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謎語 » 康王典故

康王典故

發布時間: 2022-12-07 07:46:10

『壹』 泥馬賭康王歷史典故的前因後果是什麼

泥馬渡康王

版本一
北宋末年,時為康王的趙構赴金營為人質,金兵押其北上,途中趙構脫逃,逃至磁州時,夜宿崔府君廟,夢神人告知金兵將至,趙構驚醒,見廟外已備有馬匹,遂乘馬狂奔。這匹馬居然載著趙構渡過黃河,過河後即化為泥塑之馬。
金兀術追擊康王到了夾江邊,康王的馬跳入江中,原是浮在水面
上的,兀術為何看他不見?因有神聖護住,遮了兀術的眼,故此不能看見。康王騎在馬上,好比霧里一般,那裡敢開眼睛,耳朵內但聽得呼呼水響。不一個時辰,那馬早已過了夾江,跳上岸來。又行了一程,到一茂林之處,那馬將康王聳下地來,望林中跑進去了。康王道:「馬啊!你有心,再馱我幾步便好,怎麼拋我在這里就去了?」
康王一面想,一面抬起頭來,見日色墜下,天色已晚,只得慢慢的步入林中。原來有一座古廟在此。抬頭一看,那廟門上有個舊匾額,雖然剝落,上面的字仍看得出,卻是五個金字,寫著「崔府君神廟」。康王走入廟門,卻發現一馬槽,槽內卧著一匹泥馬,顏色卻與騎來的一樣。又見那馬濕淋淋的,渾身是水,暗自想道: 「難道渡我過江的,就是此馬不成?」想了又想,忽然失聲道:「那馬乃是泥的,若沾了水,怎麼不壞?」言未畢,只聽得一聲響,那馬即化了。康王走上殿,向神舉手言道:「我趙構得神力保佑!若果然復得宋室江山,那時與你重修廟宇、再塑金身也。」說了,就走下來,將廟門關上,旁邊尋塊石頭頂住了。然後走進來,向神廚里睡了。這便是「泥馬渡康王」的故事
史料記載: 嘉定四年程卓使金,撰《使金錄》記載道里行程,在十二月十四日「至磁州」條中寫道;
高宗為王尚書雲迫以使虜 ,磁人擊斃王雲。高宗欲退,無馬可乘,神人扶馬載之南渡河。
根據目前所見資料,對於「泥馬渡康王」之「渡」,明確的記載最早見於此條。條中反映出程卓試圖將傳說附會與歷史事實、地理方位對接的努力。但是,身歷其處的程卓恐怕很難確指,趙構自磁州南返相州時,神馬助其「南渡」之「河」究系哪條。
南宋人假託太學生陳東之名所作《靖炎兩朝見聞錄》下卷(成書於宋元之際的《大宋宣和遺事》貞集敘此事文字,幾乎與下引一節完全相同)中說:
……康王遂從宗澤之請,不果使北,將為潛歸之計。且聞去年斡離不自遣康王歸國後,心甚悔之,既聞康王再使,遣數騎倍道催行。康王單騎躲避,行路睏乏,因憩於崔府君廟,不覺睏倦,依階腳假寐。少時,忽有人喝雲:「速起上馬,追兵將至矣!」康王曰:「無馬,奈何?」其人曰:「已備馬矣,幸大王疾速加鞭!」康王豁然環顧.果有匹馬立於旁。將身一跳上馬,一晝夜行七百里。但見馬僵立不進,下視之,則崔府君泥馬也。
上引段落,對於崔府君以泥馬助佑康王之事記述最詳,但隻字未及「南渡」。究其內容,在時間和地理位置上,有很多自相矛盾之處。今但舉其最為突出的一事:趙構告別宗澤,自磁州出發,途中又憩於(磁州)崔府君廟;乘泥馬賓士七百里後,再步行一日,又回到磁州。全部行程竟只是在原地兜圈子。
版本二
