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謎語 » 一言堂的來源典故

一言堂的來源典故

發布時間: 2022-11-22 12:42:21

① 「一言堂」在歷史上有什麼典故

舊時某些商店吹噓自己出售貨物不講二價,自稱「一言堂」。現多指作風不民主,不聽取大家的意見,一個人說了算。

② 求下列詞語來源典故

有些詞只有典故,沒有來源。
古稀:源於杜甫《曲江》一詩,原句為「酒債尋常處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孩提:這個沒有具體來源把
桃園:梁啟超在一篇文章中便談到:"今我國民綠林豪傑,遍地皆是,日日有桃園之拜……"(《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
銅臭:出自《後漢書·崔實傳》。
泰山:將碧霞祠的面積縮小刊載文《也說「有眼不識泰山』》,。「泰山」亦可還仗依岳父權勢,由九品官摧升作為岳父之別稱。
替罪羊:「替罪羊」一詞是舶來品。英語里專門有「SCAPE-GOAT」(替罪羊)一詞。
一字師:齊己將「昨夜數枝開」改為「昨夜一枝開」,並稱鄭谷為「一字師「。
三不知:從苟寅的口中概括並流傳下來的
東道主:最早見於左丘明的《左傳》一書中的《燭之武退秦師》。
安樂窩:見《宋史、邵雍傳》
一言堂:艾蕪《漫談科學和文學》
劉海兒:清朝王韜的《淞濱瑣話》
喬遷:語本《詩經 小雅 伐木》
問津:《論語·微子》:「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
推敲:推敲為唐代著名詩人賈島吟詩煉句的故事
斷腸:<天凈沙。秋思>馬致遠
下榻:東漢時,南昌有位太守叫陳蕃,他為人正直,對有才能的人非常重視。當時南昌有個人叫徐稚,字孺子,家裡雖清貧,但他從不羨慕富貴,由於他品德好,學問深,所以很有名望,地方上也多次向官府舉薦他。盡管這樣,徐稚仍安於清苦的生活,官府召他任職,他也總是堅辭不就,當地一些人稱他為「南州高士」。陳蕃聽說徐稚的情況後,十分重視,誠懇地請他相見,聽取他的意見。徐稚來時,陳蕃熱情相待,並在家裡專門為徐稚設了一張榻(相當現在的床)。徐稚一來,他就把榻放下來,讓徐稚住宿,以便作長夜之談;徐稚一走,這張榻就懸掛起來。這樣,人們就把陳蕃的這一做法稱為「下榻」,後來就成了一個典故。
只知道這些了,實在抱歉拉~

③ 古稀的典故來源_,泰山(只岳父)的典故來源_,一言堂的典故來源_,三不知的典故來源_

古稀的典故來源?_?,泰山(只岳父)的典故來源?_?,一言堂的典故來源?_?,三不知的典故來源?_
古稀是中國人自古指七十高齡的說法。它源於唐代大詩人杜甫《曲江二首》詩,杜甫吟詠道:「人生七十古來稀。」一千二百多年前的杜甫慨嘆人生苦短,能活到七十歲,自古以來十分稀少。
唐代的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中記述了一個故事:
唐玄宗李隆基於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到泰山封禪,丞相張說擔任封禪使,順便把他的女婿鄭鎰也帶去了.
按照舊例,隨皇帝參加封禪後,丞相以下的官吏可以升一級.鄭鎰本是九品官,張說利用職權,一下子為他提升了四級,成了五品官.當時八、九品官穿淺青色或青色官服,五品官穿淺絆色官服.唐玄宗在宴會上看到鄭鎰的官服突然換為排色,覺得奇怪,過去問他,鄭錳支支吾吾不好回答.
這時玄宗身邊的宮廷藝人黃幡綽一語雙關地代他回答:「此泰山之力也!」
唐玄宗心照不宣,便矇混過去了.後人因此稱妻父為【泰山】.因為泰山是「五嶽之長」,又轉將妻父稱作「岳父」、「岳翁」、「岳文」,連帶著稱妻母為「岳母」或「泰水」.
舊時商店掛的匾額,上寫「一言堂」三字,表示不二價。現多比喻領導缺乏民主作風,不能聽取群眾意見,特別是相反的意見。與「群言堂」相對。艾蕪《漫談科學和文學》:「要設法制止『一言堂』,『個人說了算』的不民主現象。」唐弢《「齊放」與「爭鳴」》:「特別是在他們當權的時候,必然要以『一草獨放』替代百花齊放,以『一言堂』替代百家爭鳴。」
一問三不知出自《左傳》,現指怎麼問都說不知道。三不知,指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另外,一問三不知也有裝糊塗,假裝不知道的意思,有明哲保身的意味。公元前468年,晉國的苟瑤率兵攻打鄭國,齊國為防止晉國強大,就派陳成子帶兵援鄭。有個名叫苟寅的部將報告陳成子說:「有一個從晉軍來的人告訴我說,晉軍打算出動一千輛戰車來襲擊我軍的營門,要把齊軍全部消滅。」陳成子聽了,罵他說:「出發前國君命令我說:『不要追趕零星的士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馬。』晉軍即使出動超過一千輛的戰車,我也不能避而不戰。你方才竟然講出壯敵人威風滅自己志氣的話 回國以後,我要把你的話報告國君。」苟寅自知失言,於是感慨說:「君子之謀也,始中終皆舉之,而後人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此話意思是說:聰明人謀劃一件事情,對事情的開始、發展、結果這三方面都要考慮到,然後才向上報告。現在我對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報告,難怪拍馬屁拍到蹄子上。

