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謎語 » 莊子寓言大樹

莊子寓言大樹

發布時間: 2022-11-21 20:59:10

❶ 《莊子》中有關大樹的故事(答得好的有加分)

(無用之樹:樗樹)

子謂莊子曰:『吾有大樹,人謂之樗。 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捲曲而不中規矩,立之塗,匠者不顧。今子之言,大而無用,眾所同去也。』莊子曰:『子獨不見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東西跳梁,不避高下;中於機辟,死於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雲。此能為大矣,而不能執鼠。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卧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無用之樹才能不夭斤斧,安享天年

是物競天擇的思想

但是這個適者生存和我們理解的適者生存有一點點的誤差,就是恰恰因為「無用」才得以存活,類似一個無所作為的人,沒有人嫉恨你,只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就可以自在的活著,這是和強者的生存之道正好相凡的兩個極端「適者」。

也有老子的「清靜無為」影響的痕跡

莊子的無用之樹給了海德格爾這樣一種啟示:"人對於無用者無需擔憂無用性的力量使他具有了不受侵犯和長存的能刀.因此,以有用性來衡量無用者是錯誤的此無用者正是通過 不讓自己依從於人「的標准口而獲得了它自身之大 和決定性的力量以這種方式,無用乃是物或事情 的意義

❷ 《逍遙游》中惠子和莊子對樗樹分別有什麼評價莊子又以樗樹的寓言說明什麼道理

惠子說樗樹大而無用,莊子說樗樹無用而無人謀之,是其大用,移到沒人的地方,大樹底下好乘涼 又得清靜。說明有用無用要看用的人,也要看是為別人所用還是為己所用。

《逍遙游》是戰國時期哲學家、文學家莊周的代表作,被列為道家經典《莊子·內篇》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藝術上都可作為《莊子》一書的代表。此文主題是追求一種絕對自由的人生觀,作者認為,只有忘卻物我的界限,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無所依憑而游於無窮,才是真正的「逍遙游」。

(2)莊子寓言大樹擴展閱讀

文章先是通過大鵬與蜩、學鳩等小動物的對比,闡述了「小」與「大」的區別;在此基礎上作者指出,無論是不善飛翔的蜩與學鳩,還是能借風力飛到九萬里高空的大鵬,甚至是可以御風而行的列子,它們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從而引出並闡述了「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道理。

最後通過惠子與莊子的「有用」「無用」之辯,說明不為世所用才能「逍遙」。全文想像豐富,構思新穎,雄奇怪誕,汪洋恣肆,字里行間里洋溢著浪漫主義精神。

《逍遙游》是《莊子》的第一篇,集中代表了莊子的哲學思想。「逍遙游」是莊子的人生理想,是莊子人生論的核心內容。「逍遙游」是指「無所待而游無窮」,對世俗之物無所依賴,與自然化而為一,不受任何束縛自由地游於世間。「逍遙」,在莊子這里是指人超越了世俗觀念及其價值的限制而達到的最大的精神自由。

「游」,並不是指形體之游,更重要的是指精神之游,形體上的束縛被消解後,自然就可以悠遊於世。逍遙游就是超脫萬物、無所依賴、絕對自由的精神境界。在莊子看來,達到這種境界的最好方法就是「心齋」「坐忘」,這兩者體現了一種精神自由和天人合一的精神逍遙游。

❸ 莊子的《山木》原文和譯文

原文

莊子行於山中,見大木枝葉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問其故,曰:「無所可用。」

莊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夫子出於山,舍於故人之家。故人喜,命豎子殺雁而烹之。

豎子請曰:「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殺?」

主人曰:「殺不能鳴者。」

明日,弟子問於莊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

莊子笑曰:「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則不然,無譽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一上一下,以和為量,浮游乎萬物之祖,物物而不物於物,則胡可得而累邪!此神農、黃帝之法則也。

若夫萬物之情,人倫之傳,則不然。合則離,成則毀;廉則挫,尊則議,有為則虧,賢則謀,不肖則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鄉乎!」

譯文:

莊子行走於山中,看見一棵大樹枝葉十分茂盛,伐木的人停留在樹旁卻不去動手砍伐。問他們是什麼原因,說:「沒有什麼用處。」

莊子說:「這棵樹就是因為不成材而能夠終享天年啊!」

莊子走出山來,留宿在朋友家中。朋友高興,叫童僕殺鵝款待他。

童僕問主人:「一隻能叫,一隻不能叫,請問殺哪一隻呢?」

主人說:「殺那隻不能叫的。」

第二天,弟子問莊子:「昨日遇見山中的大樹,因為不成材而能終享天年,如今主人的鵝,因為不成材而被殺掉;先生你將怎樣對待呢?」

莊子笑道:「我將處於成材與不成材之間。處於成材與不成材之間,好像合於大道卻並非真正與大道相合,所以這樣不能免於拘束與勞累。假如能順應自然而自由自在地游樂也就不是這樣。

沒有贊譽沒有詆毀,時而像龍一樣騰飛時而像蛇一樣蟄伏,跟隨時間的推移而變化,而不願偏滯於某一方面;時而進取時而退縮,一切以順和作為度量,優游自得地生活在萬物的初始狀態,役使外物,卻不被外物所役使,那麼,怎麼會受到外物的拘束和勞累呢?

