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謎語 » 舜帝典故名稱

舜帝典故名稱

發布時間: 2022-12-07 10:44:30

Ⅰ 堯帝做的典故

堯:
(一)

堯帝,姓尹祁,號放勛。因封於唐,故稱「唐堯」,由於他德高望重,人民傾心於帝堯。他嚴肅恭謹,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團結族人,使邦族之間團結如一家,和睦相處。堯為人簡朴,吃粗米飯,喝野菜湯。自然得到人民的愛戴。

堯到年老時,由四岳十二牧推舉部落聯盟軍事首長繼承人,大家一致推薦了舜。堯帝把自己兩個女兒嫁給了舜,又對他進行了長期的考察,最後才放心的禪讓。

(二)

堯,我國古代帝王,五帝之一。名叫放勛,堯是他的謚號,《謚法》上說:「翼善傳聖曰堯」。堯生於丹陵,養在母親家——伊侯之國,後來遷於祁地,所以稱堯為伊祁氏,堯以祁為姓。

堯父乃帝嚳,名蟜極,號高辛氏。帝嚳在位七十年崩,傳位給兒子摯。堯十三歲輔佐摯,封於陶地,十五歲改封於唐地,所以堯號曰陶唐氏。十八歲,堯代摯為天子,都於蒲阪。《通典》記載:「堯舊都在蒲」,《水經注》記載:「雷首,俗亦謂之堯山,山上有故城,又曰堯城」,《闞駰十三州記》記載:「蒲阪,堯都。蓋堯帝亦都此,後遷平陽。」

《史記》說:堯帝「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接近他如太陽一般,遠望他如雲霞一樣燦爛。富有而不驕橫,高貴而不傲慢。黃色的帽子,黑色的衣服,紅色的車駕以白馬。「能明馴德,以親九族」。他命羲氏、和氏測定推求歷法,制定四時成歲,為百姓頒授農耕時令。測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堯在位,天下洪水湯湯,用鯀治水,九年無功而返,又啟用禹,使洪水得以治理。堯設置諫言之鼓,讓天下百姓盡其言;立誹謗之木,讓天下百姓攻擊他的過錯。他治天下五十年,問天下治與不治?百姓愛戴自己與否?左右不知,朝野不知。他於是微服訪於民間,有一位老人含著食,鼓著腹,敲著土地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這首古詩稱作《擊壤歌》。

堯帝開創了帝王禪讓之先河,在位七十年,認為兒子丹朱不成器,決定從民間選用賢良之才。堯問四方諸侯首領:「誰能擔負起天子的重任?」四方諸侯首領說:「有個單身漢,在民間。叫虞舜。」於是,堯微服私訪,來到歷山一帶,聽說舜在田間耕地,便到了田間。看見一個青年,身材魁偉、體闊神敏,聚精會神地耕地,犁前駕著一頭黑牛、一頭黃牛。奇怪的是,這個青年從不用鞭打牛,而是在犁轅上掛一個簸箕,隔一會兒,敲一下簸箕,吆喝一聲。堯等舜犁到地頭,便問:「耕夫都用鞭打牛,你為何只敲簸箕不打牛?」舜見有老人問,拱手以揖答道:「牛為人耕田出力流汗很辛苦,再用鞭打,於心何忍!我打簸箕,黑牛以為我打黃牛,黃牛以為我打黑牛,就都賣力拉犁了。」堯一聽,覺得這個青年有智慧,又有善心,對牛尚如此,對百姓就更有愛心。堯與舜在田間扯起話題,談了一些治理天下的問題,舜的談論明事理,曉大義,非一般凡人之見。堯又走訪了方圓百里,都誇舜是一個賢良之才。堯便決定試一試舜。堯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讓兩個女兒觀其德;把九個男兒安排在舜周圍,讓九個男兒觀其行。把舜放進深山之中,虎豹毒蛇都被他馴服。舜頭腦清醒,方向明確,深山之中不迷失,很快就走了出來。堯先讓舜在朝中作虞官,試舜三年後,讓舜在堯的文廟拜了堯的先祖,堯便讓舜代其行天子之政。

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後堯老,舜代替堯執政,堯讓位二十八年後死去。

(三) 堯帝陵

[歷史文獻中記載的堯冢也有好幾處,一般認為在山西臨汾,歷代也多以這里為主進行祭祀活動。]

堯帝陵位於今中國山西臨汾市東北35公里郭村裡隅澇河北側。

相傳堯帝建都平陽(今山西臨汾),因而臨汾城南有堯廟,城東築有堯帝陵。堯帝陵周土崖環峙,河水經陵前南泄,松柏蒼翠,陵丘聳峙。堯陵高50米,繞周80米。陵前築有祠宇, 相傳為唐初所建。金泰和二年(1202年)碑文記載:唐太宗征遼曾駐蹕於此,因謁堯陵,遂塑其像。元中統年間,道人姜善信奉元世祖命修築堯陵。明成化、嘉靖,清雍正、乾隆間,都曾重修。現陵丘如故,松柏依舊。祠內有山門(門上為樂樓)、牌坊、廂房、獻殿、寢殿、 碑亭等建築。布局緊湊,木雕精細,紅牆綠瓦,圍以清流古柏,相映成畫。陵前祠內立有元代以來碑碣十餘座,記述陵宇沿革和帝堯功績。其中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堯陵碑上刻有堯陵全圖,保存完好。

