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湖典故
1. 關於杭州的山水歷史人文典故和文化軼事
岳飛(1103-1141),字鵬舉,相州湯陰(今河南湯陰)人。南宋初抗金名將。其祖世代務農。家貧,力學,自幼喜讀《左傳》和孫武、吳起的兵書。後從軍,屢破金軍,以恢復中原為已任。歷官荊湖東路安撫都總,河南、北諸路招討使,樞密副使等職。紹興十一年(1141),大敗金兀術,進軍至朱仙鎮(在今開封南四十五里),大河南北聞風響應。正要乘勝前進,收復北方失地之時,宋高宗趙構採用秦檜奸計,一日之內發十二道金牌迫其退兵。至臨安,以「莫須有」罪名為害。孝宗淳熙六年(1179)賜謚武穆。寧宗嘉定四年(1211),追封鄂王。
岳飛生活在民族矛盾極其尖銳時代,所作詩文,充滿抗金復國的堅強決心和激烈昂揚之感情,歷來為人所珍視。這些作品,大都散見其孫岳珂所撰《金陀粹編》中。其詞僅存三首,卻廣為傳誦。其傳詳見《宋史》卷三百六十五,有《岳忠武王集》。
傳世名篇
五嶽祠盟記
【題解】
見《金陀粹編》卷十九。本文是作者行軍途中,題在五嶽祠(神祠名)壁間的誓詞(即盟記)。文辭慷慨,表露出作者高度的愛國思想和消滅敵人,恢復中原的意志。
【原文】
自中原板盪,夷狄交侵,余發憤河朔,起自相台,總發從軍,歷二百餘戰。雖未能遠入荒夷,洗盪剿穴,亦且快國仇之萬一。今又提一旅孤軍,振起宜興。建康之城,一鼓敗虜,恨未能使匹馬不回耳!
故且養兵休卒,蓄銳待敵。嗣當激勵士卒,功期再戰,北逾沙漠,蹀血虜廷,盡屠夷種。迎二聖歸京闕,取故地上版圖,朝廷無虞,主上奠枕:余之願也。
河朔岳飛題。
滿江紅
【題解】
見《全宋詞》。或題為「寫懷」。岳飛為宋朝抗金名將,一生轉戰沙場,屢建功勛,使金人聞風喪膽。宋高宗紹興十一年(1141)歲暮被主和派權臣秦檜誣陷殺害,年僅三十九歲。此詞為岳飛在戎馬征戰中所作,表現其一身忠義滿腔熱血之愛國激情。此詞表現了作者對敵人的無比痛恨,報仇雪恥的迫切心情以及收復中原失地的堅定意志,忠憤之氣,動人心魄,滿懷憤慨的愛國英雄形象躍然紙上,千載後讀之,猶凜凜有生氣。
【原文】
怒發沖冠,憑欄處、蕭蕭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小重山
【題解】
見《全宋詞》。紹興八年(1138)宋高宗向金屈辱求和,達成協議,岳飛及其他主戰派大臣多人,紛紛上書反對和議,此詞作於是年之秋。上片寫夢回故國,醒來已是三更,繞階徘徊,無比惆悵。下片慨嘆歲月如流,白首無成,抗金主張,不被採納,家鄉長久淪陷,歸期無望,表現對國家前途的隱憂以及壯志難酬的郁悶。
【原文】
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朧明。
白首為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於謙 (轉自China10k.com )
於謙(1398-1457),明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廷益,號節庵。永樂進士,宣德初授御史,曾隨宣宗鎮壓漢王朱高煦之叛。出按江西,頌聲滿道。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正統十一年(1446年)遭王振等迫害下獄論死。後因兩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請復任。十四年土木之變,明英宗被瓦剌俘獲,他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進兵部尚書。代宗立,整飭兵備,部署要害,親自督戰,率師二十二萬,列陣北京九門外,破瓦剌之軍。加少保,總督軍務。也先挾英宗逼和,他以社稷為重君為輕,不許。也先以無隙可乘,被迫釋放英宗。英宗既歸,仍以和議難恃,擇京軍精銳分十團營操練,又遣兵出關屯守,邊境以安。其時朝野多事,乃獨運征調,悉合機宜,號令明審,片紙行萬里外無不惕息。他憂國忘身,口不言功,自奉儉約,所居僅蔽風雨,但性固剛直,頗遭眾忌。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復辟,石亨等誣其謀立襄王之子,被殺。成化初,復官賜祭,弘治二年(1489年)謚肅愍。萬曆中,改謚忠肅。有《於忠肅集》。
於謙詩:
岳忠武王祠
匹馬南來渡浙河,汴城宮闕遠嵯峨。中興諸將誰降敵,負國奸臣主議和。黃葉古祠寒雨積,清山荒冢白雲多。如何一別朱仙鎮,不見將軍奏凱歌。
詠煤炭
鑿開混沌得烏金,藏蓄陽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爐照破夜沉沉。鼎彝元賴生成力,鐵石猶存死後心。但願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
詠石灰
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全不顧,要留清白在人間.
