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謎語 » 中醫治病典故

中醫治病典故

發布時間: 2022-11-28 13:01:41

⑴ 中醫有哪些歷史典故

中醫歷史典故比較多,流傳較廣的有:

公元前26~22世紀時,黃帝是傳說中原各族的共同領袖,姓姬號軒轅氏、有熊氏。岐伯,傳說中的醫家,黃帝的臣子。現存有中國最早的中醫理論專著是《內經》,此書托黃帝與岐伯討論醫學,並以問答的形式而成,又稱《黃帝內經》。後世稱中醫學的「岐黃」、「岐黃之術」,即源於此。

青囊指古代醫生盛醫書的囊,後借指醫術。《後漢書·華佗傳》張冀《補注》:「吳押獄者每以酒食供奉,佗感其恩,告日:『我死非命,有青囊未傳,二子不能繼業,修書與汝,可往取之』。吳至金城,取又藏之。佗知不免,大飲如醉而殂。吳棄役回家,向妻索書,妻日:『縱學得神術,終斃於獄中,故我以囊燒毀也』」。因華佗精醫術,生前行醫各地,聲名頗著,所以,「青囊」也成了醫術的代稱。

唐代葯王孫思邈,醫德高尚,堪稱醫學界的典範。他在《千金要方》中寫道:「若有疾厄(災難)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怨親善友,華夷智愚,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不得瞻前顧後,慮吉凶,護措身命。深心凄愴,勿避晝夜、寒暑、飢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如此可成蒼生大醫。」後人對醫德高尚的醫生尊稱「蒼生大醫」。

⑵ 中醫葯故事

老鸛,是鳥名,它羽毛灰白色,嘴長而直。一般住在江湖池沼近旁,捕食魚蝦等為生。

這里有個故事。相傳,在隋唐時期,我國著名醫葯家孫思邈雲游在四川峨眉山上的真人洞,在洞中煉丹制葯,為患者治病解疑。由於四川屬盆地氣候,濕度很大,上山求醫的患者中有許多風濕病患者,孫思邈卻束手無策。

這天,孫思邈帶著徒兒上山采葯,忽然發現一隻灰色老鸛鳥在山崖上不停地啄食一種無名小草,許久之後,才拖著沉笨的軀體緩慢地飛走了。過了幾天,孫思邈又見到這只老鸛在啄食這種小草,隨後飛走了。奇怪的是,老鸛已無病態,飛得輕巧雄健有力。

孫思邈對身邊的徒兒說:老鸛鳥常年在水中尋食魚蝦,極易染上風濕病痛,老鸛鳥能食此草,說明此草無毒,能治療風濕病,我們也把這草採回去試用。

風濕病患者用水煎此草服汁,連服幾天之後,奇跡發生了,原來雙腿紅腫的關節,都腫消痛止,可以行走自如了。

喜訊傳開,慕名前來求治者絡繹不絕,治癒的人也越來越多,大家請孫思邈為小草起個名,孫思邈說:這葯草是老鸛鳥認識的,就叫它「老鸛草」吧!

現代植物為牻牛兒苗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牻牛兒苗,或為多年生草本植物老鸛草,除去殘根的全草入葯。性味苦辛、平,祛風、活血通絡。治風濕疼痛,肢體麻木,關節酸痛,癰疽,跌打,腸炎,痢疾。

據《滇南本草》載,老鸛草可祛諸風,治皮膚發癢,通行十二經,治筋骨疼痛、痰火痿軟、手足筋攣麻木等。用法與用量為:水煎內服6-15克干品,或浸酒或熬膏。在民間,運用老鸛草治療風濕病,由於療效顯著而流傳至今,經久不衰。

(2)中醫治病典故擴展閱讀:

基礎理論

中醫基礎理論是對人體生命活動和疾病變化規律的理論概括,它主要包括陰陽、五行、運氣、臟象、經絡等學說,以及病因、病機、診法、辨證、治則治法、預防、養生等內容。

陰陽

是中國古代哲學范疇。陰陽學說,認為宇宙間任何事物都具有既對立又統一的陰陽兩個方面,經常不斷地運動和相互作用。這種運動和相互作用,是一切事物運動變化的根源。古人把這種不斷運動變化,叫做「生化不息」。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對立統一的存在,是一切事物的根本法則),萬物之綱紀(一切事物都不能違背這個法則而存在),在變化之父母(事物的變化是由事物本身陰陽兩個方面,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形成的),

生殺之本始(事物的生成和毀滅都是來自於這個根本法則),神明之府也(這就是自然一切奧妙的所在),故治病必求於本(所以要想治好病,就必須從這個根本問題-陰陽上求得解決)」。闡明了宇宙間一切事物的生長、發展和消亡,都是事物陰陽兩個方面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結果。

因而,陰陽學說也就成為認識和掌握自然界規律的一種思想方法。醫學屬於自然科學范圍,認為人體生理活動,疾病的發生發展,也超越不出陰陽這個道理。因此,我們想要掌握疾病的發展過程,探求疾病的本質,從而獲得滿意療效,就必須探求人體的陰陽變化情況。

五行學說

即是用木、火、土、金、水五個哲學范疇來概括客觀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屬性,並用五行相生相剋的動態模式來說明事物間的相互聯系和轉化規律。「五行學說」是指這五類物質的運動變化,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以相生、相剋作為解釋事物之間相互關聯及運動變化規律的說理工具。

中醫主要用五行學說闡述五臟六腑間的功能聯系以及臟腑失衡時疾病發生的機理,也用以指導臟腑疾病的治療。

運氣學說

又稱五運六氣,是研究、探索自然界天文、氣象、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和疾病的影響的學說。五運包括木運、火運、土運、金運和水運,指自然界一年中春、夏、長夏、秋、冬的季候循環。

