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謎語 » 野人看船典故

野人看船典故

發布時間: 2022-12-07 01:15:21

『壹』 和舟有關的典故,多多益善,回答得好的加分。

楚人學舟

楚人有習操舟者,其始折旋疾徐,惟舟師之是聽。於是小試洲渚之間,所向莫不如意,遂以為盡操舟之術。遽謝舟
師,椎(同『槌』)鼓速進,亟犯大險,乃四顧膽落,墜槳失舵。然則以今日之危者,豈非前日之幸乎?

翻譯:楚地有個學習駕船的人,他(在)開始(的時候)調頭.轉彎.快、慢,只聽從船師傅的話。於是在江中島嶼之間小試(身手),所做的沒有不得心應手的,便以為學全了駕船的技術。馬上謝別了船師,用椎敲鼓(古人是靠擊鼓來發布號令的)快進,突然碰到大的危險,就四處張望嚇破了膽,槳墜(江)舵失去操控。然而這今天的危急,不就是前面的得意(所造成的)嗎?

道理:工作、學習不能淺嘗輒止 。
(或學習、工作不能自滿,或學習、工作應該不斷進取。)

————————————————————————————————

刻舟求劍

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鍥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翻譯: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也可稱為路過江的人),把佩帶的劍掉進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個記號,說:"這兒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後,這個人順著船沿上刻的記號下水去找劍,但找了半天也沒有找到。船已經走(行駛)了很遠,而劍還在原來的地方。用這樣的辦法來找劍,不是很糊塗嗎?

比喻不懂事物已發展變化而仍靜止地看問題。或:情況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法也要改變,否則不能成功。

————————————————————————————————

積羽沉舟

這個成語典故出自《戰國策·魏策一》:「臣聞積羽沉舟,群輕折軸。」

據記載,戰國時期,諸侯稱霸天下。有識之士提出了兩種主張,即「合縱」和「連橫」。前者主張弱國聯合抗擊強秦,後者主張弱國跟隨秦征服其他弱國。當時的齊、楚、燕、韓、魏、趙六國之間的合縱盟約十分牢固,秦國的相國張儀發覺後,便辭去職務,來到魏國,准備打算勸魏王退出縱約。

張儀得到魏襄王的信任,被任命為相國。但魏襄王很有主見,他知道秦國野心很大,不講信義,所以不願聯合秦國。秦王聞之大怒,一面派大軍襲取魏地,一面派人暗中不斷厚贈張儀財寶。

四年後,魏襄王死,兒子哀王繼位。張儀又勸說魏哀王投靠秦國,也遭到拒絕。張儀便暗中要秦國進攻魏國。魏國戰敗了。第二年,魏國又被齊國打敗於觀津(今河北武邑東南)。秦國又乘機攻魏,他們先把韓國大將申差的軍隊打了個落花流水,使其他諸侯為之震驚。魏國的失敗,導致了縱約國關系出現裂痕。張儀利用這種形勢,說服哀王依附秦國。他從分析魏國地理形勢、兵力狀況、目前處境、「合縱」協約不可信等不利條件入手,最後用「積羽沉舟」作比喻,指出魏國如果忽視這些不利因素,就會像輕的羽毛大量堆積能壓沉大船一樣,遭到覆亡的危險。魏哀王終於聽從了張儀的勸議,背離「合縱」協議,請求和秦國「連橫」。

「積羽沉舟」比喻細微的東西可以匯成巨大力量;也比喻壞事雖小,積累下去會產生嚴重後果。
——————————————————————————————
破釜沉舟

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公元前209年,我國歷史上爆發了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犧牲後,劉邦和項羽率領的兩支軍隊逐漸壯大起來。公元前207年,項羽的起義軍與秦將章邯率領的秦軍主力部隊在巨鹿(今河北邢台地區)展開大戰;項羽不畏強敵,引兵渡漳水(由巨鹿東北流向東南的一條河)。渡河後,項羽命令全軍:「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巨鹿一戰,大破秦軍,項兵威震諸侯。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熱點內容
紅葉故事下載 發布:2024-12-28 12:02:02 瀏覽:943
結婚用成語 發布:2024-12-28 11:47:38 瀏覽:152
馬的成語大全成語大全 發布:2024-12-28 11:30:04 瀏覽:96
面什麼紅什麼成語 發布:2024-12-28 11:18:34 瀏覽:904
喜耕田的故事一 發布:2024-12-28 10:10:20 瀏覽:450
耒陽故事 發布:2024-12-28 10:07:14 瀏覽:381
一個老兵的故事 發布:2024-12-28 10:01:42 瀏覽:675
狼羊成語 發布:2024-12-28 09:53:02 瀏覽:438
關於形象的故事 發布:2024-12-28 09:53:00 瀏覽:601
勇有什麼成語 發布:2024-12-28 09:43:20 瀏覽: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