這就是神農、黃帝的處世原則。至於說到萬物的真情,人類的傳習,就不是這樣的。有聚合也就有離析,有成功也就有毀敗;稜角銳利就會受到挫折,尊顯就會受到傾覆,有為就會受到虧損,賢能就會受到謀算,而無能也會受到欺侮,怎麼可以一定要偏滯於某一方面呢!可悲啊!

弟子們記住了,恐怕還只有歸向於自然吧!」

(3)莊子寓言大樹擴展閱讀:

莊子·山木由各自獨立的九則寓言故事組成,每則寓言故事的主旨不盡相同,但大體上反映了社會生活中的種種體驗和感悟,不乏深邃的人生哲理和對社會問題的深刻認識。

本篇仍主要是討論處世之道。篇內寫了許多處世不易和世事多患的故事,希望找到一條最佳途徑,而其主要精神仍是虛己、無為。

全文分為九個部分。第一部分至「其為道德之鄉乎」,寫山木無用卻能保全和雁不能鳴因而被殺,說明很難找到一條萬全的路,最好的辦法也只能是役使外物而不被外物所役使,浮游於「萬物之祖」和「道德之鄉」。這一部分對於揭示篇文題旨最為重要。

第二部分至「其孰能害之」,指出貪圖權位必然引起爭端,必然帶來禍患,唯有「虛己」才能除患避禍。第三部分至「而況有大塗者乎」,通過賦斂以造鍾的故事諷喻不應拘滯於物,真正需要的是順任自然。

第四部分至「而況人乎」,寫孔子在陳、蔡之間被圍,說明世途多艱,「削跡捐勢」、「不為功名」才是處世之道。第五部分至「固不待物」,通過孔子和桑雽的對話,進一步提出緣形、率情的主張,即順應自然去行動,遵從本性去縱情。

第六部分至「此比干之見剖心征也夫」,寫莊子的貧困,原因卻在於「今處昏上亂相之間」。第七部分至「聖人晏然體逝而終矣,」通過孔子被圍時的態度,說明聖人身處逆境也能安然順應。

第八部分至「吾所以不庭也」,借莊子一系列所見喻指人世間總是在不停地爭斗中。餘下為第九部分,通過一個有趣的小故事,說明忘形的重要。

❹ 請問莊子這個寓言的出處或原文,急!!!

我懷疑是否有改編啊??倒是下面很相似
取自《莊子 人世間》:

匠石去齊國回,見櫟答社樹。其大蔽數千牛,其干百圍,其高臨山。匠伯不顧而走,
弟子卻看呆了,問到:「我跟您學藝,未嘗見這樣美材。您怎麼看也不看?」
師傅說:「算了吧,那是無用的散木,做船會沉,做棺槨會速朽,做柱子則會遭
蟲蛀。這是不才之木呀!正是因其無用,才能有這樣的壽命。」
匠石回到家,夜裡夢見社樹對他說:「我若是文木,果實熟了就會被採摘,枝條
被折斷,會受累於自己的才能而不能盡享天年。我想要做到這無所可用的地步已經
很久了。你是將死的散人,又何必來猜度我這散木呢?」師傅醒來把夢告訴徒弟。
徒弟還要問:「那為什麼要做社樹呢?」師傅說:「密!別問了。」

熱點內容
紅葉故事下載 發布:2024-12-28 12:02:02 瀏覽:943
結婚用成語 發布:2024-12-28 11:47:38 瀏覽:152
馬的成語大全成語大全 發布:2024-12-28 11:30:04 瀏覽:96
面什麼紅什麼成語 發布:2024-12-28 11:18:34 瀏覽:904
喜耕田的故事一 發布:2024-12-28 10:10:20 瀏覽:450
耒陽故事 發布:2024-12-28 10:07:14 瀏覽:381
一個老兵的故事 發布:2024-12-28 10:01:42 瀏覽:675
狼羊成語 發布:2024-12-28 09:53:02 瀏覽:438
關於形象的故事 發布:2024-12-28 09:53:00 瀏覽:601
勇有什麼成語 發布:2024-12-28 09:43:20 瀏覽: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