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木清華的典故
㈠ 關於木頭的成語
枯木逢春、草木皆兵、移花接木、木已成舟、繩鋸木斷
一、枯木逢春 [ kū mù féng chūn ]
【解釋】:逢:遇到。枯乾的樹遇到了春天,又恢復了活力。比喻垂危的病人或事物重新獲得生機。
【出自】:峻青《寫在百花重放的時候》:枯木逢春,陳花重放,舊作再版,自然是值得高興的。
二、草木皆兵 [ cǎo mù jiē bīng ]
【解釋】:把山上的草木都當做敵兵。形容人在驚慌時疑神疑鬼。
【出自】: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十九回:這一天大家都是驚疑不定,草木皆兵,迨及到了晚上,仍然毫無動靜。
【翻譯】:這一天大家都是驚疑不定,把山上的草木都當做敵兵,到了晚上,仍然是毫無動靜。
三、移花接木 [ yí huā jiē mù ]
【解釋】:把一種花木的枝條或嫩芽嫁接在另一種花木上。比喻暗中用手段更換人或事物來欺騙別人。
【出自】: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七:「同窗友認假作真,女秀才移花接木。」
【翻譯】:同學朋友認假作真,女秀才用手段更換人或事物來欺騙別人。
四、木已成舟 [ mù yǐ chéng zhōu ]
【解釋】:樹木已經做成了船。比喻事情已成定局,無法改變。
【出自】: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三十四回:「如今木已成舟,也是林兄命定如此了。」
【翻譯】:現在事情已成定局,無法改變,這也是林兄的命數了。
五、繩鋸木斷 [ shéng jù mù àn ]
【解釋】:用繩當鋸子,也能把木頭鋸斷。比喻力量雖小,只要堅持下去,事情就能成功。
【出自】: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翻譯】:一天一錢,千日千錢,用繩子不停的鋸木頭,木頭才會斷,水不住往下滴,時間長了能把石頭滴穿。
㈡ 求像沐猴而冠 白魚龍服 戎馬倥傯 師心自用這類有典故有內涵的少見的成
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在用詞方面往往不同於現代漢語,它代表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
有內涵的、少見的、有典故的成語:如,
水木清華(水:池水,溪水;木:花木;清:清幽;華:美麗有光彩。指園林景色清朗秀麗。出處:晉·謝混《游西池》詩:「景晨鳴禽集,水木湛清華。」)
屍位素餐(屍位:空占職位,不盡職守;素餐:白吃飯。空占著職位而不做事,白吃飯。出處:《漢書·朱雲傳》:「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屍位素餐。」)
曲突徙薪(曲:彎;突:煙囪;徙:遷移;薪:柴草。把煙囪改建成彎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事先採取措施,才能防止災禍。出處:《漢書·霍光傳》:「曲突徙薪無恩澤;焦頭爛額為上客。」)
犖犖大端(犖犖:luò luò,清楚、分明的樣子。指主要的項目,明顯的要點。出處:《史記·天官書》:「此其犖犖大者,若至委曲小變,不可勝道。」)
白虹貫日(白色的長虹穿日而過。古人認為人間有不祥的事,就會引起這種天象的變化。實際上這不是虹而是暈,是一種大氣光學現象。出處:《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昔荊軻慕燕丹之義;白虹貫日;太子畏之。」)
焚膏繼晷(fén gāo jì guǐ;膏:油脂,指燈燭;繼:繼續,接替;晷:日光。點上油燈,接續日光。形容勤奮地工作或讀書。出處:唐·韓愈《進學解》:「焚膏油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
涸轍之鮒(hé zhé zhī fù;涸:干;轍:車輪輾過的痕跡;鮒:鯽魚。水幹了的車溝里的小魚。比喻在困境中急待援救的人。《莊子·外物》:「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聲。周顧視車轍中;有鮒魚焉。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耶?』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於枯魚之肆!』」)
另,應為:白龍魚服;白龍魚服為緊縮式成語,本義指白龍化為魚在淵中游,被漁夫所傷。比喻貴人微服出行,恐有不測之虞。語出西漢·劉向《說苑·正諫》:「昔白龍下清泠之淵。化為魚,漁者豫且射中其目。」。
㈢ 良師益友的成語典故
在我們人生中,必須要結交兩種人: 良師,益友。
良師益友,成語,意為使人得到教益和幫助的好老師和好朋友,用於形容和自己亦師亦友的朋友。良師益友,十載春秋,水木清華,人才輩出;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三尺講台,如沐春風。出自《論語·述而》《論語·季氏》。
那麼什麼樣的人是師呢?《論語·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這句話,表現出孔子自覺修養,虛心好學的精神。它包含了兩個方面:一方面,擇其善者而從之,見人之善就學,是虛心好學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見人之不善就引以為戒,反省自己,是自覺修養的精神。這樣,無論同行相處的人善於不善,都可以為師。《論語》中有一段記載,一次衛國公孫朝問子貢,孔子的學問是從哪裡學的?子貢回答說,古代聖人講的道,就留在人們中間,賢人認識了它的大處,不賢的人認識它的小處;他們身上都有古代聖人之道。「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論語·子張》)他隨時隨地向一切人學習,誰都可以是他的老師,所以說「何常師之有」沒有固定的老師。我們身在其中,有的是從中答「是」,有的是從中辯「非」。
那麼什麼樣的人是友呢?《論語·季氏》:「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孔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結交正直的朋友,誠信的朋友,知識廣博的朋友,是(對人)有益的(朋友)。結交脾氣暴躁的人,結交一直順從你的意思的人,結交諂媚逢迎的人,是(對人)有害的(朋友)。」 古人雲:「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聲和則響清,形正則影直。所以俗話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說法。如果你的周圍是一群鷹,那麼你自己也會成為一隻展翅翱翔的雄鷹;如果你周圍是一群山雀,那麼你也許永遠也看不到海闊天空。由此可見,朋友的行為對我們的影響是多麼的深。假如你真正的摯友很多,可以幫助你走上光明大道,你就成為了一隻雄鷹;假如你擇友不當,則會導致自己走上邪門歪道,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深淵,你就成了一隻永遠飛不高的山雀。
良師益友的出處: 漢·劉向《說苑·說叢》:「賢師良友在其側,詩書禮樂陳於前,棄而為不善者,鮮矣。」形容朋友是個很不錯的傢伙,又像是你的好老師,同時也像是你的好朋友。但大千世界,沒有誰能保證交出來的朋友都是良師益友的。想要讓別人對你好,首你先要對別人好,想遇到更多良師益友,首相自己要做到良師益友。我所感動的是夏衍先生在《知公此去無遺恨——痛悼郭沫若同志》中的陳詞「和一位締交半個多世紀的良師益友訣別,悲痛之情是難以盡述的。」
良師益友也並非就是指人,比如:我們看一部好書,聽一首好歌,彈一首好的曲子。從中都會受益匪淺,悟出大大小小的道理來。易中天曾說:學習是謀生,讀書是謀心。正如莊子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我們不妨放下燈紅酒綠,紙醉金迷,醉生夢死,深陷於知識的海洋中,你會發現世界原來是這樣的,眼前豁然開朗。
人生中能遇上良師益友,是三生有幸的事情。因為良師,會為你指引方向,益友會伴你同行。有了方向,有了同行者。那麼,再苦的人生又何妨呢?我欣賞唐甄的那句「學貴得師,亦貴得友。」
行走在茫茫的天地之間,神馬都是浮雲,只有良師益友才是無價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