徘的歷史典故
⑴ 應憐蟣虱陰魂破,莫嘆江河暗雨徘.一笛清音歸未晚,猶存羽墨映蘭台. 請問出自何處有何典故
這是一首無題古詩里的兩句,作者不明,全詩如下:
山前卻見柳新裁,幾許春光去回又來.嶺似答盤龍回首卧,心如明鏡向陽開.
應憐蟣虱陰魂破,莫嘆江河暗雨徘.一笛清音歸未晚,猶存羽墨映蘭台.
至於羽墨的意思,羽借代潔白,墨借代現實.之間大概是一種矛盾的體現.
⑵ 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戰役和成語典故和計謀
1、晉陽之戰
春秋末期,越國滅亡吳國,勾踐率軍北上舉行諸侯會盟,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而傳統霸主晉國因為卿大夫相互爭權內耗,大權旁落,無力對外爭雄。
智伯瑤擔任晉國執政後,為了增強晉國國力,重振晉國霸業,率先將智氏的一個萬戶城邑獻與晉公,韓康子、魏桓子也先後獻出了一個萬戶城邑,而趙襄子拒絕向晉公獻地。
為了討伐趙襄子,晉公命智伯瑤和韓康子、魏桓子三家聯手圍攻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並引晉水灌晉陽城。
在晉陽城快要被淹沒時候,趙襄子暗中串通韓、魏兩家,最終韓、魏臨陣反水,以水倒灌智氏軍營,智伯瑤兵敗身亡。
趙襄子將智伯的頭顱雕刻上漆,當作飲酒之首爵。為了免除後患,韓、趙、魏三家聯手屠殺智氏家族兩百餘人,瓜分智氏封邑,天下震驚!
以後,他們又開始瓜分晉國的土地,而晉國的國君,再無半點權威。
從此,中國歷史由春秋時代逐漸過渡到了不以道義為重、而以成敗論英雄的戰國時代。
2、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是周赧王五十五年4月至周赧王五十五年9月(一說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又一說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
秦國率軍在趙國的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西北)一帶同趙國軍隊發生的戰爭。趙軍最終戰敗,秦國獲勝進占長平,此戰共斬首坑殺趙軍約45萬。
此戰是秦、趙兩國之間的戰略決戰。秦國由於連年戰爭,國內糧草消耗嚴重,戰場上的相持對峙局面對其不利,再加上廉頗用兵老道無懈可擊,遂用反間計。
趙王由於初戰失利,見無利可圖,遂求和秦國,不成被戲耍,年輕氣盛的趙王遂要出擊,但廉頗堅守不出不聽趙王令,再加上秦國反間計,遂棄用名將廉頗,而起用趙括代替廉頗;
趙括遵照趙王意圖,變更了廉頗的防禦部署及軍規,更換將吏,組織進攻。秦國見有機可乘,暗中換帥名將白起,白起針對趙括急於求勝的弱點,採取了佯敗後退、誘敵脫離陣地,進而分割包圍、予以殲滅的作戰方針,最終獲得戰爭的勝利。
趙國經此一戰元氣大傷,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進程,長平之戰是戰國歷史的最後轉折,至此秦國的統一隻是時間問題(見戰國歷史分期)。此戰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大型殲滅戰。
3、問鼎中原
春秋時楚莊王北伐,並向周天子的使者詢問九鼎的重量,大有奪取周朝天下之勢。公元前607年,楚莊王熊侶借伐陸渾之戎(今河南嵩縣東北)之機,把楚國大軍開至東周首都洛陽南郊,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
