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謎語 » 海蚌生珠典故

海蚌生珠典故

發布時間: 2022-12-11 05:53:20

① 珍珠歷史

珍珠,歷來被視作奇珍至寶。它象徵純真、完美、尊貴和權威,與璧玉並重。《海葯本草》稱珍珠為真珠,意指珠質至純至真的葯效功用。《爾雅》把珠與玉並譽為「西方之美者」。《莊子》有「千金之珠」的說法。秦昭王把珠與玉並列為「器飾寶藏」之首。可見珍珠在古代便有了連城之價。帝皇冠冕袞服上的寶珠,後妃簪珥的垂璫,都是權威至上,尊貴無比的象徵。
中華民族祖先最先發現與認識到的不是海里的珍珠,而是淡水裡的珍珠。這可從儒家典籍《尚書?禹貢》的記載得到佐證:「淮夷嬪珠」指的是淮水夷水的河蚌珠,《莊子》有「沒川求珠」的故事,所指的亦是淡水珍珠。海蚌珍珠最早見於史籍的該是南海的珠璣了。產於海中的珍珠,一經發現,其品色之優,遠使江河湖沼之珠黯然失色。作為珠源寶地的南海;因此竟象一塊強力的磁場,把黃河流域地區先民的視野連同他們的文明一齊吸引過來。南海中的天生尤物,從此給沿海人民帶來福祉,但亦同時帶來了災難。
天覆地載,莽莽神州,南窮駱越,北盡朔漠,西止和闐,東臨碣石,在這片炎黃胄裔食毛踐土的廣袤疆域里,鞠養土地主人生生不息和孕育璀璨華夏文明的寶藏何處不在呢。一草一木,礫石寸金,珍珠寶貝,本應屬於在這塊土地上歷經漫長歲月胼手胝足,開發、利用它的先民群體所共有。
隨著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更替出現,九州山川「藏山隱海」的自然寶藏就不再為原始公社群體所有,而被奴隸主、封建帝皇等據為己有,變成他們及官僚階層的私人財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財富、乃是「帝王所以服人守位之本」,並認為這是黔首黎民應懍遵恪守的「金科玉律」。但與他們的願望相反,不甘受奴役、壓榨的黎民百姓往往奮起反抗,要做珍珠的主人。於是奪寶反奪寶的斗爭,便貫串於史冊,歷史舞台上既出現了諷刺喜劇,更多的是可歌可泣的悲壯大劇,發生在1800多年前南海之濱的「合浦珠還」的故事,便是其中最精彩的一幕。
據說古代合浦地區「海出珠寶」而地「不產谷實」,居民們不懂耕作技術,全賴入海採珠易米以充飢。後因地方官貪污盤剝,人民生活來源斷絕,以致出現餓浮遍野的慘象,海里有靈性的珠蚌亦「憤」而「跑」到交趾去了。東漢順帝及時派孟嘗任合浦郡太守,他針對前任弊政進行全面改革,使地方社會經濟生活恢復正常,珠蚌又從交趾返「還」原籍合浦。這就是膾炙人口的「合浦珠還」的故事。
古人把珍珠的品級,定得十分苛細繁瑣,以至在清初已「莫能盡辨」了。
《南越志》說珠有九品,直徑五分至一寸上下的為「大品」。一邊扁平,一邊象倒置鐵鍋(覆釜)形的為「璫殊」,亦屬珍品。把走珠、滑珠算是等外品。《天工開物》說直徑五分至一寸五分的為「大品」。一邊有光澤微似鍍金的為「璫珠」,價值一顆千金。《廣東新語》說璫珠「大而稍扁」的為「南珠之明璫」等級僅次於徑寸大珠,珠形圓滿,色澤銀白,光瑩無絲絡的為精珠。以重量分其檔次,每顆「重一分者銀六倒,二分者四十倒」。光澤不佳的肉珠,「二分重者值銀僅四倒」,八百顆重一兩的稱為「八百子」,值銀十倒;一千顆重一兩的稱為「正千」,值銀僅八倒。