(四) 堯帝廟

堯廟位於臨汾市區南3公里處。相傳堯建都平陽(今臨汾市),有功於民,廟是後人為祭祀堯王所建。創建年代已無可考。現存建築原為清代遺物。前有山門,內有圍廊、牌坊、五鳳樓、堯井亭、廣運殿、寢宮等建築。堯王及其四大臣被喻為「五鳳」。「一鳳升天,四鳳共鳴」,五鳳樓就因此得名。堯井相傳為堯所掘,為記其功,上築一亭。廣運殿是供奉堯王的主殿,高達27米,殿宇四周設環廊,42根石柱,柱礎雕刻工精,殿內金柱子肥碩,直通上層檐下,礎石上雲龍盤繞。龕內塑有堯王像及其侍從。廟內存在碑碣10餘通,記載堯王功績及廟宇建造經過。廣運殿1998年毀於大火,後於1999年重建。



(一)

舜帝,姓姚,傳說目有雙瞳而取名「重華」,號有虞氏,故稱虞舜。死後,禪位於禹。

傳說黃帝以後,先後出了三個很出名的部落聯盟首領,名叫堯(yao2)、舜(shun4)和禹(yu3)。他們原來都是一個部落的首領,後來被推選為部落聯盟的首領。那時候,做部落聯盟首領的,有什麼大事,都要找各部落首領一起商量。堯年紀大了,想找一個繼承他職位的人。有一次,他召集四方部落首領來商議。堯說出他的打算後,有個名叫放齊的說:"你的兒子丹朱是個開明的人,繼承你的位子正合適。"堯嚴肅地說:"不行,這小子品德不好,專愛跟人爭吵。"另一個叫灌兜(huan dou)的說:"管水利的共工,工作倒做得挺不錯。"堯搖搖頭說:"共工能說會道,表面恭謹,心裡另是一套。用這號人,我不放心。」

這次討論沒有結果,堯繼續物色他的繼承人。有一次,他又把四方部落首領找來商量,要大家推薦。到會的一致推薦舜。堯點點頭說:"哦!我也聽到這個人挺好。你們能不能把他的事跡詳細說說?"

大家便把舜的情況說開了:舜的父親是個糊塗透頂的人,人們叫他瞽叟(gu sou,就是瞎老頭的意思)。舜的生母早死了,後母很壞。後母生的弟弟名叫象,傲慢得沒法說,瞽叟卻很寵他。舜生活在這樣一個家庭里,待他的父母、弟弟挺好。所有,大家認為舜是個德行好的人。

堯聽了挺高興,決定先把舜考察一下。他把自己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還替舜築了糧倉,分給他很多牛羊。那後母和弟弟見了,又是羨慕,又是妒忌,和瞽叟一起用計,幾次三悉想暗害舜。

有一回,瞽叟叫舜修補糧倉的頂。當舜用梯子爬上倉頂的時候,瞽叟就在下面放起火來,想把舜燒死。舜在倉頂上一見起火,想找梯子,梯子已經不知去向。幸好舜隨身帶著兩頂遮太陽用的笠帽。他雙手拿著笠帽,像鳥張翅膀一樣跳下來。笠帽隨風飄盪,舜輕輕地落在地上,一點也沒受傷。

瞽叟和象並不甘心,他們又叫舜去淘井。舜跳下井去後,瞽叟和象就在地面上把一塊塊土石丟下去,把井填沒,想把舜活活埋在裡面。沒想到舜下井後,在井邊掘了一個孔道,鑽了出來,又安全地回家了。象不知道舜早已脫險,得意洋洋地回到家裡,跟瞽叟說:"這一回哥哥准死了,這個妙計是我想出來的。現在我們可以把哥哥的財產分一分了。"說完,他向舜住的屋子走去。哪知道,他一進屋子,舜正坐在床邊彈琴呢。象心裡暗暗吃驚,很不好意思地說:"哎,我多麼想念你呀!"舜也裝作若無其事,說:"你來得正好,我的事情多,正需要你幫助我來料理呢。"以後,舜還是像過去一樣和和氣氣對待他的父母和弟弟,瞽叟和象也不敢再暗害舜了。

堯聽了大家介紹的舜的事跡,又經過考察,認為舜確是個品德好又挺能乾的人,就把首領的位子讓給了舜。這種讓位,歷史上稱做"禪(shan)讓"。其實,在氏族公社時期,部落首領老了,用選舉的辦法推選新的首領,並不是什麼稀罕事兒。