即位不久的周定王忐忑不安,派善於應對的王孫滿去慰勞。庄王見了王孫滿,劈頭就問道:「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
言外之意,要與周天子比權量力。王孫滿委婉地說:「一個國家的興亡在德義的有無,不在乎鼎的大小輕重。」
庄王見王孫滿拿話擋他,就直接說道:「你不要自持有九鼎,楚國折下戟鉤的鋒刃,足以鑄成九鼎。」
面對雄視北方的庄王,善辯的王孫滿先繞開庄王的話鋒,大談九鼎製作的年代和傳承的經過,最後才說:「周室雖然衰微,但是天命未改.寶鼎的輕重,還不能過問啊。」
庄王不再強求,揮師伐鄭,以問鄭背叛楚國投靠晉國之罪。「問鼎中原」這個典故,就是這樣得來的。
4、圍魏救趙
公元前354年,魏國軍隊圍趙國都城邯鄲,雙方戰守年余,趙衰魏疲。這時,齊國應趙國的求救,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兵八萬救趙。攻擊方向選在哪裡?起初,田忌准備直趨邯鄲。
孫臏認為,要解開紛亂的絲線,不能用手強拉硬扯,要排解別人打架,不能直接參與去打。派兵解圍,要避實就虛,擊中要害。
他向田忌建議說:「此時魏國精銳部隊都集中在邯鄲,內部空虛,我們如帶兵向魏國都城大梁猛攻進去,占據它的交通要道,襲擊它空虛的地方,向魏國的國都大梁進軍,它必然放下趙國回師自救。「
齊軍乘其疲憊,在預先選好的作戰地區桂陵迎敵於歸途,魏軍大敗,邯鄲之圍遂解。
孫臏用圍攻魏國的辦法來解救趙國的危困,這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很有名的戰例,被後來的軍事家們列為 三十六計中的重要一計。圍魏救趙這一避實就虛的戰法為歷代軍事家所欣賞,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5、假道伐虢
春秋時期,晉國想吞並鄰近的兩個小國:虞和虢,這兩個國家之間關系不錯。晉如襲虞,虢會出兵救援;晉若攻虢,虞也會出兵相助。大臣荀息向晉獻公獻上一計。
他說,要想攻佔這兩個國家,必須要離間他們,使他們互不支持。虞國的國君貪得無厭,我們正可以投其所好。他建議晉獻公拿出心愛的兩件寶物,屈產良馬和垂棘之壁,送給虞公。
獻公哪裡捨得?荀息說:大王放心,只不過讓他暫時保管罷了,等滅了虞國,一切不都又回到你的手中了嗎?獻公依計而行。虞公得到良馬美璧,高興得嘴都合不攏。
晉國故意在晉、虢邊境製造事端,找到了伐虢的借口。晉國要求虞國借道讓晉國伐虢,虞公得了晉國的好處,只得答應。虞國大臣宮之奇再三勸說虞公,這件事辦不得的。
虞虢兩國,唇齒相依,虢國一亡,唇亡齒寒,晉國是不會放過虞國的。虞公卻說,交一個弱朋友去得罪一個強有力的朋友,那才是傻瓜哩!
晉大軍通過虞國道路,攻打虢國,經過四個月取得了勝利。班師回國時,把劫奪的財產分了許多送給虞公。虞公更是大喜過望。
晉軍大將里克,這時裝病,稱不能帶兵回國,暫時把部隊駐扎在虞國京城附近。虞公毫不懷疑。幾天之後,晉獻公親率大軍前去,虞公出城相迎。獻公約虞公前去打獵。
不一會兒,只見京城中起火。虞公趕到城外時,京城已被晉軍里應外合強佔了。就這樣,晉國又輕而易舉地滅了虞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晉陽之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問鼎中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長平之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圍魏救趙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假道伐虢
