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銅雀台
『壹』 銅雀台是干什麼的
銅雀台是一個建築,最盛時台高十丈,台上又建五層樓,離地共27丈。按漢制一尺合市尺七寸算,也高達63米。在樓頂又置銅雀高一丈五,舒翼若飛,神態逼真。在台下引漳河水經暗道穿銅雀台流入玄武池,用以操練水軍,可以想見景象之盛。
三國時期,曹操擊敗袁紹後營建鄴都,修建了銅雀、金虎、冰井三台,即史書中之「鄴三台」,是建安文學的發祥地,有屋百餘間,歷代名人題詠甚多而名。臨漳古稱鄴,西晉為避愍帝司馬鄴諱,將鄴城易名「臨漳」,因北臨漳河而得名。
三國時期,鄴城作為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六朝都城,居中國北方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長達四個世紀之久,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歷史文化,使臨漳享有「三國故地、六朝古都」之美譽。
(1)典故銅雀台擴展閱讀:
如今的銅雀台,在國務院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子後面,只剩下一掊不足十米高的夯土堆,在其前方的金風台也只有不足20米高,象兩位老人孤零零地屹立在京深高速旁問候著過往的行人。而其身旁則是一批依託銅雀台名氣新建的旅遊設施煥發著勃勃生機,真正是"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如果不是僅從建築的角度出發,而是兼顧到建築和文化的雙重角度,我們不能不承認,有些歷史上著名的「台」,應該專辟一章。清人李斗《揚州畫舫錄》卷十七雲:兩邊起土為台,可以外望者為陽榭,今曰「月台」、「曬台」。晉麈曰:「登臨恣望,縱目披襟,台不可少。依山倚,竹頂木末,方快千里之目。」
湖上熙春台,為江南台制第一傑作。「熙春台」在瘦西湖之內,是清代揚州為迎鑾而建的豪華建築,高出地表,面朝湖水,當時號稱「江南第一」。除了熙春台外,歷史上還有一些更為著名的台,像「鳳凰台」、「銅雀台」,以及各種「釣魚台」等。
『貳』 銅雀春深鎖二喬的典故是什麼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今譯〕假使東風不給周瑜以方便,那麼曹操的銅雀台專將把二喬屬深鎖在內。
〔賞析〕這是一首詠史詩,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大舉征吳,周瑜以火攻焚燒曹操戰艦於赤壁,適遇東南風起,遂大破曹軍。銅雀,台名,故址在今河北臨漳縣,曹操所建,上蓄姬妝。二喬,指孫策婦大喬,周瑜婦小喬。詩中最後兩句,世稱絕妙。它的意思是說赤壁之勝全屬僥幸;此時若無東風,火攻失利,則吳國遂亡而二喬被擄入魏了。詩人雖以議論為詩,但通過二喬鎖於銅雀台這樣形象的語言,「便覺風華蘊藉,增人百感」,因此賀貽孫《詩筏》說:「此正風人巧於立處」。
〔原作〕折戟沉沙鐵未消,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叄』 銅雀春深鎖二喬的典故是什麼
典故是:這是詩抄人憑吊赤壁襲古戰場所寫的詠史詩。
【出處】《赤壁》——唐·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譯文】赤壁的泥沙中,埋著一枚未銹盡的斷戟。自己磨洗後發現這是當年赤壁之戰的遺留之物。倘若不是東風給周瑜以方便,結局恐怕是曹操取勝,二喬被關進銅雀台了。
(3)典故銅雀台擴展閱讀
1、《赤壁》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詩人經過赤壁(今湖北省武昌縣西南赤磯山)這個著名的古戰場,有感於三國時代的英雄成敗而寫下的。詩人觀賞了古戰場的遺物,又想到自己的遭遇,有感而發。
2、《赤壁》鑒賞
詩人杜牧在前兩句用了以假作真的虛托手法,這是唐代詩人寫詩作文的常用手法,這就好比寫當朝的人或事而假借於前朝的人或事來寫;還有詩中運用了以小見大這種表現手法,詩的後兩句寫戰爭的勝負時,作者並未點破,而是通過大小喬這兩個具有特殊身份的女子命運來表達設想中東吳敗亡的結局。
《赤壁》可謂以小見大,別出心裁。試想,若東吳前國主和當朝主帥之妻均已被曹軍擄去銅雀台,那戰爭的結局不言自明,這就使得全詩既生動形象,又含蓄蘊藉,富有情致。
『肆』 銅雀台的典故誰知道
中國河北省邯鄲市的臨漳縣,是古代三國時期曹操魏國的都城,這里有一座著名的銅雀台,樓台建築雕梁畫棟,氣勢恢宏;銅雀台是曹操於建安十五年也就是公元210年精心建造的,傳說是曹操為江東美人大喬、小喬而建。
公元810年的一天,唐朝詩人杜牧攜友人在黃州赤壁遊玩。飲酒賞月間有人提議,無詩不成宴,請杜牧以赤壁為題作詩一首,這個建議立刻得到了大家的贊同。杜牧酒酣耳熱,心血來潮,用推測和諷刺的手法作《赤壁》絕句一首: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意思是說,如果將當年沉沙的戰戟重新磨洗,也許會是另外的情景;如果沒有東南風幫助周瑜火燒曹軍戰船,勝利者就是曹操了;那麼,周瑜的愛妻小喬和孫策的寡妻大喬恐怕就要被送到銅雀台上了。按照杜牧的說法,銅雀台是曹操為鎖二喬而建,那麼事實上真是如此嗎?曹操為什麼要建造銅雀台呢?
赤壁戰敗後,曹操途經河北碣石山時,俯瞰大海,寫下了中國詩詞中著名的詩篇: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年事已高的曹操感到人生苦短,要實現統一天下的抱負和雄心,就需要有一個顯赫的建築來作為自己事業的象徵,表達壯志未酬的決心。
建安十五年,曹操正在與將士們商討戰事,忽聽有人報告,鄴城附近金光閃閃,派人前去挖掘,居然挖出一隻銅雀來。曹操大喜,傳令建造銅雀台。這年冬季,銅雀台按照曹操的心願築成。
銅雀台前臨河洛,北臨漳水,虎視中原,頗顯霸王氣派;其樓台建築飛閣重檐,樓宇連闕,雕梁畫棟,氣勢恢宏。銅雀台上有房舍數百,儲存有大量的生活用品,台下有景色秀美的銅雀園,的確是曹操金屋藏嬌,晚年享受的好地方,但是與大喬小喬無關。
建安十八年,也就是公元213年,曹操又下令在銅雀台南建一金虎台,後改名為金鳳台,第二年,又在銅雀台北建一冰井台,合稱為三台。銅雀台位於三台中間,南與金鳳、北與冰井相隔各60步,三台用閣道式浮橋相連接,使得銅雀台更加壯觀。
銅雀台建成之日,曹操在台上大宴群臣,慷慨陳述自己繼續匡復天下的決心和意志。三台建好之後,好大喜功的曹操更加得意,傳令大宴三天以示慶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