北宋靖康三年,金軍攻破東京汴梁後,擄徽、欽二帝北撤。時金國完顏皇帝降旨,將二帝幽禁於北國五國城不得釋放。隨即又派四太子會斡離不南侵。會斡離不起胡兵十萬,從太原進發。哨馬報至中原,百姓如驚弓之鳥,四下逃生。金軍行至河北真定,會斡離不聽聞自宋朝二帝被俘後,朝臣們推舉康王趙構主持朝政,便生一計,預派人向康王下書,讓他到軍中議和,方肯退兵。不然,大軍再抵汴梁,寸草不留。康王接書後十分慌亂便於朝臣協商,有一奸臣名王雲,本為金國內奸,花言巧語力勸康王為社稷蒼生前去議和。那康王生性柔懦,無決斷便聽信了王雲之言,不顧其他朝臣的勸阻,命王雲為副使,和他一起前去議和。臨上車時,康王想想不對勁,又不想去。王雲則仗金人之勢,又以彼強我弱為借口,脅迫康王上車,更無君臣之禮,送行的大臣們一個個恨得牙根癢癢的。一行人走到相州時遇到宗正少卿宗澤,宗澤是抗金名將,岳飛的老師。宗澤聽說康王要去金營議和,知道是鴻門宴,便攔住康王勸以要害。王雲還想再次脅迫,被宗澤率軍殺死。康王方如夢初醒,趕忙調轉馬頭就跑。會斡離不開始聽王雲密報,知道康王上當還洋洋得意,不久聽哨馬來報說王雲被宗澤所殺,康王跑了。後悔不已,急忙率軍來追,不想被宗澤攔住,兩軍一通撕殺。康王則馬不停蹄,不回汴梁直往南跑,他知道金軍勢大,汴梁經歷一番戰火後是守不住的。這一路換馬,一直從黃河邊跑到了長江邊,金軍沖破了宋軍阻攔,也馬不停蹄向南追來。康王到了江邊,馬已累死,只得先找個地方歇腳。向逃難的百姓們一打聽才知道到泰興縣。當時泰興縣還沒有西鄉的過船、蔣華、大生等鎮,長江緊挨著縣城。因為早就聽傳金兵要來,縣官及大部分百姓早就逃過江去了,留下了一座空城,只有城中的一座小寺院還有二個留著看廟的老僧。寺院門前有兩匹泥塑的馬,看匾額名叫「圓悟堂」。康王走了進去,也沒人招呼,精疲力盡的他一屁股坐在大殿的蒲團上稍作喘息。回過神來後,他環顧四周,只見彩塑的佛菩薩像庄嚴華麗,牆上壁畫精美絕倫,便生了歡喜愛慕之心。於是撩起衣袍跪倒在佛像前暗暗祈禱,懇求佛菩薩保祐他脫此大難,日後若登大寶必定重整河山、保境安民,重修廟宇,再塑金身。發此願後,便倒在了蒲團上呼呼大睡。少時近二更時分,金兵數十鐵騎搶入寺來,舉起火把,四下搜尋。康王驚醒,忙躲於佛像身後,瑟瑟發抖。一會兒,聽見有人說,只有兩個老和尚,其他什麼人也沒有。一定是過江去了,快追!金兵們急忙擁出寺院上馬走了。康王始安下心來,躺在佛像身後朦朧欲睡。忽然聽見耳邊有人大喝:「快起來上馬,追兵又來了!」康王嚇得跳了起來,茫然說道:「馬已累死了,叫我如何跑得過金人鐵蹄!」那聲音又說:「已備下馬了,大王只顧快馬加鞭,不要猶豫了」。康王急忙跑出寺外,只見星光下,果然有匹馬打著響鼻立在台階旁。於是抽身上馬加上三鞭,疾向城外狂奔。天未明,已至江邊,只見江水滔滔,大浪拍岸,無船無渡,兩眼一黑,差點暈了過去。身後已見火把點點,耳聞馬蹄噠噠,向江邊移來,已是窮途末路,生死關頭。驚慌之下,提起韁繩,向馬屁股上狂抽一鞭,欲跳江自盡。只見那馬長嘶一聲,跳入濤濤江水中,康王一閉眼,只覺得周圍濤聲陣陣,水響隆隆,不時有水珠打在臉上,也不敢睜眼,只得聽天由命。約過一個時辰後,聽見水聲變小了,心想莫不是已到了陰曹地府?壯著膽子睜眼一瞧,人馬俱已站在了江岸上。康王定下神來,一看已到了對岸,佛菩薩相助,便鬆了一口氣,下馬朝江北遙拜,再牽馬時,只見馬僵立不動,定睛一看,原來是泰興圓悟堂前的一匹泥馬。康王趕忙又跪下朝渾身是水的泥馬拜了三拜,起身離去。