⑶ 空城計最早出自那個典故
秋時,楚國令尹(宰相)公子元率兵車六百乘,浩浩盪盪地殺奔鄰邦鄭國,直取鄭國都城(今河專南新鄭)。
鄭國屬的兵力本來就遠不及楚國,楚軍突然來犯,朝野上下不知所措,國家危在旦夕。鄭王鄭文公連忙召集大臣商議御敵之事。大臣叔詹說: 「楚兵若來,老臣自有退兵之計。」說話間,探子來報,說敵軍已攻破梏邱關,先鋒快要打進城來了。叔詹聞訊,立即下令軍隊統統埋伏在城內,不讓楚軍看見一兵一卒。大開城門,內城「懸門」放下,商店照常開業,街市上百姓來往如常,都城秩序井然和平常一樣。沒多久,公子元率楚軍來到城外,看到如此情景,認為其中必有詭詐,擔心萬一失利,回去不好交差。於是,暗傳號令,連夜拔寨撤軍。叔詹空城退楚軍,這是我國歷史記載最早的「空城計」
⑷ 圍棋與帝王的故事
梁武帝 醉心圍棋害高僧
南朝梁武帝蕭衍,這位愛好文藝的帝王將圍棋的發展推向了歷史上第一個黃金時期的頂點。而在那些有關他與圍棋的史料記錄中,人們印象最深的恐怕當屬他在棋盤旁廢寢忘食的「勞模」表現,以及一個誤殺的意外。
公元501年,南朝齊陷入內亂,雍州刺史蕭衍發兵攻入建康奪取了帝位,改國號為梁。蕭衍在南朝齊時便揚名文壇,與沈約、謝朓、陸機等人合稱「金陵八友」,是南北朝時期的文化代表。而在登基之後,他對圍棋的熱衷也被史官記錄了下來。
據《梁書》記載,梁武帝經常召集臣下進宮通宵對弈,精力之旺盛常常使得對手難以招架,但礙於君臣之禮,那些棋藝頗受梁武帝「賞識」的人也只能有苦難言。有一次,某位大臣與梁武帝一邊下棋一邊竟打起了瞌睡,於是皇帝金口一開,送了句「狀若喪家狗,又似懸風槌」給他。
作為一個圍棋愛好者,梁武帝不僅身體力行弈棋不止,而且親自主持了一系列的圍棋活動。先是效仿前朝(南朝齊)舉辦大規模的品棋活動,後來還親自撰寫圍棋專著,著有《圍棋賦》、《圍棋品》、《棋評》各一卷。只可惜,這些著作都沒能流傳下來。
梁武帝熱衷圍棋,每當拿起棋子,他就完全沉浸到了那棋盤世界的方寸之間,心無旁騖。然而,這黑白棋子帶給他的卻並不盡是如意之事。因為沉湎對弈,他就曾鬧出誤殺人命的事。
榼頭師是當時有名的高僧,據說他道行已全,能知過去未來。不過,也許他從沒替自己預測過凶吉,要不然後來的誤會也不會發生了。一日,梁武帝在宮中和大臣弈棋,同時令人去召榼頭師,說是對弈完了要聽高僧講佛。榼頭師得到召命馬上趕到宮中,可惜他到的真不是時候。當侍從進內稟報時,正巧皇帝落子大呼「殺卻」。於是,會錯了意的侍從便召來衛兵,將榼頭師綁至刑場斬首。等下完棋,梁武帝想起要召見榼頭師,左右侍從回答說已奉旨將此人殺掉了。皇帝聽罷,後悔不迭。
梁武帝時期的棋壇雖然仍以士族為主,但出身微寒的人也得到了提升的機會。而隨著棋品活動的展開以及大量棋藝作品的問世,圍棋的發展也達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峰。據記載,活躍於梁武帝時期的棋士記名冊上的人數可達數百,可謂風靡一時。不過在這一派繁榮場景的背後,卻是一個王朝的日益式微。梁武帝晚年,佞臣乘機作亂,在經歷了四年的「侯景之亂」後,圍棋發展的黃金時代也就此滑落。
梁武帝 醉心圍棋害高僧
南朝梁武帝蕭衍,這位愛好文藝的帝王將圍棋的發展推向了歷史上第一個黃金時期的頂點。而在那些有關他與圍棋的史料記錄中,人們印象最深的恐怕當屬他在棋盤旁廢寢忘食的「勞模」表現,以及一個誤殺的意外。
公元501年,南朝齊陷入內亂,雍州刺史蕭衍發兵攻入建康奪取了帝位,改國號為梁。蕭衍在南朝齊時便揚名文壇,與沈約、謝朓、陸機等人合稱「金陵八友」,是南北朝時期的文化代表。而在登基之後,他對圍棋的熱衷也被史官記錄了下來。
