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冶典故
1. 中國古代依法治國的典型事例
1、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一次較為徹底的封建化變法改革運動,順應了封建歷史發展的潮流,推動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轉型,符合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大大推動了社會進步和歷史的發展。通過改革,秦國廢除了舊的制度,創立了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制度。
改革推動了秦國社會的進步,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同時,壯大了國力,實現了富國強兵。為以後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對中國歷史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申不害提出,韓非加以發展的「術治」
術治的中心思想是「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操殺生之柄,課群臣之能」(《韓非子·定法》)。他們認為「法」是公開的,「術」則是藏在君主心中、暗自運用的,君主掌握這種統治術,就可使「群臣守職,百官有常」,鞏固統治階級內部的秩序。這是保證「法」的實施的必不可少的條件。
3、道家思想的「無為而治」
無為而治是道家的治國策略,所以治國是無為而治的第一應用。為了貫徹無為而治的方針 ,各級政府官員既要拋棄各種政績主義和形式主義,也要拋棄「為人民謀幸福「、「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等仁政理念。
寬刑簡政、輕徭薄賦、與民休戚,盡量靠萬民的自為無為無不為,靠萬民的自治無治無不治,自己做好必要的服務工作即可;同時有所為有所不為,充分信任和依靠下屬,讓下屬去完成各項工作,自已主要做好識人用人的工作。
(1)法冶典故擴展閱讀:
早在公元前七世紀左右,管仲為齊國相,提出了「以法治國」的主張,他說:「威不兩錯,政不二門,以法治國,則舉措而已。」字里行間充滿了對法治的信心。他憑借「以法治國」的治國方略,使齊國大治,「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管仲不僅強調「以法治國」,同時也注意建設道德體系,使法治與道德教化相結合。他以「禮義廉恥」為最基本的道德規范體系,並且上升到關系國家存亡的地位,他說:「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從管仲起,到韓非綜合法家思想提出「法、術、勢」相結合的理論,歷時已數百年。在這期間,法家的思想不斷得到充實和發展,成為先秦最具代表性的法理學。
網路-商鞅變法
網路-無為而治
網路-術治
2. 法律典故:「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出自哪裡
「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燈泡是最有效的警察」,這句法律諺語來源於美國著名法官布蘭狄西的著作《別人的錢》。讓政府政策透明是依法治國執政理念的內在要求,讓權力運行透明是建設現代法治政府的外在基礎 望採納
3. 「法網恢恢,疏而不漏」的典故是什麼
典故:
春秋時期,大哲學家老子認為人世上的一切都符合一種宇宙自然規律,這種規律控制著整個宇宙的演化,任何違背這種規律的人和事物都會遭受相應的懲罰,這正是《道德經》中所謂: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七十三章。
原文: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應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譯文:
敢於違背客觀規律而蠻乾的,必定會遭到客觀規律的懲罰;勇於排除干擾,決不逆客觀規律而行的,生存和發展的希望必定會增加。這兩種勇的結果,有的得利,有的受害。
天所厭惡的,誰知道是什麼緣故?有道的聖人也難以解說明白。自然的規律是,不鬥爭而善於取勝;不言語而善於應承;不召喚而自動到來,坦然而善於安排籌劃。自然的范圍,寬廣無邊,雖然寬疏但並不漏失。
(3)法冶典故擴展閱讀:
1、近義詞:
天理昭昭,拼音,tiān lǐ zhāo zhāo,意思是,天能主持公道,善惡報應分明。
出自:元·無名氏《馮玉蘭》第三折:這一個天理昭昭,誰想到有今朝。
示例:可就算這樣,最後黨愛國還是沒有撿起對方的刀,讓他體會一下什麼叫做天理昭昭報應不爽。
2、反義詞:
逍遙法外,漢語成語,拼音是xiāo yáo fǎ wài,意思是指犯法的人沒有受到法律制裁,仍然自由自在。
出自:巴金《探索集·再說小騙子》:「那些造神召鬼、製造冤案、虛報產量、逼死人命等等、等等的大騙子是不會長期逍遙法外的。」
示例:這些該死的反動派,當然也抓到一些,可是總還有逍遙法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