④ 一言堂的意思

在舊社會某些商店吹噓自己賣貨不講二價,自稱「一言堂」,用來欺騙顧客,更多地賺錢。

比喻領導缺乏民主作風,獨斷專行,一個人說了算的封建家長製作風。也有比喻辦事雷厲風行,一言九鼎的意思。出處:艾蕪《漫談科學和文學》:「要設法制止『一言堂』,『個人說了算』的不民主現象。」

(4)一言堂的來源典故擴展閱讀

近義:一言九鼎

【拼音】:yī yán jiǔ dǐng

【釋義】:九鼎:古代國家的寶器,相傳為夏禹所鑄。一句話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說話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

【出處】:《史記·平原君列傳》:「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勝不敢復相士。」

成語用法:主謂式;作主語、謂語、定語;含褒義

示例:你若是專家或者要人,~,那自當別論。 ◎朱自清《很好》

⑤ 知音、汗青、桃李、古稀、孩提、桃園、替罪羊、一字師、三不知、東道主、一言堂 它們的來源典故

1、知音

相傳伯牙善彈琴,鍾子期善聽琴。伯牙彈到志在高山的曲調時,鍾子期就說「峨峨兮若泰山」;彈到志在流水的曲調時,鍾子期又說「洋洋兮若江河」。鍾子期死後,伯牙不再彈琴,後遂以「知音」比喻對自己非常了解的人;知己朋友:你真是我的知音。

⑥ 知音、一字詩、古稀、三不知、一言堂、東到主的典故來源。

知音:歷史上的知音指的是伯牙和鍾子期間的故事。

伯牙原姓俞,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戰國時期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人,後在晉國當大夫,在一次回鄉途經漢水,鼓琴時遇到鍾子期,結為兄弟,並約定來年中秋再見,不料,第二年,伯牙赴約時,子期已病故。伯牙於墳前祭拜後,摔琴以謝子期知音之情。

「一」字詩典故:

1、宋·司馬光閑暇時喜爬山,一次登山至山嶺,見兩年輕人坐石上論詩,聽其即景作詩,但並不高明,有些滑稽的句子引得司馬光禁不住獨自笑出聲來。一年輕人覺得這笑聲中帶有嘲諷,就轉過身來,很不客氣對他說:「你笑什麼?難道你也懂詩?」司馬光沒有直接回答,而眼裡閃動著和善的目光,不緊不慢地吟道:「一上一上又一上,看看行到嶺頭上。」話音剛落地,兩個年輕人哈哈大笑說:「這也算詩嗎?簡直是大白話,這樣的詩句,連三歲小孩也會作呀!」司馬光並不生氣,依然臉帶微笑,接著又抑揚頓錯吟誦:「乾坤只在掌拿中,四海五湖歸一望。」這兩句詩一出口,兩個年輕人吃了一驚,沒想到這位貌不驚人的老人竟能胸藏天地,放眼四海,不禁肅然起敬,同時也為自已剛才的無禮感到羞愧。
古稀」典故是中國人自古指七十高齡的說法。它源於唐代大詩人杜甫《曲江二首》詩,杜甫吟詠道:「人生七十古來稀。」

三不知 「三不知」的典故出自《左傳》。公元前468年,晉國的苟瑤率兵攻打鄭國,齊國為防止晉國強大,就派陳成子帶兵援鄭。有個名叫苟寅的部將報告陳成子說:「有一個從晉軍來的人告訴我說,晉軍打算出動一千輛戰車來襲擊我軍的營門,要把齊軍全部消滅。」陳成子聽了,罵他說:「出發前國君命令我說:『不要追趕零星的士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馬。』晉軍即使出動超過一千輛的戰車,我也不能避而不戰。你方才竟然講出壯敵人威風滅自己志氣的話 回國以後,我要把你的話報告國君。」苟寅自知失言,於是感慨說:「君子之謀也,始中終皆舉之,而後人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此話意思是說:聰明人謀劃一件事情,對事情的開始、發展、結果這三方面都要考慮到,然後才向上報告。現在我對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報告,難怪拍馬屁拍到蹄子上。

熱點內容
紅葉故事下載 發布:2024-12-28 12:02:02 瀏覽:943
結婚用成語 發布:2024-12-28 11:47:38 瀏覽:152
馬的成語大全成語大全 發布:2024-12-28 11:30:04 瀏覽:96
面什麼紅什麼成語 發布:2024-12-28 11:18:34 瀏覽:904
喜耕田的故事一 發布:2024-12-28 10:10:20 瀏覽:450
耒陽故事 發布:2024-12-28 10:07:14 瀏覽:381
一個老兵的故事 發布:2024-12-28 10:01:42 瀏覽:675
狼羊成語 發布:2024-12-28 09:53:02 瀏覽:438
關於形象的故事 發布:2024-12-28 09:53:00 瀏覽:601
勇有什麼成語 發布:2024-12-28 09:43:20 瀏覽: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