據《梁書》記載,梁武帝經常召集臣下進宮通宵對弈,精力之旺盛常常使得對手難以招架,但礙於君臣之禮,那些棋藝頗受梁武帝「賞識」的人也只能有苦難言。有一次,某位大臣與梁武帝一邊下棋一邊竟打起了瞌睡,於是皇帝金口一開,送了句「狀若喪家狗,又似懸風槌」給他。
作為一個圍棋愛好者,梁武帝不僅身體力行弈棋不止,而且親自主持了一系列的圍棋活動。先是效仿前朝(南朝齊)舉辦大規模的品棋活動,後來還親自撰寫圍棋專著,著有《圍棋賦》、《圍棋品》、《棋評》各一卷。只可惜,這些著作都沒能流傳下來。
梁武帝熱衷圍棋,每當拿起棋子,他就完全沉浸到了那棋盤世界的方寸之間,心無旁騖。然而,這黑白棋子帶給他的卻並不盡是如意之事。因為沉湎對弈,他就曾鬧出誤殺人命的事。
榼頭師是當時有名的高僧,據說他道行已全,能知過去未來。不過,也許他從沒替自己預測過凶吉,要不然後來的誤會也不會發生了。一日,梁武帝在宮中和大臣弈棋,同時令人去召榼頭師,說是對弈完了要聽高僧講佛。榼頭師得到召命馬上趕到宮中,可惜他到的真不是時候。當侍從進內稟報時,正巧皇帝落子大呼「殺卻」。於是,會錯了意的侍從便召來衛兵,將榼頭師綁至刑場斬首。等下完棋,梁武帝想起要召見榼頭師,左右侍從回答說已奉旨將此人殺掉了。皇帝聽罷,後悔不迭。
梁武帝時期的棋壇雖然仍以士族為主,但出身微寒的人也得到了提升的機會。而隨著棋品活動的展開以及大量棋藝作品的問世,圍棋的發展也達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峰。據記載,活躍於梁武帝時期的棋士記名冊上的人數可達數百,可謂風靡一時。不過在這一派繁榮場景的背後,卻是一個王朝的日益式微。梁武帝晚年,佞臣乘機作亂,在經歷了四年的「侯景之亂」後,圍棋發展的黃金時代也就此滑落。
梁武帝 醉心圍棋害高僧
南朝梁武帝蕭衍,這位愛好文藝的帝王將圍棋的發展推向了歷史上第一個黃金時期的頂點。而在那些有關他與圍棋的史料記錄中,人們印象最深的恐怕當屬他在棋盤旁廢寢忘食的「勞模」表現,以及一個誤殺的意外。
公元501年,南朝齊陷入內亂,雍州刺史蕭衍發兵攻入建康奪取了帝位,改國號為梁。蕭衍在南朝齊時便揚名文壇,與沈約、謝朓、陸機等人合稱「金陵八友」,是南北朝時期的文化代表。而在登基之後,他對圍棋的熱衷也被史官記錄了下來。
據《梁書》記載,梁武帝經常召集臣下進宮通宵對弈,精力之旺盛常常使得對手難以招架,但礙於君臣之禮,那些棋藝頗受梁武帝「賞識」的人也只能有苦難言。有一次,某位大臣與梁武帝一邊下棋一邊竟打起了瞌睡,於是皇帝金口一開,送了句「狀若喪家狗,又似懸風槌」給他。
作為一個圍棋愛好者,梁武帝不僅身體力行弈棋不止,而且親自主持了一系列的圍棋活動。先是效仿前朝(南朝齊)舉辦大規模的品棋活動,後來還親自撰寫圍棋專著,著有《圍棋賦》、《圍棋品》、《棋評》各一卷。只可惜,這些著作都沒能流傳下來。
梁武帝熱衷圍棋,每當拿起棋子,他就完全沉浸到了那棋盤世界的方寸之間,心無旁騖。然而,這黑白棋子帶給他的卻並不盡是如意之事。因為沉湎對弈,他就曾鬧出誤殺人命的事。
榼頭師是當時有名的高僧,據說他道行已全,能知過去未來。不過,也許他從沒替自己預測過凶吉,要不然後來的誤會也不會發生了。一日,梁武帝在宮中和大臣弈棋,同時令人去召榼頭師,說是對弈完了要聽高僧講佛。榼頭師得到召命馬上趕到宮中,可惜他到的真不是時候。當侍從進內稟報時,正巧皇帝落子大呼「殺卻」。於是,會錯了意的侍從便召來衛兵,將榼頭師綁至刑場斬首。等下完棋,梁武帝想起要召見榼頭師,左右侍從回答說已奉旨將此人殺掉了。皇帝聽罷,後悔不迭。