行至一村,覺得腹中飢餓,便向村民討點吃的,順便一打聽方知已到武進縣界。那村民告訴他,幾個時辰前有幾十個胡人騎著馬在追一個人,還向他們打聽康王的下落。村民們知道被胡人追的一定是好人,於是哄他們說康王已過去兩天了,那些胡人聽了跺著腳著說,可惜、可惜,便搶了船回去了。康王趙構一直逃到臨安,果然即位成了皇帝,廟號高宗。安頓下來後,他專門派人到江北泰興縣重修了圓悟堂,賜名「慶雲禪寺」,一直相承至今。
版本三
趙構即位後,在金兵追擊下不斷南逃,據說,趙構有一次在黃河北岸被金兵追逼,只剩下了他單身匹馬,後有忠臣之子李馬捨生忘死地背著他逃至河邊,又駕船過河,才倖免於難。事後,趙構為了標榜自己是真命天子,有天神相助,捏造出了「泥馬渡康王」的故事。他擔心李馬會揭穿真相,便將李馬葯啞,不久殺死了李馬。
《說岳全傳》的描寫
第二十回 金營神鳥引真主 夾江泥馬渡康王
古風:
胡馬南來表宋作,樓台歌舞春光暮。玉人已去酒後空,西曲當年隨帝輅。誰想奢華變作悲,龍爭虎鬥交相持。京城鼙鼓旌旗急,囗風逐人將士離。親皇後妃俱遭譴,義士忠臣無計轉。黃雲白草蔽胡塵,促去鑾輿關塞遠。致令天下勤王心,臨歧還覺嗟怨深。欲挽干戈回日月,中原奚忍見傾沉。金陵氣運留英主,竟產英雄獲相遇。夾江夜走有神駒,神駒英主今何處?崔君廟畔樹蒼蒼,行人經過幾斜陽。中興事業渾如夢,盡村漁歌在滄浪。
話說當時眾平章喝住崔孝要殺。崔孝大叫道:「老漢無罪!」平章道:「我念你醫馬有功,通情放了你進去,為何直到此時才回?倘或狼主曉得,豈不連累我們?」崔孝道:「里邊陷阱甚多,沒處尋覓。況且老漢有了些年紀,行走不動,故此耽擱久了。望平章原情饒罪!」平章道:「也罷,念你舊情分上,姑恕你一次,下次再不許到此處來。」崔孝連連說:「不來!不來!」飛跑的奔回。每日里,仍往各營頭去看馬,留心打聽康王消息,不提。
且說兀術過了新春,到了二月半邊,仍起五十萬人馬,並各國番兵,諸位殿下,一同隨征,殺奔南朝。這就是金兀術二進中原。一路上,但見那些番兵威風殺氣,分明是:豐都失了城門鎖,放出一班惡鬼來。
行到四月中旬,方進了潞安州城門。你道這次為何來遲?只因在路上打了幾次圍場,故此遲延了日子。兀術把陸節度盡忠之事,與眾殿下細說了一番,眾殿下莫不贊嘆。不一日,又至兩狼關。又把雷震三山口、炮炸兩狼關的事也說一遍。眾殿下俱道:「此乃我主洪福齊天所致。」迤邐到了河間府,兀術傳令:「不許入城騷擾百姓,有負張叔夜投順之心。」又一日,到了黃河,已是六月中旬了,天氣炎熱。兀術傳令:「仍舊沿河一帶安下了營盤,待等天氣稍涼,然後渡河。」