除夜宿太原寒甚
寄語天涯客,輕寒底用愁。春風來不遠,只在屋東頭。
張蒼水 張蒼水(1620-1664),名煌言,字玄著,號蒼水,浙江鄞縣人,明末著名的抗清英雄,愛國詩人。南明弘光元年與錢肅樂等起兵抗清,奉魯王監國,官至兵部尚書,據守浙江沿海。後與鄭成功合兵進攻南京。他率眾堅持抗清達十九年,清康熙三年(1664)兵敗,不久被判徒出賣,被害於杭州弼教坊。祠堂正廳塑有張蒼水像,高三米。四周牆上的八幅壁畫,描繪了張蒼水悲壯一生。
張蒼水祠位於西湖南屏山荔枝峰下,建築面積二百五十平方米,粉牆青瓦,為清代的江南民居風格。祠後為張蒼水墓。
抗清民族英雄張蒼水之所以被葬在西湖湖畔還有一段動人的真實故事,其墓碑上的「王先生墓」也是有淵源的。
西湖南屏山荔子峰麓,明末抗清民族英雄張蒼水墓肅穆庄嚴,近年新修復的張蒼水先生祠典朴凝重。張蒼水,名煌言,浙江鄞縣人。明末民族危亡之際,他曾在東南沿海及長江下游地區英勇抗擊清兵,終因勢孤兵敗,又遭叛徒出賣而落入敵手。面對高官厚祿的利誘,這位錚錚鐵漢寧死不降,康熙三年(一六六*四)九月初七,在杭州弼教坊慷慨就義。此前三天,他的夫人和兒子已為清廷殺害,家破人亡,眼看英雄身後竟要拋屍曠野。這時,有西湖白蓮洲留錫庵僧人超直,又稱為石和尚,與蒼水是鄞縣同鄉,欽佩張蒼水的高風亮節,冒著殺身之險挺身而出,治棺木收殮了英雄遺骨,暫厝寶石山僧舍。隨即,又在鄞縣紀五昌、萬斯大等同鄉和杭州義友張仲嘉等人資助下,在南屏山北麓覓地為張蒼水建墳安葬,請曾與張蒼水一起在浙東搞清的戰友、堅不仕清的大學者黃宗羲撰寫了《張公墓誌銘》。
張蒼水遺骨的安葬是在保密的情況下進行的。建墳後,為避清廷耳目,稱之為「王先生葬處」。墓前僅草草立一碑石,石上題「王先生墓」。在此後清康熙、雍正兩朝的七十餘年中,墓名一直這樣稱呼。清官府固然不明底細,民間也僅有少數人知情。而且,墓的外觀也一直保持普通百姓墓葬的面貌,甚至常年埋沒蒿萊,荒僻難尋,以致若干年後,撰寫張蒼水墓誌銘的黃宗羲前來憑吊忠魂,到了南屏山下尋尋覓覓好長時間,才找到張墓,一灑追思戰友的潸潸熱淚。事後,他在《尋張司馬墓》一詩中寫道:「夜台不敢留真姓,萍梗還來酹晚鴉。」「夜台」意即墳墓,「不敢留真姓」正是指張墓「姓」王的嚴酷境遇。
「王先生墓」恢復原姓,是清乾隆初年的事。那時,滿清統治已相當穩固,政治迫害代之以籠絡人心。大約至遲不晚於乾隆八年(一七四三),杭州一位叫吳乾陽的道士,籌資重修張蒼水墓,辟築墓道,豎立神道碑,碑上刻由乾隆元年(一七三六)進士、著名學者鄞縣人全祖望撰寫的《明故權兵部尚書兼翰林院侍講學士鄞張公神道碑銘》,詳述張蒼水一生經歷,譽之為「啼鵑帶血歸南屏」。「王先生墓」的真相,這才大白天下,人們知悉後不勝唏噓而又快慰,張蒼水可能含笑九泉了!