梁武帝時期的棋壇雖然仍以士族為主,但出身微寒的人也得到了提升的機會。而隨著棋品活動的展開以及大量棋藝作品的問世,圍棋的發展也達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峰。據記載,活躍於梁武帝時期的棋士記名冊上的人數可達數百,可謂風靡一時。不過在這一派繁榮場景的背後,卻是一個王朝的日益式微。梁武帝晚年,佞臣乘機作亂,在經歷了四年的「侯景之亂」後,圍棋發展的黃金時代也就此滑落。
唐太宗 天元一子定乾坤
在中國歷朝歷代的帝王中,有人棋藝精湛,也有人只是小有興致,但隋朝的開國皇帝楊堅卻稱得上是個特例。與南朝皇帝對於圍棋的一力推崇不同,隋文帝認為它的繁盛是亡國的徵兆,所以很是反對。當時的他肯定不會料想到,後來隋朝的覆滅居然還真和那小小棋盤扯上了點關系。
李淵建唐代隋可謂破釜沉舟,而他正是在對弈時下定決心的。據《舊唐書·裴寂傳》記載,李淵留守太原時,每有設宴必會邀裴寂對弈。相傳後來李世民欲勸其父起兵,正是請裴寂做了說客,在對弈時曉之以天下大勢,說動李淵下定反隋的決心。
其實,李世民在棋盤上的「政績」還不止於此,「一子定乾坤」的唐代傳奇可謂愈發精彩。隋朝末年,天下大亂,民不聊生,群雄並起,逐鹿中原。當時有一個虯髯客張三,為人豪爽仗義,心有大志,也想伺機起兵。他從朋友李靖處聽聞了李世民之才,希望能與其先見上一面再謀後計。後來在李靖莫逆之交劉文靜的府上,這一次頗具意義的會面終於達成了。
李世民應邀而至,虯髯客張三見其神采奕奕,氣度不凡,心裡爭霸中原之念已經消減了不少,但終究他還是如提議般地邀李世民在棋盤上切磋一番。張三一坐定就抓起四子擺在四個角的星位上,嘴裡還高呼一聲「老虯四子佔四方」。此時的李世民已經心知肚明對方的來意,他不慌不忙地執起一子,放在棋盤的天元上,朗聲道「小子一子定乾坤」。
李世民棋藝遠勝張三,雖然自動讓四子,但他把第一手下在了天元,可謂始終掌握主動。中盤過後,張三所佔的四個角已被吃掉其三。當李世民又拿起一枚棋子,要向最後一角發起進攻時,張三托住了前者的手,嘴中道「中原大地已歸公子所有,東南一隅,山高路遠,就請公子交託於我」。後來,李世民開創大唐盛世,張三自領十萬大軍渡海東征,當了扶余國的新王。
唐太宗 天元一子定乾坤
在中國歷朝歷代的帝王中,有人棋藝精湛,也有人只是小有興致,但隋朝的開國皇帝楊堅卻稱得上是個特例。與南朝皇帝對於圍棋的一力推崇不同,隋文帝認為它的繁盛是亡國的徵兆,所以很是反對。當時的他肯定不會料想到,後來隋朝的覆滅居然還真和那小小棋盤扯上了點關系。
李淵建唐代隋可謂破釜沉舟,而他正是在對弈時下定決心的。據《舊唐書·裴寂傳》記載,李淵留守太原時,每有設宴必會邀裴寂對弈。相傳後來李世民欲勸其父起兵,正是請裴寂做了說客,在對弈時曉之以天下大勢,說動李淵下定反隋的決心。
其實,李世民在棋盤上的「政績」還不止於此,「一子定乾坤」的唐代傳奇可謂愈發精彩。隋朝末年,天下大亂,民不聊生,群雄並起,逐鹿中原。當時有一個虯髯客張三,為人豪爽仗義,心有大志,也想伺機起兵。他從朋友李靖處聽聞了李世民之才,希望能與其先見上一面再謀後計。後來在李靖莫逆之交劉文靜的府上,這一次頗具意義的會面終於達成了。
李世民應邀而至,虯髯客張三見其神采奕奕,氣度不凡,心裡爭霸中原之念已經消減了不少,但終究他還是如提議般地邀李世民在棋盤上切磋一番。張三一坐定就抓起四子擺在四個角的星位上,嘴裡還高呼一聲「老虯四子佔四方」。此時的李世民已經心知肚明對方的來意,他不慌不忙地執起一子,放在棋盤的天元上,朗聲道「小子一子定乾坤」。
李世民棋藝遠勝張三,雖然自動讓四子,但他把第一手下在了天元,可謂始終掌握主動。中盤過後,張三所佔的四個角已被吃掉其三。當李世民又拿起一枚棋子,要向最後一角發起進攻時,張三托住了前者的手,嘴中道「中原大地已歸公子所有,東南一隅,山高路遠,就請公子交託於我」。後來,李世民開創大唐盛世,張三自領十萬大軍渡海東征,當了扶余國的新王。
