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吐哺的典故
Ⅰ 周公吐哺的故事
周公姬旦派長子伯禽去管理魯地,臨行時周公告誡伯禽說: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在全天下人中我的地位不算低了。
但我卻洗一次頭要三次握起頭發,吃一頓飯三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起來接待賢士,這樣還怕失掉天下賢人。
你到魯國之後,千萬不要因有國土而驕慢於人。 周公禮賢下士,求才心切,進食時多次吐出食物停下來不吃,急於迎客。後遂以」周公吐哺」等指在位者禮賢下士之典實。
(1)周公吐哺的典故擴展閱讀:
「周公吐哺」的故事出自《史記》卷三十三〈魯周公世家〉,原文如下:
其後武王既崩,成王少,在強葆之中。周公恐天下聞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踐阼代成王攝行政當國。管叔及其群弟流言於國曰:「周公將不利於成王」。
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奭曰:「我之所以弗辟而攝行政者,恐天下畔周,無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三王之憂勞天下久矣,於今而後成。武王蚤終,成王少,將以成周,我所以為之若此」。
於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於魯。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下亦不賤矣。然我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子之魯,慎無以國驕人」。
譯文:
後來武王去世,成王幼小,尚在襁褓之中。周公怕天下人聽說武王死而背叛朝廷,就登位替成王代為處理政務,主持國家大權。管叔和他的諸弟在國中散布流言說:"周公將對成王不利"。
周公就告訴太公望、召公奭(shì,式)說:"我之所以不避嫌疑代理國政,是怕天下人背叛周室,沒法向我們的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交代。三位先王為天下之業憂勞甚久,現在才剛成功。武王早逝,成王年幼,只是為了完成穩定周朝之大業,我才這樣做"。
於是終究輔佐成王,而命其子伯禽代自己到魯國受封。
周公告誡伯禽說:"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在全天下人中我的地位不算低了。但我卻洗一次頭要多次握起頭發,吃一頓飯多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起來接待賢士,這樣還怕失掉天下賢人。你到魯國之後,千萬不要因有國土而驕慢於人"。
周公介紹:
周公,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發的弟弟,曾兩次輔佐周武王東伐紂王,並製作禮樂。因其采邑在周,爵為上公,故稱周公。
周公是西周初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為「元聖」和儒學先驅。
周公一生的功績被《尚書·大傳》概括為:「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樂,七年致政成王」。
周公攝政七年,提出了各方面的帶根本性典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長子繼承法和井田制。
周公七年歸政成王,正式確立了周王朝的嫡長子繼承製,這些制度的最大特色是以宗法血緣為紐帶,把家族和國家融合在一起,把政治和倫理融合在一起,這一制度的形成對中國封建社會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為周族八百年的統治奠定了基礎。
賈誼評價周公:孔子之前,黃帝之後,於中國有大關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周公吐哺
Ⅱ 「周公吐哺」有什麼典故
成語解釋:
後用為在位者禮賢下士之典實。
當初,周公在輔佐周武王時,與武王關系也很融洽,而且睿智過人,才能出眾,處理起政事來得心應手。為安定國家,他制定了嫡長子繼承製和餘子分封制,還制定了周禮,對祭祀、占卜、會盟、飲宴、朝貢、婚娶、殯葬時的儀式等都做出了詳細具體的規定。
武王死後,周公攝行天子職務時,全心全意、大公無私,人們都紛紛稱頌他,這就引起了一些王室貴族的猜忌。因此就傳出流言蜚語,說周公企圖篡奪王位,謠言傳遍京城鎬京,連周公的弟弟召公也產生了懷疑,留在殷都的「三監」更是懷疑,甚至產生了不滿。商封王之子武庚便乘機串通管叔、蔡叔,並聯合東夷(古代對東方各族的泛稱)發動了飯亂。面對如此復雜的形勢,周公引用商代歷史,說明輔政大臣攝政是自古以來的傳統,輔政大臣為保治殷朝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從伊尹輔佐成湯,到甘盤輔佐武丁,莫不如此。自己一定會效法伊尹、甘盤,效忠周室,竭誠輔助成王,這才消除了內部的誤會,穩定了周王室。對外,周公毅然率軍東征,經過三年苦戰,終於殺死了叛亂的武庚和管叔鮮,俘虜並放逐了蔡叔度。