合浦縣珠池所產的珍珠稱南珠、也稱廉珠或白龍珍珠,它與我國塞北出產的北珠,同是揚名神州,馳譽於世,據《梵天廬叢錄》雲:「牡丹江上游,寧安城南。其餘巨流中皆有之」,北宋神宗熙寧間,「朝貴已重尚之,謂之北珠」。明末以後,北珠任人亂采,競弄得根斷種絕。從此,」北珠」永不再出產。
我國是世界上采捕珍珠和利用珍珠最早的國家。據《尚書?禹貢》載雲:」珠貢,惟土五色,羽畎夏翟,嶧陽孤桐,泗濱浮磬,淮夷嬪珠,暨魚,」其中嬪,即蚌之別名,此嬪出珠遂以珠名。淮夷此二水之名也。由此可見,戰國時已經用淡水河蚌珍珠作為貢品。在《爾雅》一書中雲:」以金者為之銑,以蜃者為之珧,以玉者謂之硅。」《說文》雲:蜃屬,謂之珠者也。謂老產珠者也。一名蚌,一名含槳,周禮謂之(豸卑)物。」很明顯,這時(戰國)已將河蚌珍珠作為飾品。至海產珍珠,楚國大詩人屈原在《離騷》中描述了當時我國婦女早已使用珍珠作裝飾品。距今已有二千多年歷史。
後漢書孟嘗傳》載雲:「(孟)嘗遷合浦大守,郡不產谷實,而海出珠寶,先時宰守多貪穢,詭人采求,不知紀極,珠遂徙於交趾郡界。嘗到官,革易前弊,未已去珠復還……」從後漢書這段史料來看,在孟嘗任合浦太守前,合浦採珠業已相當發達了,由於官吏貪得無厭、采捕無度,破壞了珍珠自然資源,至使珠苗到了滅絕的境地,也即是傳說的」珠遂徒於文趾郡界」。孟嘗到任後,看到合浦珍珠資源遭到嚴重的破壞,珠民紛紛逃離家園。孟嘗採取了一些有效措施,使合浦珍珠資源得到了保護和繁衍,於是有「珠還合浦」之說。這說明早在漢代以前合浦採珠業,已是相當興盛的了。公元前32年至前7年間,西漢成帝時,貧寒時與妻子午夜牛衣對泣,有名之王章後來做了京兆尹,因剛直敢言,以事忤當權之王鳳,被王鳳動以大逆罪下獄,其妻子八人俱連坐。嗣王章在獄內死,家屬 充戍合浦,家產俱籍沒充公,因合浦產珠,王章妻子等到合浦後采獲了大量珍珠,積蓄財產數百萬。後來王章家屬遇赦返回故鄉,卻得以珍珠資財,贖回田宅,安享生活。東漢時合浦珍珠業的發展,達到了高峰,可是由於瀕年濫采,珍珠資源遭到了嚴重破壞,故《後漢書?孟嘗傳》有「珠徙交趾之說」。陶璜以合浦百姓採珠為業,用珠貸米,而三國孫吳時,珠禁甚嚴。吳歸晉後,陶璜乃請准,每年自10月迄翌年2月,非采上珠之時,聽商族自由來往,民困一蘇。唐代宗廣德2年(764年)2月寧齡先在《合浦還珠狀》雲:」合浦縣內珠池,大寶年 (公園742年)以來,官吏無政,珠逃不見,20年間闕於進奉,今年2月15日,珠還舊浦。」唐代封建統治者照樣逼迫人民進貢珍珠,由於采捕無度,又將使珠苗瀕於滅絕,故「珠逃不見」。《越南志》雲:「國步清,合浦珠生,此實國家寶瑞,其他無敕封禁,臣稱采進。」誠然,珍珠是國家寶瑞,然而在封建時代統治者只知搜刮,強逼珠民冒死採珠,不少珠民命喪海底。這樣,珍珠給人民帶來的不是幸福,而是深重的災難了。宋建隆3年(南漢大寶五年)劉鋹以珍珠裝飾宮殿,一代之尊,極盡奢侈,並在合浦置媚川都,置兵八千專以採珠為事。太祖皇平嶺南,廢其都為靜江軍。當時劉不鋹不擇手段逼追珠民採珠時,將石(石垂)珠民足至7百尺深海中,珠民溺死者無數,劉鋹又曾以珍珠結鞍勒,為戲龍之狀、工極精巧,到了元代延佑4年12月復置廉州採珠都提舉司,專事採珠。7年6月,罷採珠。元順帝至元3年,復立採珠都提舉司,同年4月又罷採珠。