2. 請問范蠡泛遊五湖的典故是講什麼的
范蠡(前517-前448) 字少伯,春秋戰國末期的政治家、軍事家和經濟學家。楚國宛(今河南南陽)人,我囯長達五千餘年的封建傳統,均以「士、農、工、商」為列,士為首,商為末,直至宋朝,尚有商人穿鞋必須著一黑一白之劣規,故范蠡一生雖有輝煌業績,然終因棄官經商的經歷使他無緣與歷史名人共同載入史冊。
他出身貧寒,但聰敏睿智、胸藏韜略,年青時,就學富五車,上曉天文、下識地理,滿腹經綸,文韜武略,無所不精。然縱有聖人之資,在當時貴胄專權、政治紊亂的楚國,范蠡卻不為世人所識。
周景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吳國和越國發生了槜李之戰(今浙江嘉興),吳王闔閭陣亡,因此兩國結怨,連年戰亂不休,周景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闔閭之子夫差為報父仇與越國在夫椒(今江蘇太湖中洞庭山)決戰,越王勾踐大敗,僅剩5000兵卒逃入會稽山,范蠡遂於勾踐窮途末路之際投奔越國,獻「卑辭厚禮,乞吳存越」之策。議和後「人待期時,忍其辱,乘其敗……」「持滿而不溢,則於天同道,上天會佑之;地能萬物,人應該節用,這樣則獲地之賜;扶危定傾,謙卑事之,則與人同道,人可動之。」 他向勾踐慨述「越必興、吳必敗」之斷言,進諫:「屈身以事吳王,徐圖轉機。」。被拜為上大夫後,他陪同勾踐夫婦在吳國為奴三年,「忍以持志,因而礪堅,君後勿悲,臣與共勉!」
三年後歸國,他與文種擬定興越滅吳九術,是越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策劃者和組織者。為了實施滅吳戰略,也是九術之一的「美人計」,范蠡親自跋山涉水,終於在薴蘿山浣紗河訪到德才貌兼備的巾幗奇女——西施,在歷史上譜寫了西施深明大義獻身吳王,里應外合興越滅吳的傳奇篇章。范蠡事越王勾踐二十餘年,苦身戮力,卒於滅吳,成就越王霸業,被尊為上將軍。
「吳王亡身餘杭山,越王擺宴姑蘇台。」在舉國歡慶之時,范蠡急流勇退,遂與西施隱姓埋名、泛舟五湖。
後來,他輾轉來到齊國,變姓名為鴟夷子皮,帶領兒子和門徒在海邊結廬而居。戮力墾荒耕作,兼營副業並經商,沒有幾年,就積累了數千萬家產。他仗義疏財,施善鄉梓,范蠡的賢明能幹被齊人賞識,齊王把他請進國都臨淄,拜為主持政務的相國。他喟然感嘆:「居官致於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對於一個白手起家的布衣來講,已經到了極點。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徵兆。」於是,才三年,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齊王歸還了相印,散盡家財給知交和老鄉。