舜接位後,也是又勤勞又儉朴,跟老百姓一樣勞動,受到大家的信任。過了幾年,堯死了,舜還想把部落聯盟首領的位子讓給堯的兒子丹朱,也是大家都不贊成。舜才正式當上了首領。

舜帝是道德文化的鼻祖,舜文化是道德文化。《史記》所載:"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

舜帝文化精神之魂可稱為「德為先,重教化」,舜文化是由野蠻走向文明的歷史轉折時期的中華文化。以農耕文化為內涵的炎帝文化,以政體文化為內涵的黃帝文化,以道德文化為內涵的舜文化,共同構成了中華文化三座里程碑。

九疑山是舜文化的藏精之所。《史記》載:"舜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在九疑這塊神奇而美麗之土地上,留下了舜帝眾多的為民服務的動人故事,留下了不少文人騷客仰游九疑山的幽怨、懷念和美好的贊譽,一代偉人毛澤東曾揮筆寫下了"九疑山上白雲飛,帝子乘風下翠微"的壯麗詩篇。

(二)[舜帝陵]

舜帝陵位於舜陵景區,是湖南省永州市寧遠縣九疑山風景區的目標人文景觀,是九疑山風景的目標人文景觀。是我國最古老的陵墓。

舜帝陵陵區由陵山(舜源峰)、舜陵廟、神道及陵園組成,佔地600餘畝。陵山舜源峰上小下大,呈覆斗狀,海拔600餘畝,氣勢恢宏。山北麓建有陵廟,陵廟坐南向北,規模宏大,佔地24644平方米。分為前後兩重院落,五進建築。陵廟內建有庄嚴肅穆的山門、午門、拜殿、正殿、寢殿、廂房。陵廟外有長200米的神道。

舜陵是中國五大古帝陵之一,是中國唯一的舜帝陵墓,乃舜帝南巡崩於蒼梧之野而葬於九疑山。陵廟祭碑廓內保存的歷代祭碑36方,它們是珍貴的歷史文物,是歷史的見證。在古木參天的陵區內,陵廟建築上的石雕、楹聯、壁繪栩栩如生,令人流連忘返。附近有娥皇峰、女英峰、美大峰、梳子峰、舜峰(三分石)、簫韶峰、斑竹岩、舜池、舜溪皆與舜帝奏九韶之樂及二妃揮淚斑竹的傳說有關。