倏忽之間,又到了七月十五日。兀術先已傳令,搭起一座蘆篷,宰了多少豬羊魚鴨之類,望北祀祖。把祭禮擺得端正,眾王爺早已齊集伺候。只見兀術坐了火龍駒,後邊跟著一個王子,穿著大紅回龍夾紗戰袍,金較帶勒腰,左掛弓,右插箭,掛口腰刀,坐下紅纓馬,頭戴束發紫金冠,兩根雉雞尾左右分開。那崔孝也跟在後頭來看,打聽得就是康王。那康王正走之間,坐下馬忽然打了個前失,幾乎跌下馬來。那康王忙忙把扯手一勒,這馬就趁勢立了起來。兀術回頭見了,大喜道:「王兒馬上的本事,倒也好了。」不道殿下因馬這一蹲,飛魚袋內這張雕弓墜在地下。那崔孝走上一步,拾起弓來,雙手遞上,說道:「殿下收好了。」兀術聽見崔孝是中原口音,便問:「你是何人?」崔孝便向馬前跪下,答道:「小臣崔孝,原是中原人氏,在狼主這里醫馬,今已十九年了。」兀術大喜道:「看你這個老人家倒也忠厚,就著你仗侍殿下,待某家取了宋朝天下,封你個大大的官兒便了。」崔孝謝了,就跟著康王來至廠前,下馬進來,見了王伯、王叔。
兀術望北遙祭,叩拜已畢,一眾人回到營中,席地而坐,把酒筵擺齊了吃酒。九殿下也就坐在下面。眾王子心上好生不悅,暗道:「子侄們甚多,偏要這個小南蠻為子做什麼?」那裡曉得這九殿下坐在下邊,不覺低頭流下淚來,暗想:「外國蠻人,尚有祖先。獨我二帝蒙塵,宗廟毀傷,皇天不佑,豈不傷心?」兀術正在歡呼暢飲,看見康王含淚不飲,便問:「王兒為何不飲?」崔孝聽見,連忙跪下奏道:「殿下因適才受了驚恐,此時心中疼痛,身上不安,故飲不下喉。」兀術道:「既如此,你可扶殿下到後營將養罷!」崔孝領命,扶了康王回到本帳。康王進了帳中,悲哭起來。崔孝選進後邊帳房,吩咐小番:「殿下身子不快,你們不要進來,都在外面伺候。」小番答應一聲,樂得往帳房外面好頑要。這崔季來到里邊,遂叫:「殿下,二帝有旨,快些跪接。」康王聽了,連忙跪下。崔季遂在夾衣內拆出二帝血詔,奉上康王。康王接在手中,細細一看,越增悲戚。忽有小番來報:「狼主來了。」康王慌忙將血詔藏在貼身,出營來接。兀術進帳坐下問道:「王兒好了么?」殿下忙謝道:「父王,臣兒略覺好些了,多蒙父王掛念。」
正說之間,只見半空中一隻大鳥好比母雞一般,身上毛片,俱是五彩奪目,落在對面帳篷頂上,朝著營中叫道:「趙構!趙構!此時不走,還等什麼時候?」崔孝聽了,十分吃驚,兀術問道:「這個鳥叫些什麼?從不曾聽見這般鳥音,倒像你們南朝人說話一般。」康王道:「此是怪鳥,我們中國常有,名為『囗囗』,見則不祥。他在那裡罵父王。」兀術道:「聽他在那裡罵我什麼?」康王道:「臣兒不敢說。」兀術道:「此非你之罪,不妨說來我聽。」康王道:「他罵父王道:『騷羯狗!騷羯狗!絕了你喉,斷了你首!』」兀術怒道:「待某家射他下來。」康王道:「父王賜與臣兒射了罷。」兀術道:「好,就看王兒弓箭何如?」康王起身拈弓搭箭,暗暗禱告道:「若是神鳥,引我逃命,天不絕宋祚,此箭射去,箭到鳥落。」祝罷,一箭射去。那神鳥張開口,把箭銜了就飛。崔孝即忙把康王的馬牽將過來,叫道:「殿下,快上馬追去!」
