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生典故
Ⅰ 中醫有哪些歷史典故
中醫歷史典故比較多,流傳較廣的有:
公元前26~22世紀時,黃帝是傳說中原各族的共同領袖,姓姬號軒轅氏、有熊氏。岐伯,傳說中的醫家,黃帝的臣子。現存有中國最早的中醫理論專著是《內經》,此書托黃帝與岐伯討論醫學,並以問答的形式而成,又稱《黃帝內經》。後世稱中醫學的「岐黃」、「岐黃之術」,即源於此。
青囊指古代醫生盛醫書的囊,後借指醫術。《後漢書·華佗傳》張冀《補注》:「吳押獄者每以酒食供奉,佗感其恩,告日:『我死非命,有青囊未傳,二子不能繼業,修書與汝,可往取之』。吳至金城,取又藏之。佗知不免,大飲如醉而殂。吳棄役回家,向妻索書,妻日:『縱學得神術,終斃於獄中,故我以囊燒毀也』」。因華佗精醫術,生前行醫各地,聲名頗著,所以,「青囊」也成了醫術的代稱。
唐代葯王孫思邈,醫德高尚,堪稱醫學界的典範。他在《千金要方》中寫道:「若有疾厄(災難)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怨親善友,華夷智愚,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不得瞻前顧後,慮吉凶,護措身命。深心凄愴,勿避晝夜、寒暑、飢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如此可成蒼生大醫。」後人對醫德高尚的醫生尊稱「蒼生大醫」。
Ⅱ 諱疾忌醫的典故.
典故是扁鵲與蔡桓公的故事。原文如下:
扁鵲見蔡桓公,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桓侯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曰:"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桓侯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桓侯又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桓侯故使人問之,扁鵲曰:"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居五日,桓公體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譯文如下,
名醫扁鵲,有一次去見蔡桓公。對桓公說:"你有病了,現在病還在皮膚的紋理之間,若不趕快醫治,病情將會加重!"桓公聽了笑著說:"我沒有病。"待扁鵲走了以後,桓公對人說:"這些醫生就喜歡醫治沒有病的人把這個當做自己的功勞。」
十天以後,扁鵲又去見桓公,說他的病已經發展到肌肉里,如果不治,還會加重。桓公不理睬他。扁鵲走了以後,桓公很不高興。再過了十天,扁鵲又去見桓公,說他的病已經轉到腸胃裡去了,再不從速醫治,就會更加嚴重了。桓公仍舊不理睬他。
又過了十天,扁鵲去見桓公時,對他望了一望,回身就走。桓公覺得很奇怪,於是派使者去問扁鵲。扁鵲對使者說:"病在皮膚的紋理間是燙熨的力量所能達到的;病在肌膚是針石可以治療的;在腸胃是火劑可以治癒的;病若是到了骨髓里,那是司命所掌管的事了,我也沒有辦法了。而今在骨髓,我不再請求了。五天以後,桓公渾身疼痛,趕忙派人去請扁鵲,扁鵲卻早已經逃到秦國了。桓公不久就死掉了。
(2)關於醫生典故擴展閱讀:
諱疾忌醫是一個漢語成語,意思是指隱瞞疾病,不願醫治。比喻掩飾缺點和錯誤,不願改正。諱疾忌醫和「文過飾非」,都有「隱瞞自己的缺點或錯誤」的意思。但諱疾忌醫偏重在「怕人批評,不肯接受幫助」;「文過飾非」偏重指尋找各種理由來掩飾錯誤、缺點。
諱疾忌醫造句:
1、有病應該趁早醫治,千萬不要諱疾忌醫。
2、在工作上,諱疾忌醫的人,往往會把問題弄得更嚴重。
Ⅲ 「不為良相,願為良醫」的典故出自哪裡
