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商業典故
① 古代銷售第一人 或者古代銷售的典故
根據司馬遷的《史記·貨殖列傳》記載,白圭是中國經商之鼻祖。
白圭生於風雲際會的春秋戰國時代,曾經在魏國做高官。他是東周洛陽人,因擅長經商致富而名譽滿天下。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對其事跡有詳細記載,並稱白圭為「治生祖」。即經營民生之鼻祖,經商業之祖師爺,並說到:「白圭其有所試,能試有所長,非荀而已矣。」就是說他不僅有豐富的經商實踐,而且他還十分善於經商。他的經商理論並不是紙上談兵,而是頗有見地,富有成效。
「樂觀時變」: 預測市場行情
頗富商業天賦的白圭從長期的經營管理實踐中,總結出一套經商理論,為後世經商者所師法。他主張經商必須「樂觀時變」,即經常注意農業生產變化動向和市場行情,及時掌握時機經謀取厚利。採取「人棄我取,人取我與」的經營原則,每年糧食豐收後,買進五穀,售出絲、漆,在蠶繭上市時,便購進絲棉等織物,而出售糧食。他主張經營廣大民眾生活必需品,市場既廣,銷路也好,不用與人爭買賣之價,就可以得到較多的利潤,這種利潤來自時令差價和豐歉差價。一次,商人們一窩蜂地拋售棉花,價格被壓得很低,白圭見狀,便吩咐手下的僮僕掛出收購棉花的招牌,一概收盡他們手中的存貨。後來,由於連綿不斷的陰雨,棉花嚴重欠收,那些手中已經沒有棉花存貨的商人開始四處尋棉。這時,白圭便以高出收購價的價格賣出了全部庫存,以賺取利潤。
白圭非常重視對年景豐欠的預測,注重研究氣候變化的他,總結出了糧食生產豐、災的規律。他指出:「太陰在卯,穰,明歲衰惡;至午,旱,明歲美;至酉,穰,明歲衰惡;至子,大旱,明歲美,有水;至卯,積著率歲倍。」意思是說,在十二年的一個周期內,有若干發展變化的規律可循,一般每隔三年將會出現較大的變化。比如,前三年中有了一個好年景,那此後的第三年往往就是大旱之年,而大旱之後又是澇年,澇年之後又是好年景。而好年景和荒年之間,穀物的價格也會有一倍的差異……白圭還強調,從商要樹立正確的「取與觀」,一旦出現機遇,就要像鷹撲獵物一般果斷,毫不猶豫。理財不可遲疑觀望,坐失良機。《史記·貨殖列傳》說白圭「趁時若猛獸鷙鳥之發」,極為生動地描述了他理財決策中雷厲風行的精神。
白圭為國理財,常從大處著眼,通觀全局,在經營上從不嫌棄小惠小利,也從不靠詭計進行欺詐。他將貨物流通與發展生產聯系起來,既能使經營生財,又使生產有利其發展,他認為只有以足補缺,以豐收補欠收,使全國各地物資互相支援才能在輔民安民的同時為國家理財致富。具體做法是:如果一個地方盛產蠶繭,就購進這些產品,而用穀物等其他當地缺少的東西去換。如果一個地方糧食豐產,就去購進他們的糧食,然後用絲、漆等類必需品去和他們交換。這樣就使全國的貨物得到流通,既利於人民生活,又能從中賺取利潤,可謂一舉兩得,利國又利民。
薄利多銷 眼光長遠
《史記·貨殖列傳》中記載,白圭一直主張「欲長錢,取下谷;長石斗,取上種」的經濟思想,即為了讓自己的經濟利益增長,在經營和自己吃飯時需要選取差一些的穀物;而如果是為了做種子,使來年豐收,就要取上等的種子,因為只有上等的谷種才能使穀物產量增加,才會有好的收益。在白圭生活的時代,穀物是市場上最大宗的商品,消費者通常是一些平民,他們的消費要求是填飽肚子即可,因而商人主要配備的貨物應是下等穀物,而不是替貴族和大地主等少數人提供的上等穀物,以此達到利薄多銷的目的。優質的好種子是莊稼人獲取財富的基礎,也是商家貨源質量的保障,所以提供好穀物給農民播種,既照顧到農民的利益,又體現了商人的長遠眼光。
薄利多銷的經營原則,是白圭所奉行的經營圭臬。白圭追求大利,但他認為大利不一定要靠經營昂貴商品或靠在交易中賣高價來實現。昂貴的商品非一般人購買力所能及,銷量有限;低廉的商品反而是大眾必需品,需求量大,照樣有利可圖。同時他也很重視商品質量,認為質量最高的商品才能贏得信譽,貨硬才會有市場。
崇尚簡朴,「與僮僕同苦樂」