明代是中國歷史上採珠最鼎盛的一個時期,明洪武29年正月開始採珠,明永樂年間,又罷採珠,但翌年又下詔採珠。明天順3年(1459年)2月,從太監福安之請,下旨採珠。命中官監守珠池,又以安南商人與欽廉商賈交通盜珠,下令不得與安南交通。成化初,有」內官太監管珠池」,初采時14500百餘兩,次年大者56顆,計一斤重雲,價近白金5000兩,少時所得不償失。明弘治12年,詔採珠,歲久珠老得珠28000兩。明正德9年(1514年)詔採珠。13年又復下詔採珠,正德9年至13年復採珠,剛好4年左右,民未得息肩又復採珠,嘉靖5年又復下詔採珠,因珠小而嫩,所得甚少,是年冬合浦大雨雪,池水結冰,樹木皆折斷,民多凍死,而珠民仍被迫下海晝夜未停。次年廉州飢荒,民多餓死,然而第二年秋天,封建統治者仍繼續下旨強迫珠民採珠。這次採珠因所得無幾而罷。時隔9年,22年又復詔采,36年又詔采。相隔5年,即41年春,又詔採珠,是年冬復詔採珠。隆慶6年詔採珠。8年又復詔採珠。明穆宗在位6年間已採珠兩次。當時巡撫都御史林富上疏《乞罷採珠疏》。謂:「嘉靖5年採珠之役,死者萬計,而得珠僅80兩,天下謂以人易珠,恐今日雖以人易珠,亦不可得。」
到了清代,合浦採珠業僅漸趨衰落,自順治元年到康熙34年的51年間,第一次下詔試采珍珠,因所得珍珠寥若晨星,次年罷采。58年後,乾隆17年9月又曾下詔採珠,這次採珠卻一無所獲而罷。
建國初,每年秋後剖珠季節,沿海只有幾艘本地珠船和幾艘海南臨高船采捕珍珠,幾艘船每日共產珍珠約4至5市兩。 珠民每日採珠已不能維持一天的生活。
1955年,中國科學海洋生物研究室對合浦沿海珍珠進行了調查。1958年3月26日,合浦建立了第一家珍珠養殖試驗場。從此合浦珍珠養殖業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

熱點內容
西亞的故事 發布:2024-11-06 23:35:07 瀏覽:504
海賊王扉頁故事 發布:2024-11-06 23:34:56 瀏覽:380
於謙的歷史故事 發布:2024-11-06 23:25:31 瀏覽:457
形容著急的成語 發布:2024-11-06 23:25:26 瀏覽:530
許巍的故事 發布:2024-11-06 23:22:39 瀏覽:1000
賈寶玉故事 發布:2024-11-06 22:42:06 瀏覽:685
小蜈蚣穿鞋小故事 發布:2024-11-06 22:41:01 瀏覽:740
小鳥和貓的故事 發布:2024-11-06 22:28:38 瀏覽:29
小龍的故事 發布:2024-11-06 22:20:15 瀏覽:120
商的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4-11-06 22:05:36 瀏覽: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