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面的典故
A. 有哪些蘇州名小吃有典故
藏書羊肉:
一種說法與漢代大儒朱買臣有關,朱買臣出身寒門,天天得為生機上山打柴換糊口的米面,卻又暗中在山上尋暇讀書,他的老婆是個不識字的潑婦,多次為朱買臣讀書的事與他爭吵,甚至還把朱買臣的書丟進灶洞里燒了.朱買臣便將書藏在山上的石頭底下,現如今,穹窿山上的一塊大石頭上還刻著"朱買臣讀書台"幾個大字.另一說是和秦始皇帝深焚書坑儒有關系。吳縣這個地方讀書人多,讀書人膽子小。秦始皇焚書令一下,幾個吳縣的儒生怕殺頭,便把書埋到了地底下,儒生們不知這埋進土裡的書何時能見天日,這不是在葬書嗎。儒生和書的那種不舍的情感是可想而知的了。秦亡之後儒生們把書挖了出來。那時候書是寫在竹簡上的,竹簡上的字清晰可辨,儒生們把這次葬書的經歷叫作藏書了
B. 饊子的由來有沒有什麼歷史典故
饊子是一種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北方饊子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饊子多以米面為主料。在少數民族地區,饊子的品種繁多,風味各異。
春秋戰國時期,寒食節禁火時食用的「寒具」即為饊子。那時候,為紀念春秋時期晉國名臣義士介子推,寒食節(清明節前一二日)要禁火三天,於是人們便提前炸好一些環狀麵食,作為寒食節期間的快餐,既是為寒食節所具,就被叫做「寒具」。
C. 了解一碗米粉的來歷
一碗米粉
徐全慶
⑴天有些冷了,父親突然對我說,陪我去一趟桂林吧。父親越來越老了,行動也越來越不方便了,已經不能獨自外出了。我那時正好要去西雙版納,就說,桂林你已去過了,西雙版 納還沒去過,乾脆和我一起去西雙版納吧。父親搖搖頭。我又提了幾個父親沒去過的地方,父親仍然搖頭,態度很堅決。
⑵沒辦法,只好陪父親去桂林。路上,我問,為什麼非要去桂林呢?父親說,我要去吃米粉。就為這原因?我哭笑不得。桂林米粉,我們那兒就有賣的,大老遠跑去就為吃碗米粉,看來,父親真的變成了老小孩。
⑶車站旁邊就有賣米粉的,我說,給你買一碗?父親不讓,帶著我一家一家地找。我說,隨便買一碗不就行了,何必找來找去的。父親很堅決地說,不,我要找一位姓楊的。我奇怪,他的米粉特別好吃?父親嗯了一聲,又說,我還欠他一碗米粉錢呢。
⑷父親說,那是十五年前的事了。那次他來桂林,玩得很開心,眼看返程的時間就要到了,他匆匆趕到車站,買了返程的車票。這時,肚子咕咕地叫個不停,於是就在一家小店要了一碗米粉。也許是因為太餓了的緣故吧,那天的米粉特別好吃。可是等他付錢的時候,他愣住了,手插在衣兜里怎麼也拿不出來。他的錢包丟了,身上一分錢也沒有了。他尷尬地站在那裡,臉上立刻冒出一層汗。店主看出了他窘態,問,沒帶錢?父親低下頭說,錢丟了。這樣吧,把你的地址、姓名給我,回去我一定把錢寄來給你。店主又打量了一下父親,說,不用了,下次到桂林來,還來吃我的米粉,不過得給兩份錢。
⑸父親紅著臉答應了。十五年了,父親沒有再來過桂林,那碗米粉在父親的心頭揮之不去。他甚至不知道那位店主叫什麼名字,只知道他姓楊。
⑹父親和我把車站周圍的小吃店找了幾遍,也沒有找到那位姓楊的。父親就向人打聽,終於有人告訴父親,姓楊的店主早搬走了,搬到哪裡沒有人知道。失望如厚厚的陰雲,蒙在父親的臉上,他連連嘆氣。
⑺父親開始帶我在桂林慢慢尋找。要在那麼大的桂林尋找一個不知道姓名的人,談何容易。我們找了整整兩天,也沒有找到。天越發冷了,再過24小時我們就要回去了。這時,我突然想到,在網上尋找那位姓楊的店主。我進了一家網吧,在網上發帖,請網友幫忙尋找。
⑻第二天中午,有人打我手機,說他就是我們要找的人,請我和父親去吃他的米粉。我和父親按他說的地址真的找到了他。父親一眼就認出了他,快走了兩步,上前緊緊握住他的手,說,可找到你了,可找到你了!語氣中滿是激動。老楊的頭發全白了,動作慢慢騰騰的,老態畢現。
⑼只是我有些疑惑,這個小店我前天來過,店主是個年輕人。也許是他的兒子吧,我想。
⑽米粉端上來了,味道確實不錯。父親吃得很香,也很從容。然後,父親執意按照自己的標准付了錢。
⑾臨別時,父親又一次握住了老楊的手,說,要是我還能來桂林,我還來吃你的米粉。⑿老楊使勁地點頭,久久地握著父親的手。
⒀返回途中,我的電話響了,是老楊打來的。他說,我們吃米粉的那家小店並不是他的,他身體不好,幾年前就收了生意。聽說我們在找他,他特意和店主商量,臨時當了一會兒店主,又給我們做了一次米粉。他說,他今天特別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