Ⅱ 中國歷史歌中三黃五帝的姓名及他們的典故故事

舜的傳說
舜生於今永濟縣的諸馮村。他姓姚,因眼裡有雙瞳,故名叫重華。母親生下他不久就去世了,父親瞽叟娶了繼室,生一男一女,男的叫象,女的叫闊首,就是舜的異母弟妹了。
舜的父親、繼母和弟弟,對舜都很不好,所以舜從小就飽受著家庭的折磨。後來在家實在住不下去了,便到歷山(今中條山西南)腳下,搭了間茅屋獨自生活著。他勤勞朴實,樂於助人。他在歷山耕種,歷山的農夫讓給他田界;他到雷澤(今芮城縣北)捕魚,漁民們請他到家裡居住;他到陶城(今永濟縣蒲坂北)學制陶器,一學就會,而且製作十分美觀。現在在稷山、夏縣都有出土上古的陶器,它反映了新石器時代中國先民的勞動成果。他敬重別人,別人也都敬重他。因此,在他所居住的地方,第一年就成了村莊,第二年就成了城鎮,第三年就簡直象繁華熱鬧的都市了。可見群眾是怎樣擁護和愛戴他啊!
舜離家到歷山耕種,其原因就是他父母對他的虐待。盡管如此,他還是時刻不忘父母養育之恩,不計前嫌。有一天,他看見一隻母斑鳩帶著一隻小斑鳩在飛,那母斑鳩不時捕捉飛蟲來喂小斑鳩,十分勤勞。舜感動了。他想念著哺育自己的父母,便情不自禁地唱起《思親操》歌曲來:"陟彼舜山兮崔嵬,有鳥翔兮高飛。瞻彼鳩兮徘徊,-----沒張兮思我父母。力耕日與月住如馳,父母運兮吾將安歸。"意思是:
登上那崔嵬的歷山,
見兩只斑鳩在空中飛旋。
日與月啊如梭如箭,
思念父母啊有家難還!
舜確實是個大孝子,二十歲時就以孝名聞於天下。
那時,堯帝選拔賢才,四岳之長就向堯帝舉薦了舜。於是堯帝就選他作自己的繼承人,並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配給舜作妻子。堯帝賞賜給他一大批牛羊,還給他修了高大的倉庫。舜由一個窮人一下子富了起來。
他的父母和弟弟,一聽到舜富了,就頓起不良之心,設計陷害,要把舜的財產奪過來。一天,他們借修倉庫為名,想用一把火把舜燒死在倉庫里;沒想到舜穿的是娥皇、女英給他的風衣,舜從大火中飛走了。一天,他們又借掏井為名,想投石下井把舜淹死在深井裡;沒料到舜穿了娥皇、女英給他的龍衣,又從井底遊走了。一計不成,二計失敗,他們又借吃飯為名,酒中下毒,想要把舜毒死;然而舜有蛾皇、女英保護,事先讓他服了仙葯,毒酒下肚,也安然無事。
原來舜的異母妹妹生性善良,當她聽到父兄要陷害舜的消息時,便悄悄告訴給二位嫂嫂,這就使得娥皇、女英能夠從容對付惡人的詭計,幫助舜死裡逃生。而舜呢,寬宏大量,不計舊惡,他一如既往,對父母孝順,對弟弟友愛。不過,經歷過這番風波之後,舜更把二妃當作自己生死不渝的伴侶了。這些富有神話色彩的傳說,均見《列女傳有虞二妃》。
後來,舜為天子,巡視南方,死在蒼梧之野(今湖南九嶷山)。娥皇、女英聽到舜死南方的消息,便立即動身前往探視,她倆一路走,一路哭,淚水灑在竹子上,竹子就呈現出許多斑點,後人稱這種竹子為湘妃竹,也叫斑竹。她倆到了湘江,渡江時遇暴風,船被打翻,二妃被淹死。
出運城北門行三十里,有鳴條岡,岡上有座舜帝陵廟,河東群眾稱它為舜帝廟。據《蒲州府志》和《解州州志》載:這座廟始建於唐開元二十六年(738),明嘉靖年間因地震毀壞,萬曆年間依舊規模重建,經清代多次繕修,至今保存尚好。舜帝廟分外城、陵園、皇城三個部分。皇城內有戲樓、卷棚、獻殿、正殿、寢宮;東西兩翼有廊房和鍾、鼓二樓。正殿內有舜帝頭戴冕旒的塑像(今已毀)。寢宮為舜的二妃--娥皇、女英的住處。舜帝廟結構宏偉,布局合理,總共佔地面積一百五十畝,是我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用佔地一百五十畝的陵廟來祭祀一個上古時代的君王,而且千秋百代,永垂不衰,這除了舜都蒲坂位於河東這個原因之外,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就是舜有大功於民。
當堯帝把自己的女兒--蛾皇、女英許配給舜以後,在長期的考察中,知道舜不但寬厚仁慈,而且英明能幹,於是就讓他擔負重要職務,獨當一面。堯帝讓他做掌握天下土地和人民的司徒,他以美好的道德教育人民,使人民做到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上下都和睦相處。堯帝讓他做總管天下百事工役的司空,他把諸事辦得井井有條,絕無荒廢。堯帝讓他出使四面兄弟部落,他同兄弟部落的關系處得十分融洽。堯帝派他單獨到深山老林或邊遠地區去巡視,在狂風暴雨中他不迷路,碰到虎包、豹豺狼他不畏怯。
當舜五十歲時,堯帝把天下大事託付給他。他總攝大權,統領百官,作了一系列轟轟烈烈的大事業。他向堯帝推薦了高陽氏蒼舒、叔達等才子八人,謂之"八愷";接著又舉薦了高辛氏伯奮、促堪等八位能人,謂之"八元"。這十六位賢人幫助他輔佐堯帝,把天下管理得很好;他在舉賢任能的同時,又把使勢倚強、橫暴不法的"四大凶神"作了懲處。把號"窮奇"的共工流放到幽州,把號"渾沌"的歡兜發配到崇山,把號"桃杌"的鯀囚貶到羽山,把號"饕餮"的三苗驅逐到三危(今甘肅敦煌),於是天下大治大安。堯帝整整用了二十七年的時間對他進行考察、培養和試用,直到完全可以放心了,這才把天下正式禪讓給他。
舜受堯禪,在蒲坂(今永濟)即帝位,就以蒲坂為都,為有虞氏。舜帝即位,因政績卓著,傳說天上有五星化為五老,游於蒲坂,舜以師道尊之。今永濟有"五老峰"和"五星湖",就是這個故事的遺跡。
那時洪水泛濫,舜帝命禹治理,禹治水有功,就拜禹為司空,總理百官。他又請懂得稼穡的後稷管理農業,契管理教育,皋掏管理司法,垂管理手工業,益管理出澤,伯夷負責天下的典禮,夔制譜作樂,龍傳達君主命令:謂之"九官"。
堯帝去世之後,舜帝辦事更加謹慎,他徵聘賢人輔政,立誹謗之木,設進諫之豉,讓人民提意見,以改正自己的過失。他又讓樂師制了九抬、九韶等古樂。因用簫笛演奏,故稱"簫韶"。這種古樂,雍容典雅,清揚婉轉,演奏起來,據說鳳凰也會飛來起舞的。舜帝本人也很愛音樂,他的古琴彈得好極了。有一次,他登上熏風樓,面對浩渺的百里鹽池,彈唱著自己譜寫的《南風歌》
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
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
譯成現代漢語是:
南風多麼和薰啊,
可以解除老百姓的痛苦。
南風多麼及時啊,
可以增加老百姓的財富。
舜帝到了晚年,因見自己的兒子不肖,便把天下禪讓給禹。