「不為良相,願為良醫」的典故出自范仲淹。
據宋人吳曾的《能改齋漫錄》卷十三《文正公願為良醫》記載:宋代名儒范仲淹,有一次到祠堂求簽,問以後能否當宰相,簽詞表明不可以。他又求了一簽,祈禱說:「如果不能當宰相,願意當良醫」,結果還是不行。
於是他長嘆說:「不能為百姓謀利造福,不是大丈夫一生該做的事。」 後來,有人問他:「大丈夫立志當宰相,是理所當然的,您為什麼又祈願當良醫呢?這是不是有一點太卑微了?」 范仲淹回答說:「怎麼會呢?古人說,『常善用人,故無棄人,常善用物,故無棄物』。
有才學的大丈夫,固然期望能輔佐明君治理國家,造福天下,哪怕有一個百姓未能受惠,也好像自己把他推入溝中一樣。要普濟萬民,只有宰相能做到。現在簽詞說我當不了宰相,要實現利澤萬民的心願,莫過於當良醫。
如果真成為技藝高超的好醫生,上可以療君親之疾,下可以救貧賤之厄,中能保身長全。身在民間而依舊能利澤蒼生的,除了良醫,再也沒有別的了。」
這是後世相傳「不為良相,願為良醫」的由來。那些胸懷大志的儒者,把從醫作為僅次於致仕的人生選擇,正是因為醫葯的社會功能與儒家的經世致用(即治國平天下)的思想比較接近。
(3)關於醫生典故擴展閱讀: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漢族。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市)人。北宋時期名臣,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
幼年喪父,母親改嫁長山朱氏,更名朱說。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進士及第,授廣德軍司理參軍,迎母歸養,改回本名,歷遷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等職,因秉公直言而屢遭貶斥。
康定元年(1040年),與韓琦共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採取「屯田久守」方針,鞏固西北邊防。慶歷三年(1043年),出任參知政事,發起「慶歷新政」。新政受挫後,貶出京城,歷知邠州、鄧州、杭州、青州。
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潁州,扶疾上任,逝世於途中,時年六十四。追贈兵部尚書、楚國公,謚號「文正」,世稱範文正公。
一生政績卓著,曉暢軍事,文學成就突出。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對後世影響深遠 。著作有《範文正公文集》傳於世。
Ⅳ 古代名醫的故事
1、心理療法
華佗善於應用心理療法治病,有一郡守得了重病,華佗去看他。郡守讓華佗為他診治,華佗對郡守的兒子說:
你父親的病和一般的病不同,有淤血在他的腹中,應激怒他讓他把淤血吐出來,這樣就能治好他的病,不然就沒命了。你能把你父親平時所做過的錯事都告訴我嗎?我傳信斥責他。
郡守的兒子說:如果能治好父親的病,有什麼不能說的?於是,他把父親長期以來所做不合常理的事情,全都告訴了華佗。
華佗寫了一封痛斥郡守的信留下,郡守看信後,大怒,派捕吏捉拿華佗,沒捉到,郡守盛怒之下,吐出一升多黑血,他的病就好了。
2、扁鵲換心
魯公扈、趙齊嬰二人有輕病,就一起請扁鵲治病,扁鵲對公扈說:「你的志氣強身體卻很弱,有計謀卻並不果斷,齊嬰你的志氣弱身體卻很好,沒有謀慮卻過於執著。如果把你們的心臟互換,就能平衡病也就好了。」
扁鵲讓二人喝了葯酒,他們昏死了很多天,剖開他們前胸找到了心臟,將它們互換放置好,然後給他們吃了神葯,於是二人過了一會便醒了,就像剛開始一樣的健康,後來二人就向扁鵲告辭回家了。
3、起死回生
一次扁鵲到了虢國,聽說虢國太子暴亡不足半日,還沒有裝殮。於是他趕到宮門告訴中庶子,稱自己能夠讓太子復活。中庶子認為他所說是無稽之談,人死哪有復生的道理。