史學家司馬遷稱:「范蠡三遷皆有榮名。」;史書中有語概括其平生:「與時逐而不責於人」;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范蠡的軍事宗旨:強則戒驕逸,處安有備;弱則暗圖強,待機而動;用兵善乘虛蹈隙,出奇制勝。為後世稱道並沿用。
范蠡著名的經濟思想:「勸農桑,務積谷」、「農末兼營」、「務完物、無息幣」、「平糶各物,關市不乏,治國之道也。」、「夏則資皮、冬則資絺、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 等至今對現代的經濟建設也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3. 杭州西湖名稱由來,有什麼典故
名稱的由來:
1、湖泊位於杭州城的西部,和西施沒有任何關系。
2、其實,在唐朝之前,西湖還曾有過很多名字,如武林水、明聖湖、瀲灧湖、金牛湖、龍川、西陵湖、錢塘湖、上湖等十幾個名稱,西子湖的雅稱是從蘇軾的那首詩廣為流傳之後才出現的。
西湖由來的典故:
傳說天上金童玉女玉龍和金鳳在銀河邊的仙島上撿到了一塊玉石,經過了好多年的打磨,成了一顆具有神奇魔力的明珠,明珠的光澤照耀能形成綠洲和讓鮮花綻放。
天庭的王母娘娘知道後派天兵天將去搶這顆明珠,爭搶的過程中明珠落到了人間,就變成了美麗的西湖。這個神奇的傳說,讓西湖之美更顯神秘。
(3)浙江湖典故擴展閱讀:
關於西湖的故事
1、白娘子與許仙
我國四大古典傳奇之的《白蛇傳》中,許仙與白蛇娘娘相識在此,同舟回城;後又在這里邂逅重逢,言歸於好,演繹成《斷橋相會》這出許多劇種作為保留劇目的摺子戲。
白蛇傳在清代成熟盛行,是中國民間集體創作的典範。描述的是一個修煉成人形的蛇精與人的曲折愛情故事。故事包括篷船借傘,白娘子盜靈芝仙草,水漫金山,斷橋,雷峰塔,許仙之子仕林祭塔,法海遂遁身蟹腹以逃死等情節。
2、蝦龍圩
三墩有一個地方,叫蝦龍圩。這「龍」 有的人認為寫錯,應該是「籠」,說是只有龍蝦,沒有蝦龍。那「蝦籠」是捕捉河蝦的竹籠,這一帶以前家家戶戶都編織蝦籠。其實兩種叫法都對。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傳說當年朱元璋下江南,一天,行至三墩蝦龍圩村。謀臣劉伯溫極目四望,不由得失聲贊嘆:「好一處風水寶地!」但得知此村名為「蝦龍圩」後,他擔心百姓尚待安撫卻要亂賊作祟,朱元璋下令要在村中開鑿河道,名義上消除水患,意為砍斷「王龍」背脊。
又下令在距村二里的河墩東西兩側,分別建造兩座石橋,西邊一座叫文星橋,東邊一座叫武星橋,以徹底破掉風水。
橋造好了,劉伯溫一看又不好,蝦龍就是蝦之龍,也就是「龍蝦」。「龍蝦」要順河水遊走跑掉,這么說皇帝的「龍位」要保不住。於是他讓村民砍下竹子,劈成竹絲,編成葫蘆樣的籠子,在籠子里放入一些麥麩作為誘餌,將它放入河裡一試,果然蝦兒都乖乖地束手就檎。
3、金蓮寺
明朝年間的一天清晨,在杭城運河邊的船埠碼頭,有一個道人模樣的人在等候轎夫,准備坐轎趕路。正好這時有兩個轎夫抬著一頂空轎迎面過來,那道人模樣的人便揮手叫轎夫停下,說服兩轎夫先上路後講價說不會虧待他們後便離開了船埠碼頭。