《史記•五帝本紀》
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
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於是軒轅乃慣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嘗寧居。
東至於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於空桐,登雞頭。南至於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為營衛。官名皆以雲命,為雲師。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萬國和,而鬼神山川封禪與為多焉。獲寶鼎,迎日推筴。舉風後、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順天地之紀,幽明之占,死生之說,存亡之難。時播百穀草木,淳化鳥獸蟲蛾,旁羅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勞勤心力耳目,節用水火材物。有士德之瑞,故號黃帝。
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黃帝居於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陽,高陽有聖德焉。黃帝崩,葬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也。
帝顓頊高陽者,黃帝之孫而昌意之子也。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養材以任地,載時以象天,依鬼神以制義,治氣以教化,絜誠\以祭祀。北至於幽陵,南至於交阯,西至於流沙,東至於蟠木。動靜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屬。
帝顓頊生子曰窮蟬。顓頊崩,而玄囂之孫高辛立,是為帝嚳
帝嚳高辛者,黃帝之曾孫也。高辛父曰蟜極,蟜極父曰玄囂,玄囂父曰黃帝。自玄囂與蟜極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於顓頊為族子。
高辛生而神靈,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於其身。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之義,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財而節用之,撫教萬民而利誨之,歷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鬱郁,其德嶷嶷。其動也時,其服也士。帝嚳溉執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服。
帝嚳娶陳鋒氏女,生放勛。娶娵訾氏女,生摯。帝嚳崩,而摯代立。帝摯立,不善(崩),而弟放勛立,是為帝堯。
帝堯者,放勛。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富而不驕,貴而不舒。黃收純衣,彤車乘白馬。能明馴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萬國。
乃命羲、和,敬順昊天,數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時。分命羲仲,居郁夷,曰暘谷。敬道日出,便程東作。日中,星鳥,以殷中春。其民析,鳥獸字微。申命羲叔,居南交。便程南為,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中夏。其民因,鳥獸希革。申命和仲,居西土,曰昧谷。敬道日入,便程西成。夜中,星虛,以正中秋。其民夷易,鳥獸毛毨。申命和叔;居北方,曰幽都。便在伏物。日短,星昴,以正中冬。其民燠,鳥獸氄毛。歲三百六十六日,以閏月正四時。信飭百官,眾功皆興。
堯曰:「誰可順此事?」放齊曰:「嗣子丹朱開明。」堯曰:「吁!頑凶,不用。」堯又曰:「誰可者?」讙兜曰:「共工旁聚布功,可用。」堯曰:「共工善言,其用僻,似恭漫天,不可。」堯又曰:「嗟,四岳,湯湯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有能使治者?」皆曰鯀可。堯曰:「鯀負命毀族,不可。」岳曰:「異哉,試不可用而已。」堯於是聽岳用鯀。九歲,功用不成。
堯曰:「嗟!四岳: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踐朕位?」岳應曰:「鄙德忝帝位。」堯曰:「悉舉貴戚及疏遠隱匿者。」眾皆言於堯曰:「有矜在民閑,曰虞舜。」堯曰:「然,朕聞之。其何如?」岳曰:「盲者子。父頑,母嚚,弟傲,能和以孝,烝烝治,不至奸。」堯曰:「吾其試哉。」於是堯妻之二女,觀其德於二女。舜飭下二女於媯汭,如婦禮。堯善之,乃使舜慎和五典,五典能從。乃遍入百官,百官時序。賓於四門,四門穆穆,諸侯遠方賓客皆敬。堯使舜入山林川澤,暴風雷雨,舜行不迷。堯以為聖,召舜曰:「女謀事至而言可績,三年矣。女登帝位。」舜讓於德不懌。正月上日,舜受終於文祖。文祖者,堯大祖也。
於是帝堯老,命舜攝行天子之政,以觀天命。舜乃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遂類於上帝,禋於六宗,望於山川,辯於群神。揖五瑞,擇吉月日,見四岳諸牧,班瑞。歲二月,東巡狩,至於岱宗,祡,望秩於山川。遂見東方君長,合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禮五玉三帛二生一死為摯,如五器,卒乃復。五月,南巡狩;八月,西巡狩;十一月,北巡狩:皆如初。歸,至於祖禰廟,用特牛禮。五歲一巡狩,群後四朝。遍告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肇十有二州,決川。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撲作教刑,金作贖刑。眚災過,赦;怙終賊,刑。欽哉,欽哉,惟刑之靜哉!
讙兜進言共工,堯曰不可而試之工師,共工果淫辟。四岳舉鯀治鴻水,堯以為不可,岳彊請試之,試之而無功,故百姓不便。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為亂。於是舜歸而言於帝,請流共工於幽陵,以變北狄;放讙兜於崇山,以變南蠻;遷三苗於三危,以變西戎;殛鯀於羽山,以變東夷:四罪而天下咸服。
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攝行天子之政,薦之於天。堯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百姓悲哀,如喪父母。三年,四方莫舉樂,以思堯。堯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於是乃權授舜。授舜,則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則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堯曰:「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堯崩,三年之喪畢,舜讓辟丹朱於南河之南。諸侯朝覲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獄訟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謳歌者不謳歌丹朱而謳歌舜。舜曰:「天也」,夫而後之中國踐天子位焉,是為帝舜。
