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謎語 » 什麼諺語是由

什麼諺語是由

發布時間: 2022-11-26 03:25:46

諺語大全(有解釋)

1)認識自然和總結生產經驗的諺語:如「長蟲過道,大雨要到」、「東北有三寶:人參、貂皮、烏拉草」。

(2)認識社會和總結社會活動經驗的諺語:如「人敬富的,狗咬破的」、「放虎歸山,必有後患」。

(3)總結一般生活經驗的諺語:如「寒從腳起,病從口入」、「早晨起得早,八十不覺老」。
中國諺語大全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一天不練手腳慢,兩天不練丟一半,三天不練門外漢,四天不練瞪眼看。

◆十年練得好文秀才,十年練不成田秀才。

◆人在世上練,刀在石上磨。

◆人行千里路,勝讀十年書。

◆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為。

◆力是壓大的,膽是嚇大的。

◆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口說無憑,事實為證。

◆湖裡游著大鯉魚,不如桌上小鯽魚。

◆口說不如身到,耳聞不如目睹。

◆山裡孩子不怕狼,城裡孩子不怕官。

◆萬句言語吃不飽,一捧流水能解渴。

◆山是一步一步登上來的,船是一櫓一櫓搖出去的。

◆千學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練。

◆久住坡,不嫌陡。

◆馬看牙板,人看言行。

◆不經冬寒,不知春暖。

◆不挑擔子不知重,不走長路不知遠。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兒寬。

◆不下水,一輩子不會游泳;不揚帆,一輩子不會撐船。

◆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不摸鍋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膩。

◆水落現石頭,日久見人心。

◆打鐵的要自己把鉗,種地的要自己下田。

◆打柴問樵夫,駛船問艄公。

◆寧可做過,不可錯過。

◆頭回上當,二回心亮。

◆發回水,積層泥;經一事,長一智。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老馬識路數,老人通世故。

◆老人不講古,後生會失譜。

◆老牛肉有嚼頭,老人言有聽頭。

◆老薑辣味大,老人經驗多。

◆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干。

◆吃一回虧,學一回乖。

◆當家才知鹽米貴,出門才曉路難行。

◆光說不練假把式,光練不說真把式,連說帶練全把式。

◆多銼出快鋸,多做長知識。

◆樹老根多,人老識多。

◆砍柴上山,捉鳥上樹。

◆砍柴砍小頭,問路問老頭。

◆砂鍋不搗不漏,木頭不鑿不通。

◆草遮不住鷹眼,水遮不住魚眼。

◆葯農進山見草葯,獵人進山見禽獸。

◆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香花不一定好看,會說不一定能幹。

◆經一番挫折,長一番見識。

◆經得廣,知得多。

◆要知山中事,鄉間問老農。

◆要知父母恩,懷里抱兒孫。
。。。。。

「蜘蛛掛網,久雨必晴」諺語由來

據觀測,在我國許多地方。如見蜘蛛張網,陰雨天氣將會轉晴。如見蜘蛛收網,天氣將轉為陰雨。

蜘蛛能預測天氣,主要是因蜘蛛對空氣中濕度變化反應相當靈敏,在蜘蛛尾部有許多小吐絲器,吐絲器部分既粘又涼,當陰雨天氣來臨時,由於空氣中濕度大,水汽多,水汽易在蜘蛛吐絲器部分凝結成小水珠,這樣蜘蛛吐絲時感到困難,便停止放絲而收網。相反,當空氣中濕度變小天氣轉好時,蜘蛛吐絲順利,便張網捕蟲了。

另據研究,蜘蛛的腿能感知20—50赫頻率的聲音,當天氣轉晴時昆蟲易活動,飛行時發出的嗡嗡聲,蜘蛛蛛很快就會發覺,所以便添絲織網,准備捕捉。這正是民間用「蜘蛛掛網,久雨必晴」諺語來觀測天氣晴雨的道理。