周公攝政七年,在周成王二十歲時,周公還政於他,自己仍盡心輔佐,並精心創立了周朝的禮樂典章制度。
後來,人們根據周公對伯禽「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的言論,引申出「周公吐哺」這個成語。
成語示例: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三國·魏·曹操《短歌行》
Ⅲ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典故的內容是什麼,什麼含義
一、典故內容
周公吐哺」的典故出於《韓詩外傳》,據說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於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
譯文: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在全天下人中我的地位不算低了。但我卻洗一次頭要多次握起頭發,吃一頓飯多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起來接待賢士,這樣還怕失掉天下賢人。你到魯國之後,千萬不要因有國土而驕慢於人。
二、含義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含義是周公為了招覽天下賢才,接待求見之人,一次沐浴要多次握著頭發,一餐飯要多次吐出口中食物來,後遂用「周公吐哺、一沐三握、一飯三吐」等表示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為招納人才而操心忙碌。
這句話出自《短歌行二首》是漢末政治家、文學家曹操以樂府古題創作的兩首詩。
原文如下: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
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闊談䜩,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白話譯文:
一邊喝酒一邊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好比晨露轉瞬即逝,失去的時日實在太多!席上歌聲激昂慷慨,憂郁長久填滿心窩。靠什麼來排解憂悶?唯有狂飲方可解脫。那穿著青領的學子喲,你們令我朝夕思慕。只是因為您的緣故,讓我沉痛吟誦至今。陽光下鹿群呦呦歡鳴,悠然自得啃食在綠坡。
一旦四方賢才光臨舍下,我將奏瑟吹笙宴請嘉賓。當空懸掛的皓月喲,什麼時候才可以拾到;我久蓄於懷的憂憤喲,突然噴涌而出匯成長河。遠方賓客踏著田間小路,一個個屈駕前來探望我。彼此久別重逢談心宴飲,爭著將往日的情誼訴說。
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尋巢烏鵲向南飛去。繞樹飛了三周卻沒斂翅,哪裡才有它們的棲身之所?高山不辭土石才見巍峨,大海不棄涓流才見壯闊。我願如周公般禮賢下士,願天下英傑真心歸順我。
(3)周公吐哺的典故擴展閱讀
作品賞析:
《短歌行》是漢樂府的舊題,屬於《相和歌辭·平調曲》。這就是說它本來是一個樂曲的名稱。最初的古辭已經失傳。樂府里收集的同名有24首,最早的是曹操的這首。這種樂曲怎麼唱法,現在當然是不知道了。但樂府《相和歌·平調曲》中除了《短歌行》還有《長歌行》,唐代吳兢《樂府古題要解》引證古詩「長歌正激烈」。
魏文帝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長」和晉代傅玄《艷歌行》「咄來長歌續短歌」等句,認為「長歌」、「短歌」是指「歌聲有長短」。現在也就只能根據這一點點材料來理解《短歌行》的音樂特點。
《短歌行》這個樂曲,原來當然也有相應的歌辭,就是「樂府古辭」,但這古辭已經失傳了。現在所能見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擬樂府《短歌行》。所謂「擬樂府」就是運用樂府舊曲來補作新詞,曹操傳世的《短歌行》共有兩首,這里要介紹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這首《短歌行》的主題非常明確,就是作者求賢若渴,希望人才都來投靠自己。曹操在其政治活動中,為了擴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統治基礎,打擊反動的世襲豪強勢力,曾大力強調「唯才是舉」,為此而先後發布了「求賢令」、「舉士令」、「求逸才令」等;
而《短歌行》實際上就是一曲「求賢歌」、又正因為運用了詩歌的形式,含有豐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獨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傳了他所堅持的主張,配合了他所頒發的政令。