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的典故
Ⅰ 莫須有,意有之,水太涼。這三個典故到底是指的哪3位奸臣
莫須有我們都知道說的是秦檜,而意有之則是說的是明朝朱祁鎮、朱祁鈺時候的徐有貞,而水太涼則是明末時候的東林黨人的黨魁錢謙益。
而水太涼則是說錢謙益。當年明朝滅亡的時候,柳如是勸錢謙益和她一起投河自殺殉國,而當他們要自殺的時候,錢謙益試了一下水,卻覺得水太涼了而不願自殺。這才有了水太涼的笑柄。
Ⅱ 古代有哪些帶「三」的典故
《老子》中有一句話「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在古代歷史中有很多帶有三的典故,難道在那個動盪時期三代表著什麼特殊意義嗎?今天說的最多的就是「小三」,所以他把三這個數字已經貶義化,提到小三那就是咬牙切齒,不要臉的代表啊,今天小編談一談歷史中那些帶有三的典故,還有三的深意。
三顧茅廬:大家都是耳熟能詳的三國時期劉備三次到茅廬請軍師諸葛亮出山,助他收復中原統一漢室的大業,劉備作為主公去了三次,諸葛亮也是故意試探他以後要效力的人品性如何,值不值得輔佐。
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這個出現的時期比較的早,大禹為治理洪水三次經過家門因怕耽誤公事而不去探望妻兒,表現了大禹一生為公,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解除民眾因水患帶來的災難,他崇高的行為。
孟母三遷:孟子的母親為了給孩子選擇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多次遷居。《三字經》中海油記載「昔孟母,擇鄰處」
還有好多例如「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三個臭皮將頂個諸葛亮」「三人行,必有我師」等等,三在古代有一個譯文,就是代表多的含義,一而再,再而三,它是有一個對立面的。
三還起到了一個固定意義,它是有頭有尾的象徵,還是一個試探的含義,在經過一二的比較顯得它更加的穩固。幾何意義上說,三是最穩定的數字;從哲學意義上說,它提供了一個全、和、統一的處世方法。不得不佩服中國漢字的博大精深,不管時代怎麼的演變,還是離不開文字和數字的組合,從古至今從來沒有更變過。
Ⅲ 桃李三結義的歷史典故
桃園結義
東漢(25-220年)末年,天下大亂。朝廷發布文告,下令招兵買版馬。榜文到涿縣,引出了權三位英雄。劉備,是漢朝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一天,他邊看榜文邊長嘆,忽聽背後有人說:"男子漢大丈夫不思為國出力,在這里嘆什麼氣?"並自報姓名說:"我叫張飛,靠賣酒殺豬為生。"劉備說出自己姓名後說:"我想為國出力,又感到力量不夠,故而長嘆!"張飛說:"這沒什麼可難的,我可以拿出家產,招兵買馬,創建大業。"劉備聽後非常高興。二人來到一個小店,邊喝酒邊談,正說得投機,門外突然來了一個紅臉大漢,威風凜凜,相貌堂堂。劉備、張飛請他一同飲酒。交談中得知,此人名關羽,因仗義除霸有家不能歸,已流落江湖五、六年了。他們各自抒發自己的志向,談得十分投機。
隔日,三人來到一個桃園,點燃香燭,拜告天地,結為兄弟。按年齡劉備為大哥,關羽為二哥,張飛為三弟。並發誓"同心協力,報效國家。"此後,三人果然作出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