這康王跳上馬,隨了這神鳥追去。崔孝執鞭趕上,跟在後邊。逢營頭,走營頭;逢帳房,踹帳房,一直追去。兀術尚自坐著,看見康王如飛追去,暗想:「這呆孩子,這枝箭能值幾何,如此追趕?」兀術轉身仍往大帳中去,與眾王子吃酒取樂。不一會,有平章報道:「殿下在營中發轡頭,踹壞了幾個帳房,連人都踹壞了。」兀術大喝一聲:「什麼大事?也來報我!」平章嘿然不敢再說,只得出去。倒是眾王子見兀術將殿下如此愛惜,好生不服,便道:「昌平王,踹壞了帳房人口不打緊。但殿下年輕,不慣騎馬,倘然跌下來,跌壞了殿下,這怎麼處?」兀術笑道:「王兄們說的不差,小弟暫別。」就出帳房來,跨上火龍駒,問小番道:「你們可見殿下那裡去了?」小番道:「殿下出了營,一直去了。」兀術加鞭趕去。
且說崔孝那裡趕得上,正在氣喘,兀術見了道:「嚇!必定這老南蠻說了些什麼?你不知天下皆屬於我,你往那裡走?」大叫:「王兒!你往那裡走?還不回來!」康王在前邊聽了,嚇得魂不附體,只是往前奔。兀術暗想:「這孩子不知道也罷,待我射他下來。」就取弓在手,搭上箭,望康王馬後一箭,正中在馬後腿上。那馬一跳,把康王掀下馬來,爬起來就走。兀術笑道:「嚇壞了我兒了。」
康王正在危急,只見樹林中走出一個老漢,方巾道服,一手牽著一匹馬,一手一條馬鞭;叫聲:「主公快上馬!」康王也不答應,接鞭跳上了馬飛跑。兀術在後見了,大怒,拍馬追來,罵道:「老南蠻!我轉來殺你。」那康王一馬跑到夾江,舉目一望,但見一帶長江,茫茫大水。在後兀術又追來,急得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大叫一聲:「天喪我也!」這一聲叫喊,忽然那馬兩蹄一舉,背著康王向江中哄的一聲響,跳入江中。兀術看見,大叫一聲:「不好了!」趕到江邊一望,不見了康王,便嗚嗚咽咽哭回來。到林中尋那老人,並無蹤跡。再走幾步,但見崔孝已自刎在路旁。兀術大哭回營。眾王子俱來問道:「追趕殿下如何了?」兀術含淚將康王追入江心之事說了一遍。眾王子道:「可惜,可惜!這是他沒福,王兄且勿悲傷。」各各相勸,慢表。
且說那康王的馬跳入江中,原是浮在水面上的,兀術為何看他不見?因有神聖護住,遮了兀術的眼,故此不能看見。康王騎在馬上,好比霧里一般,那裡敢開眼睛,耳朵內但聽得呼呼水響。不一個時辰,那馬早已過了夾江,跳上岸來。又行了一程,到一茂林之處,那馬將康王聳下地來,望林中跑進去了。康王道:「馬啊!你有心,再馱我幾步便好,怎麼拋我在這里就去了?」
康王一面想,一面抬起頭來,見日色墜下,天色已晚,只得慢慢的步入林中。原來有一座古廟在此。抬頭一看,那廟門上有個舊匾額,雖然剝落,上面的字仍看得出,卻是五個金字,寫著「崔府君神廟」。康王走入廟門,門內站著一匹泥馬,顏色卻與騎來的一樣。又見那馬濕淋淋的,渾身是水,暗自想道:「難道渡我過江的,就是此馬不成?」想了又想,忽然失聲道:「那馬乃是泥的,若沾了水,怎麼不壞?」言未畢,只聽得一聲響,那馬即化了。康王走上殿,向神舉手言道:「我趙構深荷神力保佑!若果然復得宋室江山,那時與你重修廟宇、再塑金身也。」說了,就走下來,將廟門關上,旁邊尋塊石頭頂住了。然後走進來,向神廚里睡了。此回叫做「泥馬渡康王的故事」。正是:天樞拱北辰,地軸趨南曜。神靈隨默佑,泥馬渡江潮。畢竟不知康正在廟中,有何人來救,且聽下回分解。
謝謝,希望採納。
傳說地點
相傳「泥馬渡康王」的故事版本一發生在今山東省泰安肥城市內,至今有一條名為康王河的河流在此;版本二發生在江蘇泰興、靖江一線。