「早吃生薑晚吃蘿卜,郎中先生急得哭」的諺語由來
來自: 長征一號 (蘇州)
有一年,慈禧太後忽然得了重病,頭痛,心痛,肚皮痛,病到奄奄一息的地步,急得滿朝文武百官團團轉。北京城裡名醫車載斗量,可是對西太後的病症,都束手無策。是沒有本領嗎?不是的,實在是責任太大,在用葯上為難了,輕了不見效,重了怕萬一失誤,吃罪不起。所以,弄得慈禧太後的毛病一天危急一天,眼看就要橫下來了。

新科狀元是蘇州人,奏了一本,說蘇州有位祖傳名醫叫曹滄洲,綽號賽華佗,有妙手回春之術,將他請來,或許太後的福體可以轉安。

曹滄州像個鄉下佬,平常不歡喜開口,走路也是慢吞吞的。這天,他接到聖旨,頓時面如土色,抱著一家老小嚎啕大哭。他認定,西太後若不到不可救葯的地步,是不會從京城到蘇州來請他的,治不好西太後,醫生要殉葬,自己這條命是有去無回了。可聖旨不能違拗,曹滄洲只好硬著頭皮動身。他一到北京剛住下,就借口路上受了風寒,便卧床不起,其實生病是假:要摸慈禧太後生病的根子是真。頭一件大事是查看她吃了些什麼葯?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慈禧太後每天吃的山珍海味不說,單是人參一項,日日恨不得泡在參湯里洗浴。還有燕窩、銀耳,更是當飯吃。曹滄洲想到,醫書上早有記載:「滋補過多,必然食阻中焦,中焦閉塞,危在旦夕。」找出病源,他的膽子大了,便去替慈禧太後看病了。

曹滄洲未用上好良葯,單開了一味草頭葯,只寫了五個大字:蘿卜籽三錢。看得眾御醫當場發呆,個個舌頭伸多長的,認為這個鄉下郎中是進京來送死了。他們都懂葯性,蘿卜籽是括油的,西太後一向要滋補身體,這葯分明不合西太後的心意,但是曹滄洲親手撮葯,親手煎葯,親手送葯到西太後的卧室前,等候她喝下去以後,這才回到住所休息。

西太後飲了三錢蘿卜籽的葯湯,當夜通了大便,第二天一早就起來了。她第一件事就是感謝神醫曹滄洲,見面後恩賜曹滄洲九品頂戴,還要他騎馬巡遊京城,曹滄洲得了皇封,回鄉時人未到家,地方官已經替他造好了三進房子。從此後,他在家專門為地方上鄉親看病,不但施診,還要送葯。逢人就勸人多吃蘿卜,日子久了,蘇州便有了"早吃生薑晚吃蘿卜,郎中先生急得哭"的諺語了。

還有,諺語為人們對生產,生活中長期積累的經驗進行描述的簡練語言,這個就是它的來源。。
俗語,也稱常言,俗話,這三者應該是同義詞。俗語一詞,已經普遍用作語言學的術語;常言一詞,帶有文言的色彩;俗話一詞,則有口語的氣息。

有的文章中偶爾也把俗語稱作成語。俗語和成語都是漢語中的約定俗成的語言形式,二者關系密切。「約定俗成」這一成語,就包含著俗、成二字。但從學習的角度來看,它們還是各有特點的。試比較下列例句:

甲、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

乙、弱肉強食

甲、多年的老歪樹,直不起來了

乙、積重難返

甲、後長的牛角,比先長的耳朵長

乙、後來居上

甲、撿了芝麻,丟掉西瓜

乙、因小失大

甲、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

乙、分道揚鑣

甲、前怕狼,後怕虎

乙、畏首畏尾

甲、打破砂鍋問到底

乙、刨根問底

甲、王八看綠豆,對上眼兒

乙、一見鍾情

以上各組例句,甲、乙意思相同,甲為俗語,乙為成語。俗語以形象為主體;成語以精練為特色。俗語多為完整的句子,長短不一,運用時可以變通;成語多為四個字的穩定結構,形式整齊。俗語流行於人民群眾的口頭上,文字上保持著通俗的特點;成語多用作書面語,文字上趨向典雅。從這一比較中,可以從主要方面作出界定:俗語是以形象為主體的通俗的口語,它的結構形式相對穩定,而在實際運用中可以靈活變通。

這是俗語的主要內涵,就外延來說,它跟成語難免有交錯的情況。俗語雖然以形象為主體,但也不排除精練;成語雖然以精練為特色,但也不排除形象。成語雖然絕大多數是四字結構,但也有一些是由四個以上的字組成的;俗語句式雖然長短不齊,但也有少量是由四個字組成的。俗語雖然多為口語,但已廣泛進入文學作品,甚至哲學、科技圖書中也經常用到;而隨著人們教育水準的提高,成語在口語中也經常使用。這樣,俗語跟成語,就可能互相滲透,存在著交錯現象。如:

①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形象,八個字,成語→俗語)

②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形象,八個字,成語→俗語)

③雪上加霜(形象,四字,俗語→成語)

④習慣成自然(精練,五字,俗語→成語)

⑤不敢越雷池一步(形象,精練,七字,俗語← →成語)

俗語是口語型的,成語是書面語型的。這些語例,兼有俗語和成語的某些特點,看來俗語辭典、成語辭典都可以收錄,好在這種情況並不算多。

俗語和成語,有時候也可能互相轉化,並同時存在。例如:

①板凳沒焐熱← →席不暇暖

②打老鼠又怕碰破玉瓶兒← →投鼠忌器

③火燒眉毛顧眼前← →燃眉之急

④雞蛋碰石頭← →以卵擊石

⑤雞飛蛋打一場空← →雞飛蛋打

⑥拉完磨殺驢← →卸磨殺驢

⑦魯班門前弄大斧← →班門弄斧

⑧沒喝過墨水← →胸無點墨

⑨怕噎了嗓子不吃飯← →因噎廢食

⑩什麼病吃什麼葯← →對症下葯

①①一網打盡滿河魚← → 一網打盡

俗語語句結構如果趨向整齊,就有可能轉化為成語;成語如果增加形象化的成分,就有可能轉化為俗語。俗語轉化為成語,仍然可以保持它的形象性;成語轉化為俗語,如果缺少形象,就要加以補充,往往轉化為歇後語。(參見下文歇後語)俗語與成語,二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俗語有俗語的優點;成語有成語的長處。俗語使得描寫生動活潑,成語使得論述鏗鏘有力,都值得很好學習。

二,諺語和格言

有些圖書把俗語、諺語並稱為俗諺,把它們匯編在一起。匯編在一起是可以理解的,但二者並不相等。諺語只是俗語的一部分,它是一些總結知識經驗,寓有思想意義的俗語。如:

①白酒紅人面,黃金黑世心

②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③國家的事再小也是大的,個人的事再大也是小的

④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

⑤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⑥金子碎了分量在

⑦靠山山倒,靠水水流

⑧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⑨墨是可以磨濃的

⑩男人有錢就變壞;女人變壞就有錢

①①人心齊,泰山移

①②咬人的狗是不露牙的

①③只要功夫深,鐵尺磨成針

格言也總結知識經驗,寓有思想意義。但仔細區分,仍稍有不同。格言所總結的知識經驗主要是社會方面的,多屬邏輯思維,是哲理性的語句,常出自名人名著;而諺語總結的知識經驗不限於社會方面,也包括自然科學、生產實踐(如農諺),它出自人民群眾之口,多屬形象思維,是文學性的語言。這種區別,應該把格言歸入書面語一類,把諺語歸入口語一類。但是,也難免有交錯的情況。