扁鵲長嘆說:「如果不相信我的話,可試著診視太子,應該能夠聽到他耳鳴,看見他的鼻子腫了,並且大腿及至陰部還有溫熱之感。」中庶子聞言趕快入宮稟報,虢君大驚,親自出來迎接扁鵲。
扁鵲說:「太子所得的病,就是所謂的『屍厥』。人接受天地之間的陰陽二氣,陽主上主表,陰主下主里,陰陽和合,身體健康;現在太子陰陽二氣失調,內外不通,上下不通,導致太子氣脈紛亂,面色全無,失去知覺,形靜如死,其實並沒有死。」
扁鵲命弟子協助用針砭進行急救,刺太子三陽五會諸穴。不久太子果然醒了過來。扁鵲又將方劑加減,使太子坐了起來。又用湯劑調理陰陽,二十多天,太子的病就痊癒了。
這件事傳出後,人們都說扁鵲有起死回生的絕技。
4、對症下葯
張仲景在醫學上出了名,還虛心地為同行醫病,不失時機地向別的郎中學習。
從前,一些郎中們,只把醫術傳給自己的子孫,一般都不外傳。那時南陽有個名醫叫沈槐,已經七十多歲了,還沒有子女。他整天惆悵後繼無人,飯吃不下,覺睡不著,慢慢憂慮成病了。
當地的郎中們,來給沈槐看病,都縮一頭。老先生的病誰也看不好。越來越重了。張仲景知道後,就奔沈槐家來。
張仲景察看了病情,確診是憂慮成疾,馬上開了一個葯方,用五穀雜糧面各一斤,做成丸,外邊塗上硃砂,叫病人一頓食用。
沈槐知道了,心裡不覺好笑!他命家人把那五穀雜糧面做成的葯丸,掛在屋檐下,逢人就指著這葯丸把張仲景奚落一番。
親戚來看他時,他笑著說:「看!這是張仲景給我開的葯方。誰見過五穀雜糧能醫病?笑話!笑話!」
朋友來看他時,他笑著說:「看!這是張仲景給我開的葯方,誰一頓能吃五斤面,真滑稽!滑稽!」
同行的郎中來看他時,他笑著說:「看!這是張仲景給我開的葯方。我看幾十年病,聽就沒聽說過,嘻嘻!嘻嘻!」他一心只想這件事可笑,憂心多慮的事全拋腦後了,不知不覺地病就好了。
這時,張仲景來拜訪他,說:「恭喜先生的病好了!學生斗膽。」沈槐一聽恍然大悟,又佩服、又慚愧。
張仲景接著又說:「先生,我們做郎中的,就是為了給百姓造福,祛病延年,先生無子女,我們這些年青人不都是你的子女嗎?何愁後繼無人?」
沈槐聽了,覺得很有道理,內心十分感動。從此,就把自己的醫術全部傳授給了張仲景和其他年輕的郎中。
5、「堂」的來歷
張仲景在任長沙太守期間,正值疫癘流行,許多貧苦百姓慕名前來求醫。他一反封建官吏的官老爺作風,對前來求醫者總是熱情接待,細心診治,從不拒絕。
開始他是在處理完公務之後,在後堂或自己家中給人治病;後來由於前來治病者越來越多,使他接應不暇,於是他乾脆把診所搬到了長沙大堂,公開坐堂應診,首創了名醫坐大堂的先例,他的這一舉動,被傳為千古佳話。
後來,人民為了紀念張仲景,便把坐在葯店內治病的醫生通稱為「坐堂醫」。這些醫生也把自己開設的葯店取名為「××堂葯店」,這就是中醫葯店稱「堂」的來歷。
Ⅳ 求諸位告訴我幾個有關醫學的典故
1、中葯「抄劉寄奴」:劉寄奴本來是宋武帝劉裕的小名,為什麼又成了一味中葯名呢?原來傳說劉寄奴小時上山砍柴,見一巨蛇,急忙拉弓搭箭,射中蛇首,大蛇負傷逃竄。第二天他又上山,卻隱隱約約從遠處傳來一陣陣搗葯聲,即隨聲尋去,只見草叢中有幾個青衣童子搗葯,便上前問道:「你們在這里為誰搗葯?治什麼病呢?」童子說:「我王被寄奴射傷,故遣我們來采葯,搗爛敷在患處就好了。」寄奴一聽,便大吼到:「我就是劉寄奴,專來捉拿你們。」童子嚇得棄葯逃跑,寄奴便將其草葯和臼內搗成的葯漿一並拿回,用此葯給人治療,頗有奇效。後來,劉寄奴領兵打仗,凡遇到槍箭所傷之處,便把此葯搗碎,敷在傷口,很快癒合,甚為靈驗。但士兵們都不知道叫什麼葯,只知是劉寄奴射蛇得來的神仙葯草,所以就把它叫「劉寄奴」。這是唯一用皇帝的名字命名的中草葯,一直流傳到現在。
2、「相思子」:相傳漢代閩越國有一男子被強征戍邊,其妻終日望歸。後同去者歸,惟其夫未返,妻念更切,終日立於村前道口樹下,朝盼暮望,哭斷柔腸,泣血而死。樹上忽結莢果,其籽半紅半黑,晶瑩鮮艷,人們視為貞妻摯婦的血淚凝成,稱為「紅豆」,又叫「相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