他們一路經松木場,過西溪花塢,再過西、東兩穆塢,一直抬到十里橫山的大嶺上。坐轎人休息片刻後繼續上路,並指著右邊的山間小徑要轎夫往上抬。轎夫花了近兩個時辰在高山險道上卻抬著非常輕松,如履平地一般。就這樣一直抬到山頂,在一廟宇前停下,道人就進了廟宇。
他們久久不見道人出來便進屋去找人要工錢,奇怪的是廟宇內空無—人,卻見堂前坐著一尊神像,手握寶劍,氣勢威武,兩轎夫只好自認晦氣便出了廟宇准備下山。正當他們走到轎前,卻看到轎椅上放著兩個紅包,發現裡面裝的錢數竟比他們預想的多了10倍。
再說這廟宇就是真武廟,廟內這神像就是真武聖帝,這次是聖帝菩薩化作凡人,從武當山回老家。民間盛傳這聖帝菩薩很靈驗,有求必應,因此上老焦山進香朝拜者眾多。後來,一批信徒怕山髙路遠不方便朝拜,因此有意要將聖帝菩薩請到龍門坎村附近來供奉。
結果到了老焦山下小山上歇腳後就再也背不起來。就這樣百姓們於是就地建起廟宇。從此,老焦山上的真武廟就移至龍門坎附近的山上。
4. 西湖典故
很早以前,西湖白沙堤,從孤山蜿蜿蜒蜒到這里,只有一座無名小木橋,與湖岸緊緊相連。遊人要到孤山去遊玩,都要經過這座小木橋,日曬雨淋,橋板經常要爛斷,遊人十分不便。
橋旁有一間簡陋的茅舍,住著—對姓段的夫婦。兩人心地善良,手腳勤快,男的在湖裡捕魚為生,女的在門口擺個酒攤,賣家釀土酒。因酒味不佳,顧客很少上門,生意清淡。
一天,日落西山,夫婦倆剛要關門,來了一個衣衫襤褸的白發老人,說是遠道而來,身無分文,要求留宿—夜。段家夫婦見他年老可憐,熱情地留他住下,還燒了一條剛從西湖裡捕來的鯉魚,打上一碗家釀土酒,款待老人。老人也不客氣,一連飲了三大碗,便倒在床上,呼呼入睡。
第二天早晨白發老人臨別時,說道:「謝謝你們好心款待,我這里有酒葯三顆,可幫助你們釀得好酒。」說罷,取出三顆紅紅的酒葯,告別而去。
段家夫婦將老人的三顆酒葯放在釀酒缸里,釀出來的酒,顏色猩紅,甜醇無比,香氣襲人。從此,天天顧客盈門,段家猩紅酒名揚杭城,生意一天比一天興隆。段家夫婦拆了茅舍,蓋起了酒樓。他們為了感謝白發老人,積蓄了一筆錢,准備好好答謝他。
歲月流逝,一晃三年。這年冬天,西湖大雪,白發老人冒雪來到段家酒樓。夫婦倆一見恩人來到,喜出望外,留老人長住他家。然而老人第二天便要告別。臨別之時,段家夫婦取出三百兩銀子送給老人。老人笑著推辭說:「謝謝你們夫婦—片好心,我這孤單老人,要這么多銀錢何用?你們還是用在最要緊的地方吧!」說罷,便踏雪向小橋走去。段家夫婦站在門口相送,只見老人剛跨上小木橋,腳下一滑,橋板斷啦,老人也跌進了湖裡。夫婦倆急忙跑去相救,忽見白發老人立於湖面,如履平地,微笑著向他們揮揮手,飄然而去。
段家夫婦這才知道,白發老人不是凡人。想起老人臨別說的話,使用那筆銀錢在原來的小木橋處,造起了一座高高的青石拱橋,還在橋頭建了一座亭子。從此,游西湖的人,再不怕路滑橋斷啦。
鄉親父老懷念段家夫婦行善造橋的好事,便把這橋稱為段家橋。後來,因為「段」、「斷」同音,使被稱為斷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