甲,滿招損,謙受益(書面語)

乙,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口語)

甲,有志者事竟成(書面語)

乙,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口語)

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書面語)

乙,吃苦在前,享樂在後(口語)

以上三組,嚴格地說,甲為格言,乙為諺語。但是,由於人們教育水準的提高,這些帶有文言色彩的格言也進入了口語。我們只能盡可能地加以區分,而不得不承認,實際上存在一些交錯現象

俗語中一部分為諺語,另一部分是描述性的語句,它們並沒有總結知識經驗,而只是表述一種情態。如:

①不認這壺酒錢

②不知道哪頭炕熱

③蟬曳殘聲過別枝

④橫挑鼻子豎挑眼

⑤眉毛鬍子一把抓

⑥起大早,趕晚集

⑦求爺爺,告奶奶

⑧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

⑨搖頭不算點頭算

⑩中看不中吃

①①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①②走了穿紅的,來了穿綠的

這一部分語句是描述性的,跟總結知識經驗的諺語不同,而又無確定的術語,現在只是籠統地稱為俗語,實在有必要把它跟諺語區別開來,給它一個確定的名稱。

有的圖書稱之為「慣用語」,但所涉及的語言現象,卻是「俚語」,如:背靠背、開夜車、亂彈琴、磨洋工、冤大頭,等等。筆者以前在《俗語五千條》的前言中,曾用「熟語」來稱呼描述性的俗語。熟語這一術語的定義,也不十分明確,有的辭典又把它當作高於俗語、成語的術語來使用,而它本身又跟「俗語」的讀音近似,某些方言區甚至就是同音詞,作為術語,自身有不足之處。再三斟酌,覺得不如用「俚語」來代替。

俚語,這個術語有時跟俗語相混,俚俗並稱。這個「俚」,跟「鄉里」之「里」有關,望文生義,也就是里人(鄉下人)的意思。俚語常指帶有方言色彩的土語。既然它有時跟俗語相混,而「慣用語」實際上又多指俚語,不如就借用「俚語」一詞,來專指這些描述性的俗語。

四,歇後語、俏皮話

歇後語、俏皮話,基本上是同義詞。歇後語是語言學上的術語,俏皮話是口頭上的稱呼。

歇後語形式上是半截話(前半為形象或事例,後半為解釋、說明),實際上是要把話說得更形象些,更具體些。因此,歇後語應該包括在俗語之內。不過,歇後語中的形象常常是漫畫式的,帶有戲謔調侃的色彩。它用種種修辭手段,對字、詞、語、句(包括俗語本身)加以修飾,使之生動活潑。因而跟諺語、描述性俗語(改稱俚語),又有些不同。如:

①水仙不開花,裝蒜(修飾詞)

②貓哭耗子,假慈悲(修飾片語)

③大水沖了龍王廟,自己人不認自己人(修飾句子)

④木匠戴枷,自作自受(修飾成語)

⑤張飛穿針,大眼瞪小眼(修飾俗語本身)

有些成語,為了增強形象性,往往會轉化成歇後語。

①擀麵杖吹火,一竅不通

②金彈子打鳥,得不償失

③綠綢緞上綉牡丹,錦上添花

④磨道里走路,沒頭沒尾

⑤螃蟹過河,七手八腳

⑥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⑦屎殼郎變知了,一步登天

⑧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

⑨閻王爺出告示,鬼話連篇

歇後語良莠不齊,有些歇後語內容和形象,均不見佳,有一部分,甚至是語言垃圾,不宜濫用。有些常用的歇後語,形象較好,前後結合得比較緊密,已經跟諺語、描述性的俗語(俚語)近似。如:

①黃鼠狼看雞,越看越稀(前為形象,後為解釋,經驗之談→諺語)

②竹籃子打水,一場空(前為形象,後為解釋,描述性俗語→俚語)