虞舜者,名曰重華。重華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橋牛,橋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窮蟬,窮蟬父曰帝顓頊,顓頊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從窮蟬以至帝舜,皆微為庶人。
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愛後妻子,常欲殺舜,舜避逃;及有小過,則受罪。順事父及後母與弟,日以篤謹,匪有解。
舜,冀州之人也。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作什器於壽丘,就時於負夏。舜父瞽叟頑,母嚚,弟象傲,皆欲殺舜。舜順適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殺,不可得;即求,嘗在側。
舜年二十以孝聞。三十而帝堯問可用者,四岳咸薦虞舜,曰可。於是堯乃以二女妻舜以觀其內,使九男與處以觀其外。舜居媯汭,內行彌謹。堯二女不敢以貴驕事舜親戚,甚有婦道。堯九男皆益篤。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堯乃賜舜絺衣,與琴,為築倉廩,予牛羊。瞽叟尚復欲殺之,使舜上塗廩,瞽叟從下縱火焚廩。舜乃以兩笠自捍而下,去,得不死。後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與象共下土實井,舜從匿空出,去。瞽叟、象喜,以舜為已死。象曰:「本謀者象。」象與其父母分,於是曰:「舜妻堯二女,與琴,象取之。牛羊倉廩予父母。」象乃止舜宮居,鼓其琴。舜往見之。象鄂不懌,曰:「我思舜正鬱陶!」舜曰:「然,爾其庶矣!」舜復事瞽叟愛弟彌謹。於是堯乃試舜五典百官,皆治。
昔高陽氏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謂之「八愷」。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世謂之「八元」。此十六族者,世濟其美,不隕其名。至於堯,堯未能舉。舜舉八愷,使主後土,以揆百事,莫不時序。舉八元,使布五教於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內平外成。
昔帝鴻氏有不才子,掩義隱賊,好行凶慝,天下謂之渾沌。少暤氏有不才子,毀信惡忠,崇飾惡言,天下謂之窮奇。顓頊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話言,天下謂之檮杌。此三族世憂之。至於堯,堯未能去。縉雲氏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天下謂之饕餮。天下惡之,比之三凶。舜賓於四門,乃流四凶族,遷於四裔,以御螭魅,於是四門辟,言毋凶人也。
舜入於大麓,烈風雷雨不迷,堯乃知舜之足授天下。堯老,使舜攝行天子政,巡狩。舜得舉用事二十年,而堯使攝政。攝政八年而堯崩。三年喪畢,讓丹朱,天下歸舜。而禹、皋陶、契、後稷、伯夷、夔、龍、倕、益、彭祖自堯時而皆舉用,未有分職。於是舜乃至於文祖,謀於四岳,辟四門,明通四方耳目,命十二牧論帝德,行厚德,遠佞人,則蠻夷率服。舜謂四岳曰:「有能奮庸美堯之事者,使居官相事?」皆曰:「伯禹為司空,可美帝功。」舜曰:「嗟,然!禹,汝平水土,維是勉哉。」禹拜稽首,讓於稷、契與皋陶。舜曰:「然,往矣。」舜曰:「棄,黎民始飢,汝後稷播時百穀。」舜曰:「契,百姓不親,五品不馴,汝為司徒,而敬敷五教,在寬。」舜曰:「皋陶,蠻夷猾夏,寇賊\奸軌,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度,五度三居:維明能信。」舜曰:「誰能馴予工?」皆曰垂可。於是以垂為共工。舜曰:「誰能馴予上下草木鳥獸?」皆曰益可。於是以益為朕虞。益拜稽首,讓於諸臣朱虎、熊羆。舜曰:「往矣,汝諧。」遂以朱虎、熊羆為佐。舜曰:「嗟!四岳,有能典朕三禮?」皆曰伯夷可。舜曰:「嗟!伯夷,以汝為秩宗,夙夜維敬,直哉維靜絜。」伯夷讓夔、龍。舜曰:「然。以夔為典樂,教稚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毋虐,簡而毋傲;詩言意,歌長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能諧,毋相奪倫,神人以和。」夔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舜曰:「龍,朕畏忌讒說殄偽,振驚朕眾,命汝為納言,夙夜出入朕命,惟信。」舜曰:「嗟!女二十有二人,敬哉,惟時相天事。」三歲一考功,三考絀陟,遠近眾功咸興。分北三苗。
此二十二人咸成厥功:皋陶為大理,平,民各伏得其實;伯夷主禮,上下咸讓;垂主工師,百工緻功;益主虞,山澤辟;棄主稷,百穀時茂;契主司徒,百姓親和;龍主賓客,遠人至;十二牧行而九州莫敢辟違;唯禹之功為大,披九山,通九澤,決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職來貢,不失厥宜。方五千里,至於荒服。南撫交阯、北發,西戎、析枝、渠廋、氐、羌,北山戎、發、息慎,東長、鳥夷,四海之內咸戴帝舜之功。於是禹乃興九招之樂,致異物,鳳皇來翔。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舜年二十以孝聞,年三十堯舉之,年五十攝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堯崩,年六十一代堯踐帝位。踐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是為零陵。舜之踐帝位,載天子旗,往朝父瞽叟,夔夔唯謹,如子道。封弟象為諸侯。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薦禹於天。十七年而崩。三年喪畢,禹亦乃讓舜子,如舜讓堯子。諸侯歸之,然後禹踐天子位。堯子丹朱,舜子商均,皆有疆土,以奉先祀。服其服,禮樂如之。以客見天子,天子弗臣,示不敢專也。
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故黃帝為有熊,帝顓頊為高陽,帝嚳為高辛,帝堯為陶唐,帝舜為有虞。帝禹為夏後而別氏,姓姒氏。契為商,姓子氏。棄為周,姓姬氏。
太史公曰: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傳。余嘗西至空桐,北過涿鹿,東漸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教固殊焉,總之不離古文者近是。予觀春秋、國語,其發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顧弟弗深考,其所表見皆不虛。書缺有閑矣,其軼乃時時見於他說。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固難為淺見寡聞道也。余並論次,擇其言尤雅者,故著為本紀書首。

