問題。白居易的《新樂府》寫成於元和四年(809),反映的是唐德宗時代的社會問題。德宗李適於大歷十四年(779)繼位,在位27年,於貞元二十一年(805)卒,而《上陽白發人》的具體寫作時期必在其間。又據《上陽白發人》詩中言所選入的白頭宮女為「玄宗末歲初選入,入時十六今六十」,則可知是在天寶十五年(756)選入,而白居易寫作此詩應在天寶十五年以後的44年時,即貞元十六年(800)。元稹寫作此《行宮》詩是為呼應白居易《上陽白發人》中的那位年已60的白頭宮女。她(或她們)是以自己親身體驗來「說」玄宗的,並非只是道聽途說。此點尤為重要,因為只有說自己的切身感受,才會有更深的滄桑體會。這首詩的主要特色在於含蓄有致,全詩的重心在於一個「說」字。由於這個(或這批)老宮女熟諳歷史,深悉國家社會50年來發生的巨大變化,因此可說的話題特別多,圍坐之時便能滔滔不絕地說個不停了。這一個「說」字,可以使讀者生出無窮聯想,而詩中只用一個字便予以概括,真是用得精煉之極,含蓄之極。本詩由於以上這些優點,所以特別受到歷代詩評家的青睞。瞿佑《歸田詩話》說「樂天《長恨歌》,凡一百二十句,讀者不厭其長;元稹之《行宮》,才四句,讀者不覺其短;文章之妙也。」這是贊許本詩短小精緻。這是誇獎本詩能以尺幅見千里,篇制雖短,但與元稹另一篇史詩般的長詩《連昌宮詞》在感嘆歷史盛衰變遷方面有異曲同工之妙。胡應麟《詩藪·內編》認為此詩是王建所作,又說「語意絕妙,合(王)建七言《宮詞》百首,不易此二十字也。」是說此詩特別委婉蘊藉,因此特別符合王建詩的風格特徵,而且在王建詩集中又是上乘中的上乘之作。沈德潛還指出,此詩好在「只說玄宗,不說玄宗長短」,這是點明此詩的詩眼所在,一個「說」字足以將歷史的教訓揭示而出,這在其他懷古、詠史詩中是很難做到的。作者在二十個字里,從景物的描寫到人物拓敘述,盛衰之感受,寄寓了人世多少滄桑。詩人文字的精練、內涵的深刻,令人嘆服。
[詩人簡介]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河南(今河南洛陽附近)人。八歲喪父,家貧,由其母教讀。十五歲明經及第,授校書郎,後官監察史,曾與宦官劉士元爭廳,貶江陵府士曹參軍。穆宗長慶初,又受宦官崔潭峻優遇,以其《連昌宮詞》等向穆宗進奏,大為賞識,即知制誥,後又拜相。以武昌軍節度使卒於任所。他是白居易的知已,又一同寫了許多喻詩,因詩集編於穆宗長慶年間,故皆以《長慶集》為名,遂有「長慶體」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