③芝麻開花,節節高(前為形象,後為解釋,描述性俗語→俚語)

綜上所述,諺語,俚語(描述性的俗語),歇後語,這三部分構成俗語的整體。俗語屬於口語型的語句,與書面語型的成語、格言有所區別,它們是漢語的口語和書面語的兩大系統。

諺語是在人民群眾中廣泛流傳的固定語句,是人民群眾在長期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的結晶。諺語雖然簡單通俗,但反映的道理卻非常深刻。

歇後語

歇後語,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智慧與趣味語言,也是民間愛用的一種語法。

歇後語是廣大人民在生活實踐中創造的一種特殊語言形式。它一般由兩個部分構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謎面,後半截是解釋、說明,象謎底,十分自然貼切。
例如:
一個巴掌打不響 -- <孤掌難鳴>;

懶婆娘的裹腳 -- <又長又臭>。

在一般的語言中。通常只要說出前半截,"歇"去後半截,就可以領會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稱它為歇後語。

最早出現"歇後"這一名稱的是在唐代。《舊唐書。鄭綮列傳》中就已提到過有所謂"鄭五歇後體"(一種"歇後"體詩)。但它作為一種語言形式和語言表現,遠在先秦時期就已出現了。如《戰國策。楚策四》:"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意思是說,失了羊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太晚。這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歇後語。

我們有理由認為,這是當時流行在民間的俗語,是出於一般人民的生活經驗。這類古代的歇後語,雖然很少見於文字記載,但在民間流傳相信是不少的。如錢大昕《恆言錄》所載:"千里寄鵝毛,物輕人意重,復齋所載宋時諺也。"這類歇後語,直到今天還繼續為人們所使用。

在研究歇後語的淵源時,有些語言學家和語言學專著還述及其它有關名稱。如陳望道在《修辭學發凡》中,將歇後語列入"藏詞"格一節介紹;郭紹虞在《諺語的研究》中,指出歇後語源起於"射覆語"(類似猜謎的一種形式);另外一些書上又列出諸如"隱語"、"謎語"、"諺語"、"縮腳語"、"俏皮話"等名稱。加以比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處和相異之點。關於歇後語的分類,向無定說。何況還有不少歇後語,一身兼有幾種性質,要劃分得十分科學,是比較困難的。為了便於查閱,我們將歇後語條目中凡帶有諧音字的歸入一類,其餘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質分為三類。

第一,諧音類。如:
空棺材出葬 - <目(木)中無人>
小蔥拌豆腐 - <一清(青)二白>

這類歇後語,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諧,由原來的意義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個意義。這類歇後語,往往要轉幾個彎,才能領悟它的意思。因而也更饒有興味。

第二,喻事類。如:
弄堂里搬木頭 - <直來直去>
冷水發面 - <沒多大長勁>

這類歇後語,是用實在的或想像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對設比事情的特點、情狀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領悟後半截的"謎底"。

第三,喻物類。如:
秋後的螞蟻 - <蹦達不了幾天>
棋盤里的卒子 - <只能進不能退>

這類歇後語,則是用某種或某些物件作比方。了解設比物的性質,也就能領悟它的意思。

第四,故事類。如
楚霸王舉鼎 - <力大無窮>
曹操吃雞肋 - <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這類歇後語,一般是引用常見的典故寓言和神話傳說等作比方。上述兩例,只要知道項羽、曹操故事的,一般也能瞭然。

遇有交叉兼類情況的,則歸入其特點更為明顯的一類。如
紙糊的琵琶 - <談(彈)不得>

這一歇後語兼喻物、諧音,現歸入諧音類。

歇後語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濃郁的生活氣息,幽默風趣,耐人尋味,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
回答者:kgdxk - 董事長 十六級 9-5 18:49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一天不練手腳慢,兩天不練丟一半,三天不練門外漢,四天不練瞪眼看。

