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什麼寓言
三人成虎、邯鄲學步、東施效顰。
1、三人成虎
龐蔥要陪太子到邯鄲去做人質,龐蔥對魏王說:「現在,如果有一個人說大街上有老虎,您相信嗎」「魏王說:「不相信。」龐蔥說:「如果是兩個人說呢?」魏王說:「那我就要疑惑了。」龐蔥又說:「如果增加到三個人呢,大王相信嗎?」魏王說:「我相信了。」
龐蔥說:「大街上不會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個人說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邯鄲離大梁,比我們到街市遠得多,而毀謗我的人超過了三個。希望您能明察秋毫。」魏王說:「我知道該怎麼辦。」於是龐蔥告辭而去,而毀謗他的話很快傳到魏王那裡。後來太子結束了人質的生活,龐蔥果真不能再見魏王了。
2、邯鄲學步
戰國時期,燕國壽陵有個少年,聽說趙國邯鄲人走路的姿式很漂亮,便來到邯鄲學習邯鄲人走路。結果,他不但沒有學到趙國人走路的姿勢,還把自己原來走路的姿勢也忘記了,最後只好爬著回去。李白詩曰:壽陵失本步,笑煞邯鄲人。
3、東施效顰
從前西施心口疼痛而皺著眉頭在鄰里間行走,鄰里的一個醜女人看見了認為皺著眉頭很美,回去後也在鄰里間捂著胸口皺著眉頭。鄰里的有錢人看見了,緊閉家門而不出;貧窮的人看見了,帶著妻兒子女遠遠地跑開了。那個醜女人只知道皺著眉頭好看,卻不知道皺著眉頭好看的原因。
(1)邯鄲什麼寓言擴展閱讀:
1、相關人物:
(1)東施,傳說為春秋時期越國美女西施的鄰居,見於成語「東施效顰」,最早出自《莊子·天運》。
(2)西施,本名施夷光,越國美女,一般稱其為西施。春秋末期出生於浙江諸暨薴蘿村。天生麗質,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
2、三人成虎寓意: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當然不會有老虎。說市上有虎,顯然是造謠、欺騙,但許多人這樣說了,如果不是從事物真相上看問題,也往往會信以為真的。 這故事本來是諷刺魏惠王無知的,但後世人引伸這故事,成為了「三人成虎」這句成語,乃是借來比喻有時謠言可以掩蓋真相,以假亂真的意思。
② 邯鄲學步這則寓言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
做人做事不要按照別人的樣子或形態去模仿要不就會迷失自己的原來本性
③ 邯鄲學步寓言故事200字左右
相傳在兩千年前,燕國壽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經常無緣無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飯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見什麼學什麼,學一樣丟一樣,雖然花樣翻新,卻始終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該是什麼模樣。
無意中,他聽說趙國都城邯鄲的人特別有風度,走起路來,姿勢優雅,灑脫自如,特別好看。於是這位燕國青年決定要去趙國學邯鄲人走路的姿勢。他不顧家人的反對,帶上盤纏,跋涉千里,專程趕到邯鄲一心要學邯鄲人走路的樣子。
他來到大街上,看著來來往往的人群,看得他都發了呆,不知該怎樣邁開步子。這時,迎面走來一個人,年齡和這位燕國青年相仿,那走路的樣子實在令人羨慕。於是等那人走過,燕國青年便跟在他後面摹仿,那人邁左腳,燕國青年也邁左腳,那人邁右腳,燕國青年也邁右腳,稍一不留心,他就搞亂了左右,搞得他十分緊張,哪還顧得了什麼姿勢。眼看那人越走越遠,燕國青年漸漸跟不上了,他只好又回到原地。接著他又盯住了一個年紀稍大的人,他又跟在別人身後一步一趨地學走路,引得街上的人都停下腳步觀看,有的人還捂著嘴笑。幾天下來,他累得腰酸腿疼,但學去學來總是學不像。
一連過了好幾個月,燕國青年越學越差勁,不僅連邯鄲人的走法沒學會,而且還把自己原來是怎麼走路的也全忘了。眼看帶來的盤纏已經花光,自己一無所獲,他十分沮喪,於是只好回家了。可是他又忘了自己原來是怎樣走路的,竟然邁不開步子了。無奈,燕國青年只好在地上爬著回去,那樣子好不狼狽。
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
拓展資料
【出自】:《莊子·秋水》:「子往呼!且子獨不聞夫壽陵餘子之學行於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今子不去,將忘子之故,失子之業。」 李白詩曰:壽陵失本步,笑煞邯鄲人。
【近義詞】:鸚鵡學舌、東施效顰、數典忘祖
【反義詞】:標新立異、獨辟蹊徑、擇善而長
④ 邯鄲學步是寓言故事!!!!
