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的典故
背水一戰
bèi shuǐ yī zhàn
【解釋】背水:背向水,表示沒有退路。專比喻與敵屬人決一死戰。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趙軍望見而大笑。」
【結構】連動式。
【用法】可用於軍事;多比喻在極其艱難的情況下跟敵人決一死戰;有時也比喻有「決戰」精神。還可用於體育比賽等。一般作謂語、定語。
【正音】背;不能讀作「bēi」。
【辨形】戰;不能寫作「站」。
【近義詞】破釜沉舟、背城借一、濟河焚州
【反義詞】重整旗鼓
【辨析】~和「破釜沉舟」;都有「決一死戰」的意思。但「破釜沉舟」含有「不顧一切;戰斗到底」的意思;~表示「拚死干到底;以求得勝利」的意思。
【例句】
(1)預選賽出現的全部希望就在這最後一搏;隊員們決心~。
(2)在競爭激烈的今天;消極等待毫無指望;必須~;大幹一場。
㈡ 背水一戰的典故是什麼
楚漢相爭之時,劉邦命大將韓信領兵攻打趙國。趙王帶了二十萬大軍在太行山的井陘關迎擊。當時,韓信只帶了一萬二千人馬。為了打敗趙軍,他將一萬人駐扎在河邊列了一個背水陣。
另外派兩千輕騎潛伏在趙軍軍營周圍。交戰後,趙營二十萬大軍向河邊的一萬漢軍殺來。漢軍面臨大敵,後無退路,只能拚死奮戰。這時潛伏的那兩千士兵乘虛攻進趙營。
趙軍遭到前後夾擊,很快被韓信打敗。戰後有人問:「背水列陣乃兵家大忌,將軍為何明知故犯?」韓信笑著說:「置之死地而後生,這也是兵書上有記載的。」
(2)背的典故擴展閱讀:
背水一戰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bèi shuǐ yī zhàn,意思是背後臨近河水擺陣;或布下的陣勢。後來指處於絕境之中,為求出路而決一死戰。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創作的一篇傳,出自《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本傳記載了西漢開國功臣韓信一生的事跡。原文節選:
誡曰:「趙見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趙壁,拔趙幟,立漢赤幟。」令其裨將傳飧, 曰:「今日破趙會食!」諸將皆莫信,詳應曰:「諾。」
謂軍吏曰:「趙已先據 便地為壁,且彼未見吾大將旗鼓,未肯擊前行,恐吾至阻險而還。」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趙軍望見而大笑。
譯文:
韓信對部下告誡說:「交戰時,趙軍見我軍敗逃,一定會傾巢出動追趕我軍,你們火速攻進趙軍的營壘,拔掉趙軍的旗幟,豎起漢軍的紅旗。」又讓副將傳達開飯的命令。
說:「今天打垮了趙軍正式會餐」。將領們都不相信,假意回答道:「好。」韓信對手下軍官說:「趙軍已先佔據了有利地形築造了營壘,他們看不到我們大將旗幟、儀仗。
就不肯攻擊我軍的先頭部隊,怕我們到了險要的地方退回去。」韓信就派出萬人為先頭部隊,出了井陘口,背靠河水擺開戰斗隊列。趙軍遠遠望見,大笑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