◆十年練得好文秀才,十年練不成田秀才。

◆人在世上練,刀在石上磨。

◆人行千里路,勝讀十年書。

◆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為。

◆力是壓大的,膽是嚇大的。

◆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口說無憑,事實為證。

◆湖裡游著大鯉魚,不如桌上小鯽魚。

◆口說不如身到,耳聞不如目睹。

◆山裡孩子不怕狼,城裡孩子不怕官。

◆萬句言語吃不飽,一捧流水能解渴。

◆山是一步一步登上來的,船是一櫓一櫓搖出去的。

◆千學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練。

◆久住坡,不嫌陡。

◆馬看牙板,人看言行。

◆不經冬寒,不知春暖。

◆不挑擔子不知重,不走長路不知遠。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兒寬。

◆不下水,一輩子不會游泳;不揚帆,一輩子不會撐船。

◆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不摸鍋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膩。

◆水落現石頭,日久見人心。

◆打鐵的要自己把鉗,種地的要自己下田。

㈡ 關於天氣的諺語有哪些

1、有雨天邊亮,無雨頂上光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地平線上特顯光明,表示還要繼續下雨;反之,如果地平線上比較灰暗,天頂上顯得光亮,這是天氣轉晴的預兆。下雨天因為空氣擾動的結果,地面的水汽塵埃都被吹向上空,所以平視的能見度特別好,而垂直能見度較惡劣,這就是天邊光亮。

天頂灰暗成為雨天先兆的道理.等到大氣穩定了,所有水汽塵埃都密集在地面低空,這樣平視的能見度惡劣,而垂直的能見度優良,所以顯得天頂光亮,地平灰暗,既然大氣變得穩定了,所以天不再下雨了。

2、早晨下雨當日晴,晚上下雨到天明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早上下雨的話,不會下太久,白天肯定會晴;但是晚上下雨就恰巧相反,晚上的雨一般會下一夜。

3、棗芽發,種棉花

這句話的意思一目瞭然,棗枝芽蕾炸裂,說明春來氣溫已經達到基本穩定的高度,栽種棉花的季節就到來了。

4、芒種芒種忙忙種,芒種一過白白種

芒種是夏季的第三個節氣,公歷6月5日左右,農忙已經進入高潮時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播種要這一時間段完成,過了這個節氣,農作物成活率就越來越低。

5、清明倒秧,穀雨插秧

這句話的意思是清明時節雨紛紛,農民們應該耕水種田了,由於過去中國南方稻田冬種,紅花草籽到了清明時節,長得茂盛,犁鏵在牛的牽引下,紅花草籽紛紛倒地。

㈢ 諺語什麼意思

諺語是廣泛流傳於民間的言簡意賅的短語,多數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活實踐經驗,而且一般是經過口頭傳下來的。它多是口語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韻語。

諺語跟成語一樣都是語言整體中的一部分,可以增加語言的鮮明性和生動性。但諺語和名言是不同的,諺語是勞動人民的生活實踐經驗,而名言是名人說的話。

諺語是民間集體創造、廣為口傳、言簡意賅並較為定型的藝術語句,是民眾豐富智慧和普遍經驗的規律性總結。根據內容,可以分為三類:

(1)氣象諺語。氣象諺語是認識自然和總結生產經驗的諺語,如「長蟲過道,大雨要到」、「東北有三寶:人參、貂皮、烏拉草」等。

(2)農業諺語。農業諺語是農民在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農事經驗,如「棗芽發,種棉花」、「今冬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等。

(3)生活諺語。生活諺語是人們根據衛生保健知識概括而成的諺語,如「寒從腳起,病從口入」、「早晨起得早,八十不覺老」等。

(4)社會諺語。社會諺語泛指為人處世、接物待人、持家治國等方面應注意的事,如:「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等。

(3)什麼諺語是由擴展閱讀:

