簾的典故
發布時間: 2022-12-07 08:41:09
1. 珍珠倒卷簾的典故誰知道阿
珍珠倒卷簾的典故有一個是與大文豪蘇東坡有關的。
宋時有一縣官,讀書不求甚解,又好舞文弄墨。一日去郊遊,見山澗流水潺潺,「詩興」大發,高聲吟哦:「泉泉泉泉泉泉泉……」一連七個泉字後,吟不出下文,急得額頭滲出汗水,忽聽聲後有人吟道:「好似珍珠倒卷簾。」
縣官回頭見此人器宇軒昂,似曾相識,脫口道:「此人莫非蘇東坡?」那人答:「然然然然然然然。」縣官羞得面紅耳赤,趕緊溜了。
(1)簾的典故擴展閱讀
蘇軾(1037年1月8日,一說1036年12月19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蘇軾在文、詩、詞三方面都達到了極高的造詣,堪稱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蘇軾的創造性活動不局限於文學,他在書法、繪畫等領域內的成就都很突出,對醫葯、烹飪、水利等技藝也有所貢獻。
蘇軾典型地體現著宋代的文化精神。從文學史的范圍來說,蘇軾的意義主要有兩點:首先,蘇軾的人生態度成為後代文人景仰的範式:進退自如,寵辱不驚。由於蘇軾把封建社會中士人的兩種處世態度用同一種價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處變不驚,無往而不可。
當然,這種範式更適用於士人遭受坎坷之時,它可以通向既堅持操守又全生養性的人生境界,這正是宋以後的歷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其次,蘇軾的審美態度為後人提供了富有啟迪意義的審美範式,他以寬廣的審美眼光去擁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觀,到處都能發現美的的存在。
熱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