六氣則是一年四季中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氣候因子。運氣學說是根據天文歷法參數推算年度氣候變化和疾病發生規律。

臟腑學說

主要研究五臟(心、肝、脾、肺、腎)、六腑(小腸、大腸、胃、膀胱、膽、三焦)和奇恆之腑(腦、髓、骨、脈、膽、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

經絡學說

與臟腑學說密切相關。經絡是人體內運行氣血的通道,有溝通內外,網路全身的作用。在病理情況下,經絡系統功能發生變化,會呈現相應的症狀和體征,通過這些表現,可以診斷體內臟腑疾病。

⑶ 張仲景治病的歷史典故

有一次,張仲景遇見一個婦女,又哭又笑的,總是疑神疑鬼,家屬提醒巫婆的欺騙,認為這是鬼纏身,要請巫婆為他驅邪,張冬瑾觀察了婦女的氣色和病態,又詢問了有關情況,然後對家屬說,他根本不是什麼鬼怪纏身,而是熱血入市,是受了較大刺激而導致的,他的病能夠治好,真正的鬼怪是那些巫婆,千萬不要讓他們纏住病人,不然的話病人會有生命危險。

後來張忠景在徵得病人家屬同意後,他研究了治療方法,為婦女查了幾張,過了幾天,那婦女的病慢慢好起來,疑神疑鬼的症狀也完全康復了!從那以後,一些成人生了病,便不再相信巫醫的鬼話,而是找張仲景治病,家中解救了許多貧苦人家。

⑷ 扁鵲治病是一則什麼故事

扁鵲治病是一則散文故事。

扁鵲治病也叫做《扁鵲見蔡桓公》是戰國時期思想家韓非版創作的一篇權散文。此文講述了蔡桓公諱疾忌醫,最後病入骨髓、體痛致死的寓言故事。

意在告誡世人特別是為政者,應該勇於正視現實,直面個人災難、社會危機,及早採取救治措施。作者在闡釋道理、敘寫過程中,贊頌了扁鵲之神智而鞭撻了蔡桓公的固執、愚頑,簡單的語言傳達,無繁復累贅,無咬文嚼字,實為佳作。

(4)中醫治病典故擴展閱讀:

扁鵲奠定了祖國傳統醫學診斷法的基礎。他用一生的時間,認真總結前人和民間經驗,結合自己的醫療實踐,在診斷、病理、治法上對祖國醫學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扁鵲的醫學經驗,在我國醫學史上佔有承前啟後的重要地位,對我國醫學發展有較大影響。因此,醫學界歷來把扁鵲尊為我國古代醫學的祖師,說他是中國的醫聖、古代醫學的奠基者。範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稱他是總結經驗的第一人。

⑸ 神醫扁鵲治病的小故事

給蔡桓公看病

有一次,扁鵲來到了蔡國,桓公知道他聲望很大,便宴請扁鵲,他見到桓公以後說:「君王有病,就在肌膚之間,不治會加重的。」桓公不相信,還很不高興。10天後,扁鵲再去見他,說道:「大王的病已到了血脈,不治會加深的。」桓公仍不信,而且更加不悅了。

又過了10天,扁鵲又見到桓公時說,「病已到腸胃,不治會更重」,桓公十分生氣,他並不喜歡別人說他有病。10天又過去了,這次,扁鵲一見到桓公,就趕快避開了,桓公十分納悶,就派人去問,扁鵲說:病在肌膚之間時,可用熨葯治癒;在血脈,可用針刺、砭石的方法達到治療效果。

在腸胃裡時,藉助酒的力量也能達到;可病到了骨髓,就無法治療了,現在大王的病已在骨髓,我無能為力了。果然,5天後,桓公身患重病,忙派人去找扁鵲,而他已經走了。不久,桓公就這樣死了。

(5)中醫治病典故擴展閱讀

人物生平

扁鵲(公元前407年—公元前310年),姓秦,名緩,字越人,尊稱扁鵲,號盧醫。扁鵲是戰國時著名醫學家,居中國古代五大醫學家之首。

扁鵲在青年時曾替貴族管理客館,結拜了名醫長桑君,得其真傳,盡傳其醫術禁方,擅長各科,開始行醫生涯。有豐富的醫療實踐經驗,反對巫術治病。他天資聰穎,善於汲取前代、民間經驗,逐步掌握了多種治療方法,後來醫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隨之巡診列國。

遍游各地行醫,擅長各科,通過望色、聽聲,即能知病之所在。並帶領弟子到各地行醫,因其醫術高明,被當時廣大老百姓尊稱神醫,並且借用上古神話中黃帝的神醫「扁鵲」的名號來稱呼他。後為秦武王治病,遭太醫李醯嫉妒,派人把他殺死。

熱點內容
紅葉故事下載 發布:2024-12-28 12:02:02 瀏覽:943
結婚用成語 發布:2024-12-28 11:47:38 瀏覽:152
馬的成語大全成語大全 發布:2024-12-28 11:30:04 瀏覽:96
面什麼紅什麼成語 發布:2024-12-28 11:18:34 瀏覽:904
喜耕田的故事一 發布:2024-12-28 10:10:20 瀏覽:450
耒陽故事 發布:2024-12-28 10:07:14 瀏覽:381
一個老兵的故事 發布:2024-12-28 10:01:42 瀏覽:675
狼羊成語 發布:2024-12-28 09:53:02 瀏覽:438
關於形象的故事 發布:2024-12-28 09:53:00 瀏覽:601
勇有什麼成語 發布:2024-12-28 09:43:20 瀏覽: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