『貳』 昭王南征是什麼典故

昭王貪欺的膨脹,導致了他的悲劇結局。

生活上的不檢點

康王在位二十六年,去世後其子瑕即位,就是周昭王。昭王在位時,道德不如先王那樣淳厚,開始對諸侯勒索財物,諸侯也逐漸離心叛逆,天子和諸侯間出現了矛盾。昭王的生活作風又不加檢點,他有許多妃子,而對王後態度冷漠。於是,王後也生活放盪,行為不軌。傳說昭王娶了個房國之女作王後,稱為「房後」。房後在生子前並沒有和昭王同房,而是感覺到有一個由堯的兒子變成的丹朱神靠在她身上,便懷孕而生下兒子滿,他就是後來的穆王。由這個傳說推測,穆王也許不是昭王的兒子,而是房後野合而生。

一代君王溺水身亡

由於南方的楚國不斷壯大,叛亂無常,而周朝在成王、康王時積聚了一些物資和力量,因此昭王很想用武力去征服荊楚,使之歸順,定期朝貢。昭王十六年,在經過一番謀劃和准備後,周朝出動大軍伐楚。在渡漢水時,昭王遇到了一頭大水獸,十分驚恐。經過周軍的奮力撲擊,大水獸逃跑了,總算有驚無險。這一次伐楚,昭王取得了一些勝利,掠奪到不少財富。

利慾熏心的昭王嘗到伐楚的甜頭後,過了三年,又親率六師,對荊楚發動了更大規模的征伐。周師浩浩盪盪開到漢水邊上,適逢天氣陰霾昏暗,以致野雞和兔子都震驚竄突。昭王急於要渡漢水,抓來楚國的船夫,強迫他們出船運送大軍。船夫們對昭王的粗暴態度和強盜行徑恨之入骨,怎肯為周軍出力!他們想出了一個捉弄昭王的辦法,用一條以膠粘板合成的船來運送周王。當渡船駛到漢水中流時,因為膠液溶化,船隻解體,昭王和祭公還有大量周軍人員紛紛落水,一時間一片混亂。幸好昭王的右衛辛余靡臂長力大,會游泳,他竭盡全力把昭王營救到漢水北岸,可惜昭王因溺水時間過長,已經停止呼吸。楚人乘勢發起反擊,把昭王的六師打得落花流水,幾乎全軍覆沒。這一年,天象也出現了奇異的光環,傳說在晚上,天空清朗,有五色光貫穿於紫微星座,似乎在報告昭王不幸遇難的消息。

周王室出現危機

這次昭王南征荊楚,被船夫用膠板粘合的船暗害,溺水身亡,丟盡了周王的面子。周王室對這次事件的真相諱莫如深。許多史書記載為:「昭王南巡獰不返」或「昭王南征不返」。自此,部分諸侯和周邊少數族的勢力愈益增大,周王室難以控制,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危機。