唐太宗 天元一子定乾坤
在中國歷朝歷代的帝王中,有人棋藝精湛,也有人只是小有興致,但隋朝的開國皇帝楊堅卻稱得上是個特例。與南朝皇帝對於圍棋的一力推崇不同,隋文帝認為它的繁盛是亡國的徵兆,所以很是反對。當時的他肯定不會料想到,後來隋朝的覆滅居然還真和那小小棋盤扯上了點關系。
李淵建唐代隋可謂破釜沉舟,而他正是在對弈時下定決心的。據《舊唐書·裴寂傳》記載,李淵留守太原時,每有設宴必會邀裴寂對弈。相傳後來李世民欲勸其父起兵,正是請裴寂做了說客,在對弈時曉之以天下大勢,說動李淵下定反隋的決心。
其實,李世民在棋盤上的「政績」還不止於此,「一子定乾坤」的唐代傳奇可謂愈發精彩。隋朝末年,天下大亂,民不聊生,群雄並起,逐鹿中原。當時有一個虯髯客張三,為人豪爽仗義,心有大志,也想伺機起兵。他從朋友李靖處聽聞了李世民之才,希望能與其先見上一面再謀後計。後來在李靖莫逆之交劉文靜的府上,這一次頗具意義的會面終於達成了。
李世民應邀而至,虯髯客張三見其神采奕奕,氣度不凡,心裡爭霸中原之念已經消減了不少,但終究他還是如提議般地邀李世民在棋盤上切磋一番。張三一坐定就抓起四子擺在四個角的星位上,嘴裡還高呼一聲「老虯四子佔四方」。此時的李世民已經心知肚明對方的來意,他不慌不忙地執起一子,放在棋盤的天元上,朗聲道「小子一子定乾坤」。
李世民棋藝遠勝張三,雖然自動讓四子,但他把第一手下在了天元,可謂始終掌握主動。中盤過後,張三所佔的四個角已被吃掉其三。當李世民又拿起一枚棋子,要向最後一角發起進攻時,張三托住了前者的手,嘴中道「中原大地已歸公子所有,東南一隅,山高路遠,就請公子交託於我」。後來,李世民開創大唐盛世,張三自領十萬大軍渡海東征,當了扶余國的新王。
宋太宗 「常勝將軍」不願當
照理說,陪人下棋算不上苦差事,但在「伴君如伴虎」的大旗下,這里頭的滋味可有些變調了。
宋太宗趙光義愛好圍棋,技癢時自然得尋個對手。當時,在皇宮里頭有個專職叫「棋待詔」,日常工作就是與皇帝對弈。其時的棋待詔叫賈玄,他每次和宋太宗對局總是不多不少僅輸一子,那時叫「一路」,為的就是不讓天子掃興。賈玄的棋藝高出皇帝不止一籌,而宋太宗也清楚自己是被相讓了,起先他對此也挺滿意,並沒有點破。但是日子久了,宋太宗對這種「常勝」漸漸失了興致,外加還總是贏得不明不白,他這心裡頭就更加不舒坦了。
一日,他下定決心,執意要讓賈玄拿出真本事來與自己大戰一盤。聽聞聖意後,小小棋待詔自是連連推辭,但宋太宗另有高招——故意讓賈玄三子。不過即便如此折騰,賈玄還是以精準的一路之差輸棋。宋太宗失望之餘馬上要求再下一盤,並警告賈玄,若是再輸可就要革去官職了。
第二盤棋開始,下到中盤時出現了一個「三劫循環」,雙方都不能退讓,按規矩應判為和棋。面對這一結果,宋太宗要求再來第三盤,而且還加重了警告力度——賈玄若勝,能獲賜徘衣(獲賜徘衣在宋代是極大的榮耀),倘不敵,便會被拋進污泥濁水中。
結果第三盤依舊和棋,因為賈玄被皇帝強迫性地讓了三子,所以就算是輸了。不過待他被侍衛扔進荷花池後,突然又高呼了起來。原來,賈玄的手裡頭還握著一枚子沒算呢!見此情景,宋太宗不禁笑了起來,而後又賜予徘衣。
在宋太宗的榜樣作用下,圍棋在這一時期有了比較大的發展,還留下了幾本名著,比如《棋經十三篇》、《忘憂清樂集》等都是那個朝代留給後人的寶貴文化遺產。
宋太宗 「常勝將軍」不願當
照理說,陪人下棋算不上苦差事,但在「伴君如伴虎」的大旗下,這里頭的滋味可有些變調了。
宋太宗趙光義愛好圍棋,技癢時自然得尋個對手。當時,在皇宮里頭有個專職叫「棋待詔」,日常工作就是與皇帝對弈。其時的棋待詔叫賈玄,他每次和宋太宗對局總是不多不少僅輸一子,那時叫「一路」,為的就是不讓天子掃興。賈玄的棋藝高出皇帝不止一籌,而宋太宗也清楚自己是被相讓了,起先他對此也挺滿意,並沒有點破。但是日子久了,宋太宗對這種「常勝」漸漸失了興致,外加還總是贏得不明不白,他這心裡頭就更加不舒坦了。