先秦時期,諸子大都肯定「儉」而否定「奢」。孔子曰:「禮,與其奢也,寧儉。」墨子曰:「節儉則昌,淫佚則亡。」管子曰:「審度量,節衣服,儉財用,禁侈泰,為國之急也。」可見,崇尚節儉是古代思想家的共識,尤其儒家的崇儉思想,對後世的影響更大。
古有訓誡:成由儉,敗由奢。一般來說,商人有兩種心態:一種是奢侈揮霍,視錢如泥沙;一種是儉朴自守,希望一文錢掰成兩半花。與勤勞相連,節儉是商人精神中的重要一條。偉大的商人懂得積沙成塔、集腋成裘的道理,節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勤儉是最古老的訓誡,「克勤於邦,克儉於家」,「不勤不得,不儉不豐」,儉以節支,勤而且儉才能聚財致贏,否則,用之無節,猶如漏後不堵,必致財源流失。由此可見,「儉」字之至關緊要,勤儉兩者不可偏廢。
經商的時候,節儉就是對成本的節約,成本的節約就意味著產品利潤空間的增大,所以,節儉與成本會產生聚變效應,即節儉會導致成本最大限度的降低。
白圭因經營有方而富甲天下,然而他在生活上毫不奢華擺闊,始終過著簡朴的生活。《史記•貨殖列傳》中介紹說:白圭一貫「薄飲食,忍嗜欲,節衣服」,而對於下人僮僕能「同苦樂」。這種難能可貴的操行,也是白圭能在商業上成功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② 本人要關於商賈的所有有關的典故解釋注釋等等,懸賞200
直接來在自網路里查不就得了么~
http://ke..com/view/694474.htm
③ 巴非特是誰啊有什麼典故
股神啊!!擅長的是看出股票的潛力,然後長期持有,獲得豐厚利潤——向我們這種沒資金的草民是玩不起的……
經典語錄:「當人們畏懼的時候,我貪婪;當人們貪婪的時候,我畏懼。」
④ 關於財源廣進的典故
財源廣進好 ,而「招財進寶"忌諱多
古往今來,商業是聚集財富的標志。而從事商業的人,也都希望藉助商業活動而使財源廣進、金玉滿堂。在舊時,商人們走南闖北,歷經辛苦,他們害怕好不容易積累起來的財富因各種原因而失去,因此凡是與「財」有關的行為和語言,都成了商人們最在乎的細節。營利是生意人的重要的目的。只要一開張,就希望有好的開始。因此凡是與經商主旨相違背的言語、行為都成為禁忌。雖說各行各業的具體行為不同,但其共同的特點是多敬財神,忌諱褻瀆神靈。如稍有疏忽,便會認為於生意不利,因此都嚴加禁忌。
1.言語禁忌
對於商人們來說,「討口彩,求吉利」的做法在商人眼中非常重要,很多語言上的禁忌已成為各行業經商者共同遵守的習俗。例如,對於財神,商人都是很敬重的,不得直呼財神名諱,如管利市財神叫關羽,管增福財神叫比乾等均為犯忌。此外,商人也必須尊敬本行業的祖師爺,也不可以直呼祖師的姓名。
實際上,所謂財神並非單指財神神龕、神像、神位,而是引申到各種象徵財神化身的東西。例如店鋪招幌、標記就是「招財進寶」的象徵,在商人心目中最為神聖。每天掛幌子,必須說「請幌子」,忌諱說「掛」。舊時香蠟鋪賣財神像,包括其他神像,忌諱說「賣」,必須說「送」,否則便視為對神不敬,營業也會受影響。重大節日,如春節、祖師聖誕、祭財神之日,忌說不吉利的話,尤忌話語中帶著與「賠」諧音的字眼。相傳舊時經常有伙計不懂這些規矩而被掌櫃辭掉的例子,像「破」、「滅」、「醬」(降)、「倒」、「壞」等字眼也皆在禁忌之列。四川西部的農村集市貿易中,在商議買賣豬或牛的價格時,人們通常忌說整數,認為整數有盡頭的意思,這樣,不吉不利,買回去的牲畜難以喂養。
此外,賣豬必用繩捆縛牽出,但出賣時,必須要回繩索,認為連繩索一起出賣,如同連運氣一同帶走,以後養豬不吉利。賣豬頭要說賣「利市」;顧客買結婚用品,如果失手敲碎,掌櫃要說「先開花,後結子」:買葯忌嗅,認為嗅過的葯失效,遞給
買主時應說「送補葯」。葯店、棺材店的經營者,送客時忌諱說「再來坐」、「歡迎再來」之類的話。否則,顧客以為是在詛咒人家「再得病」、「再死人」,就事與願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