『叄』 有關隋唐至明清的歷史成語典故十個

1、請君入瓮。喻指以其人之法,還治其人之身。《太平廣記》卷一二一引唐張鷟 《朝野僉載·周興》:「唐秋官侍郎 周興,與來俊臣對推事。俊臣別奉進止鞫興,興不之知也。及同食,謂興曰:『囚多不肯承,若為作法?』興曰:『甚易也。取大瓮,以炭四面炙之,令囚人處之其中,何事不吐!』即索大瓮,以火圍之,起謂興曰:『有內狀勘老兄,請兄入此瓮。』興惶恐叩頭,咸即款伏。」後用「請君入瓮」謂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2、頤指氣使。唐朝末年,朱溫殺了宰相崔胤,強迫唐昭宗遷都洛陽,朱溫不放心,派李振到洛陽去監視唐昭宗及百官。李振仗著朱溫的權勢,趾高氣揚,目空一切,他經常用動動下巴和盛氣凌人的態度去指使別人,遇到不順眼的就訓斥。
3、弄巧成拙。 想耍巧妙的手段,結果反而壞了事。
孫知微是北宋時期一個有名的畫家。有一次,成都壽寧寺請他為寺院畫一幅《九曜圖》。他畫好草圖以後,因為有事外出,就把弟子們找來,說:「這幅畫的輪廓我已經畫好了,剩下著色的工作,你們幾人接著做吧,一定要認真做好。」老師走了以後,弟子們准備上色,可是,忽然發現圖中水星菩薩的侍從童子手中拿的水晶瓶是空的。一個學生說:「老師平時畫瓶,總要在瓶上畫一束鮮艷的插花,這一次可能匆忙當中忘了畫上,我們給畫上吧。」大家都贊同他的意見,於是,他就在水晶瓶上很用心地畫上一枝粉紅色的蓮花。第二天,孫知微歸來。當他看到水星菩薩的侍從捧的瓶子中居然冒出一朵蓮花時,氣憤得吼叫起來:「《道經》中說,這水星菩薩的水晶瓶不是插花用的,而是用來鎮妖伏水的寶貝。瓶中根本就沒有什麼花草,如果添上花,它就不是神物而是一隻普通的花瓶了。你們這是弄巧成拙啊!」弟子們一個個嚇得低下頭去。
4、炙手可熱。手一挨近就感覺熱,比喻氣焰很盛,權勢很大。唐玄宗寵信楊貴妃,任命他的哥哥楊國忠為宰相,把朝政大事全交他去處理。楊家兄妹過著花天酒地、窮奢極欲的生活,詩人杜甫對楊氏兄妹極為不滿,作《麗人行》諷刺他們的荒淫無道:「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
5、兔死狐悲。表示對同盟的死亡或不幸而傷心。
南宋時期,處在金朝統治下的山東農民,紛紛掀起抗金斗爭的浪潮。其中最著名的有楊安兒、李全等領導的幾支紅襖軍。
起義軍遭到金軍的鎮壓,楊安兒犧牲。楊安兒的妹妹楊妙真(號四娘子)率領起義軍從益都轉移到莒縣,繼續斗爭。後來楊妙真和李全結為夫妻,兩支部隊匯合。公元1218年,他們投附宋朝,駐扎在楚州(現在江蘇省淮安縣)。此後,李全抱有發展個人實力、割據一方的野心,公元1227年4月被南下的蒙古軍包圍,城破投降。
公元1227年2月,宋朝派太尉夏全領兵進攻楚州,楊妙真派人去爭取夏全,對夏全說:「你不也是從山東率眾歸附宋朝的嗎?如今你卻帶兵來攻打我們。打個比方說,兔子死了,狐狸感到悲傷哭泣;如果李全滅亡了,難道獨有你夏全能生存嗎?希望將軍和我們團結起來。」夏全同意了。
往後,《元曲選·無名氏〈賺蒯通〉四》里說:「今日油烹蒯徹,正所謂兔死狐悲。」後來,人們引用「兔死狐悲」這個成語,來比喻因同類的死亡或失敗而感到悲傷。現在多用於貶義。
6、口蜜腹劍。唐朝宰相李林甫對於才能功業在他之上而受到玄宗寵信、威脅到他相位的的官員,一定要想方設法除去,尤其忌恨以文才仕進的。他表面和善,言語動聽,卻在暗中陰謀陷害。世人都稱他是「口有蜜,腹有劍」。