一日,他下定決心,執意要讓賈玄拿出真本事來與自己大戰一盤。聽聞聖意後,小小棋待詔自是連連推辭,但宋太宗另有高招——故意讓賈玄三子。不過即便如此折騰,賈玄還是以精準的一路之差輸棋。宋太宗失望之餘馬上要求再下一盤,並警告賈玄,若是再輸可就要革去官職了。
第二盤棋開始,下到中盤時出現了一個「三劫循環」,雙方都不能退讓,按規矩應判為和棋。面對這一結果,宋太宗要求再來第三盤,而且還加重了警告力度——賈玄若勝,能獲賜徘衣(獲賜徘衣在宋代是極大的榮耀),倘不敵,便會被拋進污泥濁水中。
結果第三盤依舊和棋,因為賈玄被皇帝強迫性地讓了三子,所以就算是輸了。不過待他被侍衛扔進荷花池後,突然又高呼了起來。原來,賈玄的手裡頭還握著一枚子沒算呢!見此情景,宋太宗不禁笑了起來,而後又賜予徘衣。
在宋太宗的榜樣作用下,圍棋在這一時期有了比較大的發展,還留下了幾本名著,比如《棋經十三篇》、《忘憂清樂集》等都是那個朝代留給後人的寶貴文化遺產。
宋太宗 「常勝將軍」不願當
照理說,陪人下棋算不上苦差事,但在「伴君如伴虎」的大旗下,這里頭的滋味可有些變調了。
宋太宗趙光義愛好圍棋,技癢時自然得尋個對手。當時,在皇宮里頭有個專職叫「棋待詔」,日常工作就是與皇帝對弈。其時的棋待詔叫賈玄,他每次和宋太宗對局總是不多不少僅輸一子,那時叫「一路」,為的就是不讓天子掃興。賈玄的棋藝高出皇帝不止一籌,而宋太宗也清楚自己是被相讓了,起先他對此也挺滿意,並沒有點破。但是日子久了,宋太宗對這種「常勝」漸漸失了興致,外加還總是贏得不明不白,他這心裡頭就更加不舒坦了。
一日,他下定決心,執意要讓賈玄拿出真本事來與自己大戰一盤。聽聞聖意後,小小棋待詔自是連連推辭,但宋太宗另有高招——故意讓賈玄三子。不過即便如此折騰,賈玄還是以精準的一路之差輸棋。宋太宗失望之餘馬上要求再下一盤,並警告賈玄,若是再輸可就要革去官職了。
第二盤棋開始,下到中盤時出現了一個「三劫循環」,雙方都不能退讓,按規矩應判為和棋。面對這一結果,宋太宗要求再來第三盤,而且還加重了警告力度——賈玄若勝,能獲賜徘衣(獲賜徘衣在宋代是極大的榮耀),倘不敵,便會被拋進污泥濁水中。
結果第三盤依舊和棋,因為賈玄被皇帝強迫性地讓了三子,所以就算是輸了。不過待他被侍衛扔進荷花池後,突然又高呼了起來。原來,賈玄的手裡頭還握著一枚子沒算呢!見此情景,宋太宗不禁笑了起來,而後又賜予徘衣。
在宋太宗的榜樣作用下,圍棋在這一時期有了比較大的發展,還留下了幾本名著,比如《棋經十三篇》、《忘憂清樂集》等都是那個朝代留給後人的寶貴文化遺產。
明太祖 模仿高手遭「陷阱」
明太祖朱元璋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他從乞丐、和尚再到皇帝的經歷。不過,既然今天的主題是帝王圍棋,那接下來的故事自是脫不了棋盤了。
皇帝愛好圍棋,原本這並不稀罕,但草莽出身的朱元璋多少有點特別,因為他的擅長居然是「模仿棋」,只要能佔得天元,那後頭就是「照葫蘆畫瓢」,總能贏對手一子。據說如此一來,他的勝率還相當高(當然了,他在這里頭肯定是沾了不少天子身份的光)。
一日,朱元璋棋興大發,拉上徐達來到南京城外的莫愁湖邊,設了棋盤便要對局。話說這徐達自幼與朱元璋結拜兄弟,後起兵反元,乃明朝的開國大將。只是自朱元璋登基後,兄弟之間多了君臣之禮,每逢對弈之時,徐達總會相讓三分,並不刻意求變,於是皇帝就總能贏上一子。那日朱元璋興致大好,戲言要與徐達賭棋,若是後者贏了自己,便把莫愁湖賞賜於他。贏也不是,輸也不是,就這么著,徐達接了個「燙手山芋」。