諺語包括歇後語,是一種具有獨特藝術結構形式的民間諺語,它由兩部分組成,前面是假託語,是比喻;後面是目的語,是說明。分為寓意的和諧音兩種。諧音歇後語,例:小蔥拌豆腐-----一青(清)二白;寓意歇後語,例: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歇後語主要用來表現生活中的某種情景和人們的某種心理狀態,如「芝麻掉進針眼裡--巧透了」。往往具有幽默諷刺意味,比如「老虎戴數珠--假慈悲」。比喻形象,諷刺尖銳,表現力很強,有人甚至把歇後語比作俗語中的「雜文」。

㈣ 什麼是諺語什麼是歇後語

諺語是廣泛流傳於民間的言簡意賅的短語,多數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活實踐經驗,而且一般都是經過口頭傳下來的。它多是口語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韻語。

歇後語是中國勞動人民自古以來在生活實踐中創造的一種特殊語言形式,是一種短小、風趣、形象的語句。它由前後兩部分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謎面,後一部分起「後襯」的作用,像謎底,十分自然貼切。


  • 諺語:

諺語是廣泛流傳於民間的言簡意賅的短語,多數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活實踐經驗,而且一般都是經過口頭傳下來的。它多是口語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韻語。

人們生活中常用的現成的話。諺語類似成語,但口語性強,通俗易懂,而且一般都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兩個短句。諺語內容包括極廣,有的是農用諺語,如「清明前後,栽瓜種豆」;有的是事理諺語,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有的屬於生活上各方面的常識諺語,如「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類別繁多,不勝枚舉。

諺語跟成語一樣都是語言整體中的一部分,可以增加語言的鮮明性和生動性。但諺語和名言是不同的,諺語是勞動人民的生活實踐經驗,而名言是名人說的話。

2011年5月23日,諺語(滬諺)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4年11月11日,諺語(陝北民諺) 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諺語反映的內容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內容上來分,大體有以下幾種:

一、氣象

這是人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觀察氣象的經驗總結。如:

1.螞蟻搬家蛇過道,大雨不久就來到。

2.日落胭脂紅,無雨也有風。

3.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

4.久雨刮南風,天氣將轉晴。

5.天上鉤鉤雲,地下水淋淋。

6.燕子外遷,地旱天干。

二、農業

它是農民在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農事經驗。如:

1、棗芽發,種棉花。

2、今冬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

3、莊稼一枝花,全靠糞當家。

4、春雷響,萬物長。

三、衛生

衛生諺語是人們根據衛生保健知識概括而成的。如:

1.冬吃蘿卜夏吃薑,不用醫生開葯方。

2.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3.食能以時,身必無疾。

4.要想人長壽,多吃豆腐少吃肉

5. 傷筋動骨一百天

四、社會

社會諺語泛指為人處世、接物待人、治家治國等方面應注意的事。如:

1.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

2.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3.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4.良葯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

5.狹路相逢勇者勝。

6.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

7.擒賊先擒王。

8.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9.女人嫁漢,穿衣吃飯。

10.王氣墊,氣墊王,為賣氣墊到處忙。

五、學習

多是學習經驗的總結,激勵人們發奮學習。如:

1.蜂采百花釀甜蜜,人讀群書明真理。

2.刀不磨要生銹,人不學要落後。

3.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 歇後語:

歇後語是中國勞動人民自古以來在生活實踐中創造的一種特殊語言形式,是一種短小、風趣、形象的語句。它由前後兩部分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謎面,後一部分起「後襯」的作用,像謎底,十分自然貼切。

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通常說出前半截,「歇」去後半截,就可以領會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稱為歇後語。漢文明源遠流長。五千年歷史滄桑的沉澱、淬煉、凝聚成絕妙的漢語言藝術。其中歇後語以其獨特的表現力。給人以深思和啟迪,千古流傳。反映了華夏民族特有的風俗傳統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曉哲理,提升智慧。

歇後語可以分成兩種類型:

一種是邏輯推理式的,說明部分是從前面比喻部分推理的結果。例如:

水仙不開花——裝蒜

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百川歸海——大勢所趨

蠍鰳虎子掀門簾兒——露一小手兒

還有一種是諧音的歇後語,它在前面一種類型的基礎上加入了諧音的要素。例如:

鼻孔里灌米湯—— 夠受的

炒了的蝦米—— 紅人(仁)

揍雞毛—— 壯膽(裝撣)子

冬瓜皮做甑子—— 不爭(蒸)氣

豆芽炒蝦米(小蝦)—— 兩不值(直)

外甥打燈籠——照舊(舅)

孔夫子搬家——凈是輸(書)

火燒旗桿——長嘆(炭)

糞坑關刀──文(聞)也不能,武(捂)也不能。

百日不下雨——久情(晴)

百尺竿頭掛剪刀——高才(裁)

老爺下轎——不(步)行

老公拍扇——凄(妻)涼

空棺材出葬——目(墓)中無人

一腳踢翻煤油爐——散夥(火)

大胖小子抓周——小人得志

㈤ 諺語是什麼都有那些

諺語是人們在生活以及勞動中逐漸形成的短語,諺語反映的內容涉及到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答。從內容上來分,大體有以下幾種:氣象、農業、衛生、社會、學習。

一、氣象

1、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

2、河裡魚打花,天天有雨下。

3、早晨下雨當日晴,晚上下雨到天明。

二、農業

1、麥子入場晝夜忙,快打、快揚、快入倉。

2、陰種豆子晴種棉,種菜宜在連陰天。

3、豆子當宿就翻身,再下大雨就無損。

三、衛生

1、五穀雜糧皆進肚,醫生改行拿鋤頭。

2、要想人長壽,多吃豆腐少吃肉。

3、少時練得一身勁,老來健壯少生病。

四、社會

1、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

2、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

3、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五、學習

1、學問淵博的人,懂了還要問;學問淺薄的人,不懂也不問。

2、寶劍不磨要生銹;人不學習要落後。

3、虛心的人,常想己之短;驕傲的人,常誇己之長。

㈥ 民間有哪些俗語,由諧音梗而來,後被人傳開

歇後語可以說是取之於生活,用之於生活,例如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是人,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等等,來源題材很廣,可以是一道菜,可以是一本書,當然也可以是一段趣味歷史。

今天分享給大家的一些有趣的諧音歇後語

一頓能吃三升米——度(肚)量大

一層布做的夾襖——反正都是理(里)

一輩子做寡婦——老手(守)

夜明珠埋在糞堆里——屈才(財)

野馬進了套馬桿——伸手(首)容易縮手(首)難

要飯的拿戳子——逞(稱)什麼

腰帶拿來圍脖子——記(系)錯了

羊頭插到籬笆內——伸手(首)容易縮手(首)難

眼皮上吊炊帚——耍(刷)嘴

閻王爺使計謀——詭(鬼)計多端

閻王爺吃黃豆——鬼吵(炒)

熱點內容
紅葉故事下載 發布:2024-12-28 12:02:02 瀏覽:943
結婚用成語 發布:2024-12-28 11:47:38 瀏覽:152
馬的成語大全成語大全 發布:2024-12-28 11:30:04 瀏覽:96
面什麼紅什麼成語 發布:2024-12-28 11:18:34 瀏覽:904
喜耕田的故事一 發布:2024-12-28 10:10:20 瀏覽:450
耒陽故事 發布:2024-12-28 10:07:14 瀏覽:381
一個老兵的故事 發布:2024-12-28 10:01:42 瀏覽:675
狼羊成語 發布:2024-12-28 09:53:02 瀏覽:438
關於形象的故事 發布:2024-12-28 09:53:00 瀏覽:601
勇有什麼成語 發布:2024-12-28 09:43:20 瀏覽: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