邯鄲學步既是一條成語,也是一個寓言故事。
所謂寓言故事就是寓意一定道理的故事。
邯鄲學步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就是學習別人的東西不要忘記自己本質的東西。
⑤ 《邯鄲學步》寓言賞析
邯鄲學步,也作"學步邯鄲"。比喻一味地模仿別人,不僅學不到本事,反而把原來的本事也丟了。
故事講的是,戰國時期,一個燕國人聽說趙國邯鄲人走姿很漂亮,便來到邯鄲學習邯鄲人走路。未得其能,又忘記自己的走姿,最後爬著回到了燕國。(見成語故事:版本二)"李白詩曰: 壽陵失本步,笑煞邯鄲人。
《邯鄲學步》是《莊子》寓言選讀里的一個故事。故事裡講了一個燕國人不辭辛苦來到趙國的國都邯鄲學邯鄲人走路。可這個人不僅沒有學會邯鄲人走路,反而把自己原來的走路方法也給忘了,最後只好一步一步爬回了燕國。
在學校里,這種事情常常發生。一次,美術老師讓大家隨便畫一幅畫。一位同學想來想去也不知道該畫什麼好,這時,他回頭看見美術課代表正在畫他自己設計的戰斗機。於是,他也照著課代表畫的樣子模仿起來……畫著畫著,他就不知道該怎麼畫了,沒一會兒,只聽他驚叫了起來,「唉呀,什麼啊?怎麼成了一個四不像啦!」。沒辦法,他只好又重新取來一張紙,並按照自己的設想從頭到尾畫了一架戰斗機,最後老師還給他畫的畫打了一個「優」呢!顯而易見,從別人那兒獲得靈感、受到啟發是我們學習的一種方法,但如果是照抄,其結果可想而知。
這種事情不光在學校里常常發生,在社會上也比比皆是。
⑥ 《邯鄲學步》的寓言講了什麼
邯鄲學步,不是貂蟬學步,人物典故里只有貂蟬拜月。
邯鄲學步,也作「學步邯鄲」。比喻一味地模仿別人,不僅學不到本事,反而把原來的本事也丟了。
故事講的是,戰國時期,一個燕國人聽說趙國邯鄲人走姿很漂亮,便來到邯鄲學習邯鄲人走路。未得其能,又忘記自己的走姿,最後爬著回到了燕國。李白詩曰: 壽陵失本步,笑煞邯鄲人。
貂蟬拜月
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末年,各地混戰不止,董卓掌握了朝廷大權,他是個奸臣,很不得人心,大臣王允於是就想除掉他,王允想到了貂蟬。
貂蟬在戰亂中和父親、哥哥離散,最後和母親一起被董卓收留為妃(三國演義言貂蟬為王允義女,實為虛構)。因為貂蟬,呂布與董卓的矛盾激化,最後,呂布刺死了奸臣董卓。貂蟬與王允獻策無關。王允獻策完全是因為得知了呂布與董卓的內部矛盾,從而才說服呂布殺了董卓。
呂布殺了董卓,帶著貂蟬,逃出了京城長安。但呂布也沒有大的成就,最後被曹操打敗。有人勸說他突圍,可是呂布捨不得扔下貂蟬,最後被屬下出賣給曹操,被曹操殺死。
貂蟬在後花園拜月,忽然,輕風吹來,一片浮雲將那皎潔的明月遮住。這事正好被王允瞧見,王允為宣揚他的女兒長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說,我的女兒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過,趕緊躲在雲彩後面。因此,貂蟬也就被人們稱為「閉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