其實,徐達的棋藝原本就高,加之又經常陪皇帝下模仿棋,所以這里頭的破解之法他早已悟出,於是靈機一動,計上心頭。徐達落子,朱元璋緊跟模仿,可等到一盤棋快下滿時,朱元璋卻徹底迷糊了。無論是自己的棋還是徐達的棋,好像全都不活,那這么擺弄了半天又算是個什麼事呢?正在皇帝納悶之際,徐達起身跪到地上,請朱元璋細看棋盤。經過這一提醒,真相終於是大白了,原來棋盤上黑白之間乃是「萬歲」二字。朱元璋大喜,改賜徐達湖邊小樓一座,名曰「勝棋樓」。
關於朱元璋與圍棋的記載,野史中還有一副著名的對聯。一次他與劉伯溫對弈時,雅興所致,自出一聯「天作棋盤星作子,日月爭光」,劉伯溫對曰「雷為戰鼓電為旗,風雲際會」。當然,野史所書,不必盡信。
一子解雙征
初唐,一派盛世景觀,博文藝於四海,達國威於八邦。正是在這種氛圍中,圍棋也步上了一個中外交流的良好平台。唐宣宗年間,到訪的日本國王子與當時的棋待詔顧師言就有過一次著名的中日圍棋交流事件——「一子解雙征」。
日本國王子來朝,獻寶器音樂,唐宣宗設宴款待。宴中,王子提出要與中國高手切磋棋藝,起初皇帝並沒有太在意,只找來幾個一般的棋手與之對弈。結果王子連番皆勝,弄得唐宣宗有點失面子,這才把當時的棋待詔顧師言召了來。
王子見高手出場,馬上著人拿出日本帶來的特製楸木棋具和「冷暖玉棋子」。楸木棋具是當時最高級的木製棋盤的一種,表面看似沒有多少加工,實則光亮如鏡,連人的影子也隱約可見。再說那棋子,天然成色,冬暖夏涼,也是佳物。
一番寒暄後,顧師言猜中執白先行。王子因已先勝幾盤,下得頗為兇狠,對顧師言的小飛掛角以飛鎮應對,當顧師言外靠時,又採取強硬的頂斷。當王子行至第42手時,顧師言已知是雙征,自己的兩塊棋必丟其一。再看日本王子得意的表情,儼然已是取勝的樣子。關鍵時刻,顧師言突然想起前代棋待詔王積薪曾經下過一子解雙征之局,再看眼前棋盤,不禁大喜過望,「啪」地落下第43手——一子解雙征。結果,王子只得推盤認輸。
王子輸棋,詢問顧師言是幾品棋士,唐官回說「第三品」。王子想向一品棋手請教,唐官回說「只有勝了三品才能與二品下。」於是,這位起先還頗為得意的王子不禁感嘆起國之差異。
有關這一段的記載雖說主要出自唐代蘇鶚的筆記小說集《杜陽雜編》,但在史實可靠的著作五代孫光憲《北夢瑣言》和北宋王欽若等編寫的《冊府元龜》上均有近似的記載,所以還是較為可信的。
孫策下圍棋!-南朝帝王迷戀圍棋
「小霸王」孫策的棋譜 孫策是東吳的「開山」國主,十七歲時便心懷遠大抱負,不僅具有雄才大略,而且武藝高強,勇冠三軍,人稱「小霸王」。孫策高瞻遠矚,看中江東富饒的廣闊天地,又有長江天塹,帶領幾千精兵殺到江東,勵精圖治,終於在三國鼎立中擁有一席之地,也真不枉他「小霸王」的美名。 孫策不但注重軍隊的操練,更注重國家的管理,對「財政開支」了如指掌,他的很多決策都是和財務大臣呂范商議而推行的。
孫策是一代明主,圍棋水平也很不錯,經常跟呂范邊下棋邊議事,現今傳世的最古老的棋譜,就是孫策和呂范的對局。何以只記載了43招?依筆者猜想,很可能此局最終是孫策下輸了。從局面的形勢看,孫策是執黑棋,而白棋呂范卻下得雍容大度,下邊已有一片可觀的形勢。以下的棋可能孫策打入了下邊的白陣,演出了他開國「孤軍奔襲」的一幕,盡管最後做活,但棋還是輸了。侍者礙於國主情面,沒有繼續把其後的下棋過程記錄。
也有人說,這張「孫策詔呂范對局圖」根本就是偽造的,據說十九路棋盤在晉以後才出現。這樣人倒更容易相信。孫策的謀略當比呂范高超,棋也應該好一些嘛。這樣想來,莫非孫策拿的白棋?而那個時候是孫策搶先行棋?按說「地位低」的人應該先行,所以只是猜想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