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燈典故
Ⅰ 千燈草堂有什麼來歷和典故
千燈原名千墩,典出《漢書·吳越春秋》:吳淞江畔有土墩999個,至崑山南30里處有一土墩,依序為第1000個,於是稱為「千墩」。此名用了2500餘年。當地方言,「墩」「燈」同音,上世紀60年代改為「千燈」。不知始於哪一天,千燈人想到了燈,要和燈結緣,讓鎮名名副其實。他們思考著,也追尋著,上網尋找,也託人打聽,卻不知緣在何處。
遠古時代的石燈無人識,殷商時代的陶燈只見於墓葬出土物,戰國之後的青銅燈具也是少之又少。兩晉、隋唐以後瓷燈逐漸興起,明清以後的青花燈具花樣翻新,工藝提高,品種大增。與人類生活密不可分的古燈具,烙印著人類的進步足跡,譜寫著光明的行進歷史。
大約20年多年前,一個畢業於清華大學、學水利工程建築的中年人,悄然走進業余古玩收藏者隊伍。他叫殷小林。收藏燈具近20年,收有古燈具1000多件,上至新石器時代及其後的戰國、秦漢、隋唐、宋、元、明、清諸代,均有實物在藏。
2005年春的某日,忽有千燈鎮人掛來電話,說從他的書中知道他藏有千燈,他們很希望和他合作。季春三月,1100多盞古燈具,從北京運往千燈鎮,落戶在「千燈草堂」。立於千燈展櫃前,瀏覽上下幾千年的古燈具,彷彿走進光明的世界,閱讀光明的歷史。千盞燈具,百態千姿。時代的塵灰和泥土,掩蓋不住人類創造的智慧;萬水千山,阻擋不住追尋者的眼光和腳步;千盞古燈具,帶著千秋百代的印記,竟於今天走到了一起。它們濟濟一堂,實現了歷史的大團聚。
千燈草堂(亦稱「千燈館」)位於千燈鎮老街的南段,是一個有四進院的明代老宅。館內設有五個展廳,陳列著從七千到一萬年前的原始社會晚期至近代的一千多件燈具。它像一本以實物寫就的大書,走進去轉一圈兒,您就能大致了解《古代燈具發展史》了。
因為老宅子的舊主人姓李,所以鎮上人習慣稱其為「李宅」。李家是鎮上的名門,明朝時祖上曾做過御史,清朝時亦有人在外做官。
千燈草堂的大門很氣派,除了一邊一個刻著獅子的鼓形門墩兒之外,更有高度超過六十公分的大門檻兒。過去,沒身份的人絕對是進不去的;現在,穿「一步裙」的姑娘到此肯定也邁不進去。但是沒關系,清早一開館,門檻兒就被撤去一半,無論您穿什麼,都可以從容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