Ⅲ 舜的經典故事

舜作為中國上古部落聯盟首領,出生於公元前2100年左右,他是黃帝八世孫,名重華,字都君,中國古代「三皇五帝」之一。根據一些歷史傳說記載,舜有一雙重瞳,善於制陶。後來得到四岳的推薦,經過重重考驗之後才得到堯的認可,最終將部落聯盟首領的位置禪位給他。

雖說關於舜辛勤勞作感動上天的事情只是以惡搞傳說,但關於「舜柯天子坐龍亭,天下百姓享太平」的民謠卻一直流傳下來了。據說歷山中依然保留著「舜帝躬耕處」、「避雨石」、「釘鈀印」等遺跡供後人瞻仰。關於舜耕的的歷史傳說最早出現於《墨子·尚賢中》:「古者舜耕歷山,陶河瀕,漁雷澤」。後來在諸子百家著述中,都有一些關於舜耕歷山的傳說。真正讓後人知道舜是在到西漢,太史公當時在《史記·五帝本紀》的整理與轉述,讓越來越多的人知道關於舜的歷史傳說。

Ⅳ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舜的典故

舜發於畎畝之中——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

相傳舜的家世甚為寒微,雖然是帝顓項的後裔,但五世為庶人,處於社會下層。舜的遭遇更為不幸,父親瞽叟,是個盲人,母親很早去世。瞽叟續娶,繼母生弟名叫象。

舜生活在「父頑、母囂、象傲」的家庭環境里,父親心術不正,繼母兩面三刀,弟弟桀傲不馴,幾個人串通一氣,必欲置舜於死地而後快;然而舜對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順,因為能對虐待、迫害他的父母堅守孝道,故在20歲的時候,就以孝行而聞名。

與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沒有絲毫懈怠。舜在家裡人要加害於他的時候,及時逃避;稍有好轉,馬上回到他們身邊,盡可能給予幫助,所以是「欲殺,不可得;

即求,嘗(常)在側」身世如此不幸,環境如此惡劣,舜卻能表現出非凡的品德,處理好家庭關系,這是他在傳說故事中獨具特色的一個方面。


(4)舜帝典故名稱擴展閱讀

文章開頭,作者一連列舉了六位古代聖賢在困難憂患中崛起的事例,來證明「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一著名論斷。

這個推理過程屬於邏輯學上的歸納推理,即由前面六個特殊的事例,歸納出後面帶普通意義的結論;又通過後面的結論,說明了前面六個人物所以成功的原因:艱苦的環境,

一方面給人們以困苦、飢餓、貧困、疲乏、憂慮,每每就不如人意,但另一方面,也正是這些困難,堅定、振奮人們的意志,使人們在不斷克服困難,求得生存的過程中增加了聰明才幹。

Ⅳ 舜耕歷山的典故

舜耕歷山的典故:

舜家境清貧,故從事各種體力勞動,經歷坎坷。他在歷山耕耘種植,在雷澤(今屬山東菏澤)打魚,在黃河之濱製作陶器,在壽丘(今河南浚縣)製作家用器物,還到負夏(今山東兗州)做過小本生意,總之生計艱難,顛沛流離,為養家糊口而到處奔波。

相傳舜在20歲的時候,名氣就很大了,他是以孝行而聞名的。因為能對虐待、迫害他的父母堅守孝道,故在青年時代即為人稱揚。過了10年,堯向四岳(四方諸侯之長)征詢繼任人選,四岳就推薦了舜。堯將兩個女兒嫁給舜,以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

舜不但使二女與全家和睦相處,而且在各方面都表現出卓越的才乾和高尚的人格力量,「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

只要是他勞作的地方,便興起禮讓的風尚;「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製作陶器,也能帶動周圍的人認真從事,精益求精,杜絕粗製濫造的現象。

他到了哪裡,人們都願意追隨,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聚即村落),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四縣為都)」。堯得知這些情況很高興,賜予舜絺衣(細葛布衣)和琴,賜予牛羊,還為他修築了倉房。

(5)舜帝典故名稱擴展閱讀:

舜耕歷山:

翼城因翔山如翼而得名。翼城多山,首推歷山。司馬遷《史記》有載「舜耕歷山」。乘興前往歷山訪古尋根,這便是經典行程了。

歷山主峰名曰「舜王坪」,海拔2358米,為山西省南部最高峰。坪者,山間平地也。遼闊坪地展現眼前,宛若山巔天然大牧場,一望無際遠達人煙罕至的原始森林。置身舜王坪,處處風景皆與「舜耕歷山」有關。

一道寬約五尺、深三尺的壟溝,相傳這是當年舜王駕馭大象耕作而出的犁溝。我情不自禁地想像在遠古晉南,氣候溫暖濕潤,土地豐厚肥沃,大舜帶領子民辛勤勞作,吟唱《卿雲歌》:「卿去爛兮,糾縵縵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華夏先民純朴敦厚之風,不覺撲面而來。

放眼漫山遍野形似「串串草」的野草,我認為這是古代聖賢的遺存植物,隨即請教當地老漢,得知此草名為「細心」,確為葯用植物。草名細心,令人莞爾。於是我愈發細心觀景,唯恐有所遺漏,虛了此行。

走近那座以石料砌成的屋宇,這正是「舜王廟」,因紀念舜耕歷山而建,始建於宋元,初為磚木結構,歷經多次復建,現為磚木石結構,供奉舜帝與娥皇女英,以志不忘先祖功德。

舜王廟建築,坡頂單脊,造型簡約,朴實無華,尤其體量不大,很是符合遠古生活樣貌。舜王廟拙樸地還原了「舜耕歷山」的歷史現場,令遊客們頓生人文始祖的親和感。

舜王坪的最高點為南天門,其東面和北面是五千四百餘畝的亞高山草甸,西望則是被稱為七十二混溝的原始森林,我興沖沖地登臨南天門,歷山全景盡收眼底。

立身南天門瞭望西北方,可見坡下有摞摞層石疊壘,形成小石群的規模,引人矚目。快步趨前,得知此為「天書石」,躬身仔細觀賞,這「天書石」有石而無字,坦坦盪盪天書也。

翼城有民間傳說,華夏先祖觀天象,識冷暖,辨陰晴,尋規律,摸索二十四節氣的規律。然而,舜王孜孜以求,親臨「天書石」以閱讀無字天書,最終心領神會,悟出「七十二物候」,形成適用於黃河流域的「七十二候歷」。

這為先民提供了更為精確的天文氣象規律,以事農耕。經過當代專家論證,已經確認「七十二候歷」起源於翼城歷山,翼城歷山為中國「歷法之源」。

下山途中,我再次拜謁「舜床」。這真是造物的神奇,一面淺褐色石板酷似床形,一方立石極像床頭,這既形似又神似的石床,被民間傳為遠古先賢農忙歇息的「舜床」。舉凡民間傳說,皆飽含人類思想情感。舜王愛民,百姓擁戴,這塊天然巨石便被演繹為先賢歇息之所,廣泛流傳。

熱點內容
紅葉故事下載 發布:2024-12-28 12:02:02 瀏覽:943
結婚用成語 發布:2024-12-28 11:47:38 瀏覽:152
馬的成語大全成語大全 發布:2024-12-28 11:30:04 瀏覽:96
面什麼紅什麼成語 發布:2024-12-28 11:18:34 瀏覽:904
喜耕田的故事一 發布:2024-12-28 10:10:20 瀏覽:450
耒陽故事 發布:2024-12-28 10:07:14 瀏覽:381
一個老兵的故事 發布:2024-12-28 10:01:42 瀏覽:675
狼羊成語 發布:2024-12-28 09:53:02 瀏覽:438
關於形象的故事 發布:2024-12-28 09:53:00 瀏覽:601
勇有什麼成語 發布:2024-12-28 09:43:20 瀏覽: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