7、羅鉗吉網。用以指酷虐誣陷。唐玄宗時期,酷吏吉溫與羅希奭善於拍馬奉承,得到右丞相李林甫的賞識,讓他們掌管刑獄,他們兩人辦案均根據李林甫的旨意行事,搞「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幫助李林甫排斥與打擊異己,落入他們手中如同被鉗夾住或落入網中一樣。
8、牛溲馬勃。唐朝文學家韓愈在任國子監祭酒時,經常給太學生講課,要求他們「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同時要求他們注意社會實踐,要兼收並蓄,「牛溲馬勃、敗鼓之皮」都有它們的用途,鼓勵學生加強學習,靈活運用。
9、胸有成竹。北宋畫家文同畫的竹子遠近聞名,每天總有不少人登門求畫。文與可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後種上各種各樣的竹子,無論春夏秋冬,陰睛風雨,他經常去竹林觀察竹子的生長變化情況,琢磨竹枝的長短粗細,葉子的形態、顏色,有新的感受就回到書房,把心中的印象畫在紙上。竹子的各種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所以每次畫竹,他都顯得非常從容,畫出的竹子,無不逼真傳神。當人們誇獎他的畫時,他總是謙虛地說:「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畫下來罷了。」
10、一箭雙雕。
北周的皇帝為了安定北方的少數民族突厥人,決定把一位公主嫁給突厥國王攝圖。為了安全起見,派長孫晟率領一批將士護送公主前往突厥。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到了突厥。突厥國王攝圖大擺酒宴。宴請長孫晟。酒過三巡,按照突厥的習慣要比武助興。突厥國王命人拿來一張硬弓,要長孫晟射百步以外的銅錢。只聽得「格勒勒」—聲,硬弓被拉成彎月,一枝利箭「嗖」地一聲射進了銅錢的小方孔。「好!」大家齊聲喝彩。
從此攝圖對長孫晟非常敬重,留他在突厥住了一年,並經常讓他陪著自己一塊兒去打獵。有一次,他倆正在打獵,攝圖猛抬起頭,看見天空中有兩只大雕在爭奪一塊肉。他忙送給長孫晟兩枝箭說:「能把這兩只射下來嗎?」「一枝箭就夠了!」長孫晟邊說邊接過箭,策馬馳去。他搭上箭,拉開弓,對准兩只厥打得難分難解的大雕。「嗖」的一聲,兩只大雕便串在一起掉落下了。

熱點內容
紅葉故事下載 發布:2024-12-28 12:02:02 瀏覽:943
結婚用成語 發布:2024-12-28 11:47:38 瀏覽:152
馬的成語大全成語大全 發布:2024-12-28 11:30:04 瀏覽:96
面什麼紅什麼成語 發布:2024-12-28 11:18:34 瀏覽:904
喜耕田的故事一 發布:2024-12-28 10:10:20 瀏覽:450
耒陽故事 發布:2024-12-28 10:07:14 瀏覽:381
一個老兵的故事 發布:2024-12-28 10:01:42 瀏覽:675
狼羊成語 發布:2024-12-28 09:53:02 瀏覽:438
關於形象的故事 發布:2024-12-28 09:53:00 瀏覽:601
勇有什麼成語 發布:2024-12-28 09:43:20 瀏覽: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