諺語二月初一
1,由來:
驚蟄前,昆蟲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到了「驚蟄節」,天上的春雷驚醒蟄居的動物,稱為「驚」。故驚蟄時,蟄蟲驚醒,天氣轉暖,漸有春雷,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
2,知識:
到了驚蟄,中國大部地區進入春耕大忙季節。真是:季節不等人,一刻值千金。大部分地區驚蟄節氣平均氣溫一般為12℃至14℃,較雨水節氣升高3℃以上,是全年氣溫回升最快的節氣。日照時數也有比較明顯的增加。
但是因為冷暖空氣交替,天氣不穩定,氣溫波動甚大。華南東南部長江河谷地區,多數年份驚蟄期間氣溫穩定在12℃以上,有利於水稻和玉米播種,其餘地區則常有連續3天以上日平均氣溫在12℃以下的低溫天氣出現,不可盲目早播。
驚蟄雖然氣溫升高迅速,但是雨量增多卻有限。華南中部和西北部驚蟄期間降雨總量僅10毫米左右,繼常年冬干之後,春旱常常開始露頭。
這時小麥孕穗、油菜開花都處於需水較多的時期,對水分要求敏感,春旱往往成為影響小春產量的重要因素。植樹造林也應該考慮這個氣候特點,栽後要勤於澆灌,努力提高樹苗成活率。
3,物候變化
驚蟄標志著仲春時節的開始。
4,諺語
驚蟄吹起土,倒冷四十五。
冬雖過,倒春寒,萬物復甦很艱難。
驚蟄節到聞雷聲,震醒蟄伏越冬蟲。
5,詩詞:
《春晴泛舟》
陸游
兒童莫笑是陳人,湖海春回發興新。
雷動風行驚蟄戶,天開地辟轉鴻鈞。
鱗鱗江色漲石黛,嫋嫋柳絲搖麴塵。
欲上蘭亭卻回棹,笑談終覺愧清真。
翻譯:
春天來了,萬物一新,詩人在湖上泛舟,有點感慨自己年紀大了,說「兒童莫笑是陳人」。接下來寫春天的氣候,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春雷萌動行風雨,整個的宇宙就像天地初開的時候,是一番新的氣象。
第三句寫景色,波光粼粼的江水上漲淹沒了黑色的礁石,嫩黃纖柔的柳枝搖擺色淡如黃塵。最後一句寫詩人想上岸去亭子里卻又劃起了船槳,覺得這么美好的景色不好好享受真是浪費。
5,文化
驚蟄吃梨
在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驚蟄吃梨源於何時,無跡可尋,但祁縣民間卻有這樣一則代代相傳的故事。傳說聞名海內的晉商渠家,先祖渠濟是上黨長子縣人,明代洪武初年,帶著信、義兩個兒子,用上黨的潞麻與梨倒換祁縣的粗布、紅棗,往返兩地間從中贏利。
天長日久有了積蓄,在祁縣城定居下來。雍正年間,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正是驚蟄之日,其父拿出梨讓他吃後說,先祖販梨創業,歷經艱辛,定居祁縣。
今日驚蟄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讓你不忘先祖,努力創業光宗耀祖。渠百川走西口經商致富,將開設的字型大小取名「長源厚」。
後來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離家創業」之意,再後來驚蟄日也吃梨,亦有「努力榮祖」之念。
『貳』 驚蟄的典故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三個節氣,如果要說古人的驚蟄代表什麼?可從二個層面來說。驚蟄節臨仲春,按八卦而言二月節,萬物出乎震卦,震為雷,故曰驚蟄。按古來之意是言,春雷初響,驚醒蟄伏的昆蟲動物開始覓食活動。
按二十四節來說,太陽過黃經三百四十五度的位置,是驚蟄,春雷乍響,蟄物威動,氣溫漸暖,桃紅李白,黃鶯始叫,鳥兒高飛,春雷乃這個時節的一種自然現象。
按今春氣象來說,歲潤四月,春意見遲,萬物遲晚,更兼新冠病疫泛濫肆虐,宅家閉居,常見網友寫文言道古老中醫有言,中國的歷次瘟疫,始於大雪,發於冬至,生於小寒,長於大寒,盛於立春,弱於雨水,衰於驚蟄!
嫣然一幅瘟疫病毒素描寫真圖,有始有發,有生有長,有盛有衰,好像驚蟄一過,瘟疫便會按這個規律自行消失。靜思細想,其言何其荒謬!
今天的抗疫曙光,來自何易!使我國人民在黨中央的英明領導下,眾志誠城,舉全國人力物力,統籌戰疫一盤棋,多少逆行之人,白衣天使晝夜苦鬥,捨生忘死,才迎來的結果,確非幾句中醫的規律之言,便可在驚蟄之後,自行衰沒消除,那麼容易,那麼簡單!應向一線的醫護人致敬,向老院士們致敬,向犧牲在戰疫前線的醫護人員鞠躬默哀!向全國在疫情中失去的生命人們,道一聲一路走好!化悲痛為力量!再接再勵,中國無畏,戰疫必勝!武漢加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